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湖北省紅安縣有哪些歷史名人?

老虎大王1


作為身處大別山南麓的一個山區小縣,紅安卻因為新中國貢獻了249位將軍,成為中國第一將軍縣。而且,這200多名將軍,並不含1988年以後新授予的將軍和國民黨籍的將軍。由於紅安縣對革命的巨大貢獻,徐向前元帥曾親自為紅安題詞:“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



作為著名的黃麻起義發源地,作為紅四方面軍、紅25軍、紅28軍的誕生之地,只有幾十萬人口的紅安縣,在在革命年代裡,貢獻了14萬英雄兒女的生命。僅查明登記在冊的烈士,就有2萬餘人。從紅安這塊土地上,走出了無數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將士。


陳錫聯

1955年新中國授銜時,陳錫聯被授予上將軍銜,而此時陳錫聯年僅40歲,是新中國最年輕的上將之一。而在這之前,陳錫聯已經創造了無數個“第一”。1915年生於湖北紅安的陳錫聯,在14歲時就已參加了游擊隊,並在同年被編入了紅11軍。


1930年,陳錫聯先後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和中國共產黨。陳錫聯剛參軍不足一年,就已經成為了連指導員,隨後,接連擔任了營政委、團政委、副師長、師政委等職。能夠不斷升遷,完全得益於陳錫聯赫赫戰功:他作戰勇敢,又極善於用腦,善打巧仗。



全面抗戰爆發後,陳錫聯擔任了129師769團團長。開赴抗日前線後,他率部率先打響了129師抗戰的第一槍。陳錫聯並沒有選擇在正面戰場與日軍死磕,相反,他率部奇襲陽明堡日軍機場,一舉擊毀了日軍飛機24架,極大的支援了忻口會戰。而取得如此大的戰果,陳錫聯部損失卻很小,堪稱我軍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典範。


新中國成立後,陳錫聯歷任重慶市委第一書記、軍委炮兵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中央軍委常委、中央政治局委員等職。1999年因病去世。

王近山

王近山和陳錫聯都是1915年出生,同歲又同屬紅安老鄉,但是,兩個人打仗的方式卻截然不同。陳錫聯善打巧仗,而王近山卻以善打硬仗、惡仗聞名全軍。王近山有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著名外號——“王瘋子”,就是形容他打仗身先士卒、悍不畏死、勇冠三軍。



1930年,不滿15歲的王近山參加紅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紅軍中歷任連長、團長、師長等職。三大方面軍主力被改編為八路軍後,王近山先後擔任了八路軍772團副團長、769團團長、385旅副政治委員、386旅旅長等職。


抗日戰場上,王近山先後參與了神頭嶺戰役、響堂鋪戰鬥等多場戰役。1943年,擔任太嶽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的王近山,奉命率一個團返回延安。在途經臨汾韓略村時,他抓住戰機,伏擊了日軍戰地觀察團,擊斃了日軍少將一名,大佐及以下軍官120餘人,極大的配合了太嶽軍區反掃蕩戰鬥。

此後,王近山歷任第三兵團副司令員、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北京軍區副司令員、公安部副部長等職。1978年因病在南京逝世。


鳶飛九天2018


湖北紅安縣位於大別山南麓,是典型的山區農業縣,這裡過去雖然長期貧困,誕生的名人數量卻多的驚人,明代耿定向、耿定力、耿定理有“天台三耿”之譽,耿定向被譽為紅安之父。

現代著名的翻譯家葉君健,歷史學家馮天瑜,經濟學家張培剛等名人學士都是紅安人。這裡是紅4方面軍、紅25軍、紅28軍誕生地,出現了陳錫聯、韓先楚等200多位將軍,是舉世聞名的“中國第一將軍縣”。今天介紹的是紅安走出的黨和國家領導人。

董必武(1886——1975),湖北紅安人。1921年7月出席中共一大,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列寧學院學習;1932年回國,曾任中共中央黨校校長,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最高法院院長等職,參加過長征;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共重慶工委書記,華北局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國家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委員,政治局常委等職,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元勳,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

李先念(1909——1992),湖北紅安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4方面軍第11師33團政治委員,第30軍政治委員,鄂豫皖湘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參加過反三次“會剿”等多次戰役,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抗日戰爭時期,曾任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司令員,新四軍第5師師長兼政治委員,鄂豫皖湘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職,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開闢了淮北新根據地;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原軍區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等職,指揮的桐柏戰役,殲敵7000餘人,成功指揮了中原突圍戰役;新中國成立後,曾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政治局常委,國家主席、全國政協主席等職,是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韓先楚(1913——1986),湖北紅安人。曾任第40軍軍長,志願軍副司令員,福州軍區司令員,蘭州軍區司令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秦基偉(1914——1997),湖北紅安人。曾任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全國人大副委員長,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常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劉華清(1916——2011),湖北紅安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第二十五軍政治部科長等職,參加歷次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曾任八路軍第129師司令部秘書主任、冀南軍區和冀魯豫軍區政治部組織部部長、第六軍分區副政治委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曾任晉冀魯豫軍區第2縱隊第6旅政治委員,第2野戰軍第11軍政治部主任,第10軍副政治委員等職;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海軍北海艦隊副司令員兼旅順基地司令員,國防科委副主任,中央軍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8年被授予上將軍銜。對中國海軍的現代化發展作出巨大貢獻,被稱為中國“現代海軍之父”、“中國航母之父”。

紅安還有擔任過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請讀者補充吧。


鄭國柱


湖北紅安原稱黃安,是革命老區,為革命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由黃改紅。也造就了第一將軍縣,開國將軍最多的縣就是紅安,光是上將就有六位:韓先楚、郭天民、周純全、陳錫聯、謝富治、王建安。這裡重點介紹一下郭天民、周純全、謝富治三位上將,其他幾位在別的題目中有所介紹了。

“郭銅牆”——郭天民(1905-1970)

郭子儀的後代。黃埔軍校六期生。1927年參加廣州起義。參加了根據地反圍剿和長征,任紅九軍團參謀長,後來任西路軍30軍參謀長,與程世才、李先念等到達新疆迪化。抗日戰爭時期任軍委作戰局局長、晉察冀軍區副參謀長、冀察軍區司令員等,參與指揮百團大戰、收復軍事重鎮張家口等戰役。解放戰爭時期,任縱隊司令兼政委、兵團副司令等。在1946年的河北懷來阻擊戰中,指揮四個團阻擊全美式裝備的國民黨兩個軍11晝夜進攻,殲敵萬人,被敵軍稱為“郭銅牆”。建國後任訓練總監部副部長等。

“周轄子”——周純全(1905-1985)

早年參加工人運動,1927年參加了黃麻起義,土地革命時期,任紅四方面軍師、軍政委,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長、四野後勤部第二部長等。建國後,任志願軍後勤部政委,總後第一副部長兼副政委,武裝力量監察部第一副部長等。因在戰爭年代右眼負傷失明,得“周霞子”綽號。

曾是“功臣”——謝富治(1909-1972)

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組織部長,八路軍129師385旅政委,縱隊司令,太嶽兵團政委,與陳賡搭檔,二野三兵團政委等,參加了長征、百團大戰、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南戰役等。建國後,歷任雲南省委第一書記,昆明軍區司令、政委,武警司令兼政委,國務院副總理兼公安部長,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北京軍區第一政委等職務。1980年被開除dang ji 。此人前半生功勳卓著,作戰勇敢,打仗動腦筋,帶部隊和治理地方都有較強能力。





磨史作鏡


湖北紅安縣,原名黃安,是全國著名的革命根據地發源地之一,從土地革命時期到新中國成立後誕生了兩百多名將軍,被譽為“中國將軍第一縣”,其中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之一的紅四方面軍就成立於湖北黃安七里坪,下轄紅四軍和紅二十五軍,這兩個軍出了兩位著名的將軍,分別是“瘋子戰將”王近山和“旋風司令”韓先楚。

瘋子戰將——王近山中將

王近山,亮劍獨立團團長李雲龍原型人物之一,湖北黃安高橋鎮人。1931年鄂豫皖蘇區紅軍成立紅四方面軍後,徐向前任總指揮,王近山任紅四方面軍總部直屬部隊倪志亮第十師第二十八團下一名排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由於作戰勇猛、捨生忘死被稱為“王瘋子”,之後憑戰功一路晉升為第二十八團團長,年僅19歲,可謂英雄出少年呀。1936年10月紅軍陝甘寧會師後,王近山任紅31軍第93師師長,參加了彭德懷指揮的山城堡戰役。


抗戰爆發後,王近山任劉伯承129師386旅772團副團長,王近山在團長葉成煥的率領下奉命在娘子關伏擊日軍第20師團部,殲敵四百餘人並繳獲大量的裝備,“瘋子戰將”名聲大振。1938年3月參加了神頭嶺戰鬥和響堂鋪戰鬥,772團團長葉成煥在神頭嶺戰鬥犧牲後,王近山接任團長。1941年後,為了適應戰爭需要,386旅改為129師機動部隊,王近山接替陳賡任386旅旅長。

抗戰勝利後,王近山任晉冀豫魯野戰軍第六縱隊司令員,先後參加了上黨戰役、進軍大別山、襄樊戰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西南戰役等,其中在襄樊戰役中,王近山率領第六縱隊活捉國民黨第15綏靖區司令官康澤,為配合粟裕淮海戰役圍剿黃百韜兵團奠定了基礎,得到了朱德總司令的高度讚揚,建國後任人民解放軍第三兵團副司令、重慶警備司令等職。

旋風司令——韓先楚上將

韓先楚,湖北黃安縣人,與“瘋子戰將”王近山一樣出身紅四方面軍,參加過黃麻起義,紅軍時期一直在徐海東的紅二十五軍下任職,是徐海東、葉成煥得力戰將,1934年跟隨紅二十五軍參加的河南惡戰——獨樹鎮戰鬥,韓先楚英勇表現而嶄露頭角,從紅二十五長征開始到陝北歷任224團連長、營長。1935年徐海東以紅二十五組建紅十五軍團後,韓先楚任75師團長,參加了第三次反圍剿、榆林橋戰役等擔任主力突擊任務,紅軍西征時任78師師長。

抗戰爆發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後,韓先楚任林彪115師下、徐海東344旅688團副團長,1938年率部參加了著名的平型關伏擊戰,8月參加了由344旅副旅長楊得志指揮的漳南戰役,殲滅了大量的日偽軍並繳獲大量的裝備,1939年由於旅長徐海東病倒,韓先楚繼任344旅代旅長,1940年擔任新3旅旅長兼任冀魯豫第3分區司令員,成為了獨當一面的悍將。

