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中風後痙攣性偏癱?靳三針療法來幫您

腦卒中俗稱“中風”,包括腦梗死和腦出血,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複發率的特點,是目前威脅我國國民健康的一大類疾病。其中有約85%的患者遺留不同程度的痙攣,即所謂“痙攣性偏癱”。


中風後痙攣性偏癱是指腦血管病後偏癱側肢體大部分肌群出現肌張力增高及腱反射活躍或亢進,運動時肌肉阻力增加,生硬,肢體常被拉向肌群痙攣方向,不能產生協調運動,並可造成患肢肌肉萎縮、關節攣縮及變形的一系列臨床症狀,是最常見的後遺殘障表現之一,也是康復治療中最棘手的症狀之一,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也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


中風後痙攣性偏癱?靳三針療法來幫您


對於中風後痙攣性偏癱,西醫方面多采用巴氯芬、注射肉毒素等方法治療,但療效欠佳且費用昂貴。相比之下,中醫針灸治療該症狀有其獨到的優勢。


“靳三針”療法是嶺南針灸大家靳瑞教授及其弟子在其數十年臨床基礎上,所逐漸形成的一種針灸治療體系。靳瑞教授的弟子,廣東省名中醫莊禮興教授在臨床實踐中,針對中風後痙攣性偏癱的特點,經過大樣本臨床試驗研究,創立了攣三針(穴組上肢攣三針:極泉、尺澤、內關;下肢攣三針:鼠蹊、陰陵泉、三陰交)這一新的有效穴位組方,確立了以攣三針為主治療痙攣性偏癱的優化方案。


《難經•廿九難》:“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患肢痙攣狀態是由於陰陽蹺脈之脈氣失調,而出現肢體陰、陽側不平衡,攣三針的手法和取穴正是依據這一理論。


▼▼▼


上肢攣三針:


極泉:手少陰心經穴位,於腋窩頂點,腋動脈搏動處。


中風後痙攣性偏癱?靳三針療法來幫您


尺澤:手太陰肺經穴位,在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


中風後痙攣性偏癱?靳三針療法來幫您

內關:手厥陰心包經穴位,於腕橫紋上2寸,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中風後痙攣性偏癱?靳三針療法來幫您


下肢攣三針:


鼠蹊:經外奇穴,位於腹股溝區,當腹股溝動脈搏動處外側。


中風後痙攣性偏癱?靳三針療法來幫您


陰陵泉:足太陰脾經穴位,在小腿內側,當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


中風後痙攣性偏癱?靳三針療法來幫您


三陰交:足太陰脾經穴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


中風後痙攣性偏癱?靳三針療法來幫您


針刺手攣三針,有緩解痙攣、疏通氣血、解痙止痛的作用。


從現代解剖穴理論來說,極泉穴深層是臂叢神經,內關穴深層是正中神經,尺澤穴恰好位於上肢肌痙攣最嚴重的肘關節正中,針刺上肢攣三針可興奮臂叢神經和刺激正中神經,緩解肘關節屈曲狀態, 明顯緩解上肢的肌痙攣。


針刺足攣三針,可起到調節陰陽、解痙止痛的作用。


從現代解剖理論來講,鼠蹊穴位於鼠蹊部, 是運動以及活動過程中許多動作的發力點;陰陵泉位於膝關節部位, 屬於足太陰脾經, 透刺陽陵泉,可以起到調和陰陽的作用;三陰交乃足三陰經的交會穴, 有疏肝補脾益腎的功效, 三陰交透刺懸鐘, 起到調和陰陽之功效。故針刺鼠蹊、陰陵泉和三陰交有緩解下肢肌痙攣的作用。


靳三針療法作為嶺南針灸學派的重要學術內容,目前已在臨床廣泛推廣應用,已初步形成靳三針治療中風痙攣性偏癱操作技術方案。


臨床體會:


1、患者肢體拘攣情況一般可以即刻緩解,可有效降低中風患者的痛苦並提高臨床治癒率,改善患者肢體功能,具有單純西藥內服所難以達到的療效。


2、具有中醫特色,可操作性強,副作用小,易於被患者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3、中風後痙攣性偏癱乃中風後併發症的治療難點,治療上需醫者綜合考量,綜合多種治療手段,方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