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多尔衮为何要放弃皇位,扶持福临当皇帝,真的是因为孝庄下嫁吗?

蜜瓜酱


显然不是的!

多尔衮和孝庄之间的爱恨情仇野史上那是一大堆!

不过那毕竟是野史,不足为据!而且野史中孝庄下嫁这些事儿也是顺治登基后,多尔衮当了摄政王,大权在握,搞出这么一档子事儿。

跟之前的皇位之争关系不大!

其主要原因还是当时的形势所迫!

皇太极死后,多尔衮是想玩儿兄终弟及这一出!

但是呢,情况不允许,因为他有个强大的对手,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

论资历,他是皇太极长子,亲王爵位,军功赫赫。

论实力,他是正蓝旗主,不比多尔衮的正白旗差多少,而且其背后的各方支持势力,也不比多尔衮差。

众所周知 ,清朝搞的是八旗制度,军力都在八旗贵族手里。

豪格握有正蓝旗不必说,同时面对多尔衮,他还有着两黄旗的支持。两黄旗由于是皇太极所属,一直在八旗中地位尊崇。这一次他们也是希望由皇太极的子嗣继位,继续保持其优势地位。

这样一来,豪格便有三旗在手,同时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也在暗地里支持豪格,这就相当于半个清朝的力量。

而多尔衮呢?自己的正白旗和弟弟多铎的镶白旗;最后的两红旗在大阿哥代善手里,此人暂时是保持中立态度。

所以局面对于多尔衮并不占优,如果打起来,局面会很被动。

所以这时候的多尔衮,以退为进,推出了皇九子福临,让他来继承皇位,同时以福临年幼为由,推举济尔哈朗与自己一同辅助政。

这招不可谓不妙,福临因为同是皇太极之子,他的出现,让两黄旗直接没有了支持豪格的理由。而济尔哈朗北推上了辅政的位置也不好明确的支持豪格。

如此一来,多尔衮反而占据上风!

况且清朝毕竟出于上升期,不适合搞内讧,大家还是希望和平收场,豪格自然也没了话说。

于是这就成了一个皆大欢喜的局面。

当然,大家疑惑的是皇太极那么多儿子不选,多尔衮为何要选了皇九子。

是因为对庄妃的特殊感情吗?我不否认这个说法,但是主要原因不在这儿。

主要是福临的一个身份问题!

福临他妈庄妃,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其乃是来自蒙古科尔沁部落。当时科尔沁部落是清朝重要的盟友,后宫五大福晋有三位都是来自科尔沁部落。分别是中宫皇后哲哲、东宫宸妃海兰珠、以及次西宫庄妃布木布泰,前面两位分别是她的姑姑和姐姐,她们几乎垄断后宫的势力。

子凭母贵,在皇太极的这些儿子里面,出去早夭的,地位最高的就是福临了,差不多算是嫡子了。至于豪格,他母亲只是个继妃,而且后来还被皇太极给休了。所以他的身份不咋样。若不是军功撑着,他连叫板的机会都没有。

还好清朝不搞嫡长子继承制,不然豪格根本就没机会。

但是即使不看这出身,那也得看其背后的科尔沁部落啊,推选了福临就相当于得到了科尔沁部落的绝对支持,何乐而不为呢?

而且福临当时年幼,易于掌控啊!

这才是多尔衮选择福临的最根本原因!