抗戰勝利後,韓先楚任東北民主聯軍南滿第四縱隊副司令,為打破國民黨趁蘇聯撤軍後吞併東北的企圖,韓先楚作為延安第一批部隊挺進東北,開始“旋風司令”的軍旅生涯。1946年10月指揮新開嶺戰役,以傷亡四千人的代價全殲杜聿明指揮下的第52軍、號稱“千里駒”李正宜第25師八千餘人,並俘虜五千餘人,也開創了東北聯軍第一次全殲國民黨整編師的先例。1947年初,韓先楚率領第四縱隊進行了幾十次大小戰役,拔掉了敵人幾十個據點。

1947年秋,韓先楚接替曾克林任第三縱隊司令員,正當國民黨東北局勢進入僵局,韓先楚兵行險招,率領第三縱隊夜奔百餘里直插國民黨重點防守區域的威遠城堡,僅經十幾個小時的戰鬥全殲國軍53軍第116師,師長劉潤川也被活捉,奇襲威遠堡成為了我軍奇襲戰裡最經典的戰例之一,韓先楚一手成功策劃此戰而被稱之為“旋風司令”,韓先楚的輝煌戰績也成了林彪四野的主力戰將。


賽門之略


湖北省紅安縣歷史名人有很多,在這塊土地上,誕生了董必武、李先念兩任國家主席,走出了韓先楚、秦基偉、陳錫聯等223名將軍,其中被授予上將軍銜的6人,中將軍銜的11人,少將44人。是全國將軍人數最多的縣。其中為國捐軀的高達14萬人,烈士22552個。


開國將軍有61人:

上將:王建安、陳錫聯、周純全、郭天民、韓先楚、謝富治等6人;


中將:王近山、劉飛、劉昌毅、李天煥、張天雲、張仁初、胡奇才、秦基偉、徐深吉、徐斌洲、詹才芳等11人;


少將:馬忠全、王誠漢、甘思和、盧燕秋、劉福勝、江波、江騰蛟、李世焱、李定灼、吳振挺、何德慶、鄒國厚、閔學勝、況玉純、汪運祖、張天恕、張志勇、張竭誠、陳炎清、陳美藻、羅應懷、羅厚福、金世柏、周世忠、鄭國仲、胡正平、趙鶴亭、賀 健、秦光遠、耿錫祥、袁克服、徐紹華、殷國洪、塗錫道、韓衛民、程啟文、程悅長、程儒珍、謝正榮、詹少聯、熊應堂、黎錫福、戴克林、戴克明等44人。

1、陳錫聯一一1915年1月4日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高橋區陡山彭家村。1929年在家鄉參加(黃)陂(黃)安南遊擊隊,同年秋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1931年在紅四方面軍任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1933年起任紅30軍第88師263團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紅4軍第10師副師長、第11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開闢川陝蘇區和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作戰。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2、 王近山 一一原名王文善。1915年10月生於湖北黃安縣(今紅安)高橋區許家田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8歲起給人放牛,13歲給地主當長工。1930年6月不満15歲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紅4軍第10師排長、連長、營長、團長、副師長,紅31軍第93師師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圍攻”和紅四方面軍長征。歷次作戰身先士卒,捨生忘死,驍勇頑強,曾被人們送以雅號——“王瘋子”。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772團副團長、769團團長、385旅副政治委員、386旅旅長。參加了神頭嶺、響堂鋪等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1943年兼任太嶽軍區第二分區司令員,同年10月奉命率1個團趕赴延安,途經山西臨汾東北韓略村時,主動捕捉戰機對敵實施伏擊,一舉殲滅日軍華北方面軍“戰地觀戰團”服部直臣少將旅長以下軍官120餘人,對配合太嶽抗日根據地軍民粉碎日軍秋季大“掃蕩”起了重要作用。1945年8月起任太嶽縱隊副司令員,晉冀魯豫野戰軍第6縱隊司令員。率部先後參加了上黨、邯鄲、定陶、進軍大別山、淮海等戰役。1948年6月在襄樊戰役中,根據戰場實際巧妙部署兵力,指揮所部打破歷史上兵家攻取襄陽必先奪佔南山的慣例,大膽採用“撇山攻城,猛虎掏心”戰術,集中主力攻克琵琶山、真武山,直搗西門,攻城部隊“刀劈三關”英勇奮戰,不到兩天即攻入城內,全殲守軍2萬餘人,俘國民黨第15綏靖區中將司令官康澤和中將副司令官郭勳琪。此役,配合了淮海戰役第一階段圍殲黃百韜兵團的作戰,成為全國五路大捷之一。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3、張仁初一一1909年12月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高橋區張家壪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927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武裝組成的工農革命軍鄂東軍。後任紅4軍班長、排長、第12師警衛連副連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歷次反“圍剿”和開闢川陝蘇區的鬥爭。在川陝蘇區,任紅四方面軍保衛局通江分局保衛隊隊長、保衛團2營營長、33軍98師294團團長。長征途中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調任紅一方面軍第1軍(紅1軍團改稱)2師4團營長,在突破國民黨重兵防守的甘肅南部要隘臘子口戰鬥中,率部擔任突擊隊,指揮所屬對敵進行6次強攻,後與迂迴部隊前後夾擊,勝利奪佔天險臘子口,為中央紅軍主力繼續北上打開了通路。後任陝甘支隊第1縱隊第4大隊副大隊長、第2師4團副團長、第5團團長,參加了直羅鎮、東征等戰役。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15師343旅686團營長、副團長,參加了平型關、廣陽、午城井溝、薛公嶺等戰鬥。1939年春隨115師師部到魯西,會同團長楊勇指揮部隊首戰樊壩告捷,後任第686團團長。同年5月,第115師師部和中共魯西區委、泰西地委機關被日偽軍8000餘人包圍於肥城縣陸房地區,他指揮部隊沉著應戰,連續打退敵人9次衝擊,以傷亡200餘人的代價殲敵1300餘人,掩護師部和地方機關勝利突圍。後率部轉戰魯南,任魯南支隊支隊長,參加開闢以抱犢山區為中心的魯南抗日根據地,曾參與指揮白彥等戰鬥。1941年起,任第115師教導2旅副旅長、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山東軍區特務團團長、濱海軍區司令部參謀處處長。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濱海軍區警備第10旅旅長,魯中軍區參謀長,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48年5月任第8縱隊司令員。參加了魯南、萊蕪、孟良崮、洛陽等戰役。1948年6月在豫東戰役中,率8縱與3縱組成開封之戰的攻城集團,指揮部隊首先突破新南門,繼與3縱密切配合全殲守軍3萬餘人。後率部參加淮海戰役,擔任主攻碾莊,後率部參加圍殲杜聿明集團。1949年1月任第三野戰軍26軍軍長,參加渡江、上海等戰役,在上海戰役中,率部殲敵4.2萬人。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4、 胡奇才一一原名胡其才。1914年10月28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高橋區李家田村一個佃農家庭。全家7口人僅靠租種地主一石田、撐持一個小豆腐坊度日,他小小年紀就在豆腐坊和田間隨家人一起參加力不勝任的勞作。9歲起入本村私塾,半耕半讀3年。此間,曾受到啟蒙老師、共產黨員張楚峰的良好教育和影響,1929年參加少先隊,翌年8月投身紅軍。曾任紅四方面軍警衛營排長,紅4軍11師32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委員,第33、35團政治委員,第11、12師政治委員。參加了鄂豫皖、川陝蘇區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5旅770團副團長。1937年底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任抗大總校中隊長。1938年8月,奉派由延安赴山東,歷經3個多月,行程三千餘里到達沂蒙山根據地。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8支隊副司令員,不久任第4支隊政治委員、第1支隊司令員兼第二軍分區司令員,此後堅持魯中抗戰達7年之久。先後任山東縱隊第1旅副旅長,魯中軍區參謀處長,山東軍區第3師副師長。參與指揮了葛莊、臨朐等戰鬥和攻克沂水城、打擊頑軍勢力、粉碎日軍“掃蕩”等作戰,為魯中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魯中人民至今還記得當年的胡奇才司令。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5、 徐斌洲一一原名徐業壽。1912年10月1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高橋區徐家畈村。7歲入私塾,兩年後因家貧輟學。10多歲起給地主當小長工,後到河口鎮菸絲店當學徒。1927年黃麻起義後,加入河口城市工會和工人糾察隊。1930年4月起,任縣武裝指揮部青年部長,縣獨立營黨委書記,縣獨立團政治指導員、少共團委書記。1931年8月隨縣獨立團編入紅軍獨立第1師第1團,任團政治處主任。11月調任紅四方面軍第12師34團政治處主任,後協助團長許世友指揮部隊參加了黃安、商潢、潢光等進攻戰役和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1932年秋在“肅反”中遭誣陷被降職為團宣傳股副股長。翌年2月起,任紅9軍27師第81團政治處主任、第80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儀南、營渠、宣達、廣昭、嘉陵江等戰役。在嘉陵江戰役中,他英勇作戰,身負重傷,並失去左眼,仍堅持不下火線,受到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的嘉獎和高度評價。長征中,先後任紅9軍教導師政治部主任、紅31軍第93師279團政治處主任。到陝北後,隨部參加了山城堡戰役。抗日戰爭初期,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留校任政治部組織幹事。1938年8月隨八路軍魯東遊擊縱隊赴山東,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2支隊政治部主任兼中共魯東南特委書記,後任第3支隊政治委員,第3旅政治部主任,清河軍區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清河區1943年反“掃蕩”作戰。1944年起任中共渤海第4地委書記兼渤海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山東軍區第7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參加了山東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和大反攻。抗日戰爭勝利後,與楊國夫率第7師進軍東北,參與指揮了山海關阻擊戰。1946年9月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政治部主任兼第17師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43軍128師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49軍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和遼瀋、平津、宜沙、衡寶等戰役。在遼瀋戰役的攻打錦州作戰中,指揮所部第17師勇猛衝殺,迅速攻佔守敵兵團司令部。戰後,第17師受到東北野戰軍總部通令嘉獎,所轄第49團8連被授予“猛虎尖刀”連榮譽稱號。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6、江波(1914—1987.10.10)高橋西邊灣村人。1928年參加黃安縣游擊隊。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7、江滕蛟(1919-2009)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高橋鎮龍王山村江家灣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黃安縣區兒童團大隊長,鄂豫皖蘇區陂南縣兒童局書記。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8、李定灼(1914—1987)高橋鎮薛家田村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十一師三十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第三十二團政治處主任,第三十三團副團長,軍司令部第四科。1961年晉升為少將軍銜。


