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鄆城地圖

【地名由來】

商王祖乙曾建都於此,史稱庇。春秋為魯國東鄆地,魯成公四年築城名鄆。隋置鄆城縣。《公羊傳》曰“運”。鄆城為古河所徑,其為漫道所由之邑,因鄆邑得名

鄆城縣,隸屬山東省菏澤市,位於山東省西南部、菏澤市東北部,地處黃河下游,居於北緯35°19′~35°52′,東經115°40′~116°08′之間,總面積1643平方公里。鄆城縣屬暖溫帶半溼潤東亞季風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春季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雨雪稀少。截至2018年,鄆城縣轄18個鎮、2個鄉、2個街道。縣政府駐地唐塔街道。截至2017年末,全縣常住總人口127.9萬人。

【尋歡鄆城】

鄆城人自古以尚武、豪爽俠義而出名,歷為武林志士雲集之地,俗話說“梁山一百零八將,七十二名出鄆城”,作為《水滸傳》中的核心人物宋江和晁蓋都是鄆城人。宋江是今鄆城縣水堡鄉人,元人雜劇〈坐樓〉詞中,就有“家住水堡在鄆城,姓宋名江字公明”的話,如今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等古蹟猶存。晁蓋家住鄆城縣晁莊,在晁氏家譜中,北宋末年有“晁盍”其人,因晁蓋造了皇帝的反,在續家譜時,把“蓋”字的草頭去掉,寫成“盍”(“蓋”字的繁體字為“蓋”),這叫做砍頭入譜。《水滸傳》中,在黃泥崗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引人入勝,黃泥崗就是現在鄆城的黃堆集,至今村東還有一個大土崗,上有明朝石碑一座。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黃泥崗

【歷史沿革】

夏代鄆地為徐州之城,商代鄆城稱庇(故城在縣城北肖固堆一帶),商王祖乙曾遷都於此。

春秋時期,魯成公四年冬,魯國為加強防禦,築城名鄆。這就是鄆城得名的起源和由來。據《春秋左傳》載:“成公四年冬城鄆。”《鄆城縣誌》述:“周、春秋,魯成公四年冬城鄆。鄆為魯西鄙,地臨曹、衛,嘗聚軍於此,以防侵軼。”又云:“鄆始於春秋。”《說文解字》述:“鄆,從邑,軍聲,魯有鄆地。”

秦朝,鄆城縣境內有鄆、廩丘等城邑。

西漢時於鄆邑西分置黎縣(治今陳坡)、廩丘縣(治今水堡),同屬兗州東郡。

東漢廢黎縣入廩丘縣,屬濟陰郡。

三國時鄆地屬兗州東郡廩丘縣。

晉朝為濮陽國廩丘縣。

隋開皇十年(590年)於萬安縣置鄆州。開皇十八年改萬安縣為鄆城縣,而鄆之名復見於世。

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廢東平郡設鄆州,治鄆城。次年置鄆州總管府,轄鄆、濮、兗、戴、曹 5 州 32 縣。貞觀八年,因鄆地卑溼,州治遷須昌(今東平東北)。天佑二年鄆城縣複名萬安縣,隸鄆州。

唐以後,鄆城名稱又多有變動,歸屬也有變化,但大多為州、郡或縣的治所。

五代鄆城縣改屬濟州。

北宋屬濟州濟陰郡。

金大定六年(1166年)徙治盤溝村,即今縣城。屬濟州。

元屬濟寧路。

明屬兗州府。

清屬曹州府。

【風土民情】

戲曲文化

鄆城縣享有“書山戲海,箏琴之鄉”之稱,山東戲曲界有句俗話“無鄆不成戲”。湧現出了象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子戲的傳人黃遵憲、李豔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代表性傳人劉桂松、開瑞寶,著名的山東梆子藝術表演家任心才、王愛霞。原山東省柳子劇院院長現山東省呂劇院院長段雨強,青年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武蘭香、陳鳳英,豫劇十大名旦章蘭等一批當代戲曲界名人。