白话历史君


皇太极去世已有五天了,而新君嗣位的大事还没有最后的议定。哲哲皇后和庄妃商议后,发出懿旨敦促负责国务政事的睿亲王多尔衮,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代善加紧办理。崇德乙年八月十四日,诸王大臣齐集崇政殿决定皇位继承人。天刚刚亮时,多尔衮匆匆赶往三官庙,询问索尼对皇位继承人的意见。索尼答得直言不讳:先帝有许多皇子在,必立其一,别的我就不知道了。多尔衮听后,心里已凉了半截,要知道,这是盛京,没有两黄旗的支持,谁也别想继承帝位。前面就是崇政殿,多尔衮抬头看去,只见两黄旗护军已经弯弓搭箭,将崇政殿团团包围。不远处,大清门外,两黄旗的大臣会集在那里,手扶腰剑,面呈怒色!!多尔衮拾级而上,刚要入殿时,听到身后有塞率的声响,他一回首,只见庄妃一身缟素地站在殿角的白玉柱旁,她的身旁是刚刚六岁的福临。多尔衮看了一眼皇嫂,眼晴突然一亮:立皇子,立皇子………,他在嘀咕着。崇政殿!肃杀的气氛令人窒息!!两派人员,截然分坐两旁,剑拔弩张的气势一触即发!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豪格等亲王们坐在上首。两黄旗大臣鳌拜厉声首发宏论:先帝有子,皇子继位,天经地义!多尔衮听了十分不满,怒斥:诸王尚末发言,大臣有什么说话资格?退下!!鳌拜心中十分不快。济尔哈朗道:先帝有那么多的皇子,到底立哪一位呢?阿济格即刻站立直言:皇上本一国之君,必文武双全,谋略盖世者承当。当潮惟有多尔衮能相当担任。多铎立即附和:所言极是,睿亲王多尔衮文有韬略,武能率兵征战,立睿亲王为君,是大清国之福。本是同根生,兄弟当然支持多尔衮为君哦。这时索尼再也忍不住了,立时反对:两黄旗坚决不同意!有皇长子在,又怎么能由睿亲王继位?鳌拜厉声吼道:立皇子!我们这些人,吃的是先皇的饭,穿的是先皇的衣,先帝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比海深,如果不立先帝的儿子,我们宁可一死,跟随先帝。此时,宫外的两黄旗人马嘈杂声也大起来,看这情形,若答应自己的兄弟与两白旗大臣请求继承皇位,势必引发兵变,看来,只有先退,才能立起形象,想到这,多尔衮缓缓起身,直视众人:我们本是兄弟,一族同胞,怎么能自相残杀呢?办法总会有的,先帝尸骨末寒我们却要血流大殿,对得起先帝在天之灵吗?不错,立皇子,但既然立皇长子豪格有人反对,我们不能再议别人吗?一翻有情有理的话果然将众人镇住了。代善,阿济格见状,也相继离去。大殿中,只剩下两黄旗大臣和多尔衮,多铎,济尔哈朗三位亲王。皇位啊,皇位!!多尔衮想,那是自己一直觊觎的目标,偏偏父皇努尔哈赤在活着.时没有明示,被皇兄夺了去,而今皇兄仙逝,正是夺回来的天赐良机,可是偏偏又遇上势力强于自己的豪格。这时,殿外的两黄旗臣子们一齐高声呼喊:立皇子!立皇子!!殿外的太阳正白花花地射下刺目的光亮,多尔衮知道,在这样的烈日照射下,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必须找出一个方案,一个令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他踱步至殿门口,斜目,突然,大殿平台的拐角处,一阵风起,刮起一朵自色的花儿,不用说,那是刚才庄妃娘娘失落于此的。差点忘了,多尔衮自责,真的是利欲熏心了吗?何不让庄妃的儿子福临即位呢?他才六岁,对什么还不明白,当他,由我辅政,不,再拉一个敦王之子的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就是这样,大权还不是掌握在我手中,同时,还有机会出入宫室,和寡嫂庄妃娘娘亲近亲近,说不定庄妃对自己有情有义呢?于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方案形成了………。


茹叔敬


多尔衮也想要皇位,可形势不允许,只能退而求其次。

突然出现的权利真空,大家都想跃跃欲试

皇太极生前没有立储君,而是以四王共同治理国政。等到皇太极去世,维持满清统一的纽带突然中断,权利出现真空,统治集团需要寻找新的代理人。

议定新君时,豪格与多尔衮都是热门人选,双方各有优势。

按照推举制的原则,就能力、威望、实力与地位等因素而言,多尔衮应该当仁不让。

可此时的情形,已经与皇太极上位时大不一样,如今的大清不是当年的后金。在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决策与执行上,大清已经明显汉化。为此,两黄旗的大臣坚决要求立皇太极的儿子为新君。

豪格作为四大亲王之一,又兼具皇长子身份,使得他具备其他宗室所没有的优势。他的支持者之多,也是多尔衮必须顾及的力量。

还有一个对多尔衮不利的因素:两黄旗的将士与多尔衮两白旗之间曾有过裂痕,两黄旗八大臣特别不愿意看到多尔衮继位。

具体的势力对比

两白旗全部拥戴多尔衮;两黄旗中,有两位重臣支持多尔衮;

