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歷史上宋、齊、樑、陳四個朝代為什麼都比較短命?

流浪貓加菲呦


南朝短命有其必然的歷史因素在其中。

第一,劉裕開創了武力奪取國家政權的惡例。在南朝之前,秦代亡於農民起義,西漢亡於王莽篡政,東漢亡於曹丕嬗代。曹魏亡於司馬氏奪權。晉朝亡於五胡入華。這些王朝的更替都是符合傳統思想上的盛衰興亡,國君在末期都保證了基本的體面。而且這幾代對於亡國遺民都保證了優待,漢獻帝的山陽公,魏帝曹奐的陳留王都有一席之地來保持自己的宗廟。可是劉裕身為臣子,一無臣節,二無仁德,多次弒殺皇帝,東晉司馬德宗、司馬德文都是死於他手,還誅殺了司馬氏全部的皇族。這就導致後人也可以如法炮製,對付他的子孫。公元479年權臣蕭道成奪位滅宋,建立南齊就是同樣的手段和過程。

第二,內亂不停。宋、齊、梁、陳都曾經爆發過大規模的內亂,有的是同姓宗室手足相殘,有的是權臣禍國擁兵自重。宋時義嘉之亂,齊時宗室之亂,梁時侯景之亂,陳時後主之亂。這幾場內亂都深刻的動搖了國本,以至於每個朝代都不長久。

第三,僧俗關係緊張,人口減損,豪強四起。這應該是最主要的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世家大族是社會上的真正統治者,南朝尤為嚴重。再依託佛教思想控制人心,使得世家大族的權力幾乎比皇帝還大。他們的支持足以顛覆皇朝,又通過莊園經濟和廕庇制大量地吸收人口,所以國家的經濟基礎十分脆弱。

第四,社會思想混亂。這一時期湧現出了很多不可思議的怪異理論,尤其以社會上層為多。皇帝之中甚至出現了大量半痴失智,心智失常,人格分裂的奇葩。統治階層都是如此荒誕,更不要說底層的群眾。所以,這樣混亂的文化和思想自然會使得社會陷入混亂與動盪之中。


經典守望者



陳朝存在了32年,557年由陳霸先建立,但589年就被隋朝滅亡。雖然在中國歷史中,短命王朝屢見不鮮,但是南朝的陳朝,這麼短命還是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原因的。

南朝宋齊梁陳政權不斷更新變化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中國北強南弱越來越明顯的過程。北方,從北魏分裂成東西魏,再轉變為北齊北周,再到北周統一北方,實際上實力能力越來越強,且越來越集中。南北對比前提下,南方疆土越來越少,而北方對南方優勢越來越明顯。所以在陳霸先取得政權時,就已經積重難返。

尤其是在梁朝時,梁武帝在位,尤其推崇佛教,國內政治一塌糊塗。侯景之亂後,北方取得了對南方的絕對優勢。雖然陳霸先本人素質一流,但面對著南梁留下來的爛攤子,其實已經沒有多少可以轉圜的餘地。

關鍵在於,陳朝後期帝王能力一般。最後一位皇帝陳叔寶繼位,是為陳後主,但是後主不問政事,荒於酒色,陳朝政治已江河日下。而與此相比,北周以及繼北周而立的隋朝,幾任皇帝都是勵精圖治,其實這麼對比,結局已經相當清楚。

當然,在東晉開始的若干年內,中國經濟形態逐漸南移,這當然是不爭的事實,但是南方越來越有錢的前提之下,並沒有帶給南方人尚武的特徵,反而讓南方人更喜歡避戰求和。這在歷史上也是一次又一次反覆出現的現實。

所以其實並不在於南朝的陳朝短命而亡,而是南朝宋齊梁陳在面對北方的弱勢之下,必然會失敗的這一種結局,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實。陳取代梁,其實也只不過南朝的一次內部改變罷了。


