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的武松到底是不是梁山好漢?

暈海的感覺


武松,這個(水滸傳)中的英雄人物,他的故事一直是人們津津樂道談論的話題。武松高大威猛,善惡分明,行俠仗義的形象深深的刻在了人們心中。



然而小說終歸是小說,(水滸傳)裡刻畫的武松形象,以及他的英雄事蹟,只是作者施耐刻意描繪出來的一個英雄好漢,與歷史上生活中真實的武松是有很大差異的。

在歷史上,確實有武松這個人,而且也是生活在北宋年間。武松出生在河北省邢臺市清河縣的一戶普通人家,從小武松就喜好練武,長大後走南闖北,拜了很多名師,練就了一身好武藝。


但是這個武松從來就沒有上過樑山,因此說歷史上的武松根本不是什麼梁山好漢,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跟他不搭邊,完全是截然不同的兩個武松,根本就不是一個人。

歷史上的武松長得比較高大,有勇有謀,因早年父母雙亡,無牽無掛,因此他浪跡江湖雲遊四方,靠賣藝為生,勉強維持生計,混得一口飯吃。

一日武松來到杭州地界,在湧金門外打把式賣藝,拉開了場子。正趕上杭州知府高權路過此地,他發現武松武藝高強,一表人才,是個難得的人才。於是就邀請武松到他的知府當了一名督頭。

由於武松優越的表現,不久就被提拔為提轄,成為了知府高權的得力助手。但是好景不長,沒過多久,知府高權就被人陷害無奈罷官而去。他這一走武松沒了依靠,後來也受了牽連,被新任知府趕出衙門。

這個新任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人送外號“蔡虎”,是個狗仗人勢的紈絝子弟,仗著父親的權勢,在杭州城裡無惡不作橫行霸道。百姓們是怨聲載道,不敢得罪這個“蔡虎”。

武松為人耿直,具有一副俠肝義膽,路見不平拔刀相助,這就是他的性格。見蔡虎在當地如此囂張,武松決定剷除這個宦官,為民除害。

一日,武松準備就緒,他事先埋伏在了蔡府附近,過了一會,蔡虎在僕人前呼後擁下回來了,武松見機會來了,於是一個箭步就竄了出去,手起刀落向蔡虎頭上猛砍數刀,還沒等他來得及反應,就當場結果了這小子的狗命。

蔡虎雖然死了,但是武松卻被聞訊趕來的官兵圍困起來。武松雖然縱有一身武功,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擒獲,後來被打入死牢。不久武松便被“重刑”折磨,最後慘死在了獄中。

武松死後,杭州的老百姓被他的英雄壯舉所感動,自發的將他葬在了杭州的西湖旁邊,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義士,在他的墓地前立碑,上題“宋義士武松之墓”。

說到這,我們就瞭解了歷史上真實的武松是個什麼樣的人,他的結局和(水滸傳)中的武松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歷史上的這個武松根本不是梁山好漢。他只是一個為民除害的義士。


任馳贏天下


歷史上真實的武松,當然是梁山好漢。但或許又不是。

很矛盾的一個結論,但歷史的弔詭和魅力也正在於此。


先看第一個結論:武松是梁山好漢。

歷史上真實的宋江起義發生在1119年-1121年之間,最厲害時“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但和《水滸傳》裡儼然一國,橫掃朝廷、遼國和方臘三方,相去自然不可以道里計。

他們翻起的水花著實有限,先被知州張叔夜招降,後來的結局經魯迅先生考證,是被戶部侍郎蔡居厚全乾掉了:

侍郎去年帥鄆時,有梁山濼賊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誅之……

他們被殺之時,大概在宣和六年(公元1125年),第二年、第三年便是北宋亡國的“靖康”年號。

《水滸》的早期資料,我知道的(一家之言)有這麼幾種:

1、《宋史·侯蒙傳》說: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這其實已經提供了一個故事演義的主幹:36天罡,打官軍,討方臘。

當然,“討方臘”的事並沒有發生。

魯迅先生認為侯蒙這封上疏便是宋江招安後征討方臘有功、並封節度使的稗史所本。

哪本稗史呢?

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種資料。

2、《大宋宣和遺事》。

這本書很怪異,體裁似是講史的筆記小說,但是“先後文體,致為參差,灼然可見”,就是說前後文體相差極其之大。

全書講到宋江等人的文字大概有2900多字,我曾全部節錄出來,發在頭條號上,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這2900字節選自大宋宣和遺事,是96萬字水滸傳的最早藍本》)。

這裡面提到了宋江等三十六人的姓名,裡面有大大的“行者武松”四字。

這本書大概是宋元之交時的作品。

3、《宋江三十六人贊》。

年代又能往前推不少。

作者龔開,約在靖康之恥後一百年左右的1222年出生,作這篇贊時大概是1242-1262年時。

這裡面也有“行者武松”的大名。

汝優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財氣,更要殺人。

真是殺氣盈野。

龔開也明確記載了武松的名字,那麼他是基於什麼所記載的呢?