豪格虽有身份优势,却只有七个牛录是其嫡系部队,加上拥戴皇子的两黄旗八大臣,主力部队还是不足两个完整的旗;

手握两红旗的代善,态度模糊,很有可能只是为了保住既得利益而不愿得罪人;

镶蓝旗的济尔哈朗,墙头草,一面表示支持皇子,一面表示要和多尔衮商量。

在这种实力对比中,各方都能感受到形势严峻,都会产生投鼠忌器的心里。多尔衮如果强行上位,一定会遭到强劲反弹,到时大清就会四分五裂。权衡利弊,多尔衮不敢冒险,转而寻求与两黄旗的合作。

无可奈何的妥协

皇太极去世后第五天,在新皇帝的推举会议上,索尼与鳌拜首先提出,应该立皇子。多尔衮怒斥他们没资格说话,令他们退出会场。

随后,阿济格与多铎提议,应该由多尔衮沿袭大统。多尔衮沉默,没有表态。

多铎又说:“如果多尔衮不愿意,就立我为皇帝,因为多铎的名字出现在太祖遗诏里。”

多尔衮立刻反驳:“太祖遗诏里面也提到豪格的名字,不止你一人。”多尔衮的高明之处在于反驳多铎时,也将豪格排除在外。

于是,多铎提议:“既然我不行,那就立长,让代善当皇帝。”

代善立即表示:“多尔衮如果同意继位,那肯定是国家之福。既然他不愿意,就应该立皇子。豪格是长子,应该继位。”代善这个表态很厉害,在不经意间“将军”多尔衮。

豪格说:“我福小德薄,难堪重任。”说完,便转身离开会场,“定策之议,未即归一”。

这时,两黄旗拥戴皇子的大臣开始躁动。

见此情形,代善说:“我已经老了,早就不太过问国事了,现在哪还有精力管这事?”随即起身离开,阿济格见多尔衮继位无望,也跟着离开了。

留在会场的多铎不表态,济尔哈朗也一言不发。多尔衮当机立断表态:“大家说得很有道理,我也赞成皇子继位。现在豪格既然主动退出,就应该立福临为帝。他年纪小,由我和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大,等他成年后再归政。”

多尔衮的提议,满足了多数人的意愿,立即获得通过。

孝庄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行动,却起不到决定作用。至于太后是否下嫁,缺乏史料依据。多尔衮放弃皇位,顺治继位,从根本上说,是满清旗主王爷势均力敌的产物。


秋媚读史


多尔衮放弃皇位,是形式所迫。而扶持扶持福临当皇帝,肯定跟孝庄下嫁没有关系,顶多二人合谋促成了福临继位。

崇德八年,清太宗皇太极猝死于盛京清宁宫,由于生前未下旨立储,所以各旗主为了拥立谁继位争得不可开交。

当时有两大势力,一方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一方是皇太极的弟弟睿亲王多尔衮。二人都久经沙场,战功卓著。

豪格的支持者,除了自己的正蓝旗外,还有他父亲掌握的两黄旗,以及郑亲王济尔哈朗掌管的镶蓝旗。而且皇太极的二哥,德高望重的礼亲王代善,他认为豪格是皇长子,理应继承大统,所以他坚决支持豪哥。

而多尔衮这边实力也非常强大,他本身是豪格的叔叔,身份地位高。他身后除了两白旗支持,还有手握重兵的两兄弟阿济格和多铎做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双方实力不相上下,互不相让。争斗充满了火药味,随时都有擦枪走火的趋势。朝中大臣们也忧心忡忡,怕事态恶化,发生兵变。

正当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皇太极手下的两黄旗重臣以死相要挟:“先帝对我们的恩情有比天大。要是不立先帝的皇子,我们宁愿以死追随先帝于地下!”

