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國產航母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以後的發展會是什麼?

XF終結


說話間,002就要交接入役,此時讓我們來回顧國產航母發展之路,可以說光榮與夢想同在。我們的航母是從改造舊艦開始起步的。改造舊艦,用時十年之功,從無到有,一步跨出去,可以說相當艱難,渡過了艱難時期,迎來了發展曙光。在全面吃透舊艦的技術基礎上,不但改造了一艘,而且自行建造了一艘,這便是國產第一艘航母002,經過了七次海試的成功,即將交付入役。拜改造舊艦的努力,又在新造航母上下足了功夫。跨出的這一步,力度之大,進步之明顯,國人無不為取得的成績喜悅於心。兩步並做一步,以改造實現了眾多技術突破,以打造國產航母,而擁有了真正屬於自己的建造技術,成就之大,堪比當年“兩彈一星”。上億個組件(臺具個),以模塊化建造,數個分段組合在一起,第一次建航母,速度快,還確證了質量,用時只有2年又3個月,不能不說,這是一個絕對的勝利。以下我們來說說未來的發展。

航母是海上科技的城堡

既然決定要造航母,第一步走得堅實有力,為第二步發展創造了良好和積極的條件。專家們分析,至少擁有6艘航母,才能滿足軍事需求。那麼第2艘以後,我們再建造的話,即會迎來航母全新創新發展階段和目標型航母建設時期,前者可稱作目標型航母的準備階段,而後者005和006才是我們的目標型航母。所謂現實總是比人強,現在的客觀現實,與航母強國相比,還無法相提並論,要經過一定階段的孕育和技術準備,才可能迎來最強型號的航母。百年航母,航母百年,當世上航母走過百年路,我們才實現了得以百年航母之夢,也見航母技術之複雜,有超世人想像,正是一座高科技的海上移動城堡。在攻堅克難的日子裡,我們的中船重工人,開啟白加黑工作模式,十年間沒日沒夜奮戰,舉全國之力,才得以踏入了這座城堡之門,因為我們知道,一切全靠自己,這便是我們的志氣和精神。

開弓難有回頭箭

航母百年,強國航母的最新型號,十萬噸,核動力,電彈射,上艦著70多架五代機,並有全新的固定翼預警機和加油攻擊無人機,正是世上航母絕對建設的標杆。我們呢?不管軍用與民用,甚至還沒有一艘核動力的水面艦只,應該說,距離還是蠻大的。然而開弓難有回頭箭,既然我們要發展,只有更加努力,迎難而上,才能務真求實地開創航母發展新的局面。辦法只有一個,那便是以空前創新的勇氣來尋求更大的技術突破,所可喜的是,第一步的堅實腳步中,我們完成了更新更強的技術曙光。按網絡的曝光,已經得到證實的消息,蒸彈和電彈同時完成了上千次工程應用實驗,核反應堆小型化,也在民用項目上展開了密集實驗,一艘全新的核動力破冰船正在全力打造中,為核動力上航母準備好了條件,表現出了光明前景。正這樣,一路走來,高歌猛進,在自強之路上,當我們回驀,也走出了很遠。正應了一句話,既然圖強,即不會被任何艱難險阻所嚇倒,現在軍迷和網友們 ,對自己航母發展,正充滿了無限期待。


魂舞大漠


首先呢,要明確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要與這個國家的軍事戰略思想相匹配。其次,武器裝備的發展要以這個國家所能掌握的最成熟、最可靠的技術為基礎,而不是以這個國家所能掌握的最先進的技術為基礎。這是第一個方面。

第二個方面,網上傳聞我們國家的航母發展計劃要分三步走,其中第二步就是建造一級滿載排水量等於或大於8萬噸並裝備彈射器的航母云云, 並言之鑿鑿現在正在建造的第二艘純國產航母就是這個“三步走”當中的第二步產物,這個傳聞過於樂觀了,雖然我們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拆廢鋼為目的引進的墨爾本號航母,讓我們有了一些相關的技術儲備,但晨我們首艘國產航母技術基礎主要是起源於前蘇聯的瓦良格號也就是現在的遼寧號,雖然做了一些改進,我們也有大型超級計算機可做仿真實驗計算,但仿真實驗計算畢竟是仿真實驗計算,實踐應用效果還是有較大差異的,在不能充分驗證我們的新技術、新設計安全、可靠的前提下,艦體由滿載排水量不到6萬噸一下擴大到8萬噸,實在是太過冒進了!不符合武器發展的基本規律,所以我認為是太過樂觀了。就算我們原本計劃如此,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計劃要對現實有所妥協,因為計劃要受到現實的制約,所以我認為正在建造的第二艘國產航母滿載排水量應大於6萬噸或略高於7萬噸。

