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有什麼關於夏朝歷史的簡介?

獨狼


夏朝的歷史有些朦朧,都只是一些個片段而已,出土文物相對也較少,所以世界上的考古專家目前並不認可中國的夏朝,那麼,夏朝到底是怎樣一個朝代呢?



其實夏朝是確實存在的,夏朝存在的方式與人們的想像不同,夏朝的疆域範圍很小,為啥夏朝有傳說於世呢?只是因為夏朝在當時的眾多國家裡面比較強大的緣故。

夏朝就是一個大的部落,其存在就是現在的運城地區,主要都邑在現在的夏縣和運城城區一帶。在夏朝以前就是堯舜禹時代,這個時代稱為華時代,也稱華朝,和後面的夏朝合起來統稱華夏。


夏朝是一個偉大的過渡王朝,是原始部落過渡到具有國家雛形的一個朝代,所以這個朝代比較混亂,統治中心流動性比較大,保留下來的東西微乎其微。因為各個地方的部落都在轉型成為國家,幾百年來終於發展到了商朝的國家模式:聯邦制國家模式。

夏朝的核心區域就是運城,直到成湯在夏縣勝利後,終於結束了夏朝的統治,政治中心也就離開了運城。中條山的銅礦開發也相應轉移到了其他地方的。

此時的夏朝創立了真正意義上的中國,確立了華夏民族的雛形,而夏朝的統治者卻來自於甘肅寧夏一帶的小數民族,他們將啟的後代代替了,直到夏朝後期,他們才將華文化全部吸收,所以下文化的缺失其實是一種民族融合的過程。


六千年


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一般認為夏朝是多個部落聯盟或複雜酋邦形式的國家。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 ,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 。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 。

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 (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 ,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 ,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 。

中國傳統文獻中關於夏朝的記載較多,但由於都成書較晚,已知的又沒有發現公認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證據,如夏朝同時期的文字作為自證物,因此近現代史學界一直有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 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發現的二里頭文化具備了屬於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條件,但由於一直未能出土類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夏朝的存在性始終無法被證實。許多中外歷史學家認為,河南省偃師市二里頭遺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是夏朝都城的遺蹟,不過仍在尋找確鑿的依據來釐清。


說歷史講考古


夏朝(約前2070~前1600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根據史書記載,禹傳位於子啟,改變了原始部落的禪讓制,開創中國近四千年世襲的先河。因此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從夏朝的建立開始。夏族的十一支姒姓部落與夏后氏中央王室在血緣上有宗法關係,政治上有分封關係,經濟上有貢賦關係,大致構成夏王朝的核心領土範圍。夏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最後一位夏朝統治者桀只顧自己享樂,不顧民眾疾苦,大約在前1600年,商部族首領湯率領著方國部落討伐桀。滅了親夏部族韋、顧、昆、吾後,在倉皇與桀開戰。湯的勢力大,桀抵擋不過,邊逃邊戰,最終敗於有娀氏舊址。桀逃至鳴條(今山西安邑),湯追之,又在鳴條展開了大戰。桀再次被擊敗,被湯放逐於歷山(一作鬲山),與末喜氏同居,最後又跑到了南巢之山(今安徽省巢湖市 )並死於此處,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世襲制政權夏朝 ,共傳13世 、17王, 歷時472年, 公元前1600年滅亡。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展開全部夏朝(約前21世紀—約前16世紀)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夏朝共傳十四代,十七後(夏朝統治者在位時稱”後“,去世後稱”帝“),延續約471年,為商朝所滅。後人常以“華夏”自稱,使之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早在大禹治水之後,由於大禹深受擁護,根據“禪讓”制而做了舜的繼承人。他在位時,曾經將當時的中國劃為9個州,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歷。大禹還制定了各種制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鬥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製的開端。也就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重要王朝,依據史書記載,自唐、虞至夏、商、週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此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美國曆史學會最新出版的高校教科書《新世界史》(傑裡.本特利編著)已經對夏朝經濟生活和社會形態做了全面詳細的論述和承認。由於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遺址的出現,歷史學家認為,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便是夏朝遺存。對夏王朝記載比較多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記載,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大約有500餘年,經歷了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


長沙差不多就好


夏朝(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既然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可信的朝代,夏朝國號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夏國號的意思,從古到今出現過十幾種說法,其中最為傳統的、最為普遍的說法,見於《說文解字》,它是中國的第一部字典,作者是東漢的許慎,夏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夏,中國之人也,。從交、從頁、從臼。臼,兩手.交,兩足也。”甲骨文“夏”有三個部分組成,上部是“頁”(讀xie),它指的是人頭。兩邊象手一樣(讀ju),下面是(sui)是腳的意思。在《說文解字》裡的“夏”,是居住在中國的人,稱夏人,夏人有頭、有手、有腳。這不是中國之人獨有的特徵,而且許慎說,夏為中國之人,其實夏朝還沒有出現中國這個名號,中國名號確見於西周武王時期,也可能出現於商朝,既然如此夏國號到底什麼意思呢?