9、 汪運祖(1915—2015)高橋鎮汪家畈村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十二師政治部宣傳幹事,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參謀,第十師部通信隊隊長,第十一師政治部秘書長。1964年晉升少將軍銜。


10、 羅應懷(1915-2010)高橋獨山寨羅家灣村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他歷任班長、排長、連長、指導員、教導隊隊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11、 胡正平(1915—1994),出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縣)高橋區樓子張家灣,原名胡其平。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四軍軍部排長,第四軍十師師部通信連指導員,十師三十團副營長,十二師三十六團營政委。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鐵男春秋


董必武

[公元1886年-1975年,延安五老]


董必武(1886—1975),紅安縣人。學名用威,號璧伍,辛亥革命時期改作必武。

董必武於1903年考取秀才,1905年入武昌文普通學堂學習。其間,與新老校友宋教仁、劉靜庵、田桐、查光佛、黃侃等建立深厚情誼。1909年清廷授予拔貢學銜,宣統三年(1911)春,代其四叔任麻城高等小學堂教師。同年夏秋之間,執教於黃州府中學堂,任黃州府中學堂教員,講授國語和英語。辛亥武昌首義爆發,董連夜奔赴武昌參加湖北軍政府工作,先任第一糧臺工作員,繼任湖北軍政府理財部秘書。後加入同盟會,參與組建同盟會湖北支部,被選為支部評議會評議員。民國二年(1913)任宜昌川鹽局協理,未及一月以母病請歸。後參加孫中山領導的“二次革命”,加入反對袁世凱的鬥爭。1914年和1917年兩次東渡日本,在私立日本大學學習法律。其間受孫中山革命民主思想影響,參加中華革命黨,回國後在武昌開辦律師事務所。  董必武於1919年在上海結識李漢俊,研讀馬克思主義著作及《新青年》《新潮》等刊物。8月回武昌創辦武漢中學,親題“樸誠勇毅”四字校訓。又聘陳潭秋等來校任教,創辦《武漢中學週刊》。次年應李漢俊函約,與劉伯垂、陳潭秋、張國恩、包惠僧、趙子健、鄭凱卿等七人創建武漢共產主義小組,組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和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傳播馬克思主義。1921年7月,與陳潭秋代表湖北赴上海參加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是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積極發展中共湖北黨組織,1922年初任中共武漢區執行委員會委員,1924年5月任漢口地委書記,並遵照中共中央指示參加籌建國民黨湖北省黨部。1925年任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執行委員,1926年在國民黨二大上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並被派駐湖北省指導黨務,是湖北地區革命運動重要領導人之一。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被派往莫斯科大學學習。1932年回國,進入江西瑞金中央革0據地,任馬克思共產主義學校(即中央黨校)教務長、副校長,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執行委員會委員、最高法院院長等職。參加中央紅軍長征,抵達陝北後,任中央黨校校長。  抗日戰爭爆發後,董必武受命赴國民黨統治的武漢、重慶,先後任職於中共中央長江局、南方局,參與領導中共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1938年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被補選為中央委員,同年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45年4月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隨團出席美國舊金山《聯合國憲章》制憲會議。1947年任華北財經辦事處主任、中共中央財政經濟部部長、華北財經委員會主任。1948年相繼任華北聯合行政委員會主任、華北人民政府主席。主持召開華北財經會議,統一華北各解放區的財經政策。協助劉少奇組織土改工作團,召開中國共產黨全國土改工作會議,參與制定《中國土地法大綱》。  1949年6月任中國人民政治協0議籌備委員會常委,參與制定《共同綱領》,主持起草《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委員、政務院副總理兼政治法律委員會主任。1954年當選為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59年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監察委員會書記。主持制訂《土地改革法》《婚姻法》等重要法律法規,參與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1968年10月至1972年2月,董必武以國家副主席代行國家主席職權。1972年2月至1975年1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代主席。後當選為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並歷任中共中央第八、九、十屆政治局委員。是黨和國家重要領導人之一。


高旺民

[公元1967年-1993年]

