在乡间举行葬礼之前,孝子摔盆有什么讲究?

屯中琐事


孟子

孔子的追随者孟子(公元前371年——289年)把“孝”提升到了很高的位置,在他的意识里,“孝”是一个人人品的核心体现,如果一个人连“孝”的概念都没有,那么,他就是一个无用之人,将来注定干不成大事。

孟子把体现孝道的行为分成三个,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不孝有三”。第一,不能赡养父母和关爱家人,不听父母话的人,称不上孝子。第二,不能尊敬父母和履行本职的人,称不上孝子。第三,不能安身立命,没有后嗣,不能为父母送终的人,称不上孝子。

可见,孟子对“孝”的阐述更为具体,也更接地气,是实实在在教导人们怎样尽孝。所以,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推崇。

葬礼

像农村老人过世,后人穿白戴孝,为老人送终,就是体现孝道的一种具体方式。在送终时,还要举行一些传统仪式,比如,摔碎瓦罐,同样包含了深刻的文化传承。

关于“孝子摔瓦罐”的文化传承,跟南北朝西魏时期形成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关。

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许多人家的生活朝不保夕,那些贫苦人家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西魏北方某地有一户四口之家,家庭成员是父母,妹妹,以及小伙子。在两年内,四口之家发生重大变故,因为饥饿和疾病,母亲、妹妹和父亲相继去世。

摔瓦罐

到父亲去世时,四口之家已经一贫如洗,小伙子连埋葬父亲的一口薄棺材也买不起,甚至连摆放在父亲灵堂前上香的香碗也拿不出。无奈之下,小伙子狠下心拿出家里仅有的一只陶罐,陶罐里是半罐种子,是来年播种的唯一希望。他决定把陶罐当做香碗使用,把种子拿去换一片席子,作为下葬父亲的工具。

在倒出种子时,小伙子不小心把陶罐掉在地上,瞬间摔碎,种子撒了一地。小伙子看到此情此景,伤心的嚎啕大哭起来。他的哭声吸引邻居前来,当邻居得知此事后,为小伙子的孝心大为感动,父老乡亲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一文,我两文,他三文地凑钱,为小伙子父亲办理好丧事。

送葬

从此,这则故事被广泛流传起来,是孝子尽孝的一个典型事例。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日子过得富贵还是贫贱,为父母尽孝道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而丧事又是人生最后的一件大事,不论是富贵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都要把这件事一丝不苟地做完,才算给生命历程画上圆满句号。否则,在世的和去世的人,都会落下诟病,被人们说三道四。

摔瓦罐

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子,为了传承尽孝的优良传统,就一直用“摔瓦罐”的方式,延续着这种文化观念。所以,我们会在一些土葬仪式中,看到起灵前,穿着孝服的孝子会把一只瓦罐高高举过头顶,让其掉在地上打碎。

如今,“摔瓦罐”被融入了一些新意,象征着一个生命彻彻底底地破碎和消亡了,把瓦罐摔出去算是跟这个生命做最后的告别。同时,也表示人已经死亡,有去无回,活着的人要节哀,将丧亲之痛摔出去,振作起来好好过完余生。


品牌战略故事


一直以来农村对于丧葬习俗的保留和传承都是比较全面的,虽然说有些时候人们会觉得过分的遵从旧制尤其是这种丧葬文化的风俗总被人们认为是封建迷信和糟粕,其实小编不觉得是这样,最起码农村丧葬文化的兴盛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农村人对人的上老病死还是比较尊重的,繁杂的丧葬习俗也说明了他们对于死者的一种敬畏,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也是对于生命的尊重和敬畏,而且我们都知道在这样的习俗影响下,子女都会为已经逝去的老人举办一次风光的葬礼,在农村这样的场景很常见,其实这从古至今的习俗中还流露出的一种思想观念就是“孝”,这种文化在农村还是很有益的,最起码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村的人们对尽孝这件事有了概念,而葬礼也许就是尽孝的一个典型象征罢了。今天我们就来给大家说一说农村丧葬中一个比较普遍的习俗——摔盆。

摔盆在农村也叫摔吉祥盆,在我们国家河南,山东,东北这些地方都有这样的习俗,除了这些地方还有少部分地区也还保留着这样的习俗,摔盆用的盆就算是死者在死后那几天用来祭奠烧纸用的瓦盆,有些地方把这个盆叫做金钱盆,也有些地方叫聚宝盆,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盆就是专门用来烧纸钱,烧元宝之类的,直径也就4寸左右,深一寸多,底部有一个圆孔,在北方只要是有丧事这个盆就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出殡那天这个盆剧变的很重要,需要孝子摔吉祥盆。

出殡的时候这个盆可不是有谁都能摔的,因为农村还是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比较严重,所以干什么事都会讲究一下长幼尊卑,摔盆的人必须是长子或者是按照长幼次序,嫡庶次序来排,总之肯定是死者的子嗣来摔的,这是最低要求,而且农村一般是不会有人愿意为与自己不相干的人摔盆的,只为自己的父母摔盆,如果有那些没有子嗣的人去世的话摔盆就只能找别人了,但是也必须是和死者关系比较近的人才行,一般都有可能是继承死者财产的人因为其他人是不会愿意摔的。

