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權傾一時的宦官下場如何?

李-小米


注: 宦官不一定就是我們後世所說的太監,我們不做探討,今天就說幾個權傾一時的宦官。

趙高: 秦朝最有名的大宦官(不一定是太監),可以說他是秦朝最直接的掘墓人,胡亥的多少惡行都是在他的領導下做下的。“指鹿為馬”也真的是權傾朝野啊。“人在做,天在看”趙高最終逃不過懲罰,被後繼位的子嬰滅了三族,也算是他做惡的報應了。
趙高劇照

王振: 大明由盛轉衰的關鍵人物,公元1449年,蒙古後裔瓦剌攻入大明,權傾一時的大太監王振勸明英宗御駕親征,結果導致“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大明50萬軍隊全軍覆沒。他自己也被蒙古軍隊殺死。

王振劇照

劉瑾: 大太監 “八虎”之首,權傾一時,但是劉瑾是所有宦官中死的最慘的一個了。據史書記載劉瑾死於“凌遲”,而且總共割了三天三夜共3357刀而死。真的是慘不忍睹。

劉瑾劇照

魏忠賢 :魏忠賢可是說是宦官曆史上最有權勢的宦官之一了,號稱“九千歲”。崇禎皇帝繼位後,宣佈魏忠賢十大罪狀,並讓他自溢身亡,他死後,黨羽全部被肅清。


所以歷史上權傾一時的宦官最後的結局都是被清算,至於怎麼死就看皇帝的心情了。


風雨奕生局


歷史上權傾一時的宦官下場,大部分都是很悲慘的。因為他們在大權在握時做了許許多多的壞事,禍國殃民,惡貫滿盈,臭名昭著。所以他們死後的下場沒有不慘,只能更慘。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不是不報,是時候未到啊。他們自己當初種下的惡果,也只能自己嘗啊!


其實宦官本身就是一個不健全的存在,所以他們的心理也不會很健康。大部分都是心裡有陰影的人,這種人如果讓他掌握了大權,那麼可以想見,他們會多麼瘋狂的報復這個社會,報復那些曾經對他們不好的人。

如此暴虐的行徑必會招致人神共憤。所以對於他們的下場,他們自己心裡也有數,大部分宦官在東窗事發時都會畏罪自殺!!!


用戶53250208719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自古以來宦官就廣受文官,甚至是平民百姓的歧視,雖然他們都是皇帝的親信,甚至比文官更容易權傾朝野,但是一身罵名是怎麼也少不了的。

歷史上默默無聞、乃至遺臭萬年的宦官佔了絕大多數,但總有一些宦官志向高潔、“出泥而不染”,成為“賢宦”,名垂千古的也不在少數。

東漢時期,“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蔡倫。

雖然造紙術很早就有,但是使用的材料“蠶繭”非常昂貴,根本無法普及。

而蔡侯發明的“蔡侯紙”完全沒有這個限制,樹皮、麻布、漁網到處都是。於是價格低廉,製作簡單的“蔡侯紙”完全佔據了東漢市場,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作為蔡侯紙的發明人,蔡倫無私的將造紙術貢獻給朝廷,在朝廷的推廣下,影響了世界發展的進程,“有史以來的最佳發明家”蔡倫當之無愧。

唐朝時期,“千古賢宦第一人”,高力士。

高力士在武則天時期就已經進宮當差,甚至因為才能出眾,受到了武則天的賞識,在“吃人”的後宮裡,高力士飽受折磨,學了一肚子的陰謀詭計,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將陰謀詭計用在輔佐明君上。

武則天統治後期,高力士主動投奔唐玄宗李隆基,在高力士的輔導下,李隆基發動“神龍政變”,先後擺平武則天、韋皇后和太平公主,塑造了一代明君,高力士也被稱為“太監軍師”。

最難能可貴的則是高力士一心一意忠心於唐玄宗李隆基,在唐玄宗李隆基駕崩以後,吐血而死,被稱為“千古賢宦第一人”。

明朝時期,太監中的航海家,“三寶太監”鄭和。

不管是什麼原因,鄭和七下西洋,都是中國乃至世界史上的偉大壯舉。

具備卓越的軍事才能,在“靖難之役”屢立戰功,身為太監忠心耿耿的鄭和,成為明成祖朱棣心目中最佳的出使人選。

鄭和也沒有辜負明成祖朱棣的期望,歷經艱難險阻,七次下西洋,最遠一次到達了非洲南端,成為太監中最有名的航海家、外交家。

歷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樣的歷史人物。想了解歷史人物,學習歷史知識的可以關注我,感謝大家支持。


歷史公元


大多下場淒涼。

1.秦朝,趙高,官至宰相。

設計殺害了扶蘇,又搞定了李斯,控制了胡亥,指鹿為馬。權傾一時,最後被宦官韓談一刀砍死,並罪及三族。

2.漢朝,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慫恿皇帝賣官鬻爵,僭越朝制,把自家庭院建得比皇宮還高,忽悠皇帝,顛倒黑白,亂殺大臣。