高旺民,1967年9月14日出生在湖北省紅安縣的一個農民家庭。他4歲喪父,家境貧寒。在政府的接濟下才唸完小學、初中和高中。學校的教育培養使他懂得了人生的價值所在,特定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嫉惡如仇、無私無畏、敢挑重擔、迎難而上的堅韌品格。  1986年秋,高旺民考入湖北省公安專科學校。1988年7月,高旺民畢業,被分配到他的家鄉——紅安縣一基層派出所工作。從警六年來,全縣治安情況最複雜、發案率最高的三個派出所都留下了他的足跡。這三個派出所的幹警和領導都異口同聲地稱讚高旺民是大案、要案、專案、難案,案案不少他。  從小喪父的高旺民總是念叨:是黨、人民養育培養了自己,我一定要盡力報效黨、報效人民。他對人民群眾懷著深深的愛,視人民群眾為父母,把自己的愛心留在了他戰鬥過的土地,留在了人民心中。  1991年7月,紅安連降暴雨,大別山區河水暴漲。有一天,為了偵破周家墩村電力設備被盜一案,他和戰友餘躍太、方忠進、潘福生冒著傾盆大雨前往現場勘察。來到倒水河邊,300餘米寬的河面,水流湍急,擋住他們的去路。為趕時間,他們?著齊肩深的河水,一步步艱難地走過去,當高旺民剛上岸時,突然,一個浪頭打過去,將走在後邊的潘福生捲進了五、六米遠的急流中。情況危急,水性不太好的高旺民不顧一切地再次跳入水中,奮力向下遊游去,一把抓住小潘,經過幾番努力終於將小潘救了起來。當晚,他們勘察完現場返回,雨越下越大,高旺民心裡一直惦記著他三年如一日堅持幫助護理的七里坪鎮孤寡老人鄭大許夫婦家,他沒有停腳就直奔鄭大爺家,看到鄭家房屋漏雨,無處藏身,便想盡辦法為他修好了房屋。可是就在這個時候,高旺民自家的三間瓦屋被暴風雨吹淋倒塌,年邁的母親和年幼的妹妹望穿雙眼盼旺民回去幫一把,他卻沒能及時趕回家料理一下。在七里派出所期間,他堅持每週要去福利院看望在戰爭年代犧牲的烈士家屬和孤寡老人,幫助挑水劈柴,洗衣掃地,讀報寫信。平時路過居民家門口,看到誰的摩托車、自行車沒上鎖,他定要叫車主鎖好。古鎮上的人都伸出大拇指稱讚高旺民“真是一個好民警!”  1991年9月31日,七里坪煤站被盜,丟失現金2000多元。第二天與煤站只一牆之隔的七里坪鎮糧管所又被盜,丟失現金800多元。高旺民帶領兩名幹警經過調查取證,終於將犯罪分子抓獲。罪犯對-糧管所現金供認不諱。此時有的同志依據煤站與糧管所只一牆之隔,時間也是一前一後,且作案手段一樣,就斷定兩案系該犯一人所為。可是,高旺民說:“幹我們這一行不能靠估計,憑想象,要有真憑實據。”後經多方偵察,煤站被盜一案是另一案犯所為,避免了一起可能發生的錯案。  1992年4月13日凌晨2點鐘,家住河南新縣的-犯戴新華、羅子良竄入七里坪鎮盜走價值4000餘元的一輛三輪機動車。當時還在七里派出所工作的高旺民右腹經常疼痛。所長陳楚金接到報案後,有意不讓他去,可他主動請戰,帶領四名幹警驅車追趕,在追至河南陳店又返回到王錫九路段時,二犯見勢不妙,棄車分道而逃。高旺民發現目標後,未等車停穩,便第一個跳下車在黑夜裡朝著罪犯羅子良逃跑的方向追去,在油菜地裡,高旺民面對身高178米、腰肥體壯且極力-的羅子良,使盡渾身解數,與手持尖刀等兇器的犯罪分子搏鬥廝打了近30分鐘,身上四處負傷,後在戰友幫助下終於將罪犯制服。天剛矇矇亮,他不顧戰友的勸阻,又帶著傷火速趕到河南新縣陳店,一舉擒獲了同案犯戴新華,並連帶偵破其他兩起案件,共挽回經濟損失5600餘元。  危急關頭衝在前,見苦見難迎著上。這是高旺民最可貴的品質。1992年8月11日,煙寶地水庫中發現一女屍。高旺民率幹警趕到現場,女屍已全身腐爛,面容可怕,一條條蛆蟲在死者身上爬上滾下,幾十米遠處都臭得難以接近。可高旺民二話沒說,脫下襯衣,用水一浸,捂住鼻子,下水將屍體撈起。  同年農曆正月,鄂東山區冬寒還未退出,為了打撈起犯罪分子埋在霧仙山下水塘裡的1326米鋁線,他獨自一人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潛到四五米深的水底,扒開低堰放水,水寒刺骨,高旺民咬緊牙關,扒幾下,就浮上來喝幾口酒,暖暖身子。這樣十幾個來回,終於扒開了塘堰,將水放光,從塘裡撈起髒物。而高旺民的手卻扒出了血,胃部和肝部劇烈疼痛,加上又冷又凍,嘔吐不止,而他卻一再叮囑戰友,不要告訴所長這些情況。  在高旺民的帶領和影響下,七里派出所在打擊刑事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中,因破團伙案件成績顯著,1992年10月上級公安機關給他們榮記集體二等功。當所長把獎金送到已調出的高旺民手中時,他堅決不收。所長懇切地說:“你一定要收下,功勞簿上傾注了你多少心血和汁水呀!”從警六年,高旺民四次被評為全縣公安戰線先進個人,兩次受到上級機關的嘉獎。同年,他被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預備黨員。  高旺民分別在三個派出所工作過。無論到哪裡,他都是所裡的頂樑柱,一致公認的刑事偵察骨幹,全局幹警都說他是難得的人才。這不僅因為他有較深的公安業務功底,而且具有一絲不苟、嚴格認真的工作態度。他所辦的案件無可挑剔,經他辦的案件沒有冤枉一個好人,放過一個壞人。可是,他從不滿足,堅持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在繁忙的工作之餘,學完了公安自修大學刑事偵察專業的全部課程,打下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在辦案實踐中,為了準確判斷出犯罪分子的行走路線,他經常爬陽臺,翻窗戶,從不放過一個疑點。  1993年3月的一天,紅安縣醫藥公司報案稱,他們從武漢購回一車枸杞子,在本縣福利院停放期間,車上少了四包,價值2000元。三天後,他們發現有兩人拿著品種、質量相同的二包枸杞子來賣,這兩個賣主可能就是-人,要求第二天派幹警去查實。次日,正好是星期天,高旺民放棄休息,大清早與幹警郭東輝就到了醫藥公司,中午用兩個燒餅充飢,下午領貨款的賣主終於來了,他們分別對二人進行了訊問,其中一個回答是他父親開車時在路上撿的,但小郭認為他沒有說實話,建議將其收審。而高旺民認為缺乏足夠的證據,需要進一步調查核實,他們順藤摸瓜找到了汽運公司,又來到了近百里之外的失事地點。經調查,找到了另外兩包的下落,並證實了賣藥者所言屬實,既然不屬於刑事案件範疇,事情本可以到此了結,但高旺民沒有甩手不管,為了不讓國家受經濟損失,也避免發生不必要的糾紛,他又分別作雙方的工作,經高旺民說服教育後,拾遺者愉快地將貨物全部交給了醫藥公司,醫藥公司也付給拾遺者適當的報酬,事情得到了0解決,他才離去。  高旺民擔任刑事偵察民警六年來,參與破案593起,抓獲各類人犯485名,為國家和集體挽回經濟損失21萬元餘元,其中經他主偵的案件就有427起,佔他參與破案總數的72%,而且無一冤假錯案。  愛是有代價的,有給予,就有付出。高旺民給予人民群眾的很多,很多。他感到愧欠母親、妻子的太多、太多。1992年臘月三十日,人們都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氣氛中。城南發生了一起惡性械鬥案件,一死一傷。高旺民顧不得過年,又趕到案發現場,所長勸他回家照顧懷孕的妻子,他說:“妻子送回孃家,欠妻子的情以後再補吧。”硬是一連熬了幾個通宵,僅四天時間就將案子辦完,共取證70多份,使兇犯徐紹斌被處以死刑。這樣的事情並非第一次。參加工作以來,他幾乎沒有節假日,每天的工作時間也不只是8小時。那是1991年的元旦,正在熱戀中的未婚妻小蔡,要來七里與他節日團聚,而小高因天河村連續發生-案,為調查取證,一去就是三天,直至挖出兩個犯罪團伙,逮捕了罪犯才回所。所里人告訴他,小蔡來過又走了。高旺民默默地望著縣城的方向,似乎在說:“原諒我吧,小蔡!”  高旺民雖然家境拮据,但遇到有困難的群眾,還經常慷慨解囊。幾年來,他為群眾做好事達400餘件,經他接濟的達100多人次,付出的款項達500餘元。雖然這是一個不大的數字,但對於負債數千元的高旺民來說,一分一釐都是多麼珍貴啊!  早在公安學校學習時,連換洗褲子都沒有的高旺民,卻借錢為丟失盤纏的群眾購買車票;在他自己身患肝炎,急需治療、補養的時候,卻用節省的錢,為福德橋村的秦鳳抓藥治病;為了支援災區群眾,他拿出的捐款是全所最多的……在拜金主義的影響下,社會上不乏金錢至上的現象,但高旺民把它看得很淡,他執著追求的是人生的價值。在辦案過程中,許多人向他送這送那,都被他拒絕了。他用自己的行動塑造了當代人民警察的光輝形象。  1993年4月13日,病重還未恢復的高旺民為偵破一起特大-團伙案件,到鄉下忙了整整一天。晚上7時40分,夜幕已經降臨,他拖著疲倦的身子到所裡彙報工作後,準備回家休息。途經城關鎮勝利街6號檯球錄像廳門口時,聞訊廳內有一歹徒正在持刀行兇,檯球室內外及街道上的圍觀群眾一片慌亂,高旺民顧不得一天的勞累,忘記了懷有八個月身孕的妻子還餓著肚子,毫不猶豫地撥開人群擠進了檯球廳。進廳後,只見歹徒王軍右手拿著帶血的匕著在人群中耀武揚威,並威逼檯球主徐新宏,聲言要放徐的血。原來歹徒王軍在此打檯球時與店員汪德剛發生爭執,王掏出匕首向汪的頭部連砍三刀,汪見事不妙,便躲藏起來,可是王軍仍不罷休,繼而威逼店主徐新宏,要他把汪找回來給他磕頭賠禮,否則不饒他。就在這危急關頭,高旺民清醒地意識到自己面對的是一個窮兇極惡的殺人兇手,必須儘快將其帶離現場,以解救檯球主,便大喝一聲:“我是派出所的,不許行兇!跟我到派出所去!”喪失理智的王-身逼向高旺民:“派出所算個屁!”並撲向高旺民。高旺民上前一步,左手抓住王軍舉刀刺來的手,下意識地準備掏手槍。可是,檯球廳內擠滿了群眾,稍有不慎就可能傷害無辜。此時,聞訊趕來的王軍之母戴彩蓮,父親王敬艮以及原隨王軍一起打檯球鬧事的表叔汪勇輝蜂擁而上,一個把高旺民攔腰抱住,一個扳著他的左手,一個扳著他的右手,殺紅眼的王軍上前猛擊高旺民一掌,高旺民一個踉蹌,王軍接著撲上前抓住高旺民的右掌,右手反握匕首朝高旺民猛刺過來,高旺民側頭向右一閃,刀子刺進了他的左頸部割斷了頸動脈,頓時血如泉湧,歹徒王軍抽刀而逃。  如此瘋狂、如此狠毒的兇犯,決不能讓他逃脫!小高用力掙脫開身,捂住-的傷口,緊咬牙關,忍住劇痛,艱難地站立起來,朝王軍逃竄的方向緊追,口裡呼叫著:“抓……兇……犯!”然而,他傷得太重太重了,他只追出七八米遠,就再也挪不動腿了,他的身子慢慢地蹲了下去,鮮血已染透內衣,順著褲管流向地面。決不能讓歹徒逃走!他急忙掏左側胸袋裡的手槍,他要用憤怒的彈丸,向瘋狂的罪犯開火,他握槍在手,可是兇犯已在視野裡消失。  這不行!不能讓他逃掉,再去危害群眾、危害社會!頑強的毅力和信念,再次驅動他的腳步。一米、兩米……八米……十米……他的腿腳像被綁上了沙袋,再也提不動了。由於大量的失血,他眼前一黑,陡然失去知覺,撲倒在地。英雄的鮮血流盡了,來不及搶救,就永遠合上了眼睛,走完了他26歲的輝煌人生。  1993年4月15日上午8時,中共紅安縣委、縣政府為紅安人民的好兒子高旺民舉行了空前隆重的追悼大會。十里八鄉的群眾有的趕來為高旺民送行,有的守候在電視機前同旺民告別,會場內外,人們泣不成聲。一名普通的刑事民警為何受到群眾的這般愛戴?他的不幸離去又為何牽動了如此眾多人的心?那是因為輝煌不僅僅在那一瞬間,而是充滿了他短暫的人生道路。  高旺民的愛是博大、深沉的。他愛人民群眾、愛母親、愛妻子、愛他還未出世的孩子,然而對妊娠反應強烈、需要照顧的妻子,卻經常顧不上買一點飯送回去。同志們心疼地勸他,但高旺民何尚不想守在妻子身邊照料她呢?他還沒有來得及做就匆匆地離開了他們,留給孩子的只有一個寄託了滿腔父愛的、響亮的名子——高博克,希望他(她)將來像雄鷹一樣,在高空奮勇搏擊,克服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像自己的父親一樣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人。  高旺民犧牲後,國家-追授他為“全國公安戰線二級英模”稱號。