要想明瞭這一點,最好能找到“夏”字最初的寫法,但是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我們仍然沒有看到公認的夏朝的字,但是晚一些的字是有的,這就是商朝的甲骨文,非常幸運的是在商朝的甲骨文中,找到了一連串這樣的字,其實他一個字的不同寫法,文字發展的早期,一個字有不同寫法是正常的,象形稍微有一點差距也是正常的。這個字象什麼,學者解釋很多,有人說是蟋蟀,有人說是天牛,有人說是蝗蟲,還有其他說法。

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這些字都是畫的蟬的象形,也就是知了的樣子,它就是春夏秋冬的“夏”,主要有兩點理由:1、形似。2、義合。

形似:商代的甲骨文有很多象形字,不是圖畫,象形就是把字,要指代的事物的特徵把它表現出來,比方說要表現牛,就畫一個牛頭,要表現羊,就畫羊角,按照這個原則,去認甲骨文上很多字,就能判斷出來。具體到蟬,最顯著的特徵,就是它有觸鬚,寬寬的額頭,另一個特徵是網絡狀得、紗一樣的薄翼,這一批字已經具備了這兩個特徵。

義合:蟬在夏天是常見其形,唱聞其聲一種昆蟲,作為夏天的特徵之一,確實可以用蟬來表示夏天,甲骨文的“春”字,表示的草出生的樣子,“秋”是莊家成熟的樣子,“冬”是枝果折落的樣子,“夏”是蟬的意思。表示四季的,都是用一種實實在在的東西來表達的,具體到夏,就是在夏天裡叫著得知了,這也符合我們所說的蟬鳴夏的意思。

時代早於夏朝的遼西紅山文化中,江南良渚文化中,已經有了玉蟬,可能當時人們意識到了,蟬——蛹,這種週而復始的,不斷循環的神秘現象有關係,這種神秘現象,無疑象徵著生命的延續不斷。在商周時代,在青銅禮器上,大量地雕縷蟬紋圖像,按照清朝馮雲鵬兄弟所寫的《金石索》的解釋蟬紋的意思是取居高飲清之義。兩漢時期,在喪葬的儀式中往死者嘴裡放玉蟬,以寄託生命如蟬,獲得再生的希望。

從很久遠的時代,蟬能夠蛻變、轉生,蟬處於汙穢而化成高潔,蟬居高而鳴遠,蟬飲露而清高等等,已經逐漸的豐富和明顯了起來,如此我們可以推斷,啟以蟬形的夏字作為國號,大概正是看中蟬代表這些神秘而美好的意義,反映了啟彷彿秦始皇帝嬴政那樣,二世、三世至於萬世,傳之無窮的願望。也可以反映全新意義上的,確立了世襲制的夏朝在政治和文化上的崇高地位。那個君王不希望自己的國家,延綿不絕、世代永存、居高鳴遠呢?





我是小妖怪


夏朝,中國史書記載的第一個世襲王朝。一般認為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而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將夏朝定性為一個奴隸制國家。中國歷史上的“家天下”,就是從夏朝的建立開始的。夏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重要王朝,依據史書記載,自唐、虞至夏、商、週三代皆封建時代,帝王與諸侯分而治之。此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量的青銅和玉製的禮器,所以其文化及文明程度高於新石器晚期文化。但是由於迄今為止在考古學上還沒有找到公認的夏朝存在的文字依據(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出於商朝),因此其真實存在性沒有得到正式確認。但許多中國歷史學家認為,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便是夏朝遺存。對夏王朝記載比較多的是司馬遷的《史記》,據《史記》記載,夏王朝大約從公元前21世紀初到公元前16世紀初,前後大約有500餘年,經歷了5個世紀,有17個帝王先後作為統治者。

早在大禹治水之後,由於大禹深受擁護,根據“禪讓”制而做了舜的繼承人。他在位時,曾經將當時的中國劃為9個州,這大概就是“九州大地”的來歷。大禹還制定了各種制度,為夏朝的建立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大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繼承了權位。啟在與伯益爭奪權位的鬥爭中獲勝,而且殺死了伯益。而伯益本來是大禹按照禪讓制選定的傳位的對象,啟的即位,打破了禪讓制,成了歷史上王位世襲繼承製的開端。也就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啟在位期間,完成了夏朝的建立,而且使夏朝走上了鼎盛時期。夏朝統治的範圍大約以今天河南省的西部為中心,北到河北,南到湖北;東到今天的河南、河北、山東的三省交界處,西到山西南部。

可是,啟死後,繼承王位的太康在東夷族的進攻下喪失了權力,經過3代的爭鬥,直到少康繼位以後夏朝才得以鞏固穩定。這就是從“太康失國”到“少康中興”的過程。以後的統治者都善於控制東夷,或是同東夷搞好關係。可是到了桀統治的時候,卻一味地討伐邊國,耗費了大量財力。而且,桀是一個昏庸無能、貪圖享受的暴君,殘害百姓,重用奸佞。在夏王朝陷入內外交困時,商湯對它進行了討伐。桀被商湯戰敗,被放逐以後就死了,夏王朝被商朝所取代。夏王朝的各種制度和經濟文化上的發展,尤其是在農業生產、鑄銅技術、天文曆法等方面的進步都對後世有很大影響。

由於夏朝沒有文字直接流傳下來,所以,長期以來對其瞭解還主要依賴古代文獻的記載,包括夏朝的國王、官吏、軍隊以及刑獄情況。現代以來,河南省偃師縣二里頭村遺址中大型宮殿、墓葬以及許多青銅器的出土,則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作為奴隸制的晚期部落聯盟夏國的政治、經濟及社會文化、生活等各方面的情況。

夏朝都城位於安邑,即現在的山西省運城市夏縣。

直至夏的最後一個國王桀,他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桀雖然有智有勇,但很殘暴兇殘,殺人成性,加上酗酒好色,勞民傷財,殘害百姓。東邊的商部落便趁機騎兵伐桀,滅掉了夏朝。

夏自禹至桀,歷十四世十七王,存在了將五百多年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