鄆城是山東棗梆的發源地、全國四大古老劇種之一柳子戲的發祥地,也是魯西南流行最廣的劇種山東梆子、兩夾弦的發祥地。 目前歷史最長的山東梆子劇團,鄆城山東梆子劇團也是在這裡。

棗梆在鄆城又稱“本地”,鄆城是棗梆的發源地。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棗梆下鄉

柳子戲在鄆城又名弦子戲,是中國戲曲古老聲腔之一。戲曲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鄆城縣是當今柳子戲的發祥地。其出演劇目《黃桑店》等獲演出獎,主要演員也分獲演員獎。同年,鄆城縣工農劇社調菏澤為地區柳子劇團。1959年又上調省,成為山東省柳子劇團。

山東梆子在鄆城又稱“梆子戲”“捨命梆子”“大戲”具有很強山東的地域特徵,其不同其他兄弟梆子劇的突出的特點是花腔多、甩腔多,且甩腔最後多落在“啊”音上。鄆城是山東梆子發祥地之一。

二十世紀九十九十年代,鄆城縣山東梆子劇團於1995年參加了省第五屆藝術節戲曲匯演獲9項獎;1996年排演的現代戲《龍門渡口》(馬家振編劇)獲山東省“五個一”精品工程獎,並在全省地方戲邀請賽上獲12項獎,同時攝製成電視藝術片。”

鄆城還是兩夾弦在魯西南一帶的發祥地和根據地,境內北詞兩夾弦現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舞龍

舞龍又稱“龍舞”,還稱“耍龍燈”,是中華民族一種傳統的民間舞蹈,也是民間雜耍的項目之一,在鄆城頗為興盛。鄆城舞龍花樣很多,其套路有:“游龍戲水”、“二龍戲珠”、“九節翻肚”、“巨龍叩首”等等。舞龍時奏民族鑼鼓樂《鬧長沙》、《緊校場》等,回龍時則奏舒展明快的《回龍曲》。縣宋江武術院舞龍隊,配有大型龍燈兩條,隊員40餘人。

鬥雞

鄆城鬥雞,俗名咬雞,古稱唆雞。鄆城鬥雞因產於鄆城縣而得名。鬥雞表演,也是鄆城民間一種獨具特色的娛樂活動,其歷史悠久,可以上溯到公元前800年,春秋戰國時期《列傳》《春秋左氏傳》中就有鬥雞的記載。鄆城鬥雞活動興盛。中國農業電影製片廠兩次來菏澤,分別拍攝了《鬥雞》和《魯西鬥雞》兩部記錄影片。1990年,鄆城曾派出鬥雞參加了北京龍潭廟會鬥雞邀請賽,以十戰七勝的成績奪魁。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鬥雞

鬥羊

鄆城人鬥羊歷史悠久,民風喜好,每年都有大規模鬥羊活動,周邊縣市都有愛好者參與。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鬥羊

【鄆城物產】

小尾寒羊

小尾寒羊是優良的地方綿羊品種,具有生長髮育快、性成熟早、繁育率高、產肉性能好、遺傳性能穩定、適應性強、裘肉兼用等優點。鄆城是小尾寒羊的中心產區,是全國小尾寒羊生產基地。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小尾寒羊

魯西黃牛

魯西黃牛是五大良種黃牛品種之一,產於魯西南。鄆城縣是魯西黃牛的中心產區和山東省魯西黃牛繁育基地縣。曾有“山東膘牛”的美譽,出口日本、歐洲、南洋地區。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魯西黃牛

青山羊

青山羊是著名的羔皮品種,產於魯西南地區,鄆城縣是青山羊集中產區和商業部定名的猾子皮、板皮生產基地縣。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青山羊

刁東古箏

刁東古箏據《山東風物大全》載,“古箏”始於秦代,淵源於瑟。山東省主要分佈在菏澤鄆城一帶。唐箏多為12弦,元、明、清時期為14、15弦,幾經改革研製,現刁莊古箏品種已發展到16、18、21、23、26弦。

鄆半夏

鄆半夏,又名麻疙瘩、老鸛眼、芋頭、天落星、無心菜,為天南星科植物的乾燥塊莖。半夏入藥始於《神農本草經》,《本草綱目》中有“五月半夏生,蓋當夏之半也,故名”。鄆城產半夏名聞全國,號稱“鄆半夏”。