韓先楚

[公元1913年-198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韓先楚(1913年2月 - 1986年10月),男,湖北省紅安縣(原黃安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上將,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軍首任軍長,原-常委,福州軍區原司令員,蘭州軍區原司令員。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將軍銜,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6年10月3日,韓先楚在北京病逝,享年73歲。  早年經歷  1913年2月,韓先楚出生在湖北省黃安(紅安)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當過放牛娃,學過篾匠,在武漢做過短工。1927年11月,黃麻起義爆發時,他加入了家鄉的農民協會,參加過反帝大同盟,還當過鄉蘇維埃土地委員。   土地革命  1930年10月,他參加了孝感地方游擊隊,並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1年起,歷任獨立營、團長,在黃陂、孝感、羅山地區進行遊擊鬥爭。   1933年4月,為加強留守鄂豫皖鬥爭的紅25軍,韓先楚所在的獨立團接受整編,他歷任224團副連長、連長、營長,直到隨軍長征到陝北一直都是營長。  1934年11月,紅25軍從河南羅山縣何家衝出發西進,韓先楚多次擔負衝鋒突擊、破陣殲敵、奪關開路、堵截追兵的戰鬥任務,幾次在危急情況下,掩護軍主力和軍領導脫離險境。  1934年11月中旬,紅25軍在河南羅山縣朱堂店突破敵人阻攔,當晚從信陽以南越過平漢鐵路,進入豫鄂交界的桐柏、棗陽一帶,實現了戰略轉移初步目標。紅25軍被逼在獨樹鎮打了一場惡仗。獨樹鎮戰鬥,讓他一戰成名。   1934年11月28日,紅25軍沿河南葉縣、方城邊界西進,掩護了軍直屬隊和後續部隊渡過了澧河,擺脫了追擊的敵軍。  1935年7月,紅25軍為了配合中央紅軍北上,離開新建立的鄂豫陝蘇區繼續長征。  抗日時期  1935年9月,紅25軍到達陝北和陝甘紅軍會師,編成紅15軍團,徐海東、程子華、劉志丹擔任軍團長、軍團政委、副軍團長。在他們領導下,韓先楚參加了陝甘蘇區第三次反“圍剿”的勞山、榆林橋戰鬥,他率隊擔任主要突擊。  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時,他受命指揮部隊連續打下了東村、張村驛等地主武裝長期固守的圍寨碉堡據點,繳獲了大批紅軍急需的糧食物資,併為直羅鎮戰役掃除了戰場障礙。  1935年11月,直羅鎮戰役中,他率部首先堵住了敵人的去路,協同兄弟部隊殲滅了據守南山的敵人後,又突入鎮內。戰鬥結束,他提升為紅15軍團75師團長。  1936年春,紅軍東征山西,時為紅75師團長的韓先楚,率部隨中路軍作戰,他以兩個營配合山西遊擊隊包圍石樓,控制黃河渡口,以一個營牽制了敵五個團的兵力,並掩護了毛澤東、彭德懷的指揮部,被任命為中路軍副司令。之後,他又率部在雙池鎮附近打了一個沒有上級命令的勝仗,殲敵一個營和民團百餘人,升任紅78師副師長。  1936年5月,紅軍開始西征甘肅、寧夏,已經升任紅78師師長的韓先楚全程參加。  1937年初,韓先楚進入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第二期學習,長期的戰場鍛鍊,加上一定的理論薰陶,為他成為一代名將奠定基礎。  1937年8月,紅軍改編為八路軍,韓先楚擔任八路軍115師344旅(旅長徐海東)688團副團長。  1938年4月下旬,在徐向前領導下,韓先楚率689團與晉東南兄弟部隊組成“路東縱隊”向冀南挺進,先攻克威縣,殲滅偽軍一個軍部又一個師。隨後,在威縣、廣宗、平鄉、鉅鹿、南宮、臨清地區,打開了開闢冀南抗日根據地的局面。  1938年8月下旬,他奉命率部南下參加漳南戰役,為建立冀魯豫邊抗日根據地奠定了基礎。1939年起,韓先楚歷任115師344旅副旅長、代旅長,成為八路軍著名將領。  1940年4月,韓先楚擔任新3旅旅長兼冀魯豫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成為獨當一面的人物。這期間,他率部配合129師進行了邯長公路破擊戰。  1941年3月,韓先楚抵達延安,先後在軍政學院、軍事學院學習,並隨軍事學院-隊調到中央黨校參加整風運動,理-底日漸紮實。   解放戰爭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後,韓先楚奉命率領抗日軍政大學學員一大隊到達東北,參加創建東北根據地的鬥爭。在東北,韓先楚的軍事才能得到充分展示。  1946年2月,他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南滿第4縱隊副司令員。  1946年10月,韓先楚又參與指揮了新開嶺戰役。戰役前夕,由於發現敵兵力增加,第4縱隊部分領導對打與不打一時決心難下。這時,韓先楚率縱隊第10師從200裡外日夜兼程趕回,力主下達戰役決心。   1947年1月-2月間,韓先楚和政委彭嘉慶等率4縱向敵守備重點寬甸、桓仁、鳳城、賽馬集地區及安(東)沈(陽)鐵路兩側實行遠程奔襲,作戰50多次,拔掉敵據點40多個,殲敵6000餘人。   1947年東北夏季攻勢中,韓先楚指揮五個團攻克梅河口,殲敵重建的第184師,打通了東北民主聯軍的南北聯繫。   建國之後  1949年4月,韓先楚出任12兵團副司令員,率部解放武漢。湘贛戰役後,他又率部解放了長沙,建立湖南軍區並任副司令員。  1950年4月16日19時30分,一代名將韓先楚置個人生死和軍事榮譽於度外,在沒有海空軍配合的情況下,冒著喪師瓊州海峽的極大風險親率40軍,43軍四個師三萬關東子弟乘坐400多艘風帆船從雷州半島燈樓角起渡,跨海進擊海南島!  1950年4月17日,韓先楚勝利搶灘海南臨高角,開始衝擊國民黨軍。   1952年7月-1953年4月,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志願軍黨委常委兼志願軍第十九兵團司令員、兵團黨委書記。  1953年4月-1954年2月,任中南軍區參謀長。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61年2月-1966年冬,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委員。  1966年5月-1967年5月,任中共福建省委-書記。  1967年5月-1968年8月,任福建省軍管會主任。  1968年8月-1973年12月,任福建省革委會主任  1973年12月-1980年1月,任蘭州軍區司令員,歷任軍區黨委第二書記、書記,曾兼任軍區-委員會書記(至1980年5月)。  1983年6月,當選為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86年10月3日,韓先楚在北京病逝。1987年5月18日,紅安縣城舉行隆重儀式,將韓先楚的骨灰安放在紅安烈士陵園。

李先念

[公元1909年-1992年]

李先念同志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黨和國家的卓越領導人。他的一生,是光輝的戰鬥的一生。他在66年的革命歲月中,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事業,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
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委李先念

