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大禹的兒子夏啟,真的殺東夷首領伯益了嗎?

李松


這些都是上古的歷史,我們看到的基本都是後朝寫的,那就跟講故事一樣,版本就會很多,所以目前是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哪個版本是正確的,只好說有幾種說法,歷史教科書可能會取其中一個比較認可的說法來寫。

先看伯益是個什麼樣的人:伯益相傳是黃帝的第四代子孫,他的父親是被稱為上古四聖的皋陶。春秋戰國的秦國人認為伯益是他們的祖先。有《史記·秦本紀》記載:“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所以秦王室以贏為姓。

  

  

 歷史上記載是主動讓位,因為年代遙遠,無法考證事實,很可能是美化後的結果吧。


伯虎8866


啟,也稱夏啟、帝啟、夏後啟,他是禹的兒子,夏朝的第二任帝王,根據《竹書紀年》記載:“帝下啟王在位39年,約78歲駕崩”。

啟的母親的是塗山氏,屈原在其《天問》中曾記載:“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與塗山氏相遇於臺桑(指的是臺桑石,位於蚌埠塗山主峰南坡的朝禹路旁),懷孕的塗山氏女生下了啟”。

禹死後,啟通過武力征伐伯益,將其擊敗後繼位,成為中國歷史上由“禪讓制”變為“世襲制”的第一人,由此,原始社會結束,開始了奴隸制社會,啟也是傳統上被公認的中國第一個帝王。

相傳啟的父親禹原本想按禪讓制傳位給皋陶,皋陶死的早,所以禹決定傳位給皋陶的兒子伯益。

史籍中記載:“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及禹崩,雖授益,益之佐禹日淺,天下未洽。故諸侯皆去益而朝啟,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啟遂即天子之位,是為夏后帝啟。”

禹死後啟按照堯舜禪讓和舜禹禪讓的慣例避位,讓伯益作君主。結果卻是諸侯也離開伯益的根據地到啟的根據地,臣子和人民也支持啟,隨即啟即位。

對於啟與伯益之間說法一直存有爭議。

有說是伯益繼位後囚禁了啟,啟造反殺了伯益;有說啟不甘於臣下,起兵反之......但不管是哪種說法,最初禹傳位給伯益,後來啟都上位,卻是可信的。

啟繼位後,在今河南禹縣舉行盟會,告知各部落,我成為新的繼承人。也就是後來史籍中記載的【夏啟有鈞臺之享】。可是勢力強大且同樣覬覦領袖之位的部落不幹了,以有扈氏為代表公然反對啟,這下可把啟給惹怒了。

啟抬出他老爹禹當年與有扈氏的那場戰爭,稱他要與有扈氏決一死戰,不為土地財產,而是“以行其教,代天行罰”。

這可是兩大強強對決啊,相傳起初也沒打勝,不過啟善於總結:“吾地不淺,吾民不寡,戰而不勝,是吾德薄而教不善”,於是勵精圖治,幾年後有扈氏就臣服於他。

啟打破禪讓制之後,一個國家初見雛形,可是權利的爭逐遠遠沒有結束,他的兒子們為權利骨肉相殘,引發了後來的【武觀之亂】。

這也是打破禪讓制之後的弊端之一,後代子孫爭位內戰。


君悅觀歷史


上古歷史資料極其稀缺,關於夏啟與伯益的故事,在流傳過程中大體上都以爭奪帝位為主,這也是中國幾千年來帝制的一個縮影,結果就是將對手在肉體上消滅。

堯舜以來的禪讓在禹死後終結。伯益是禹原定的繼承人,而啟是禹的兒子,傳位於賢能變成了父死子繼。從此天下為公變成了天下為家。夏啟和伯益都是盯著那個王位的人,前者是終結了禪讓的人,後者是禪讓制原本的受益人。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其實當時的帝王並非後來的王朝帝王,堯舜禹時期是真正為老百姓幹事情的,到了禹王末年,由於天災人禍的增多,原來的理想社會已經不適應周邊環境,急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人出現,明白的說就是德治天下已經行不通了,需要法制天下才行,所以歷史應運而生了一位強勢的君主-夏啟,而禹指定的接班人伯益只能靠邊站,可是伯益畢竟是禹謙讓的接班人,擁護者還是眾多的,這個時候禹的兒子一方面為了權力,另一方面本人的能力也是很強的,在兩人的爭鬥中,夏啟只有殺死伯益才能穩定局面。