惪州元良1978


自公元420年東晉王朝被劉裕篡權後,在南方先後出現了宋、齊、梁、陳四個朝代,而它們存在的時間都相對較短。其中最長的不過59年,最短的僅有23年,是我國曆史上朝代更迭較快的一段時間。宋、齊、梁都滅亡于軍事將領的起兵反叛,原因就是東漢滅亡後,正統觀念喪失。至此,武力取代了傳統,成了君權的最大支柱,而佛教盛行,儒家文化的缺失,更是讓人們減少了對君權神授的敬畏。


戰鬥大黃蜂


有人會說因為宋,齊,梁,陳都定都南京,南京龍脈被秦始皇斷了,所以短命,有詩云:“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子不語怪力亂神,我不太贊成這種觀點,下面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會這樣。

自魏晉以來,門閥士族權勢日漸強大,到東晉時,已然成為幾乎凌駕於皇權之上的龐然大物,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這時的帝國佔統治階級的是士族階級,士族大家和皇帝共同擁有帝國,或者說,皇帝也是士族,只是被推到檯面上的那個,類似美國財團推出來的特朗普。

南朝不光是朝代命短,更替快,就連每個朝代的皇帝更替都快。南朝政局不穩,充斥者皇族內的自相殘殺,而皇族內鬥的背後,則是世家大族間的角逐。南朝諸帝即位後都會大封諸王,諸王大多從少年時起就冠以刺史徵鎮名號,出鎮地方,而實際把持地方軍政的往往是世家大族;諸王成年後,也會依靠世家大族與皇權對抗。新帝即位,會打壓叔侄系諸王,動輒全滅。

在這種背景下,士族達成了共識,換個皇帝就像換個總經理一樣容易,換上的皇帝是同族就還好,如果是異姓也就改朝換代了。

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說,東晉和宋齊梁陳這五朝,實際就是同一個國家,只是換了個異姓的皇帝,換個國號。鐵打的門閥,流水的皇帝。社會並沒有本質變化,就是同一個國家在不停換皇帝,換個皇帝有同姓和異姓而已。

南朝宋

劉裕兒子宋少帝被大臣所廢殺,大臣立宋少帝弟弟宋文帝,宋文帝被太子所殺,太子又被武陵王所殺,武陵王成為宋孝武帝,宋孝武帝兒子宋前廢帝被自己叔叔殺掉了,叔叔成了宋明帝,宋明帝子宋後廢帝被大臣蕭道成所殺,這次士族換了個異姓皇帝。

南朝齊

鬱林王蕭昭業被蕭鸞所殺,蕭鸞成了齊明帝,齊明帝然後大肆屠殺宗室,因為害怕其他宗室篡位。齊明帝之子東昏侯蕭寶卷更是疑心大臣,將朝中大臣基本殺了個乾淨,引起士族不滿,結果士族直接換蕭衍上臺。

南朝梁

梁武帝蕭衍雖然和南朝齊的宗室屬於同宗,但蕭衍不是和他們同一脈,類似宋武帝劉裕和漢朝(宋武帝先祖是漢朝開國皇帝漢高帝劉邦的弟弟楚元王,雖然宋武帝和漢朝皇帝是同一個家族的,但宋武帝沒有祖宗做過漢朝皇帝),所以蕭衍換了國號。蕭衍做了幾十年皇帝,一直阻礙士族利益,正值侯景幾千殘兵造反,士族轉而支持侯景(侯景從北方來的時候只有幾千北兵,圍困梁武帝時水軍20萬,旌旗千里,聲勢之盛為南朝所未見,如果沒有士族的支持,侯景一個北方外族人,短短時間能發育這麼快,實在是匪夷所思),侯景之後又殘暴無端,反而屠殺士族,士族連忙支持大將陳霸先。