第三個方面,航母的戰鬥力主要來自其艦載機聯隊的綜合戰鬥能力,對戰場事態感知能力、艦隊防空、反潛、救援能力、臨時性的重要物資補給能力,都是制約航母戰鬥力發揮的重要因素,航母艦載機聯隊在保證戰鬥機數量的前提下,也要編入相應的其它機種,固定翼的預警機、反潛/搜救/運輸機的戰鬥效能或者說對航母艦載機聯隊戰鬥效能的加成遠遠超過直升機,因此衡量一艘航母的戰鬥能力並不僅僅是看它搭載了多少架戰鬥機,而是看它艦載機聯隊的編程,第二艘國產航母應在這方面有所提高。

第四個方面,制約航母戰鬥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就是甲板調度效率,而影響航母甲板調度效率的因素有:甲板的面積、甲板的形狀,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艦首與艦尾甲板的形狀,彈射起飛不代表航母戰技術性能先進,滑躍起飛也不代表落後, 採用滑躍起飛有助於增強艦載機的起飛性能,如無敵級航母使“海鷂”戰鬥機載重增加20%,或在起飛重量相同的情況下使起飛距離縮短65%。而且,即使在母艦前後大幅縱搖時,艦載機仍能較穩定地正常起飛。此外,滑躍起飛甲板使航母無需再為飛機助飛而逆風高速航行,節省了航母的燃油消耗,使其續航力得到增加。

英國的伊麗莎白女王級航母的一平一翹艦首甲板和“由”字型艦尾甲板設計就非常先進,它有效地解決了放飛通道與停機區“搶甲板”的矛盾,並且為日後加裝彈射器預留了空間,其甲板上的技術陣地,尤其是能夠開車試車的一站式保障陣地眾多,極大地提高了首波可放飛數量,在同時裝載F-35C而不是F35B的前提下,其作戰效能幾乎與美尼米茲級相當:它可以在15分鐘內放飛15架戰機,最初的24小時為108架次/24小時,此後每天遞減,10天后遞減為72架次/24小時,20天后遞減為36架次/24小時,因此它的甲板設計值得我們借鑑。

第五個方面,就是性價比的問題,一個國家的武器裝備不能單純追求性能的“高大上全”,以我們國家的財力,在2049年之前不可能負擔四艘以上的、像美製尼米茲級或福特級那樣的核動力超級航母,美國近年來的“艦隊問題”大演習,也充分證明了核動力超級航母僅適用於全球部署的海軍,而不適用於區域部暑的有限遠洋任務型海軍,我們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恰恰就是屬於區域部署有限遠洋任務型的,6~8萬噸的多功能中、大型恰恰適用於區域部署的有限遠洋任務型海軍,從國力與戰略需求及海軍類型角度看,2049年以前,滿載排水量超8萬噸的核動力超級航母,不會出現在中國海軍的戰鬥系列中,六艘滿載排水量接近7萬噸的常規動力多功能大型航母足夠了。







guozhongren


說起中國航母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很關鍵的人物:劉華清將軍。下圖是1980年5月劉華清將軍登上美國海軍CV61突擊者號航母參觀的場景,之後還參觀了小鷹號航母和塔拉瓦號兩棲攻擊艦,巨大的航空母艦和現代化的作戰能力給劉將軍非常深的印象。劉華清非常有遠見性的意識到航空母艦對中國海軍的重要性,他認為有了航母對於解決南海和臺灣是有極大的幫助。在1985年年底劉華清提出了“近海防禦”戰略,依託航空母艦和遠程航空兵將海軍防禦穩定在第一島鏈,當海軍力量大幅度增長時有能力將海上戰場設置延伸至第二島鏈,最終建成一支全球性海軍。而現在,他期望的中國海軍正在一步步實現。

中國航母的發展其實還是比較早的,只是中間種種政治和經濟原因一直沒能實現。1985年,澳大利亞墨爾本號航空母艦退役並出售給中國拆解,中國海軍的航空母艦夢就從這裡開始,從這之後中國啟動了航空母艦的研發,可以說墨爾本號是中國非常重要的機遇。1997年和1998年,中國分別購入蘇聯時期的明斯克號和基輔號,在中國改造期間中國對這兩艦進行了裡裡外外的考察,雖然這兩艦最終成為了遊樂場,但是對中國航母的發展還是積累了不少經驗和資料。下面分別是墨爾本號和基輔級航母