多尔衮对豪格本来就无必胜把握,而当前又出现这种状况,多尔衮也害怕朝廷内乱,伤及大清根本,无奈只得妥协,接受了由皇太极儿子继位的方案。


这个方案让大清的第三股势力看到了希望,那就是统治后宫的博尔济吉特氏女人们。由于孝端皇后没有子嗣,为了她们蒙古族的利益,她力推她妹妹孝庄的儿子福临继位。

而福临继位的唯一障碍就是豪格,于是孝庄暗中拉拢多尔衮,并以福临年幼,由多尔衮摄政为诱惑。二人一拍即合,于是争夺皇位的天平倒向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

1643年,年仅6岁的福临登基,由皇父摄政王多尔衮辅政,年号顺治。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梁姐,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花木童说史


其实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多尔衮就已经对皇位有了一定的兴趣,只不过皇太极的至尊地位不可撼动,所以多尔衮只能在皇太极离世后有所行动。不曾想皇太极在五十二岁时突然暴毙身亡,这对于当时的清朝来说是莫大的打击,但是对于多尔衮来说,却是一个十分难得的机会。在皇太极离世后,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其实应该是长子豪格,但是由于多尔衮的势力比较强大,所以他也有资格来争夺帝位。

但是这段历史的结局却是豪格和多尔衮都没有机会继承皇位,多尔衮还扶持年幼的福临登基,那么多尔衮为什么会放弃这么好的机会,而选择让黄口小儿上位呢,这其中是否和孝庄太后有关?无论是在野史中还是在影视剧中,都可以看到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情史的演绎,这段扑朔迷离的爱情故事也为后世留下了很多谜团,如果说多尔衮与孝庄太后没有私情,那么多尔衮为什么会有扶持福临登基的举动,如果说他们有关系,但似乎又没有真凭实据,所以关于他们二人关系的猜测一直都没有间断过。

在皇太极离世后,多尔衮是可以放手一搏去争取皇位的,实际上多尔衮原本也是这样计划的,可是他的强劲对手豪格并不让贤,豪格作为嫡长子,他的身份其实更有资格继承皇位,只不过由于当时的清朝还没有入关,所有的规矩还没有制定好,一切都在摸索阶段,皇太极生前不仅没有选择继承人,也没有公开表示要采取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多尔衮才有机会钻这个空子。当时多尔衮和豪格都有足够强大的势力和兵力在后方支持,所以一时间两方力量僵持不下,在这种情况下,居然开始有人想要加入到这场政治角逐中,毕竟想要当皇帝的人不在少数,面对越来越混乱的皇位争夺战,多尔衮选择退出,而且还扶持了福临继位。

其实多尔衮这样做并不是完全出于他和孝庄太后之间的私情,他主要还是为了自己考虑,选择福临登基的好处非常多,首先福临年幼,他登基后朝政会由多尔衮把持,多尔衮确实也达到了这个政治目的,福临这个皇帝形同虚设,而多尔衮则掌握着实权。其次如果当时多尔衮冒然登基,名不正言不顺,有可能招来群臣反对,被人冠以谋逆之罪诛之,多尔衮心里也没有100%的胜算,多尔衮自然就失去了掌握朝政的机会,所以当时多尔衮选择扶持福临登基完全是出于个人政治目的。


历史课课代表


首先,多尔衮放弃皇位绝不是主动的,在权力尤其是皇权面前,没有人能如此“高尚”,多尔衮也不能。

崇祯十六年,大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皇太极猝然“驾崩”,他不仅给后人留下了一个“一触即碎”的大明,还留下了一个僧多肉少、危机四伏的皇权摊子。几大亲王、郡王像代善、济尔哈朗、多尔衮、豪格、阿济格甚至年轻的多铎都有掺和的资格,而且还都有站到顶端的可能。但是,后来为什么却是六岁的福临(顺治)“胜出”呢?而多尔衮又为什么能“心甘情愿”地摄政呢?

一、形势复杂。符合条件的继承人太多而且成分复杂。看一下上面提到的几个可能的继承人就会发现,多尔衮在里面,无论是年龄、资历还是级别都不上不下,非常尴尬。从年龄来看,代善和济尔哈朗最大,像代善已经六十好几了。从资格上说,多尔衮还有点发言权,和代善他们都算是最早跟随努尔哈赤创业的一代,还差点成了努尔哈赤的继承人(皇太极的政治手腕更胜一筹)。从业绩上来说,拜少数民族的传统所赐,这群人自幼征战,别说代善他们,就连多铎和阿济格这个年龄都已经是战功卓著了,多尔衮的那点战绩不显眼。所以,多尔衮在这场皇位之争中没有非常明显的优势,甚至还略处下风。以肃亲王豪格为例,在女真八旗中,他位列户部尚书,不仅是正蓝旗统领,父亲皇太极留下的两黄旗(正黄、镶黄)也明确支持他,而多尔衮直接的支持者只有自己的两白旗。所以,形势不仅复杂,还对多尔衮不利。于是多尔衮决定……