    李先念1909年6月23日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李家大屋。9歲讀私塾。12歲起先後在家鄉和漢口學木工。1926年10月參加農-動,任鄉農民協會執行委員。1927年11月率領家鄉農民參加黃(安)麻(城)起義,1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秋,他率游擊隊編入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一軍第三十一師第五大隊,任副班長,參加了反三次“會剿”的戰鬥。1929年底轉地方工作,任中共高橋區委書記、蘇維埃政府主席,(黃)陂(黃)安南縣委書記、蘇維埃政府主席。1931年10月,他率領300餘名青年加入紅軍,任紅四方面軍第十一師三十三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四大戰役。因該團出色地完成了戰鬥任務,方面軍總部授予“共產國際團”的光榮稱號。1932年7月,任第十一師政治委員,指揮部隊在反四次“圍剿”的馮壽二、七里坪、胡山寨惡戰中,重創敵軍。10月,紅四方面軍主力由鄂豫皖根據地向西進行戰略轉移。他指揮所部在棗陽新集和土橋鋪地區衝破國民黨軍的圍攻堵擊,為全軍打開通路,並在危急時刻保證了總部的安全。子午鎮戰鬥中,他身負重傷,坐著擔架仍指揮部隊頑強奮戰,衝破敵軍追堵,翻越秦嶺,涉渡漢水。同年12月被任命為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投入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的鬥爭。1933年5月,在方面軍進行空山壩決戰中,他率部迂迴敵後,切斷敵軍退路,在奪取反三路圍攻戰役的勝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7月,任第三十軍政治委員。10月,在宣(漢)達(縣)戰役中,率部奇襲達縣城,殲滅守敵,繳獲大批軍用物資。11月,方面軍組織反六路圍攻戰役,分東西兩線抗擊20多萬敵軍的進攻,鏖戰十個月。李先念與副總指揮王樹聲負責指揮西線部隊抗擊四路敵軍。當反圍攻作戰轉入-時,他堅決支持徐向前大縱深迂迴的正確決斷,率部在黃貓埡地區圍殲國民黨軍1.4萬餘人。1934年1月,李先念被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5年3月,他指揮所部參加強渡嘉陵江戰役,並率一部兵力先後攻克青川、平武,搶佔戰略要地摩天嶺,打破了敵軍夾擊紅軍的計劃,保障了西進主力右翼的安全。5月,率方面軍一部由岷江地區西進,策應紅一方面軍的行動和迎接中共中央。6月,指揮先頭部隊攻佔懋功後,同紅一方面軍勝利會師。他向毛澤東等詳細彙報了川西北的形勢和紅四方面軍的情況,為黨中央確定北上戰略方針提供了依據。8月,與代軍長程世才指揮包座戰鬥,全殲胡宗南部第49師,打開了紅軍北上的通道。紅四方面軍南下川康邊期間,他堅決支持朱德、劉伯承、徐向前等同張國燾的0主義進行鬥爭,團結部隊,戰勝困難,率先遣軍與紅二方面軍一道北上。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後,-命令紅四方面軍一部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他指揮三十軍在靖遠縣虎豹口突破黃河天險,又在兄弟部隊協同下佔領戰略要地一條山、五佛寺。11月11日,黨中央和軍委決定,渡河部隊組成西路軍,執行建立河西根據地和打通遠方的任務。他被任命為西路軍軍政委員會委員,指揮三十軍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先後在涼州和永昌之間同敵軍惡戰,殲敵4000餘人。後又在倪家營子與數倍於已的敵軍血戰40天,予敵以重大殺傷。這對配合河東紅軍的戰略行動,推動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起了重要作用。1937年3月西路軍失敗後,李先念任西路軍工作委員會委員,負責統一軍事指揮。他率餘部翻越祁連山分水嶺,在冰峰雪嶺中行軍20多天,隨後又穿過荒無人煙的戈壁灘,於4月底到達甘肅、新疆交界處星星峽,在-、滕代遠的接應下,轉至迪化(今烏魯木齊),為黨和紅軍保存了一批骨幹力量。他在西路軍建樹的功績,毛澤東曾給予高度評價:李先念是將軍不下馬的。1937年底,他到達延安,先後在抗日軍政大學、中共中央馬列學院學習。  1938年11月,李先念任中共豫鄂邊區省委軍事委員會副主任、軍事部長。1939年初,他率領160餘人的新四軍獨立遊擊大隊自河南竹溝南下,進入豫鄂邊區,深入敵後,會合和聚集中共領導的零散武裝力量,認真貫徹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獨立自主地開展敵後游擊戰爭。6月中旬,他參加了中共鄂中區黨委在京山縣養馬畈召開的擴大會議,決定衝破國民黨的種種限制和束縛,在新四軍的旗幟下,統一整編豫南、鄂中黨所領導的武裝力量,成立新四軍豫鄂獨立遊擊支隊,李先念任司令員。他指揮部隊同日偽軍進行了新街等多次戰鬥,使支隊迅速發展到9000餘人。他堅決貫徹與抗日各黨派、各階層、各部隊團結的方針,擴大抗日統一戰線。1939年11月,豫鄂邊、鄂豫皖、鄂中的抗日武裝力量統一整編為新四軍豫鄂挺進縱隊,李先念任司令員。挺進縱隊的建立,標誌著中原地區形成了具有重要意義的獨立戰略單位。對此,黨中央給予了高度評價:挺進縱隊的創造,是一個偉大的成績,並證明在一切敵後地區的黨均可建立武裝,而且可以存在和發展。他和縱隊領導在日偽軍和國民黨頑固派兩大力量夾擊下,運用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粉碎了日偽軍的“掃蕩”,打退了國民黨頑固派在邊區發動的-0,並牽制了桂軍向新四軍第四、五支隊的進攻。在錯綜複雜的敵、頑、我“三角鬥爭”中,他緊緊抓住-,正確處理抗日、反頑鬥爭與統一戰線的關係。1940年5月,當日軍對國民黨軍正面戰場發動進攻,襄樊、宜昌相繼失陷時,他率縱隊主力從鄂東返回平漢路西作戰略展開,進軍白兆山,控制戰略樞紐平壩;繼而渡過襄河,開闢襄西根據地,有力地牽制了日軍,支援了國民黨軍。8月初,他在白兆山主持軍政幹部大會,從總結部隊作戰的經驗教訓中,說明反對分散主義,加強統一指揮,嚴格紀律的重要意義,使來自五湖四海的幹部,從思想上、政治上達到了統一,保證了黨的政治路線和軍事路線的貫徹執行。1941年2月,中共-任命李先念為新四軍第五師師長兼政治委員,全師共1.5萬餘人。他指揮部隊跳躍迴旋,多次挫敗日偽軍的“掃蕩”、“蠶食”和國民黨頑軍的進攻。12月,他抓住佔機,指揮主力一部發起侏儒山戰役,殲滅日偽軍5200餘人,解放了(漢)川漢(陽)沔(陽)地區,震驚了武漢日軍。1942年,面對敵頑夾擊空前緊張的形勢,他和邊區黨委提出了“咬緊牙關,熬過困難,沉著應戰,堅決自衛”的方針,經過8個月的艱苦作戰,打退了-最堅決的蔣介石嫡系部隊的進攻,創建了鄂南遊擊根據地。12月,日偽軍萬餘人圍攻五師領導機關所在地大悟山,他率領師部突圍,轉入外線作戰,挫敗了日偽軍的“鐵壁合圍”。1943年1月,李先念兼任中共鄂豫邊區委員會書記。他主持召開的區黨委擴大會議,正確解決了軍隊與地方、軍力與民力、短期鬥爭與長期鬥爭的關係問題,作出了符合時局發展的決策,通過了1943年軍事建設計劃,進一步推動了邊區的武裝鬥爭和政權建設。對於這個時期的軍事鬥爭,華中局嘉獎五師“發展工作第一,獨立作戰第一”。讚揚他們“背敵以對頑,背頑以對敵”,靈活地執行了攻守策略,充分利用敵頑矛盾求得生存和發展。12月,李先念從對日軍224次作戰中,系統地剖析了日偽軍戰術的新特點和“掃蕩”的新規律;從200多次反頑作戰中,分析了圍攻五師的蔣介石嫡系部隊、桂軍、川軍和土頑的特點;全面論述了反“掃蕩”和反頑作戰的戰略戰術。1944年,他指揮五師及邊區地方武裝,向南、向北進行攻勢作戰,分兵組成豫南遊擊兵團,向河南發展;稍後,又三次派兵北上,開闢了淮北新根據地,恢復了郭山衝老根據地。10月,李先念任鄂豫皖湘贛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1945年1月,他在大悟山迎接王震率領的八路軍三五九旅南下支隊。6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李先念當選為中央委員。他還是第八屆至第十二屆中央委員。抗日戰爭時期,李先念在黨中央和毛澤東主席領導下,依靠邊區和五師黨委的集體領導,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創建了一塊地處要衝、孤懸敵後的根據地,建立了擁有5萬餘人的正規軍和30餘萬人的民兵武裝力量,共殲滅日偽軍4.3萬餘人,解放了9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人口達1300多萬,建立了7個專區和38個縣的抗日民主政權,從戰略上配合了華北、華東解放區戰場,同時也支持了國民黨抗日部隊在中原的正面戰場,在中華民族抗戰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進入了兩種命運、兩種前途的決戰時期。1945年10月成立了中原軍區,李先念任司令員,統帥和指揮作為全國六大作戰區域之一的中原軍區6萬部隊,展開了艱苦的鬥爭。在中原軍區組建前後,他指揮部隊發起了自衛反擊的桐柏戰役,殲敵7000餘人。1946年1月,為爭取國內和平,他率部以宣化店為中心集結待命。他先赴漢口,後在宣化店,協助周恩來等就中原問題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同時,又教育部隊要堅決執行中共中央“針鋒相對”的方針,從各方面做好應付全面內戰的準備。在十個月的戰略堅持中,他以無產階級軍事家的大智大勇統帥中原部隊牽制國民黨軍30餘萬人,有力配合了其他解放區的作戰。6月,國民黨軍隊以宣化店為目標,分四路圍攻中原解放區,悍然發動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李先念對突圍方向、時機作了全面部署,26日晚,他指揮部隊作戰略轉移,開始中原突圍,拉開了解放戰爭的序幕。他率北路軍共1.5萬人,以秘密、神速的行動,連夜突破敵人重兵把守的平漢鐵路“鋼鐵防線”,搶在敵軍發動總攻擊之前,跳出了其內層包圍圈,越過天河口和蒼苔地區,進入伏牛山南麓。7月11日,他率部到達內鄉縣師崗地區,為分散追堵敵軍的兵力,決定北路軍分兩個縱隊向西轉進。他連續組織了突破敵人天然防線的搶渡丹江戰鬥,打開入陝門戶的南化塘戰鬥,從敵人重兵追堵的險境中衝出一條通道,直指陝南。與此同時,其他各部也先後完成了突圍任務。中原突圍戰役,充分顯示了李先念和中原軍區部隊高度的全局觀念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以及他統帥大兵團同強大敵人作戰的戰略戰術和指揮藝術。-和毛澤東主席對中原突圍的戰略意義和作用給予很高評價。(⑴⑷)  為執行黨中央新的戰略決策,李先念在敵後發動游擊戰爭,創建豫鄂陝邊根據地。在根據地工作全面展開之後,他於9月29日奉命回延安。在延安,他繼續指揮中原軍區在外線作戰的各路部隊和在敵後的豫鄂陝、鄂西北根據地的鬥爭,為戰略-中原準備條件。1947年5月,李先念任新的中原局第二副書記、晉冀魯豫野戰軍副司令員。7月,解放戰爭轉入戰略-,他率領晉冀魯豫野戰軍第十二縱隊從晉城出發揮師南下,先後攻克河南通許、扶溝等縣城,11月抵達河南光山,同劉鄧大軍勝利會師,參加重建大別山根據地的鬥爭。1948年5月,黨中央決定重建中原軍區,他任第二副司令員。11月,他在開封參與領導淮海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從土地革命戰爭到全國解放期間,李先念同志堅定不移地、創造性地貫徹黨的戰略策略和毛澤東軍事思想,在極為艱險複雜的戰爭進程中,顯示了他的靈活鬥爭藝術和卓越指揮才能。他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1949年5月,李先念任中共湖北省委書記、省政府主席、省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主持黨、政、軍全面工作。新解放的湖北,百孔千瘡,萬事待興。他從本地區的實際出發,團結來自四面八方的各級幹部,正確地貫徹執行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各項方針、政策,在建立各級人民民主政權、支援大軍南下作戰、剿匪反霸、穩定物價、統一財政經濟管理、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鎮壓-,以及團結知識分子和各界人士等一系列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績,使湖北的財政經濟狀況得到了根本好轉。1952年2月,李先念兼任武漢市委書記和市長,與王任重一起正確處理黨內幹部中存在的問題,保護並進一步調動了幹部的積極性,把武漢市的經濟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3月,湖北省成立了以李先念為主任委員的荊江分洪委員會,領導30萬軍民組成的建築大軍,克服重重困難,僅用75天時間就完成了第一期工程。至1953年4月,荊江分洪工程全部竣工。這是新中國建立後建設的第一座最大的防洪工程,在1954年湖北人民戰勝近百年來特大洪水的鬥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1953年1月,李先念任中南局副書記、中南行政委員會副主席。  1954年夏,李先念調到中央工作。9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兼財政部長,協助周恩來、-領導經濟建設。他還是第二屆至第五屆全國人大決定的國務院副總理。10月,他兼任國務院財貿辦公室主任,負責綜合管理財政部、糧食部、商業部、對外貿易部、中國人民銀行和指導全國供銷合作總社的工作。他主張國家財政必須保證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積極提倡增產節約,挖掘資金潛力,提高經濟效果,實現財政、信貸的收支平衡,確保包括156項在內的國家重點建設的資金需要。他高度重視發展城鄉貿易,擴大商品流通,保護和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保障城市和工礦區的商品供應。在社會主義改造0中,他及時提出建議,在工農業產品貨源已為國營經濟掌握的情況下,城市要允許私營零售商繼續經營,農村要發揮小商小販在流通領域的作用,恢復農村集市貿易,允許農民出售完成統購任務後的多餘農產品,以活躍城鄉市場,方便人民生活。他還建議改善財務管理,調整國家和企業、中央和地方的關係,改變中央管得過多、過細的作法和過分集中的體制,適當擴大地方財政管理權限,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1956年,他支持周恩來、-反對冒進的意見,堅持1957年的經濟計劃應實行“保證重點,適當收縮”的方針。1957年,在中共八屆一中全會上,李先念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在五中全會上增選為-書記。他還是九屆至十二屆的中央政治局委員。1958年批判反冒進,他也受到了批評。1959年廬山會議期間,他指出經濟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虛假現象和浮誇風,提出了六條具體調整措施,因此被指責為“思想右傾”。在國家三年困難時期。李先念積極參與調整國民經濟的領導工作。他負責統一指揮糧油棉的突擊調運,採取各種措施加強糧食管理,提出增加糧食進口和減少徵購,為安排人民生活,渡過困難,做了大量的緊張的工作。他還就抑制物價上漲、減少財政赤字等問題,提出6條措施。他積極支持劉少奇等提出的克服困難的正確意見,並在他們的支持下,主持起草了控制貨幣發行和控制財政管理的兩個決定,對扭轉當時的困難局面起了很好的作用。1962年4月,李先念任中央財經小組副組長。  “文革”期間,李先念同林彪、--集團進行了堅決鬥爭。1967年2月,他被誣為“二月逆流”成員,多次受到批判。他在極其困難的環境中,忍辱負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盡最大的努力處理國務院的日常經濟工作,以減輕周恩來總理的一些負擔。1968年他被下放到北京市北郊木材廠勞動。“九·一三”事件後,李先念繼續擔任國務院的領導工作,並任軍委辦公會議成員。他積極籌劃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霍林河煤礦、焦枝鐵路的建設和武鋼一米七軋機的引進。在堅持自力更生方針的同時,他大力支持從外國進口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和單機的方案。他積極支持建設遠洋船隊。他還參加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談判,接待會見了許多重要外賓,為恢復和發展同各國之間的友好關係,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文革”後期,他積極協助主持國務院日常工作的鄧小平,落實幹部政策,大力整頓社會秩序和生產秩序,維護安定團結,特別是抓緊了對鐵路、鋼鐵、煤炭等戰線的整頓,使經濟形勢日益好轉。在所謂“反擊右傾翻案風”中,李先念-“休息”。1976年,在粉碎--集團的鬥爭中,李先念是主要決策人之一,為從危難中挽救黨、挽救革命作出了重大貢獻。  1977年,在黨的十一屆一中全會上,李先念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副主席、-常委。他主持國務院的日常工作,積極領導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他提出要充分重視和正確運用社會主義商品生產和價值規律的力量;在加強綜合平衡的前提下,充分發揮部門、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改革計劃、財政、物資、內外貿易和企業管理體制,以適應四個現代化的需要;在堅持自力更生的同時,積極大膽地引進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他堅決主張並親自指導上海寶山鋼鐵廠項目的建設和技術設備引進工作。他積極支持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強調要恢復黨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優良傳統,努力克服“左”的傾向。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期間及其以後,他和其他老同志一起協助鄧小平領導全黨實現歷史性的偉大轉折,制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基本路線。他積極推動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落實幹部政策。1979年3月,李先念任國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參與領導調整國民經濟的工作。他完全贊同並一貫支持鄧小平提出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方針。他堅決主張充分肯定毛澤東的歷史地位和毛澤東思想,正確地評價毛澤東的功過是非。他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和全面開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工作。1982年9月,他在中共第十二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1983年6月,他在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此後,他去許多省市視察工廠、企業、港口、工程項目、經濟開發區和農村,瞭解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的情況,指導工作。從1981年春到1988年,他主持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的工作。他密切注視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參與調整對外政策,及時處理國際上發生的一些重大問題。他會見了許多重要外賓和友好人士,先後出訪了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等20多個國家,向世界各國闡明我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介紹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改革開放的方針。1988年4月,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七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李先念當選為主席。他繼續關心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的發展,努力維護國家的社會政治穩定,堅決支持以-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他根據我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基本政治制度,積極推進政協的組織制度建設。他倡導和支持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參政議政,進行調查研究,鼓勵他們就社會主義建設的各個方面,特別是經濟建設、改革開放、發展科學技術、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等方面提出建議,幫助黨和政府改進工作。他為加強各黨派、各民族和各界人士的團結,鞏固和發展愛國統一戰線,進行了多方面的活動。他積極推動海峽兩岸的交往,廣泛接觸海內外有關人士,衷心希望早日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他指導全國政協積極開展人民外交活動,增強與各國人民和團體的友好往來。他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為祖國的統一大業,戰鬥到最後一息。  李先念不愧是德高望重,功勳卓著,深得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愛戴的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在6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對共產主義具有堅定的信念,對黨、對人民、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無限忠誠。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始終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堅持鬥爭。他具有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膽略和才華,善於把馬克思主義與實際相結合,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創造性地進行革命鬥爭和領導經濟工作。他具有堅強的無產階級黨性,一貫顧全大局,堅持原則,維護團結,模範地遵守黨的紀律。他襟懷廣闊,光明磊落,謙虛謹慎,愛護幹部,善於發現和珍視人才。他廉潔奉公,生活儉樸,嚴格要求子女。他是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各族人民學習的榜樣。  李先念同志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周純全