南朝陳

此時經過侯景之亂和諸侯王混戰士族力量被侯景嚴重削弱,到南朝陳時,士族已經無力再操縱政治,也無力恢復故土,保衛國家(自己的利益)。所以終南朝陳一朝,除了太清北伐短暫的恢復了淮南之地,其他地方例如巴蜀,荊州,襄陽等除淮南的江北之地,始終在外國手裡。隋朝南下時,更是沒出現淝水之戰一樣的有力阻擋,南朝士族可以說基本上走向了滅亡。


百勝軍節度使


這個問題的根源,要從東漢末年講起。

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經濟的壯大

中國的封建社會是以小農經濟為主體,它是封建專制集權國家的經濟基礎。小農們,也就是有人身自由和一定生產資料的自耕農,他們是國家政府的主要稅收來源,政府則主要保護這些分散封閉、缺乏自我保護力的自耕農。彼此關係之間的融洽,成為了封建社會穩定的必要條件。

從戰國以來,到兩漢的興盛期,政府無不將保護、培植小農經濟作為基本的國策,“鋤豪強,抑兼併”、“扶弱農、保國本”是秦漢以來封建統治者及士大夫們的共識。

但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運動和經濟特點恰恰相反,進行著反方向的發展道路一去不復返。也就是說小農經濟在這段時期裡不斷遭到破壞二導致萎縮、乃至解體,豪強地主經濟則日益壯大。這兩種對立的經濟自東漢以來就開始了加速相向發展。

“富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數,徒附萬計,舟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這番出自東漢三大政論散文家仲長統的話,雖有誇張之辭,但也足以說明東漢後期豪強地主經濟已經初具規模。而豪強經濟的發展,也就意味著小農經濟的破產、萎縮,因為豪強地主經濟主要是靠兼併自耕農的土地與人口而發展的。

小農經濟的萎縮,也就意味著國家掌控人口的力度,財賦稅收也開始逐步遞減,而活不下去的流民以及豪強地主隱匿、挾藏的土地、人口則呈現遞增的勢態。

這種情形,到了東漢末年已經趨於失控,漢末大亂後,天下戶口減耗,十之存一,袁紹的兒子袁譚都督青州時說:“雖有萬口者,著籍不盈數百,收賦納稅,三分不如一。”劉備屯樊城時,諸葛亮說:“今荊州非少人也,而著籍者寡。”

可見,漢末自耕農破產、脫籍是非常嚴重的,這些脫籍的自耕農要麼成為流民,要麼成為豪強地主的奴婢、依附民,流民最終也被豪強地主們所控制,最終形成地主豪強的地方保護主義之下的軍事力量。

東漢的結束,雖然源自黃巾起義,但黃巾起義很快就被鎮壓,各地豪強實力的政治力量逐漸強大起來,吸納流民,組成強勁的軍事集團。三國鼎立實際上就是諸多豪強集團鬥爭的最後結果而已。

三國實行屯田制,雖可以招撫大量流民,但這畢竟不是秦漢以來的安撫流民使之成為自耕農的做法,實際上是把屯田民變成了國有農奴,屯田民們對土地沒有所有權,而是在嚴格的軍事編制下接受管理,當時的屯田民規模很大,以曹魏為例,屯田民約為125萬人,當時的編民卻只有66萬戶,443萬人口,屯田民佔了全國人口近三分之一。

缺乏自耕農經濟的三國時代,自然屯田會隨著西晉的統一而遭到破壞,雖然可能有一部分人歸為自耕農,但流入私家豪強的更多。曹魏東吳當時施行復客制,也就是將大量的屯田兵民賞賜、劃歸給權貴豪強。賜民的同時還賜田,多的有200頃之多,而孫吳更是誇張,將整個縣、數個縣制編民及其土地全數奉送給了權貴豪強。

西晉統一三國後,並沒有侵蝕江南豪強的利益,他們依然得以保存在東吳時代的所有政治經濟利益。而西晉當時施行的是佔田課田制,其實佔田課田民也不具有土地所有權,其身份跟三國時屯田民類似,屬於國有農奴。