二、曲线救国。位置虽然尴尬,但多尔衮还是决定逆势而上。他制定了两个计划,一个是自己直接说了算(当皇帝),另一个是自己间接说了算(摄政),因为他也有自己的底牌。底牌之一,“兄终弟及”一直是草原民族的合法继承传统。自己是大清奠基者努尔哈赤的嫡子(虽然列第十四),和皇太极同父异母,而且也曾被列为接班人,他争皇位名正言顺。底牌之二,豪格虽然具备以上优势,但他却有一个硬伤:非嫡长子,他的母亲只是皇太极的一个侧妃。而且,豪格有勇无谋,还易冲动,虽然有三旗在手,却不知道如何搞联合阵线,与支持者形不成铁板一块。底牌之三,皇太极嫡长子福临。其母庄妃布木布泰为皇太极五正妃(“崇德五宫”)之一,极受宠爱。哪个母亲不愿意自己的儿子登上皇位?所以多尔衮在和庄妃的交流和统一战线建立上没有任何问题。更重要的是,福临时年六岁,放到现在连小学都没上,个中奥妙不言而喻。底牌之四,摄政,而且是联合摄政。这是多尔衮的最后一步,而且也是加强保险系数的一步:如果他独自摄政的话,那就是司马昭之心,很容易遭到反对并成为众矢之的,所以他拉上了郑亲王济尔哈朗——这样不仅显得民主,而且还拉来了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支持。

大清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新皇帝的选举按照多尔衮的计划一步步执行下来,豪格出局,福临继位,是为清世祖(顺治),多尔衮、济尔哈朗联合摄政。

最后,至于孝庄,即使和多尔衮的那点事是真的,对于没接受过周、孔思想教育,而且习惯于“父死,子妻其后母”的少数民族来说,是太正常不过的事了。中原民族少见多怪才导致大惊小怪!




彼岸历史


逝去即历史,这道问题的答案是:多尔衮放弃皇位,扶持福临当皇帝和后来的孝庄下嫁这个传说没有关系。

1、多尔衮放弃皇位在先,孝庄下嫁的故事在后。

多尔衮放弃皇位,扶持福临登基称帝是在皇太极死后,当时清军还没有入关。而孝庄下嫁多尔衮是清军入关以后的事情。

2、多尔衮放弃皇位的原因是,争不过。

清军入关以前,皇位的继承一看资格二看实力,只有资格没有实力或是只有实力没有资格都是没有办法继承皇位的。努尔哈赤死的时候是这样,皇太极继承了皇位,皇太极死后,由于也没有传位诏书,所以也要看这两样,当时有资格和实力继承皇位的人有代善、豪格、多尔衮、多铎、阿济格,因为代善退出,多铎、阿济格、多尔衮三兄弟支持多尔衮继承,所以最后皇位争夺在豪格和多尔衮之间展开。

因为两黄旗大臣索尼等人明确指出要支持皇子继位,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所以理所当然的站在豪格一边,正蓝旗当时是和两黄旗一起的。两红旗是代善掌管,镶蓝旗是济尔哈朗掌管、这三个旗态度并不明确,处于观望状态。两白旗是多尔衮三兄弟掌管。

当时,在激烈讨论,陷入僵局的时候,豪格用了一招“以退为进”宣称退出争夺,用来激两黄旗动手。结果千钧一发之际,为了避免内讧,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六岁幼子福临登基,多尔衮、济尔哈朗两王摄政的想法。即满足了两黄旗正蓝旗的要求,同时争取了镶蓝旗济尔哈朗的支持。

最终福临继承皇位,是为顺治帝,多尔衮成为摄政王。

孝庄太后下嫁的故事是清军入关后,多尔衮逐渐清除异己,权势达到巅峰的时候,为了保住顺治和孝庄孤儿寡母的性命和皇位,孝庄太后的权宜之计。

但是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证据和记录支持,成为清朝历史上的一个谜案。

所以多尔衮放弃皇位,扶持福临登基,是因为孝庄下嫁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逝去即历史