[公元1905年-198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字俊忠。1905年10月8日生於湖北黃安(今紅安)八里灣雷家田村。11歲入本村私塾讀書。12歲到武漢,入湖北省立第一模範小學。只讀了一年半就因家庭拮据而輟學,在武昌當學徒,後到漢口惠工織布廠當工人。1923年參加-鬥爭,曾被織布廠推選為“二七後援會”委員長。1925年回黃安做工,從事革命活動。1926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春組織八里灣店員工會並任委員長,11月參加黃麻起義,當選為縣農民政府委員。1928年起先後任中共信陽縣委書記,鄂東、鄂豫邊、鄂豫皖特委、鄂豫皖省委、鄂豫皖中央分局常務委員。1931年7月任鄂豫皖省蘇維埃政府政治保衛局局長,後任紅四方面軍保衛局局長兼鄂豫皖遊擊總司令,參與創建鄂豫皖蘇區和組織指揮地方武裝參加反“圍剿”作戰。1932年10月調任紅四方面軍第10師政治委員,隨方面軍主力向西轉移,率部參加了棗陽新集、漫川關等戰鬥。1933年7月任紅4軍政治委員,參與創建川陝蘇區,並與軍長王宏坤一起率部參加了反“三路圍攻”及儀南、營渠、宣達三次進攻戰役。在反“六路圍攻”中,負責指揮東線左翼作戰部隊,堅決執行“收緊陣地,誘敵深入”的方針,為方面軍主力實施-創造了條件。1934年10月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副主任、中共川陝省委書記兼川陝遊擊總司令。1935年5月參加長征,8月被增補為中共第六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並被任命為紅軍總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先後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主任、紅31軍政治委員。1937年1月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初期,曾任陝北公學生活指導委員會主任、政治部主任、分校政治部主任等職。1939年任抗日軍政大學第1分校副校長、校長,率3000餘名教職工和學員東渡黃河,前往晉東南和山東敵後辦學,培養了大批幹部,對敵後抗日鬥爭和根據地的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1943年3月改做地方工作,先後任濱海行署工商管理局監委、濱海行署副主任兼秘書長等職。抗日勝利後赴東北,任本溪湖煤鐵總公司總經理。1946年9月調任遼南行署主任,後兼中共遼南省委副書記,千方百計籌集物資,支援前方作戰。1947年9月起先後任東北民主聯軍東線戰勤司令部司令員,東北野戰軍後勤部副部長、部長,第四野戰軍後勤部部長兼中南地區支前司令員。致力於充實和完善後勤組織機構,建立起統一領導集中供應的後勤保障體制,組建跟隨野戰部隊行動的後勤分部,有力地保障了遼瀋戰役、平津戰役和野戰軍南下等大兵團作戰的需要。  1949年底任中南軍區兼第四野戰軍後勤部部長,負責海南島戰役的後勤保障工作。1950年12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中國人民志願軍前勤指揮部指揮員。1951年6月任志願軍後勤部政治委員。在美國空軍轟炸、-交通線的困難條件下,參與組織領導軍事運輸和後勤保障工作,為建設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付出了大量心血。1953年回國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副政治委員。1955年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監察部第一副部長。是第一至第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第一至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曾任中央監察委員會委員、-監察委員會常務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5年7月28日在北京逝世。


謝富治

[公元1909年-197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5)。1909年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豐崗謝家壋。曾當過手工業工人。1926年在家鄉參加農民協會。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紅四方面軍任排長、副連長、宣傳隊隊長、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反“圍剿”。1932年10月後任團政治處主任、紅9軍第26師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軍總政治部組織部部長、中共川陝省委組織部部長,參加了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和反“六路圍攻”。長征中任紅9軍政治部主任,到陝北後入抗日紅軍大學學習。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第129師772團政治處主任、政治委員,第385旅政治委員,太嶽軍區副司令員、縱隊政治委員,參與領導太嶽區反“掃蕩”。抗日戰爭勝利後,任晉冀魯豫軍區第4縱隊政治委員、太嶽兵團(陳謝兵團)政治委員。1947年與司令員陳賡率部強渡黃河,進軍豫西,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挺進大別山。1949年2月任第二野戰軍第3兵團政治委員,參加渡江、進軍西南等戰役。  新中國成立後,兼任中共川東區委書記、川東軍區政治委員,中共雲南省委-,西南軍區副政治委員,雲南軍區、昆明軍區、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部長,國務院副總理等職。1956年被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文革”中,任中共中央-書記、中共-委員、北京市委-、北京軍區第一政委、中央專案審查小組成員,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參與了林彪、--集團篡奪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瘋狂打擊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指使“砸爛公、檢、法”,製造一大批冤、假、錯案。1972年3月26日在北京病死。1980年10月,中共中央決定開除他的黨籍。


劉昌毅

[公元1914年-199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劉昌義。1914年11月2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七里區馬鞍石村。少年時代因家貧,僅讀書3個月,後以學裁縫餬口。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9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4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紅4軍10師28團排長,12師36團連長、營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二至第四次反“圍剿”和黃安、蘇家埠等戰役。1932年隨紅四方面軍西移入川,任紅9軍第27師76團副團長、團長,參加了創建川陝蘇區和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鬥爭。1935年參加嘉陵江戰役後隨軍長征。1937年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司令部偵察科科長,參加神頭嶺戰鬥。後任八路軍青年抗日縱隊第3團參謀長,參加百團大戰。1941年起任山西青年抗敵決死第3縱隊參謀長,太行軍區第三軍分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參加太行區反“掃蕩”,參與指揮子洪口、榆武公路伏擊戰。1945年4月任太行軍區南下第6支隊司令員,率部挺進豫西嵩山、伏牛山一帶,轉戰8個多月,指揮戰鬥40餘次,殲日偽頑軍8000餘人,開闢了臨(汝)、陝(縣)、寶(豐)地區。抗日戰爭勝利後,奉命率部撤出豫西,南下桐柏山區,部隊編為中原軍區第1縱隊第3旅,任旅長。1946年6月,在中原突圍作戰中,指揮所部先後擔任南路突圍部隊的前衛和後衛,為掩護主力勝利進入武當山區,開闢鄂西北根據地做出重要貢獻。後任鄂西北軍區副司令員,親率軍區獨立旅尋機殲敵。1947年初鄂西北根據地在國民黨重兵“圍剿”下形勢日趨嚴峻,軍區主要領導人陸續撤出。2月6日,獨立旅被敵包圍於保康縣康家山,他指揮部隊與敵苦戰三晝夜勝利突圍,後率部重返大別山,領導開闢皖西根據地,組建皖西人民自衛軍,任司令員。同年9月,皖西人民自衛軍與挺進大別山的劉(伯承)鄧(小平)野戰軍會合,後任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副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15軍副軍長,參加了淮海、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人民解放軍鐵道-隊副司令員,海軍旅順基地、青島基地、北海艦隊司令員,濟南軍區、南京軍區副司令員。1978年12月~1984年2月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是第一至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1999年11月1日在廣州逝世。