最後終於激化矛盾,京師衛軍變亂,走上絕路。

3.唐朝,高力士

高力士在唐朝的歷史上還是挺有名的,歷經幾屆皇帝而不衰,他靠著出賣舊主得到新主得到新主得信任,同時又在新主鞏固統治時出謀劃策,故而得到了玄宗的認可,成為皇帝面前的新寵。

最後被李輔國陷害,落得個流放的下場,最終客死異鄉。

唐朝,李輔國

李輔國是唐朝歷史上的厲害人物,同時李輔國也和趙高一樣,是中國歷史上不多的太監宰相,和絕大多數太監一樣,阿諛奉承,溜鬚拍馬,察言觀色,審時度勢,這些都是必須的,而李輔國則是將這些技能練得爐火純青,走上了權利的高峰。

然而德不配位,必出問題,李輔國最後仍然落得個身首異處,屍棄荒野的下場。

4.宋朝,童貫

乖巧的外表下卻有一顆狼子野心,靠著阿諛奉承的能力與當時的宰相蔡京合稱公媼二相,並且獨霸兵權多年,在屢戰屢敗的情況下,兵權依然穩如泰山,可見童貫在當時的權利是很少有人能比擬的。

但是,童貫最後的下場也是極度悽慘的,被貶,充軍發配,被斬首,懸首示重。

5.明朝,劉瑾

代皇帝批閱奏章,將朝中與自己意見相左的位高權重的正直大臣一網打盡,使得朝中人人自危,將明王朝搞得烏煙瘴氣。

最後被揭發,囚禁,凌遲處死。

明朝.魏忠賢

一介莽夫變成了權傾一時的大太監,失去了底線,與客氏勾結,害皇后,殺大臣,大興冤獄,娶妻納妾,搶奪民女,幹盡了一系列荒唐事。

崇禎帝即位後,被彈劾,流放,最後畏罪自殺。


塵風溪川


明朝宦官機構主要有十二監四司八局,俗稱二十四衙門,而司禮監則是24衙門中權柄最重的一個行政機構,如外朝內閣,國之重地。

明朝宦官的級別由低到高大概有典簿、長隨、奉御、監丞、少監,最後才能達到太監的級別。而在明朝,最牛逼的太監一般出在司禮監和御馬監。司禮監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凡內官司禮監掌印,權如外廷元輔,掌東廠,權如總憲。秉筆、隨堂視眾輔。

正統七年﹙1442﹚張氏死後,王振遂掌朝中大權,是為明代宦官專權之始。王振專權則始於“摘牌”。太皇太后駕崩後,王振即命人摘掉鐵牌。見英宗未加過問,王振便肆無忌憚地專權攬政,殘害異己,驕橫用事,威勢滿朝廷。正統十四年﹙1449﹚,瓦喇部首領也先率大軍南犯,王振慫恿英宗親征,於土木堡兵敗,英宗被俘,明軍亂作一團,護衛將軍樊忠喊道:“我為天下誅殺此賊!”將王振斬首。明英宗的護衛將軍樊忠萬分憤怒,掄起鐵錘對準王振砸死。當時權傾朝野的,是大明第一位權宦王振就這樣被砸死。

劉瑾,幼年入宮為宦官。孝宗時侍太子厚照,與張永、馬永成、谷大用等人勾結連環,時稱“八黨”,或謂“八虎”。厚照年幼即位,是為武宗,因受寵信。掌鍾鼔司,進內宮監太監,總督團營。正德元年

﹙1506﹚,劉瑾掌司禮監。正德三年升任司禮秉筆太監,權居內閣之上。“八虎”以劉瑾為首,與閣臣焦芳、尚書張綵等人表裡為奸,結成閹黨。從此劉瑾勢焰熏天,專權用事,獨攬朝政,桎梏群臣,杜塞言路,時有“立皇帝”或“劉皇帝”之稱。武宗則在宮中任性縱樂。廟堂之上成為權宦的天下。正德五年﹙1510﹚末,劉瑾以謀逆罪,凌遲處死。

熹宗天啟年間宦官專權潮達到了頂峰。即位之初,朝政比較清明,但宦官魏忠賢不久就與熹宗乳母客氏深相結納,以聲色犬馬蠱惑熹宗,使魏忠賢逐漸執掌朝政。魏忠賢同朝中文武大臣結成閹黨。文臣有崔呈秀等“五虎”,武臣有田爾耕等“五彪”,還有吏部尚書周應秩等結成的“十狗”。時朝中大權一歸於魏氏。每逢魏外出,隨眾萬數,所過之處官民遮首拜伏,尊其為“九千歲”,僅次於萬歲爺。思宗即位後,魏忠賢被貶置鳳陽,途中聽到皇上將其法辦的風聲,便在旅舍上吊自殺。