多尔衮放弃皇位是因为他当时并没有这个能力争夺这个皇位,多尔衮只拥有他和他兄弟组在一起的三个旗的势力,而对手红旗有两个旗的势力,所以多尔衮想要靠自己的能力争夺皇位还是不够格的。当时的皇太极应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豪格,而豪格所控制的势力也非常强大,大概也有一个旗,所以在这个平衡战略之中,多尔衮如果想做皇帝,那接下来可能发生战争,但是如果维持平衡,他就很有机会做摄政王。

——多尔衮


所以当时多尔衮真正的对手是豪格,如果他允许豪格继位,两旗的地位可能会降低,与其让强者出现,不如做一个政治的妥协。在这个妥协当中通过反复的博弈,最终拥戴顺治,他就可以得到强势的地位了。并且对于八旗子弟来说,旗人和旗主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个变化,这个变化就是八旗的贵族并不希望皇子继位,因为皇长子继位之后,皇长子的势力会不断的提高,而八旗的地位会逐渐的下降,所以由幼子继位,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对于旗人来说是有优势的。所以如果年富力强的豪格继位,对于其他旗来说都是非常不利的,最终的结果就是把豪格赶下去,由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实际上他成为了旗人的代表,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

——豪格


实际上孝庄和和多尔衮一直没有发生任何其他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关系都是野史记载的,因为野史传记非常喜欢在男女之事上大做文章。但是从本质来看,福临实际上是被架空的,八旗则倒向了多尔衮。多尔衮在对南发动战争的过程当中,不断提升自己来稳固势力,所以福临已经逐渐失去了权力,这也是在多尔衮死后福临才敢对他进行报复的原因。

——顺治帝福临


另外还要理解一下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多尔衮利用制造矛盾逼迫皇帝只能重用八旗势力,故意激起了满汉矛盾,因为八旗是皇帝的直属势力,所以皇帝不能使用朝臣。皇帝只能听命于满族而不能使用汉朝重臣,这样一来满朝重臣的权力就得到了保障。所以多尔衮实际上是通过满足旗人的利益,并且在清初的时候通过各种圈地活动,使得满人受益,大量的满人都倒向多尔衮,使得多尔衮的地位非常稳定,直到康熙时代才有根本的扭转。

综上所述,表面看起来是多尔衮非常强势的豪赌,实际上是旗人不希望旗主获得强大。对于皇帝来说,皇帝并不一定能够为所欲为,他也需要在内部进行博弈。在博弈的过程中,强大的皇子出现对旗人是不利的,所以旗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从而成就了多尔衮。

——八旗


真的很博通专栏


我是侯叔说历史,我来回答:

1643年,皇太极驾崩,年仅6岁的幼童福临成为大清王朝第三任统治者。福临的意外继位令许多人感到惊异,特别是在豪格已经退出竞争的前提下,最有希望竞争帝位的多尔衮为何甘愿放弃帝位竞争,而改为支持辅助福临呢?其行事难免让人怀疑,甚至臆想他与孝庄之间某种关系。又或者,冥冥之中,是否有什么神秘的力量在帮助福临,击败两个强大的对手,而一举获得帝位呢?当时最有实力和希望夺得帝位的主要有两个人,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年34岁,虽是继妃所生,但能征善战,战功赫赫,是四大贝勒之一,其他皇子均无法与之匹敌。此外,豪格还获得两黄旗和正蓝旗的支持,无论凭血缘,还是靠实力,豪格都是竞争力极强的候选人。睿亲王多尔衮,年32岁,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掌有正白旗。他屡立战功,威望甚高,而且武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和他是一母同胞。多尔衮也是实力雄厚的皇位竞争者。

  

  因此,决定帝位继承者的崇政殿会议上,豪格和多尔衮成了最主要的竞争者。会议上,诸王中代善年长,他首先提出欲立豪格,因其为“帝之长子,当承大统”,济尔哈朗马上附议。一时之间,支持豪格的一派占了上风,豪格呼声甚高,似乎帝位已经唾手可得。

  然而,洋洋自得的豪格本人的发言却坏了事,他以“福小德薄,非所堪当,固辞退去”。豪格自认为有两黄旗支持,有代善的提议,济尔哈朗的附议,加之自己身为皇太极之长子,军功赫赫,继承帝位已经不成问题,似乎应该是效法古代帝王登基之前“三辞三劝”的时候了,于是,他为自己选择了一种体面的接受帝位的方式,故作谦逊,退场而去。