鄆城腸衣

鄆城腸衣是把羊、豬、牛等動物的小腸,經過人工清刮、鹽製作香腸、火腿的外包皮,也可做醫學上外科手術的縫合線,並能做樂器的弦。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柳編制品

柳編制品是鄆城縣的傳統手工工藝。柳編制品和種類繁多,為出口工藝品。遠銷德國、美國、日本、丹麥、加拿大、英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柳編——垸子

【風景名勝】

境內有肖堌堆商代古文化遺址、蘇莊漢墓群、五代唐塔、金代名相史惟良墓等。一些與《水滸傳》有關的遺蹟、遺址較多,宋江故里的宋坑、宋井、宋林、智取生辰綱的黃泥崗等古蹟猶存。

萬人堌堆義軍公墓

萬人堌堆義軍公墓(俗稱萬人堌堆),位於武安鎮飛集村西南500米處,系明天啟二年徐鴻儒起義軍部分將士聚葬處,義軍約七千人,聚屍一處。現存公墓封土直徑約16米,高4米。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黃泥崗遺址

黃泥崗遺址,位於鄆城縣城東三十五里黃堆集村。鄆城縣文物管保存有一塊黃堆集出土明朝萬曆年間石碑,碑文記載:“詳考在宋徽宗崇寧年間,環梁山者八百里皆水也,堆北距梁山六十里許,為水滸南岸,古稱為黃土崗,即此處也。”一塊鐫有“黃泥崗”字樣巨石,立於村頭路邊,旁邊一塊石碑上詳細記載了晁蓋、吳用等人智取生辰綱經過。曾出土草泥磚、支紋瓦等文物,經考鑑定屬漢代文物,此證明漢代即有人在此居住。

宋金河

宋金河,又名“宋江河”,位於山東省鄆城縣東側,距縣城2公里。宋金河,宋代稱為廣濟河,後周稱五丈河,明清以來稱宋江河。1964年修浚八里河後,使唐店至八里河有一段成為一座中型水庫,1976年正式命名為壩頭水庫(現稱宋金河水庫)。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宋江故里

鄆城是《水滸》英雄的故鄉,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依據名著《水滸》的旅遊資源豐富,如宋江故里宋家村,晃蓋故里東溪村,吳用老家車市,智取生辰綱之地黃泥崗等都分佈在鄆城。

1985年,宋江武校於鄆城建成,現名為宋江武術院。在國內外重大比賽中共獲獎牌900多枚,是鄆城一顆耀眼的明珠。

唐塔

唐塔,又名觀音浮屠,原觀音寺塔,據考為五代時建。觀音寺塔為八稜四門樓閣式磚塔,現存四層,由精美的磚雕斗拱組成塔簷。東、西、南、北四面各設一券頂坤門,其餘四面為磚雕景窗。為古代鄆城十景之一。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水滸文化城

水滸文化城是由宋江武校投資2億多元建設的一處集宋江武校的的武術交流、水滸文化街的風情展示和狗娃藝術團精彩表演於一體的綜合性人文景觀,已於2007年五一開始接待遊客,景點內容包括"英雄之門"、"狀元宿舍"、"宋江武館"、"朱貴酒店"、"忠義祠"、"古箏坊"、"天王祠"、"魯錦作坊"、"水滸紙牌印刷"、"水滸文化博物館"、"戲樓"等二十多個景點,集中展示了水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大塊吃肉,大碗喝酒"這一水滸英雄故里的遺風。

佀公祠堂

佀公祠堂系明朝成化年間進士戶部尚書佀鍾祠堂,位於城南佀樓村。

齊魯地名探究——魯成公築城名鄆——鄆城

佀公祠堂

祠堂為四合院式建築,為明代創建,後經多次添建重修,始成規模,現存山門、大殿、東西配房及耳房。大門為清代建築,大殿為主體建築,明代始建。殿內原有紫檁屏風,為孔府所贈,高4米,長10米,鑲有金飾,其上絹本書畫為名人筆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