西晉時,豪強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政府除了分封宗室貴族,還講國家數十郡的編戶和土地奉送給貴族豪強,是的其他豪強“各以貴賤佔田”。九品中正制下,官品決定了蔭戶(不許繳納賦稅的豪強依附民),決定佔田的數量。

可以說,三國以來,對自耕農經濟輕視、肆意破壞和對豪強地主經濟的放縱,雖然有自東漢以來已成氣候的客觀現實的無奈的承認和妥協,反過來說又勢必助長這一勢頭的發展。在這種政策導向下,一面是“南北權豪,競招遊食”,另一方面是自耕農相投於豪強地主,以求庇護。

在這種經濟背景下,封建專制政權是不可能穩固的,政權的動盪、國家的分裂,社會的不安是有著必然性的。

首先,自耕農經濟萎縮導致了國家的虛弱,財富、兵源、徭役的全面萎縮;使得西晉以來諸政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財政拮据、兵源睏乏等問題。

其次,豪強地主經濟的壯大,使豪強地主勢力膨脹,從而危害中央集權專制政治。雖然作為大地主的豪強地主勢力不能完全割據裂土,但又用各種方式、參與、控制集權政治,顯示自己的政治軍事力量。

強大豪強地主勢力對抗政權、干擾控制政治

永嘉之亂,東晉建立後,豪強地主勢力特別是在南方相當的強大,他們的強大實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實力雄厚、佔地廣、擁有眾多依附人口,一家擁有數百戶、數千戶依附人口在歷史上其他時期都是非常少見的,而在這一時期卻較為普遍。豪強地主的一切政治軍事活動都是依託於這種雄厚的經濟實力,每逢天下將亂,這些豪強們就散家財以募集私兵造反或以資產扶助某一政治勢力。

2、中國的豪強地主雖不及西歐封建領主那樣土地廣、人口多,但它利用宗法關係,團聚本宗族組成相當大的宗族勢力,從而增強了自己的實力。當時一宗接近萬室,煙火連接,比屋而居。這些強宗們往往以豪強為宗主,甚至在豪強的組織下共財共居,實力相當強大。

3、地方豪強普遍擁有地方武裝。東漢末年以來,豪強擁有私人武裝乃至合法是普遍現象。“部曲”就是專指豪強武裝的。南梁時夏侯夔“有部曲萬人、馬兩千匹”。每逢政局變化,豪強地主們便自領部曲武裝蠢蠢欲動、或自保一方。或割據一地、或起兵作亂,或加入更大的豪強武裝,以圖政治野心。

這一時期歷史舞臺上的風雲人物,南朝宋齊梁陳的建立者們,要立國,首先紀要得到這些擁有部曲武裝的豪強支持,是否得到豪強支持,也成了諸政權成敗的關鍵,那些得到豪強支持而立國的豪強作為對支持者的報答,對支持自己的豪強採取政權分享的優待。

這一時期的豪強們,在政治上的野心和能量更大。豪強們憑藉自己實力支持某一政治勢力,從而在該政治勢力得建政權後,換得參與政權、分享政治成果的回報。或者,憑藉其實力及其它豪強對的支持,直接創建自己的割據政權或自家封建王朝。這便是,魏晉南北朝以來,動亂400年的根源,也是南四朝短命的核心原因。


江畔初見月


這與東晉、南朝的政治形勢有著密切的關係。核心問題是鎮將與中央政權的矛盾。東晉是以南遷的少數民族、士族為骨幹,他們聯絡南方士族而建立起來的政府。北方士族帶領自己的武裝來到江南,他們成為士族的主要武裝力量。當時東晉朝廷勢單力薄,他們為了不得不依靠這些北方武裝防禦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這些武裝就不斷髮展壯大,形成了鎮將。由於這些鎮將實力過於強大,他們便攻破建康,逼死了晉元帝。翻開這幾個短命王朝的“革命史”一切將一目瞭然。