  豪格提出辞退后,原本就扮演中间角色的代善和济尔哈朗,也不好再支持豪格,于是在多铎等人的坚决反对中,豪格继位的动议被彻底推翻。诸王把目光转向下一位候选人,豫郡王多铎和武英郡王阿济格竭力主张多尔衮继位。多尔衮有些犹豫,因为他深知,自己与豪格相差无几,而代善与济尔哈朗显然也不支持他。两黄旗大臣又坚决要求立皇太极之子为帝,否则宁死从帝于地下,双方陷入僵局。

  礼亲王代善见势不妙,以年老为借口退出会场,武英郡王阿济格也随之离席而去。多尔衮看出获取帝位的希望渺茫,于是随机应变,为自己捞取最后的政治资本,他提出,“既然豪格退出,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九子,而年岁幼稚”,自己与济尔哈朗左右辅佐。

  这样一来,多尔衮一方面以豪格的谦词为借口,不动声色地否定豪格,解决掉自己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则在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愿望的同时,又可以成为拥立新帝的功臣,并以辅政身份独揽大权,成为实际的帝王。于是,年仅6岁的福临,成为大清王朝的第三代帝王。

  关于继统问题,努尔哈赤在世时曾令八旗主共同推举,皇太极继承汗位正是遵照此遗训。皇太极继位后,夺取和削弱其他三大贝勒的权威,将八旗权力控制在自己手中,并设立六部和三院,对旗主权力加以控制,使得满族的封建化走向新进程。而到了皇太极崩逝,选择新的皇位继承人实际上考验的是满族贵族对封建化的认识。大部分贵族能够认同年幼的福临为帝,关键原因是他们已经认同了父死子继家天下的思想和制度。因此,与其说福临的继位有天助,不如说皇太极多年苦心经营的封建化进程帮了大忙。

  

  当然,除了封建制度的制约力量外,崇政殿上豪格的意外请辞,多尔衮的深谋远虑,推波助澜,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福临继位之所以能够在多尔衮的推波助澜下顺利进行,主要原因在于大部分满族贵族认同选择皇太极之子执政,至于至高无上的皇权究竟花落谁家,帝位继承者是豪格还是福临则稍显得次要了。

有人认为“太后下嫁”不是真的,因为正史里面并没有记载过这件事,所以这里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侯叔说历史


公元1643年,皇太极实然薨逝,由于生前没有指定皇位继承人,在满洲贵族中,一场皇位争夺战一触即发。若依中国传统皇位继承古制,一是子承父位,一是兄终弟及,因此在皇太极死后,最有可能争得皇位的肃亲王豪格和睿亲王多尔衮。

豪格是皇太极长子,正值英年,史称他容貌不凡,有弓马才,且久经战阵,功勋卓越,又有正黄、镶黄、正蓝三旗支持。多尔衮是皇太极同父异母的兄弟,虽比豪格小几岁,但战功更加显赫,地位比豪格要高,有正白、镶白两旗支持。努尔哈赤生前规定,只有八旗旗主才有选举权,当时有资格选举的有七人: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肃亲王豪格、英郡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铎、颖郡王阿达礼。这七人当中,阿济格、多铎是多尔衮的亲兄弟,自然支持多尔衮,阿达礼也站在多尔衮这边。代善没有表示,豪格仅得到济尔哈朗的支持。可以看出,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多尔衮明显占了优势。

皇太极死后第五日,多尔衮召集诸王议立储君,索尼、鳌拜提议立皇子,被多尔衮叱赶出去,代善也表示应立豪格,豪格却谦让不从,说自己“福小德薄,非所堪当。”阿济格和多铎支持立多尔衮,多尔衮也假意不肯接受。这时济尔哈朗提议立福临。福临是皇太极子,才得五岁,豪格和多尔衮都同意了。

有野史说是多尔衮同意立福临为帝,是因为与孝庄皇后的关系不寻常,其实以多尔衮的实力,要想当皇帝并非没有可能,但他身为满清贵族,就要维护满清的利益,顾全大局,他明白到如果自己当皇帝,就不能使豪格及反对泒心服,一旦兵戒相斗,必然会自相残杀,造成内部分裂。他看到福临尚小,由自己辅政,自己既可以得到实权,又避免了内部争斗,是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应有的远见卓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