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曾说日本人吃饭的特点是不走菜,你对日本人吃饭有何评论?

体育一席谈


如果以东北三省、大山东、大西北的菜量来衡量,中国其他地区以及日韩东南亚国家,都只能是“不走菜”!

日本人一贯吃得很省

记得看过一个日本战国时期的历史资料,日本的将军(最高掌权者)开创江户时代的德川家康,即使在统一战国乱世后吃的也还是很节俭,连鱼都很少吃,每天就吃些腌萝卜就米饭。有天他在家里遛弯,看到几个侍女在抱怨,便过去看究竟。 侍女们说:“现在的伙食实在是太不象话了,小菜就是腌萝卜!”素以待人温和著称的德川家康微笑着说:“好吧,既然你们不爱吃,那就不要吃了。” 从此以后,侍女们作为小菜的腌萝卜就被撤销了,侍女们只能干吃白米饭。

连堂堂将军家的侍女,吃饭也就配个腌萝卜,可想而知广大的农民都吃什么了。实际上在黑泽明的电影《七武士》里面,连当时的统治阶级-武士们也不是天天有白米饭吃的,所以农民才能用每天供应白米饭的代价聘请到了七位武士,日本的物资匮乏,就可见一斑了。

另外据说德川幕府二代将军秀忠每天晚上的宵夜竟然只是腌萝卜和一两条喜得可怜的小鱼,就知道这个国家曾经是多么贫穷了。事实上日本不少美食都是通过僧侣的交流从中国传过去的,在豆腐刚刚传到日本的时候,是只有天皇和高级僧侣才能享用的美味,惊讶吧?

由节俭而诞生的美食

说到日本的美食,不能不提其中的代表“怀石料理”,怀石来自于禅道;为了在长久听禅中抵制饥饿,肚子抱烧得热热的石头一块,这样减少空腹的饥饿感,称为“怀石”;后来就有了给听禅僧人的茶点,再后来有了最负盛名的怀石料理。这里面琢磨一下很有意思,美食在开始是与抵制饥饿相关。

而怀石料理既然来自于禅道,就和日本传统文化中的“节食”、“物哀”文化结合在一起,采用尽可能少而精致的料理,去呈现美食中的禅意趣味。

怀石料理的“不以香气诱人,更以神思为境”,更加体现了日本料理的美轮美奂。不少日本人认为,要品尝真正的日本传统美味,只有到京都的老店内,一边观赏美丽的庭院,一边饮茶,享用怀石料理,才称得上地道。

所以日本美食的最高境界,其实和中国美食的最高境界有所不同,中华美食,追求的是色香味俱全,重在味觉的享受;而日本美食,追求的是禅意、意趣,重在视觉的享受,不免就忽略了菜量。

“饭吃六分饱”的日本人

如果中国人比较讲究养生的会说“饭吃八分饱,不把医来找”,那么喜欢把什么事情都做到极致的日本人,则将这一信条推广到了“饭吃六分饱”的地步。

在“吃”方面,日本政府下足了功夫。从最早开始推广“食育”概念到后来的“减盐运动”,再到“饭菜营养均衡”等,都是关于教导日本民众如何健康饮食的。

现在日本人饮食更加倾向传统的日本料理,食用海产品尽量清淡,讲究一顿饭菜荤素比例为3:7的搭配,日本人餐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喜欢用小碗、小碟装,各种样式的菜有很多,但是每一个分量都很小。这都是减肥的有利因素。首先种类多,才能营养丰富。通常一个日本家庭一顿饭会包含这些:生鱼片、冷豆腐、煮菜、大酱汤、腌菜、酱油、米饭,还有一些小菜。种类丰富,各种营养就能得到保证。这很符合减肥餐的特点,减肥餐一定要种类多,营养丰富。其实越健康的食物越能帮助减肥。

小结

看了这么多,你觉得日本人的饮食习惯是不是值得我们现代中国人效仿和学习呢?


谈者无语


欢迎关注「饭醉分子闫涛」,看我分享不一般的美食感悟!

陈晓卿老师关于日本的“不走菜”爱好是人所共知的,我和他聊过这个问题,其实关键点不在于日本菜,而在于“步骤”二字。

陈老师有一个非常坚定的观点,那就是真正的美食是带不走的,所以你只能到原产地去吃。在今天的大都汇美食街上,你能吃到的各地风味都只是走了样的商业赝品,所以对于陈老师的这个看法,我是高度认同的!因为一个美食的诞生,绝非心血来潮凭空捏造,它背后有着很复杂的自然生态体系和人文体系的结合。

比如说,我从来不认为云南以外的地方,可以吃到像样的过桥米线。因为云南人一直把米线当作生活的主食,所以投入到米线上面的精力和成本都更花心思,无论是汤底还是做米线的工艺以及原料,都会有着许多不与外人道明的秘密。同时,由于每个云南人都是吃米线的行家,所以也会有做不同口感的爱好,因此更容易对一家米线馆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在这样一种生态下,云南当地的米线馆自然会兢兢业业,哪怕只是清晨街头的一个早点档,他也必须迎合这些世世代代的米线品鉴大师才能得以生存下去。

但是离开云南之后,比如我在广州吃到的过桥米线,绝大部分是拿桂林米粉做的。若你要问米线和米粉有什么区别?那我大概只能是苦笑一声,欢迎他上百度去查一下了。任何美食离开了它的诞生地,就会不断的吸收新的信息元素和新的消费需求,慢慢地走样是必然的。

再举个例子,日本料理的鱼生到了广州的大街小巷以后,完全变成了芥末的佐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鱼肉的新不新鲜,什么部位都不重要了,年轻人热衷的,只是在鱼生上面抹了芥末后,所带来的澎湃刺激感。

正因为如此,我觉得对美食的最大尊重是去它的故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深切的感受到陈老师所说的“美食是带不走”的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


饭醉分子闫涛



在中国,厨房里的厨师管上菜叫“走菜”。

不走菜就是菜很少的含蓄说法,不管你能不能吃,就这么多了。

我们中国人请客吃饭,喜欢大摆宴席,菜一般会很丰盛,服务员会把吃空的盘子撤下,换上其他的菜品,就这样一边上一边撤,否则桌子上摆不下来。这就是我们的待客之道,热情好客。

日本的礼节,吃饭盘子见底以示节俭和美味。中国的规矩是留盘底,表示吃好了。如果盘子见底则意味着没够吃,应该再点菜上菜。

有人说:中国刚刚脱离了贫困,吃饭以吃饱为主,日本早就进入了发达国家行列,吃饭比较精致。对此,我只能一笑而过。


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严重依赖国外,所以很多东西价格奇高。像西瓜,夏季一个西瓜最便宜1000日元(税前价格,约合人民币60元以上),很多时候都是切成片卖,一片也要几百日元。樱桃和草莓包装成小盒,价格都是国内的好几倍。所以,与其说日本人节俭,不如说是价格使然。

日本人请你吃饭,形式大于内容。尤其是东京附近的人,小家子气,美其名曰节俭。如果中国人请他们吃饭,他们吃的可真叫一个生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