首先說劉宋,出身寒門的劉裕在402年鎮壓孫恩起義後嶄露頭腳,逐漸掌握了東晉軍政大權,他先後攻滅了南燕和後秦後被封為宋王,成為統治階層中最有權勢的人物。420年他逼迫晉恭帝讓位,自己做了皇上,國號宋。再說蕭道成的齊國,劉宋末年,出身布衣的蕭道成幫助朝廷平定皇族鎮將的叛亂後先後做了鎮軍將軍和刺史,沒過幾年就廢了宋順帝,改國號為齊。

齊末,幽州刺史蕭衍在江州刺史的支持下乘朝廷內亂攻入建康,當上了大司馬,在502年稱帝,建立梁朝。蕭衍晚年,從北朝投降過來的侯景發動叛亂,一度使蕭衍驚慌失措,朝廷頓時大亂,出身寒微的陳霸先在打敗侯景後逐漸掌握了朝中大權,557年廢了梁敬帝建立了陳朝。

由此可見,南朝宋、齊、梁、陳的更替實質上市強大的庶族出身的鎮將篡奪政權而已。南朝從宋順帝劉裕開始,歷代皇帝為保住江山,改用皇子、心腹大臣做鎮將,但是皇室內部卻為了權力互相爭奪大大削弱了王朝的統治力量,這就為庶族出身的鎮將在混亂中奪權創造了可乘之機。南朝宗室內部“骨肉相殘”的醜劇一出接著一出,幾乎連綿不斷,比如其齊武帝死後,諸王紛爭作亂,宗室互相殘殺,八年間居然換了五個皇帝。所以,可以看出鎮將的逐漸強大對朝廷內部威脅有多大,有如此強大的鎮將存在,南朝的王朝頻繁更迭也就不足為怪了。



御前帶刀侍衛


最近在看關於南北朝的一些書籍,剛好來聊聊這事兒。先簡單聊聊南朝的歷史背景,從司馬懿篡位伊始,一代梟雄曹操千辛萬苦打下的江山就改姓司馬了。公元266年,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正式廢魏立晉,可是傳到兒子司馬衷這,出了個兇悍皇后賈南風。南姐堪稱中國歷史上最能折騰、最無恥的女性之一。說出“何不食肉糜”這一驚世駭俗之語的傻兒皇帝司馬衷從此成了擺設,司馬家族的各個王爺們粉墨登場,為了爭奪皇位,開始了變態式的自相殘殺,史稱“八王之亂”。


從“八王之亂”開始,中原大地就陷入了無止盡的混戰。鮮卑、氐、羌、羯、匈奴等民族也逐鹿中原,史稱“五胡亂華”。西晉實在幹不過啊,就滅亡了。皇族司馬睿南遷建康重新建立晉朝,史稱東晉。東晉各個勢力又開始內鬥,到最後大將劉裕滅了東晉,建立宋朝,開始進入南北朝時代。南朝四國宋齊梁陳是更迭的,為什麼都那麼短命,我覺得有幾個主要原因:

一、爭奪皇位、自毀長城

簡單的說,就是自己作死。這幾個朝代除了開國君主有所作為,接班人是一代不如一代。為了爭奪皇位,也為了免遭其他兄弟宗族屠戮,和司馬家族一樣,自家人打得不亦樂乎。宋朝的劉劭殺了親爹劉義隆;齊朝蕭鸞奪得皇位後,屠戮宗室,連小孩也不放過。過度的殺戮使得人人自危,自己如果不先下手,說不定明兒就被自己的兄弟叔叔殺了。南朝宋才五十多年,出了九個皇帝。皇位更迭太快,哪有空建設國家,國力衰退是滅國的主要原因。