明代太監有宰相之權,無非就是司禮監有批紅之能,然而內閣有批藍,六科廊有封駁,說到底,明代再歷害的權宦,不過就皇帝手裡與士大夫爭權的一杆槍罷了。生死不過在皇帝一念之間,縱使厲害如馮保,魏忠賢,只要一道旨意,便如塵泥墮地,晚景淒涼。明代最後一輪宦官專權潮昭示:宦官專權,成也皇帝,敗也皇帝。這輪宦官專權潮雖兇猛異常,但始終未能出現敢於立君、廢君、弒君的情形。


不一樣的歷史趣事


1.秦 趙高。他是趙國貴族入秦國為宦官,當然有說法他和嫪毐一樣是假的宦官。他的經歷其實和胡歌主演的電視劇《神話》張世扮演的趙高說的差不多,真的是一步步走到最高。被秦始皇賞識當任要職,卻製造沙丘之變,把太子扶蘇,大將蒙恬弄死,另立胡亥為秦二世,後有藉機誣陷李斯,把李斯父子腰斬,再指鹿為馬殘殺大臣,激起陳勝吳廣等起義,大秦末路之際又殺秦二世胡亥,再立秦三世子嬰,後終被秦三世反殺;

2.漢 張讓。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開篇講述了一個太監團隊~十常侍搗亂了漢朝天下。十常侍以張讓為首,桓帝、靈帝時,歷為小黃門、中常侍等職,封列侯。在職時以搜刮暴斂、驕縱貪婪見稱,靈帝極為寵信,常謂“張常侍是我父”。中平六年(189年),何進謀誅宦官,事洩,他和其餘幾個常侍設計伏殺何進。袁紹、袁術等人聞何進被殺,入宮殺盡宦官,張讓走投無路,投水自盡;

3.唐 李輔國。李輔國是唐朝第一個當上宰相的宦官,本名靜忠,曾賜名護國,後改輔國,相貌奇醜無比。皇帝的初心本身希望他真的能夠在輔佐朝政,卻沒想到成了唐朝宦官亂政的開端。他攬權勢後,不斷打擊異己,又對居住在興慶宮垂垂老矣的唐玄宗逼壓,把高力士流放,讓老弱病殘去伺候唐玄宗。唐代宗繼位後,表面上尊李輔國為尚父,但不斷派遣自己心腹掌握要職,並派人刺殺了李輔國,割下頭顱扔進廁所;

4.唐 程元振。在唐代宗準備搬到李輔國之後,受唐代宗委派程元振掌握了部分禁軍,謀奪李輔國權,代宗遂罷免李輔國所有官職,以元振代判元帥府行軍司馬。結果後來吐蕃趁安史之亂攻佔河隴地區,程元振知情不報,僕固懷恩勾引吐蕃、回紇入侵,同年十月,吐蕃攻到奉天,一度直逼長安,結果長安又失陷。後賴郭子儀處理平定亂事。這還不算,到後來他還打算策劃政變,被人發現,上告朝廷,流放溱州,在江陵被仇家殺死。




南嶺說史


宦官也叫太監,通常指在皇宮中服侍的男性,因為怕宦官碰皇帝的女人,所以都要閹割。

歷史上權傾一時的宦官有很多,比如說魏忠賢、劉瑾、李蓮英、十常侍等等,他們基本沒有好下場,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


第一,宦官被稱為閹人,他們本身心理和人格都是有問題的,人們從內心來說並不認同他們。

第二,宦官大多是命苦之人,心理發育大多不健全,所以一旦掌權就心狠手辣,有極強的報復心。


第三,宦官是依託皇上或者皇后的權力,而皇宮之中權力鬥爭異常激烈,他們只能風光一朝,改朝換代後,首先會拿宦官開刀。

所以說,即便權傾一時,宦官也不會有什麼好一場。


小書童講歷史


都沒有親生兒子


大蝦探測器官方專賣


漢朝的十常侍,唐朝掌管軍權的太監,和明朝僅次於皇帝的太監。這三朝中只有明朝把太監控制的比較好,只要你宦官不威脅皇權你廠衛永遠只是皇家養的狗不管權利再打被殺只是皇帝一句話。漢朝就不一樣了,遇到明君還能剋制一下宦官,遇到昏君庸主只能任憑太監擺佈,唐朝太監更厲害直接掌管皇城的兵權還能廢除皇帝。。。不過再宦官終歸不是正統,宦官造反被殺只是早晚得事。歷史上只有鄭和的下場最好


宇智波野原新之柱


關於宦官問題,不能輕易的下結論。對於宦官問題,首先要思考他們為什麼會亂的起來,根本原因是倚仗皇權。而宦官是皇帝的家奴可以說比外朝官員更加親近,也更容易控制。宦官是皇帝牽制前朝的一股勢力。有時候皇帝想做什麼事,完全可以通過宦官之手做了,而罵名歸之於宦官。這是君主的高明手段,只要君主年齡大了,智力正常,宦官是成不了氣候的。而外朝官員就不同了,他們勢力做大便不可收拾。東漢宦官之亂很大程度上是君主年幼,而明朝雖然也有宦官勢大,但最終成不了氣候,典型的魏忠賢也是被崇禎皇帝一登基也就給拿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