試想一下,如果還是伯益執掌權威,遲早會被另一個人代替,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於是夏啟建立的夏朝,開始了中國朝代的紀元。

夏啟殺死伯益,其實是一個新興制度殺死了一箇舊制度開端。





六千年


圍繞題主這個問題,必須先弄清:⑴大禹為舜的繼承人,禹即位後仍按禪讓制舉皋陶為繼承人。但皋陶未接任即病死(早逝)。皋陶死後禹又舉伯益為繼承人。從《戰國策·燕策一》到《史記·夏本紀》記載來看,禹沒有改變禪讓制,這一點要明確。⑵伯益,顓頊後裔,東夷族首領。舜時被任為虞,掌管火及山林鳥獸。後又助禹治水,發明了打井之法。禹選其為繼承人。但禹死後,因“佐禹日淺,天下未洽”,諸侯不朝而未即位(《史記·夏本紀》),這就是說,伯益雖是禹選的繼承人,但天下人及諸侯並未擁護他為王,所以未即位,這一點也要明確。

那麼,夏啟真的殺了東夷首領伯益嗎?史書是這樣記載的:“禹子啟賢,天下屬意焉”(《史記》),其意思是,禹的兒子啟是賢才,天下人要擁立他為王,這是問題的前提。但伯益和扈氏不服,就召集東夷部族率軍向啟殺來,結果被啟打敗、殺掉。從此確立王位傳子制,這標誌著夏朝的建立。這個建立者並不是他的父親大禹傳給的。


微道助您創造終生價值


據《史記》上記載,大禹最開始選皋陶為帝位繼承人,但是皋陶沒有繼任就死了。大禹又選了伯益為帝位繼承人,把國政授給他。

過了十年,大禹到東方視察,到達會稽時逝世,把天下傳給了伯益。大禹的兒子夏啟賢德,天下人心都歸向於他。大禹逝世後,雖然把天子位傳給伯益,但由於伯益輔佐禹時間不長,天下並不順服他,諸侯都離開伯益而去朝拜夏啟。所以,伯益服喪三年完畢後,很有自知之明,把帝位讓給了夏啟,自己躲避到了箕山之南,應該算是隱居了吧。


飄零列車T


我覺得有很大可能是的。因為本來禹是禪讓給伯益的,但最後確實啟繼位了。從此“公天下”變為“家天下”。

所以說非常有可能是啟奪位的,而且啟也是個非常有雄圖偉略的人,自然不想屈居人下,並且前任首領還是自己的父親。

還有種說法,就是說啟最後得以繼位,其實這一切都是禹的安排。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啟是有很大可能殺了伯益的。

純屬個人看法,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前來討論。


J歷史


伯益雖處東夷,實為黃帝玄孫,佐禹治水有大功績,禹崩佐啟,鑿井以利民用。《史記索隱》以為名大費,為皋陶之子。也就是秦人的祖先。

但也有史載禹讓天下與益,啟攻而取之。司馬遷未採用,不得為信史。


錢君史話


I really don't know,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 who knows the truth? It's just a wild guess!


愛相隨1852844


首先,三代之前屬於“氏族”社會,多稱××氏,並無東夷。

東夷的概念是春秋時代產生的。三代有“夷”的概念。

“夷”或“東夷”都是後世階級社會產生之後形成的意識形態,其實黃河流域華北大平原上,所謂的東夷都是古漢人後裔,春秋時代的東夷和諸夏,文化形態都是一樣的,只是政治分化為華夏和東夷。


月色浸花冷


對不起,我真的沒看見,也真的不認識他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