二、昏君無道、民心盡失

這四朝一百多年間,像劉義隆這樣的有為君主少之又少,“元嘉之治”剛讓紛亂的世道安靜一陣,倒黴的劉義隆居然被兒子殺了。這些倒黴孩子當了皇帝好好幹也行,結果呢,一個比一個荒唐,一個比一個昏庸。宋前廢帝劉子業、後廢帝劉昱、齊前廢帝蕭昭業、後廢帝蕭寶卷、梁建文帝蕭綱,都幹了什麼事兒:荒淫、濫殺、亂倫……像劉子業不僅和姑姑亂倫,還和姐姐山陰公主鬼混,甚至讓左右侍從強姦公主、嬪妃……這樣的混賬皇帝太多了,國將不國,民不聊生,自然不會長久。


三、國家混亂、權臣篡位

這幾個朝代除了陳是被隋朝滅亡,都是屬於權臣篡位。皇帝小兒玩得不亦樂乎,還不忘去殺大臣將軍,這些將軍也不能束手待斃啊,就起兵造反。不成功就慘遭屠戮滅族,成功了就自立王朝,殺盡前朝宗室,基本都是這個套路。劉昱想殺蕭道成,反被蕭道成做了,建立齊朝;蕭寶卷派人刺殺蕭衍不成,反被蕭衍多了江山建立梁朝。

我認為基於這幾點就足夠讓一個王朝覆滅。最後解釋一下成語“自毀長城”的出處:南朝宋國大將檀道濟,因為名聲太大,宋文帝劉義隆很不放心,在一些大臣的挑撥之下,把他騙到京城建康,連著他的兒子部將全部殺掉,臨行前,檀道濟一口喝下一斛酒,大吼道:“乃壞汝萬里長城!” 跟自毀長城同時同地產生的,還有“目光如炬”這個成語,因為檀道濟被殺的罪名是“憤怒氣盛,目光如炬”。這麼扯淡的事情就可以解釋這些王朝為什麼短命了。


顧空城


宋,齊,梁,陳是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四個短命王朝,其中,宋持續59年,齊23年,梁55年,陳32年。他們上承東晉,下接隋朝。

四朝的更替如出一轍,都是權臣一手遮天,殺死當朝皇帝后先立一個傀儡,然後名正言順的接收禪讓當上皇帝併成立新朝。

南朝的時間短有以下幾個原因。

南朝開始的時候,王朝的建立就不是名正言順,劉裕本是東晉大將,立下了赫赫戰功後,逐漸排斥異己,獨掌大權,隨著野心的膨脹,他開始隨意廢立皇帝,最後乾脆自己篡位當了皇帝,同時還把東晉的皇族殺了精光,由於得國不正,天下人於是認為誰都可以當皇帝,因此為後來的動亂埋下了隱患。後來的三朝都是通過這種模式進行改朝換代。

南朝的整個過程也是一部血腥的屠殺史,在每個王朝,皇帝動則殺人或被殺,兄弟相殘,比比皆是。這些動亂嚴重的動搖了政權的穩定性,由於政權動盪,一些地方勢力趁機而起,掌握了朝廷大權,一直髮展到取而代之。

外因也是南朝時間短的原因,尤其是候景之亂直接使得南朝由盛而衰,導致梁朝的滅亡,而隋朝的興起也徹底使得南朝走向終點。

綜上所述,道德喪失,內亂,外患這幾個因素構成了南朝宋,齊,梁,陳成為短命王朝的原因。


莫冬寶


之所以短就是因為燕雲十六洲的缺失。

燕雲十六州,大致位於今天北京、天津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山西北部。東西六百多公里,南北約兩百公里,面積約十二萬平方公里。在五代十國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為了保全自己,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人。這個做法對於後來的中原王朝而言,意味著災難。從北方的地理格局來說,燕雲十六州就像中原王朝的門戶。傳統中原王朝,以農業為主。