1998年中國民間以2000萬美金的價格購買了蘇聯已經下水但是在水裡泡著的瓦良格號航空母艦,這艘完工程度達到70%的航母是蘇聯第一代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也是中國期待的航空母艦。雖然在瓦良格號回國的途中被某個三個字的國家百般刁難,但是還是在2002年3月回到中國進入大連造船廠(至於當時買這艘航空的理由和中間發生的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不多贅述了)。2012年9月25日,這艘航空母艦更名為遼寧艦正式加入中國海軍,成為中國海軍第一艘航空母艦。這艘航空母艦雖然在服役初期並沒有戰鬥力,但是他中國培養各種航空母艦的人才,積累航空母艦的使用和設計經驗。

2017年4月26日,中國海軍第一艘自建航空母艦002型航母下水,2018年5月13日該艦進行了首次海試,2018年8月26日進行了第二次海試。雖然這艘航空母艦仍然延續著遼寧艦的設計,但是這使得中國海軍邁出了自建航母的這一大步,對中國還來說意義同樣重大。除了002之外,距離大連不到1000公里之外的上海,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也正在建造,這艘航母擯棄了滑躍起飛的模式,改為了電磁彈射模式,而噸位可能上升到7萬噸以上。可以說中國航空母艦目前的發展目前是一步一個腳印,以很快的速度向前發展。

至於中國航母的未來,就以目前技術水平來說主要是個大的趨勢:大型化、核動力化、彈射、五代機。

關於大型化並不是無限的大,實在現有動力、工藝、材料、戰略需求、使用成本允許的前提下儘量的大,比如美國的尼米茲級為10萬噸,福特級為11.5萬噸。在允許的範圍內,隨著航母噸位的增長,彈藥、艦載機、航空燃油的攜帶量也是增長的,這就使得航母具有更強大和更持久的作戰能力。而大噸位也意味著更大噸位的艦載機和更強大的動力可以上艦。

核動力和常規動力在功能上沒有什麼大的區別,他的優點就是更持久的動力和更強大的續航力。還有就是沒有自身艦用燃油,可以容納更多的航空燃油和彈藥,後勤壓力能夠進一步降低。強勁的動力可以保證全艦電力供應,能夠容納電磁彈射、更新型的雷達、武器系統。與常規動力相比,核動力的應急反應時間要快的多,比如從10節加速到30節核動力需要3分鐘,而常規動力需要12.5分鐘。所以對於希望建立一支藍水海軍的中國而言,核動力航母優點大於缺點。

再就是彈射,都知道遼寧艦和002都是滑躍起飛模式,雖然他也能夠滿足殲15滿油滿彈重載起飛,但是在效率上和飛行甲板佈局上顯得力不從心,而且飛機起飛階段耗油量非常巨大。彈射起飛對於飛機自身動力要求沒有滑躍那麼極端,可以滿足各種類型的艦載機,起飛距離短,飛機正常載荷大。更重要的是效率的提高,在極端條件下,如果航母直角和斜角甲板彈射器同時運作,1分鐘內可使8架艦載機升空。關於中國的彈射器,想必最出名的人物就是馬明偉,殲15也發展出了艦載彈射版,電磁彈射器上艦那是早晚的事,目前的003可能就是電彈。

最後就是五代機,五代機是目前世界的大趨勢,不管是陸基還是海基。五代機的超機動和隱身性能在現代空戰中能夠大幅度碾壓4代機,對於制空權的問題並非是空軍自己的事情,海上制空權的奪取同樣是非常殘酷的,誰有優勢誰就能拿到勝利。除了五代機之外還有艦載機的多用途化,單一用途的艦載機已經無法滿足航空母艦的需求,除奪取制空權之外,航母還承擔低烈度局部作戰的對地打擊,所以航母艦載機必須呈現多用途化,不管是有人的還是無人的。

總之,中國航母的發展是非常艱辛,但是也是充滿未來和希望。以我們現有的能力,發展大型核動力航母並不是非常困難的事情。航空母艦除了進攻之外,在國土防禦和政治談判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因為中國奉行防禦政策就不去發展大型航母,因為別人不會給你時間讓你在戰爭中臨時建造,我們必須首先讓自己強大起來。


雛菊西瓜Peterpan


我是軍林縱橫!

國產航母被稱為中國的“百年航母”夢。為什麼?有史為證!