4、李嵩

《宋江三十六人贊》贊序第一句即雲:

宋江事見於街談巷語,不足採著,雖有高人如李嵩傳寫,士大夫亦不見黜。

李嵩是南宋畫家,是龔開的前輩,生卒於1166-1243年。龔開說李嵩曾經創作宋江等人畫像,而且士大夫階層並不認為此事有什麼不妥。

可以確定,龔開的宋江三十六人畫贊,一定是在看過李嵩的創作之後。為了與先賢一致,且為尊者諱的緣故,兩人的三十六人畫像,其名字肯定是一樣的。

而李嵩的資料來源是什麼呢?

當然是在他兒童及青少年時期所聽到的街談巷論,以及有資料甄別能力後的篩選和複核。

目前我們只能認為李嵩的說法最為可信。

那麼如此一來,“武松”的名字,有據可查的還要前推到1176年左右,其時李嵩10來歲,正是少年對傳奇故事感興趣的時候。

按1176年,離宋江等橫行山東,不過過去五六十年。

綜合上述四種資料,通過層層推進,我們可以說,在宋江起義中,三十六位好漢之中,只怕真有一位叫“武松”的好漢,酒色財氣,殺人無算。


第二個結論:武松並非梁山好漢,他只是作為一個虛構的民間義士而被附會到了水滸英雄的故事裡。

這個故事大家可以在網上搜到,也是流傳最廣的版本。

說:

武松原系賣藝人,武藝高強,浪跡江湖。後受杭州知府高權提拔,當了都頭,並因功升為提轄,成為高氏心腹(注意這句話)。高權因得罪權貴罷官,武松也被趕出衙門。新知府是太師蔡京的兒子蔡鋆,倚仗其父的權勢作威作福,人稱其為“蔡虎”。武松對這個奸臣恨之入骨,決心為民除害。

一日,他身藏利刃,隱匿在蔡府之前,候蔡鋆前呼後擁而來之際,箭一般衝上前去,向蔡鋆猛刺數刀,當即結果了他的性命。官兵蜂擁前來圍攻武松,武松終因寡不敵眾被官兵捕獲。後慘遭重刑死於獄中。
當地“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後人立碑,題曰“宋義士武松之墓”。

我對這個故事的結論是:很值得懷疑。

首先,按《宋史·蔡京傳》記:

(蔡京)子八人,儵(tiáo)先死,攸、翛(xiāo)伏誅,絛(同“絛”,tāo)流白州死,鞗(音tiáo)以尚帝姬免竄,餘子及諸孫皆分徙遠惡郡。

這裡很清楚的交待了正史上蔡京八個兒子的下落:蔡儵早死;蔡攸、蔡翛被殺;蔡絛流放而死;蔡鞗因為是駙馬逃過一劫,然而後來靖康之恥被擄往金國;剩下的子子孫孫都被流放到窮山惡水。

不愧是奸臣,這些名字中,除了一個“攸”字,別的字我一個也不認識。

無疑,這裡面並沒有一個叫“蔡鋆”的兒子,而且按蔡京為兒子行名的尿性,一定是“亻”加一豎,又怎麼可能是一個毫無干係的“鋆”?

既然蔡京沒有一個兒子叫蔡鋆,那麼武松殺人這件事便很不靠譜。

其次,按網上所言,記載這事兒的是《臨安縣誌》、《西湖大觀》、《杭州府志》及《浙江通志》這些書。我當然沒有渠道親自翻閱這些書,所以不能肯定其有無。

不過我的懷疑是,既然好幾本地方誌都記載了武松殺蔡鋆,那沒有理由竟然不引用原文啊?

可是他們引用的是什麼?就這麼幾句:

1、貌奇偉,嘗使技於湧金門外;

2、非盜也;

3、百姓深感其德,葬於杭州西泠橋畔;

4、宋義士武松之墓。

對於最重要的殺人事件竟不涉一字,抱歉,請允許我合理懷疑一下:那就是,或許這件事從頭到尾都只是民間傳說,地方誌上未予記載。1894年時工人發掘出的“武松之柩”,既未經嚴格的檢驗,又無可靠的證人證詞。我們是不是可以懷疑,是先有了這具棺材後才寫的地方誌?或者說壓根兒就沒有這具棺材?

因此我的結論是:

即使看到了地方誌的原文記載,這也有一個審慎的考證和證偽過程,而不是這樣籠統的單憑一具1894年發掘出的且仍然未經證實的棺材,便堂而皇之、大言不慚的說史上真有一個叫武松的人、且安葬在西泠橋畔。

這無疑是對歷史的最大不尊重。


1、《中國小說史略》

2、《宋史》

3、網絡百科


——————完——————

率意談噱,靡所不包;或曰無心,或抒懷抱。本人儘量專注神話歷史、武俠歷史及南北朝歷史揭秘,歡迎點贊、轉發、評論及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