摔盆的时候还会根据死者的性别区别开摔盆的方式,一般来说要是为父亲摔盆就要孝子用左手摔,母亲的话就要右手摔,盆还要一次摔碎,万一摔不碎也要由后面抬棺的人把盆踩碎这个时候死者就被抬起来出殡了。那么对于这个盆也有很多种说法,有人说这个是死者的锅,摔碎了反而代表岁岁平安,还有一部分人说这个是为了避免死者在奈何桥上喝迷魂汤所以要把它摔碎了等等,总之都是寄托了人们对于死者的一种情感,希望他们在地下也不要受苦难。


用户6223349678


毕竟“十里不同风,百里改规矩”,仅就所闻所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问题问,孝子摔盆有何讲究?这也说明对摔盆之风俗有所了解。只是对程序或者礼节上有些疑惑,想看看各地的习俗。不知其他地方如何,写出来只供交流。

最重点的是摔盆必须由在家居长的哥哥来做。这个哥哥不一定是掌门长兄。按理来说,摔盆必须是长兄。但在有些情况下,当父母去世的时候,长兄有可能已经不在人世了。这个摔盆的责任一般由二哥担当。至于说到底为什么?只能说这是几千年了传下来的规矩,一言半语一时半时也不可能说得清楚。反正,就按现在的理去做。不这样做,男女老少亲戚邻居会说个家长里短的。


古语说,父不在有长兄。由摔盆这个习俗也可以看出,谁来摔盆才符合礼节?


一株吊兰


我国丧葬习俗形式多样,但在北方绝大部分地区的丧葬程序中都有摔盆子的这一环节,出殡前丧葬队伍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路口停下,由孝子将一瓦盆摔的粉碎,然后队伍继续行进直至逝者入土为安。这一习俗非常普遍、来源也很久远,不过原因却鲜为人知,纵使年过古稀的老者也茫然不知。

什么是火盆呢?根据地区不同,可能是罐子盆子,也有可能是瓦片。就是丧礼期间烧掉的香火盆,在棺木起灵时由亲属在门口摔破,有的地方需要把纸灰收集起来,和棺材一同入土。不同的地方不同人摔,有的是长子长孙,有的是舅舅外甥,有的是儿媳妇或女婿,略有差异。

迷信的人认为,亡故人阴间食供祭的供品的味气,拜香的烟气,拜香燃于瓦盆内,还有纸钱也燃于瓦盆内,气味香的烟散与无形,去到亡者自边被亡者享用了,盛烟灰钱灰的瓦盆摔碎也呈散于无状态,所以越碎越好。

因为按习俗,这盆是死者 的锅,摔得越碎越方便死者携带。瓦盆一摔,杠夫起杠,正式出殡。送葬队伍随行。 出殡的顺序一般为: 草龙--铭旗--孝灯--吉灯--放生笼--铭旌--香亭--像亭--魂轿--纸桥- -乐队--灵柩--遗族--僧道--金童玉女--送葬亲友。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出殡的队列、形式也有差别。

这里还有一个典故。关于“孝子摔瓦罐”的文化传承,跟南北朝西魏时期形成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有关。

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许多人家的生活朝不保夕,那些贫苦人家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西魏北方某地有一户四口之家,家庭成员是父母,妹妹,以及小伙子。在两年内,四口之家发生重大变故,因为饥饿和疾病,母亲、妹妹和父亲相继去世。

摔瓦罐

到父亲去世时,四口之家已经一贫如洗,小伙子连埋葬父亲的一口薄棺材也买不起,甚至连摆放在父亲灵堂前上香的香碗也拿不出。无奈之下,小伙子狠下心拿出家里仅有的一只陶罐,陶罐里是半罐种子,是来年播种的唯一希望。他决定把陶罐当做香碗使用,把种子拿去换一片席子,作为下葬父亲的工具。

在倒出种子时,小伙子不小心把陶罐掉在地上,瞬间摔碎,种子撒了一地。小伙子看到此情此景,伤心的嚎啕大哭起来。他的哭声吸引邻居前来,当邻居得知此事后,为小伙子的孝心大为感动,父老乡亲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你一文,我两文,他三文地凑钱,为小伙子父亲办理好丧事。

从此,这则故事被广泛流传起来,是孝子尽孝的一个典型事例。

这则故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日子过得富贵还是贫贱,为父母尽孝道是做人的基本原则。而丧事又是人生最后的一件大事,不论是富贵人家还是穷苦人家,都要把这件事一丝不苟地做完,才算给生命历程画上圆满句号。否则,在世的和去世的人,都会落下诟病,被人们说三道四。

再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孝子,为了传承尽孝的优良传统,就一直用“摔瓦罐”的方式,延续着这种文化观念。所以,我们会在一些土葬仪式中,看到起灵前,穿着孝服的孝子会把一只瓦罐高高举过头顶,让其掉在地上打碎。

如今,“摔瓦罐”被融入了一些新意,象征着一个生命彻彻底底地破碎和消亡了,把瓦罐摔出去算是跟这个生命做最后的告别。同时,也表示人已经死亡,有去无回,活着的人要节哀,将丧亲之痛摔出去,振作起来好好过完余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