航空母艦的出現可追溯到上個世紀一戰時期,英國改裝的百眼巨人號航空母艦和競技神號航空母艦,都算得上世界上最早、也具有真正意義的航母。

1918年,百眼巨人號參加了對德飛艇基地的轟炸,取得了不俗的表現,航母由此引來各國青睞。

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陳紹寬就反覆向當年中國的最高領袖——蔣介石申請批准海軍建造航空母艦。陳紹寬可謂是首提中國發展航母的軍人,此人也是閩系海軍自薩鎮冰、劉冠雄之後的又一領軍人物。

但是當年積貧積弱的中國,也沒有強大的造船工藝,只是一個設想!

劉華清將軍(曾經的軍委主席)富有遠見,在1985年年底提出了“近海防禦”戰略,依託航空母艦和遠程航空兵將海軍防禦穩定在第一島鏈……

這再往後,也就有了中國的遼寧艦,後來國產航母的試水……

未來,中國的航母無疑是要走大航母、核動力、電磁彈射等發展方向,艦載機也將在殲15的基礎上發展更新一代戰機,包括配套的預警機、反潛直升機。

相信,中國未來的航母定能驚歎世人!


軍林縱橫


中國海軍的航母發展史其實並不長,也就從冷戰之後開始發展,正是藉著蘇聯解體的契機,中國可以從俄羅斯與烏克蘭手中購得3艘基輔級載機巡洋艦以及1艘瓦良格號,而3艘基輔級並不是正規航母,所以中國並沒有用它,而是選擇完工近70%的瓦良格號進行研究動手。而在90年代為支援國家經濟建設中國海軍手中的經費少的可憐,別說去發展海軍了航母了,就算是驅逐艦在10年的時間裡也就只造了3條,就連買瓦良格號也是不是以海軍的名義去買的,而是以民間改造成主題樂園才突破歐美國家的封鎖才買回來的。


而買瓦良格號海軍其實在默默支持的,但是卻不能明目張膽的對外公開說,不然歐美國家肯定不會放瓦良格來中國。而烏克蘭方面也夠哥們,不但對瓦良格的艦體收費少,但是象徵性的收了一點錢,便將20多噸航母建造的圖紙賣個了中國,這其實就相當於在做技術轉讓。如果沒有烏克蘭方面提供的建造圖紙光是航母的艦體內部設計中國不可能在十幾年的時間裡摸透大型航母的建造設計。


所以中國海軍的航母發展是進入本世紀10年代才正式步入航母的建設道路,而直到今天中國的國產航母也只是下水海試還沒進入部隊服役。而未來中國航母又會走向何方、如何發展,這一點早在前幾年海軍就已經有了發展大綱,畢竟中國有美國這樣的航母大國可以借鑑。未來中國海軍的航母發展道路仍然是小步快跑的方式建設,在建設1-2艘以瓦良格為模板的建造的航母,也就是現在下水海試的002型,看看我們在建造大型航母到底掌握多少?有多少核心技術我們已經掌握?自己建造的又有什麼樣的問題?當我們完全掌握了航母的建造技術之後可以自行設計,並且可以獨立設計不是滑躍起飛的航母,並且可以根據情況增加彈射器和更換動力系統,如果技術掌握完全到位,甚至可以跳過常規動力直接到核動力、跳過蒸汽彈射器直接到電磁彈射器。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人民海軍對航母的渴望由來已久,這也就是經常說的中國近現代百年航母夢。航母這種玩意誕生之初,北洋海軍留歐軍官陳紹寬就切身體會到了航母強悍的作戰能力,作為中國近現代航母事業先驅的陳紹寬傾其一生為發展航母而奮鬥;新中國成立以後,以劉華清將軍為代表的的第二代航母倡導者,繼承前人未盡事業,為航母事業四走奔波;直至2012年9月,改建的遼寧艦交付海軍,人民海軍告別了沒有航母的歷史。1912年中國人第一次接觸航母,到我國真正擁有航母剛好整整100年,歷史總是這般充滿戲劇性。

其實早在遼寧艦服役以前,我國就通過各種渠道先後獲取了澳大利亞“墨爾本”號輕型航母、兩艘前蘇聯“基輔”級航母,遼寧艦的前身“瓦良格”號是我國獲取的第四艘航母;海軍在獲得墨爾本號之後組織專家組隊該艦進行了詳細的考察,詳細的瞭解航母的構造以及艦載設備,需要強調的是該艦還搭載了蒸汽彈射器;至於兩艘基輔級航母后來成為航母公園。“瓦良格”號屬於半成品,經過曲折的回國路,海軍評估後於2005年開始改建工作,7年後正式交付海軍,揭開人民海軍航母發展的新篇章。

