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近代国学演变历程:两个人重视宗教,一个人重视文字,逐渐深化

国学一词古之已有,而现代意义上的国学则是近代出现的。1840年,大清王朝风雨飘摇,伴随着国门被坚船利炮打开而来的,不仅是西方的商品和洋人,还有不同于中国本土文化的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的核心是基督教,它的到来使中国本土文化陷入了空前的震动,继而导致了中国人对民族文化的信仰危机和认同危机。

近代国学演变历程:两个人重视宗教,一个人重视文字,逐渐深化

为了坚守中国奔入文化,近代思想家在西学的参照下,对中国文化予以了新的定位和整合,国学由此应运而生。康有为、谭嗣同、严复、梁启超和章炳麟,都为国学事业不遗余力。他们对国学的称谓和国学的理念各自不同,彼此之间既有争鸣和分歧,又相互影响和贯通,串联这些思想家的国学思想,恰恰能映射出近代国学理念的深化历程。

康有为立孔教为国教,圈定了近代国学的发展形态

康有为用孔教整合中国本土文化,这样的文化整合,是康有为的国学思想带有鲜明的宗教性。从称谓上看,康有位为何要“孔教”而不立“儒教”呢?

正如东汉末年,出现儒教一样。(蔡邕在为杨秉写碑文是曾用到:“公承夙绪,世笃儒教。”)东汉末年,道教创立,佛教始传,而儒教的出现时为了对制当时出现的佛教和道教。因此儒教出现后,才有了三教之称。

同样的原因,康有为用孔教一词,是为了对制当时西来的“耶教”,彰显孔子的教主地位,从而抗衡基督教的耶稣。同时,康有位的孔教,不仅仅含有儒学的思想内容,同时包含了佛、道等非儒的思想。

在将基督教称为耶教的前提下,康有为将国教称为孔教,无疑更具有针对性。

近代国学演变历程:两个人重视宗教,一个人重视文字,逐渐深化

谭嗣同与康有为的想法如出一辙

谭嗣同是康有位的学生,虽然在儒道佛三者的关系问题上,二人的思想不能完全一致。但是在“国学”这个囊括全部中国文化的大概念之下,二人对国学的态度,却是如出一辙。二人将近代国学的发展路向摊开成两个维度:

第一,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问题。其中包括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哪个才是世界文化的核心?中国文化的哪个部分才能彰显中国文化的民族性和独立自主性。

1840年到1919年,被统称为中国近代,在思想上而言,这一时期的思想家大都倾向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拥护。所以上述这些人物,对拥护中国文化为世界思想核心的态度,毋庸置疑。

而哪个才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每个人说法却又不同了,就以康有为、谭嗣同来说,他们肯定是拥护孔教,他们认为所有的中国文化,根源全部来自于孔子。孔学和孔教就是中国文化的象征。

第二,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关系问题。中国哲学在综合,西方哲学重分析。如何以西方的哲学思想为参照,对中国文化、学术源流做出重新的审视和梳理,是近代哲学家一直在努力探索的事情。一部洋洋洒洒的中国近代哲学史,讲述的就是这些内容。

近代国学演变历程:两个人重视宗教,一个人重视文字,逐渐深化

严复称国学为“中学”,使国学脱离了宗教形态,侧重逻辑学。

严复称国学为“中学”,是为了对应外来的“西学”。西学的侧重,不再是宗教性的基督教,而是作为学术根基的逻辑学,由逻辑学则衍生出来自由、平等、民主的思想。

与康有为相比,二人对国学的称谓虽然不同,但是核心的自由平等思想却是不谋而合。康有位说孔教的宗旨是仁,仁中包含了自由、平等。严复则说,中学时视界中,老庄的自由、平等思想与孟德斯鸠和卢梭所说的自由平等的思想,息息相通。

与康有位不同的是,康有为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维护“孔教”的工作之中;而严复,为了证明西方的思想在中国早已有之,继而将全部的经历,都投入到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当中。开始学习西方思想,翻译西方著作。因此他也被人们认作西学家,翻译家,但就维护中国文化本位的立场看,严复也是一个国学家。

近代国学演变历程:两个人重视宗教,一个人重视文字,逐渐深化

梁启超将国学拓展到文化的范畴之中,重视历史

康、谭的国学思想具有宗教性,严复的国学思想具有学术性,到了梁启超,才真正将国学思想拔高到民族性、文化性的范畴当中。

无论是思想、文化,或者是国家和民族,都有一个延续、继承和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国家民族的历史,因此,梁启超将历史学视为国学的重中之重。历史是中国文化的根,只有在对中国历史的解读中,人们才能弄清楚我是谁,从哪里来,到那里去,没有历史的国学是残缺的。

也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对历史学的重视程度才如此之大。但历史学不是他的全部的国学内容。

近代国学演变历程:两个人重视宗教,一个人重视文字,逐渐深化

梁启超将国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德性学、一个是文献学。

德性学包括人生观和人生哲学。主要以佛学和儒学思想为主。

文献学是以历史学为核心,及相关衍生出来的社会状态学、文字学、艺术鉴评学、古典考释学等等的思想内容。而文字梁启超关注的一小部分。

梁启超认为文字是认识历史的工具,所以一定要明白和理解。而章炳麟对文字的理解,却和梁启超大相径庭。

近代国学演变历程:两个人重视宗教,一个人重视文字,逐渐深化

章炳麟将文字视作国学首要

章炳麟,尊称是章太炎。他曾在1903——1906年因为三年而入狱,出狱后,他的思想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他出狱后,在日本东京留学生欢迎会上曾说过,今后他要做的事情,是“用宗教发起信心,增进国民的道德;用国粹激发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其中国粹指的就是国学。

章炳麟将国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语言文字、人物事迹和典章制度。而语言文字,位居第一。为何呢?

在他看来,文字不仅仅是记载的工具,更是中国文化的灵魂。中国语言与其他国家的语言不同,同时中国独有的,并能够鲜明的代表中国文化。而且中国的语言文字,具有他国文字无与伦比的魅力和意蕴。

近代国学演变历程:两个人重视宗教,一个人重视文字,逐渐深化

同时他还关注语言和地域的关系:整个世界上,国家不同,语言不同;而且一个国家中,地域不同,方言也不同。所以只有中国文字语言才能彰显出中国文虎的独一无二。

章炳麟对于语言文字的关注,使他很多方面都与他人不二。他自己有一个小册子,里面全都是自己造的字,旁人都不识得;他的文风在出狱之后由于佛经的影响继而大变,生涩螯牙,让人费解。再加上他的独创字,没有一定的文言素养,读他的文章是在是晦涩难懂。这正是他重视语言文字的体现。

章炳麟重视文字,归根到底,是重视中国文化的独立自主性。

近代国学演变历程:两个人重视宗教,一个人重视文字,逐渐深化

总之,近代哲学家们的国学思想,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在相互之间的批评和启发中,不断深化影响的,他们彼此之间共同呈现了近代国学的演变历程。具体的阐述,文字所限,不能一一道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