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讀書的基本原則:多看“死人”的書,少看“活人”的書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每一個在肉體上死了的人不會看到這句話,而每一個肉體上活的人看到全半句的感受是:說的不是我,不是我,就是不是我。

以此來看,讀書的基本原則:多看“死人”的書,少看“活人”的書。這“死人”也就是肉體上死的人,“活人”也就是肉體上活的人。

但凡一個買過書的人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書的序是自己熟悉的喜歡的活人或者某位明星寫的,或者評論裡都是清一色的好好好,以及看似客觀的書評最後都會說上一句:不讀此書枉活一生。買來之後略讀一二,發現也不過如此。

總之,除非是計劃在某個領域內安營紮寨,否則大部分人毫無辨別“好壞”書的能力,看書的衝動往往也來自於上面某些假象的誘惑。而多看“死人”的書,少看“活人”的書,卻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讀書的基本原則:多看“死人”的書,少看“活人”的書

客觀的說,活著的人總是要維持生計的,即使作者是個兢兢業業有高尚情操的人,也奈何不了出版方面的要求,或將內容刪減,或將書名變得文不對題,只是為了更加有親和力,以便吸引讀者。

各方面的原因總會讓一個真正活著的想做學問的人做出讓步,以符合各方利益。而不在乎利益,只追尋自己內心的作者卻是鳳毛麟角,畢竟是要吃飯的,除非原本就有豐厚的物質保障,或者高尚的志向戰勝了貧困之苦。

無論如何,這樣的人始終是在做學問,傳播知識,也值得我們敬佩,儘管前者不能窺見全貌,但至少有真知拙見。可恰恰是大多數獲得的作者並不是為了傳授知識見解,而只是為了賣書賺錢。

這並不是反對作者對書進行標價,而是書裡並沒有多少貨真價實的東西,卻結合一些營銷技巧,肆意宣傳這本書的價值。作者本人有沒有文化內涵並不重要,在他們看來,重要的是讀者買賬。

讀書的基本原則:多看“死人”的書,少看“活人”的書

主觀來看,我們傾向於喜歡看活人寫的、最新出版的書。一方面是因為誇張的文案和宣傳吸引了我們,這種直觀可見的誘惑使得沒有辨別能力和缺乏獨立思考的我們,更加難以抵抗。

另一方面是身邊之人的鼓吹,好像不讀這本書就是沒文化一樣,在發佈會上拿到一個作家的簽名這件事比讀了這本書更加值得炫耀。而我們害怕被孤立,於是大眾喜歡什麼,我們就去追什麼。

這常見於一群人聊得熱火朝天,你去問一句是怎麼回事,得到的回覆是:這你都不知道?言外之意好像就是你應該知道一樣。

仔細一聽,原來是某某明星結婚、出軌、離婚。你真實的內心是這事我沒興趣,而實際情況是你加入了她們的口水戰裡。

就好像你喜歡看書,突然有一天一個朋友問,你看《三體》了嗎?沒有。什麼,你整天都在看啥啊?我看的是《道德經》、《金剛經》、《古蘭經》……哈哈哈哈,笑死我了,這有啥好看的,你要出家嗎?

讀書的基本原則:多看“死人”的書,少看“活人”的書

我們抵擋不住各種誘惑,又沒有辨別能力的結果就是買了一推書放在家裡成了擺設。有一天饒有興趣的想讀書,看著一摞的書名,親切極了而又瞬間沒了興致,因為書名像極了某網站裡的文章標題。

相比之下“死人”的書就沒有那麼多的弊端,一方面是“死人”的書已經經過前面跟我們一樣活著的人步步篩選留下的。

另一方面“死人”不在乎生計,不在乎利益,而這些都是活人的事,也不用擔心跟作者分一杯羹,因此就需要真正展現這些“死人”值得活著的思想,這恰恰是“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的映照。

既然如此,多看“死人”的書,少看“活人”的書,就是一個好辦法。

不過對於有些書,還是看活人的較好,比如各種工具書,因為我們讀他們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豐富我們的思想,而是獲得過上舒適的生活能力,比如《python從入門到精通》、《99天讓你成為比爾蓋茨的成功指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