他們側重防禦,跟遊牧民族相比,機動性較差。而遊牧民族的機動性,主要依靠騎兵。在槍炮沒有出現的年代,想要抵抗騎兵,基本要依靠地理環境的幫助。利用天險,對騎兵進行阻隔。對於古代戰爭來說,狹長的燕雲十六州,憑著自己的地理條件,成為絕對的天險。對於中原王朝來說,燕雲十六州可以起到阻隔遊牧民族軍隊南下的作用,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在燕雲十六州的內部地理環境中,北部位於華北平原北端。

華北平原是中國三大平原,地勢平坦開闊,屬於重要的產糧地。這樣的地理條件,如果遇到騎兵,那就是長驅直入,根本很難防禦。可是,巧合的地方在於,燕雲十六州北部地區,囊括了燕山山脈,以及北太行山山脈。這兩座相連的山脈,就如同兩座天然的城牆。

遊牧民族的騎兵想要進攻華北平原,就要直接進攻,或者施行大迂迴戰略,繞道而行。在過去那種交通工具落後的時代,軍隊想要跨過這兩座山脈,難度係數極高。對於另一面的中原王朝,只需要少數軍隊就可以防禦。

“幽、燕諸州,蓋天造地設,以分藩、漢之限,誠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除了軍事上的優勢,燕雲十六州在經濟上,也有極大幫助。燕雲十六州所處的緯度,溫暖溼潤,降水充足,適合農業發展。

在過去的時候,燕雲十六州也是中國傳統的農業區。這裡的人口數量、經濟發展條件都不差。即便北宋時,江南地區逐漸發達。但是燕雲十六州的實力,依然位居全國前列。



黃昏的草


宋齊梁陳四朝接連短命,與之同時的北朝政權也類似。因此,可以斷定這一時期皇權不穩是常態,不能完全歸結於個人原因。以下我試從三點作分析。

一、統治階級的思想混亂

魏晉以來儒學中衰,在上層中玄學清談流行起來。之所以說清談誤國,就是因為其脫離現實的本質。

儒家學說是入世的學說,關注國家與社會,在儒學影響下的帝王將相都會維護統治秩序,以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清談以出世的道家為基礎,看淡生死,超然灑脫。從個人層面上講這是一種思想境界,一旦這種思想被統治階級普遍接受,就不免有頹廢的感覺了。

宋、齊兩朝昏君頻出,主要原因即是年幼的皇帝不能真正體會到玄學的道理,只能學其放蕩不羈的皮毛,從而荒淫酗酒。當這種傳歪了的玄學成為思潮,統治階級就不免腐朽墮落了。

二、門閥與宗室的分權

魏晉以來形成的門閥在東晉臻於極盛,至南四朝時期仍有實力。門閥士族通過九品中正制把控了選官的權力,充塞了整個朝廷並排擠寒門。在地方上,門閥也是豪強地主,擁有部曲家丁,大量農民依附。

宋武帝劉裕憑藉武力登基後,為應對門閥大肆重用宗室,結果宗室權力過重,導致政變不斷。之後的齊、梁兩朝也深受門閥與宗室的困擾。陳朝雖然政權較穩定,但北強南弱的態勢在蕭梁政權內亂後形成,遂在北方統一不久後滅亡。

三、分裂時代使軍權強大

多數皇帝對將領都具有防範意識,如宋文帝殺檀道濟。但在南北對峙時,軍權下放是不可避免的。內輕外重容易導致將領軍權過大,但外輕內重又會造成武力弱小,亡於他國。

與魏晉禪代不同,從宋至陳的改朝換代基本都是依靠武力。在此時,寒門出身者也能取得較高地位甚至成為皇帝,但無一例外是通過軍功掌權。

在門閥、宗室、將領等的共同作用下,宋齊梁陳四朝的皇權並不穩固,再加上皇帝又受到玄學影響而放浪形骸,造成這一時期政變與改朝換代的頻繁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