國產首艘航母在設計中借鑑了遼寧艦改建和科研試驗經驗成果,採用滑躍式起飛甲板,常規動力,排水量與遼寧艦大致相仿,滿排6萬多噸,屬於典型的中型航母。2013年11月開工建造,2015年國防部首次證實國產航母,並公佈了部分數據,2017年4月正式下水,整個建造週期不到26個月,創下了同級別航母建造週期最短的記錄;當前首艘國產航母正處於緊張有序的海試階段,初步完成了繫泊試驗、動力試驗、武器試驗等環節,距離正式服役為期不遠。

相比第一艘航母遼寧艦,國產航母在設計上結合我國實際國情和海軍未來作戰定位進行了針對性的優化設計,更像是一艘真正意義上的航母。綜合官方披露的數據,國產航母最大的提升在於艦載機數量,較遼寧艦的24架殲-15載機量提升了50%,達到了36架規模;另外還有必要的艦載預警直升機、反潛直升機和搜救直升機,總載機量接近48架。同時艦載機祖宗愛恨你體系更加完善,未來將融合夥伴加油機、電子戰飛機等。

從首艘國產航母與遼寧艦的對比來看,我國航母發展走向更趨向於美式航母,即以艦載機為作戰核心。此前,海軍退役少將張召忠多次發文披露,國產第二艘航母,也就是第三艘航母目前已經處於建造中;外界普遍認為該型航母排水量放大到8萬噸,將搭電磁載彈射器,從配置來看將僅次於美國的核動力航母;中國軍工認為首艘國產航母總體水平已經能排進世界前三,第二艘國產航母的總體水平毫無疑問會更高。

放眼未來,人民海軍走向遠洋已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隨著055型萬噸大驅、901型戰鬥補給艦以及052D型防空驅逐艦的大量建造,未來人民海軍以航母打擊群為核心的遠海編隊建設勢不可擋。發展噸位更大、核動力或者全電力推進、搭載電磁彈射器甚至新概念高能武器上艦都將成為可能,屆時,國產航母將更具有中國特色,這也是海軍發展的必然趨勢。

至於艦載機方面,個人認為未來國產航母艦載機體系將呈現出隱身突防為主、新老互補、有人無人搭配使用的艦載機格局。新一代隱形艦載機上艦隻不過是個時間問題,殲-15彈射型已經處於試驗當中,運用隱形機完全替代非隱形機還有待觀察;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隨著智能化技術的發展進步,無人艦載機將會成為未來主要發展方向,至少在我國將得到重用。


鷹鴿分析


中國海軍,從一個起初海軍司令都暈船,艦船隻有一些老舊的破船,發展為了今天能搭出43艘軍艦配合1艘航母的編隊在海上進行檢閱的海軍部隊,雖然航母較世界第一美軍還有很大差距,但是路也得一步步走,在未來的中國海軍將會更強大。作為耗時最長,花錢最多的軍種,海軍的地位十分重要,而航母則是當今的海上霸主,發展航母是必須的,目前我國現役的航母只有遼寧號一艘,而對遼寧號逆向工程的001A如今也已下水,在不久的將來也會加入海軍序列成為戰力,而新航母002A也在如火如荼的建造當中,國產航母經歷了曲折的發展歷史,但是在未來,新的國產航母編隊,將會成為太平洋上一支使美軍十分頭疼的力量。

中國自1895年甲午戰爭中戰敗後,對海軍的建設一日不如一日,後來民國時期的軍閥割據混戰,使得工業發展如同虛無,更別說發展海軍了,在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的各處海域全部被日本佔領,日本想登陸哪就登陸哪,貧弱的中國海軍只能在長江進行自沉擋住日本艦船的挺進。在建國後,陸軍仍是發展重點,海軍又費錢又費力,別說費力了,光是開銷對當時的中國來說就承受不起,所以中國海軍在整個冷戰時期都是一個憋屈的狀態,蘇聯解體後,北方壓力驟減,中國這下才有時間去發展海軍,購買了一批先進的導彈驅逐艦,比如現代級,同時還從烏克蘭將尚未建造完成的庫茲涅佐夫級購回,但是在運回來的途中遭遇各種曲折,但是不管如何,這艘航母抵達了中國,並且接受現代化改造,在2012年進入中國海軍服役,中國有了第一艘航母。

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那麼就要再來一次,於是對遼寧號的逆向工程開始了,最終結果也就是001A,而新型的002A據傳採用了電磁彈射,002A也在加緊進行製造,太平洋上的鬥爭越來越激烈,放鬆只會讓自己落後,003級航母可能也很快會開始建造,中國核動力航母也許就在不遠的未來,而與之對應的055 大驅包括在內的各類輔助艦,跟新航母組成的航母戰鬥群,將會成為東太平洋一支強大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