張仁初

[公元1909年-1969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

張仁初(1909-1969),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縣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優秀的高級軍事指揮員,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09年出生在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高橋區張家壪。自幼喪母。家境貧寒,無法讀書,只好給地主放牛。少年時期,靠給地主種田,做短工生活。1926年,加入本地農會,1927年11月13日,在家鄉參加黃麻起義並加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先後任紅四軍十師二十八團班長、排長。1931年4月,任紅十二師警衛連副連長。參加了潢川、黃安、大山岩、蘇家埠和川北德汗城等戰役。1932年10月,任紅四方面軍政治保衛局通江分局保衛隊隊長。1933年3月,任紅四方面軍政治保衛局保衛團二營營長。1934年後,任紅三十三軍九十八師二九四團營長,團長。作戰驍勇,多次負傷。參加了鄂豫皖蘇區一、二、三次反圍剿,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等戰役。長征途中,1935年6月,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奉中革軍委命令,張仁初團調入紅一方面軍一軍團改編為二師四團二營,張仁初任營長。參加了臘子口戰鬥,戰時擔任突擊營營長,正面強攻6次,終在迂迴部隊的配合下,攻克臘子口。後任陝甘支隊四大隊副大隊長,四團副團長、五團團長。參加過直羅鎮戰役、東征戰役。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7月張仁初任八路軍一一五師三四三旅六八六團一營營長,參加平型關戰鬥,戰時擔任主攻。後相繼參加了廣陽鎮、井溝、午城、汾離公路、遼縣戰鬥。1939年3月任六八六團團長, 隨115師師部進入魯西。4月,六八六團首戰鄆城樊壩告捷,全殲偽軍一個團,活捉偽團長劉玉勝。  5月10日,一一五師部及六八六團、津浦支隊、魯西區黨委、泰西特委共3000多人,被駐山東日軍司令尾高龜藏親率的5000餘日軍及3000偽軍配備重炮和坦克,圍困於肥城陸房地區。張仁初指揮六八六團搶佔主陣地肥柱山及岈山、鳩山、橫山一線。戰鬥打響後,張仁初親臨被敵集重兵進攻的一營肥柱山陣地指揮戰鬥,率部與敵短兵相接,展開白刃格鬥,激戰一天,共擊退日軍九次衝鋒。此役,共斃傷敵1300餘人。入夜,張仁初指揮六八六團掩護師部和地方機關成功突圍,挫敗了日軍消滅一一五師師部的企圖。 7月,任魯南支隊支隊長兼六八六團團長,後率部入魯南開創根據地。  1940年1月,張仁初率部突襲魯南交通樞紐白彥鎮,殲偽軍千餘人,旋打退日偽3次大規模反撲,控制該鎮,使魯南與湖西、魯南根據地連成一片。 1940年11月後,歷任魯南支隊支隊長、教導第二旅副旅長兼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一分校校長、山東軍區特務團團長、濱海軍區參謀長。先後參加了天寶山、青口、重坊、莒縣、臨沂等戰鬥。1945年11月,張仁初任濱海軍區前線指揮部司令員。指揮警備十旅及警備十一旅一部,於11月4日發起泊兒戰役,激戰24晝夜,殲敵3000多人,使濱海地區除青島以外全部獲得解放。  解放戰爭時期  1946年4月,張仁初任魯中軍區參謀長。8月,參與指揮文祖、埠村戰鬥,創殲敵一個整團範1947年1月,參加魯南戰役,在太子堂指揮部隊殲敵44旅,保證了戰役的勝利。1947年1月23日,魯中軍區改編為華東野戰軍第八縱隊,張仁初任參謀長。參與指揮部隊參加了2月的萊蕪戰役,5月的孟良崮戰役。同年11月,任第八縱隊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參加了沙土集戰役。次年3月,參加了洛陽戰役。  1948年5月,張仁初任第八縱隊司令員。6月, 張仁初率部與三縱隊出其不意包圍當時的河南省省會開封,突破該城,全殲守軍3萬餘人,首次解放國民黨在關內的省會。隨即,張又率縱隊主力東進參加睢杞戰役,殲敵16旅旅部及兩個團。11月,在淮海決戰中,張仁初率八縱搶佔運河橋,打開大部隊西進通道。隨即率部尾追黃百韜兵團,殲其六十四軍兵力五分之二和四十四軍一部,旋擔任主攻,參與直搗該兵團心臟——碾莊。其後,率部赴徐州以南阻擊,以配合南線中原野戰軍團圍殲黃維兵團的作戰,又日夜兼程追擊杜聿明集團,多次粉碎其突圍行動,並投入總攻。此役,八縱殲敵2.6萬人。  1949年1月,張仁初任第三野戰軍八兵團二十六軍軍長,參加渡江作戰,追殲南逃國民黨軍7000餘人,5月,率部參加上海戰役,先後攻佔崑山、大場、真如等地。此役,二十六軍共殲敵4萬餘,繳炮近百門、機槍千餘挺、戰車35輛、汽車169輛。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  張仁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九兵團二十六軍軍長,率部於1950年11月赴朝作戰,先後參加了第二、四五次戰役和“三八線”防禦戰,金化、平康、五聖山防禦戰。在第四次戰役的第二階段,1951年2月15日,二十六軍進至議政府、抱川、漣川一線,採用機動防禦的戰法,激戰38晝夜,阻擊西線進攻之敵主力,斃傷敵15000餘人。在1951年5月底的金化防禦戰中,二十六軍進至五聖山、平康、新岱裡一線,堅守陣地近11個月,先後進行了雞雄山防禦戰,西方山、鬥流峰爭奪戰等大小戰鬥565次,斃傷俘敵20000多人。1952年4月,二十六軍將陣地移交給前來換防的志願軍第十五軍,撤出戰鬥。6月,二十六軍奉命回國。  回國後,張仁初因受戰傷(曾負傷11次)和疾病的影響,於1954年9月至1962年6月離職在青島休養。1962年7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  1955年,張仁初被授予中將軍銜。並榮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抗美援朝戰爭期間,他還兩次獲得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授予的國旗二級勳章。是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共產黨全國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1969年11月4日, 張仁初同志病逝於北京。

王建安

[公元1907年-198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上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上將(1956)。原名王見安。1908年10月12日生於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桃花區朱家壠村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曾給地主打短工,並偷偷學會寫字、背誦三字經。1924年離家到武漢,在直係軍閥吳佩孚部隊當兵。1926年冬回黃安,參加農民協會和赤衛隊。192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1月參加黃麻起義,率先登上黃安西北城牆的雲梯。1928年在中國工農紅軍第11軍31師當班長,參加創建鄂豫邊蘇區的鬥爭。1930年4月任紅1軍1師3團排長、連長,參加楊家寨、楊平口、花園、四姑墩、新洲等戰鬥和鄂豫皖蘇區第一次反“圍剿”。1931年1月紅1軍和紅15軍合編組成紅4軍後,任第10師營長,參加雙橋鎮戰鬥和鄂豫皖蘇區第二次反“圍剿”。同年11月紅四方面軍成立後,任第10師28團副團長,參加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等戰役和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1932年10月隨紅四方面軍主力轉移,12月任第10師30團政治委員,參加創建以通江、南江、巴中地區為中心的川陝蘇區。1933年任紅30軍88師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儀南、營渠和宣達戰役。川陝蘇區反“六路圍攻”初期,在88師師長犧牲的情況下,獨自率全師作戰,給敵以重創。後任紅4軍政治委員,率部參加廣昭、嘉陵江戰役。他經常深入第一線組織指揮作戰,並善於組織部隊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和宣傳鼓動工作,被稱為“軍政雙全”的指揮員。長征中率部參加綏(靖)崇(化)丹(巴)懋(功)戰役。1935年冬入紅四方面軍隨營學校,任高級幹部隊副隊長。1936年到陝北後,入抗日紅軍大學(後為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任八路軍津浦支隊指揮,率部先後在魯北慶雲、寧津等地殲滅偽軍1800餘人,並收復寧津縣,打開了冀魯邊的抗戰局面。1939年6月任山東縱隊副指揮兼第1旅旅長,參與創建山東抗日根據地,領導軍民多次挫敗日偽軍的“蠶食”和“掃蕩”。1942年8月起任山東軍區副司令員兼參謀長。1943年3月任魯中軍區司令員。在1944年春季攻勢中,指揮6個團的兵力對駐魯山南麓的偽軍發起討伐戰役,殲偽軍7000餘人,攻克重要據點40餘處,擴大了魯中抗日根據地。1945年率部連續攻克臨朐、博山、益都、萊蕪、淄川、新泰等城鎮,並協同兄弟部隊解放章丘和臨沂城。  抗日戰爭勝利後,率部參加山東討逆戰役、膠濟路反擊戰和平安、魯南等戰役。1947年1月起任華東野戰軍第8縱隊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率部參加萊蕪、孟良崮、沙土集等戰役後,隨華東野戰軍主力進軍豫皖蘇邊區。1948年任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亦稱山東兵團)副司令員,先後參與指揮豫東等戰役和濟南戰役。所部第9縱隊25師73團、第13縱隊37師109團,曾被中央軍委授予“濟南第1團”、“濟南第2團”稱號。1948年10月22日提出有關淮海戰役使用兵力的建議,被中央軍委所採納。1949年2月任第7兵團司令員,4月率部參加渡江戰役。佔領杭州後,兼任浙江軍區司令員。  1952年9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在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中,總結推廣小部隊活動的經驗,集小勝多勝為大勝,以消滅敵之有生力量。1954年春因病回國。1956年12月任瀋陽軍區副司令員。1961年10月任濟南軍區副司令員,曾參與組織軍區部隊進行群眾性大練兵活動。1969年8月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1975年8月任中共中央軍委顧問。經常深入部隊、工廠和農村進行調查研究,向中央、軍委提出許多有價值的調查報告。曾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務委員,是第二、第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委員。1955年獲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一級解放勳章。1980年7月25日在北京病逝。


張天雲

[公元1913年-1980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 。1913年12月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周家田村 一戶貧苦農民家庭。8歲時父病逝,家境愈加艱難,-為人放牛餬口。13歲起獨自到漢口經營小生意維持生計。1927年末他由漢口回家過春節時,正逢黃安、麻城地區農民舉行聲勢浩大的武裝起義,即毅然投身革命,次年2月當選為鄉蘇維埃委員。1929年4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1年4月轉入中國共產黨。歷任鄂豫皖獨立第1師2團3連班長、排長、連政治指導員,參加了鄂豫皖蘇區第二至第四次反“圍剿”。1932年10月,紅四方面軍反“圍剿”作戰在張國燾錯誤戰略指導下失利,主力撤出鄂豫皖蘇區向西轉移,張天雲因傷留在蘇區。同年11月,中共鄂豫皖省委重組紅25軍,他傷愈歸隊任第74師222團1營3連政治指導員,後任第5路遊擊師第219團1連指導員,紅25軍第75師223團1營2連指導員。長征到陝北後,任紅15軍團第78師232團政治委員,參加了勞山、直羅鎮、東征等戰役。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八路軍第115師344旅688團2營、687團1營政治教導員,687團3營營長、副團長、團長,參加了平型關戰鬥和晉東南反“九路圍攻”。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新四軍第3師8旅22團團長、副旅長兼鹽阜軍分區副司令員,8旅旅長兼鹽阜軍分區司令員,參加了開闢蘇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和鹽阜區反“掃蕩”及阜寧、淮陰、淮安等戰役。抗戰勝利後,率部進軍東北,歷任東北人民自治軍第3師第8旅旅長,東北民主聯軍第2縱隊第4、第6師師長,東北野戰軍第8縱隊副司令員,第四野戰軍第45軍副軍長,參加了四平、三下江南四保臨江、遼瀋、平津、衡寶、廣西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任第12兵團45軍軍長。1950年12月入南京軍事高級系學習,1952年7月畢業後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先後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7軍軍長,第19兵團副司令員。1958年回國後,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1964年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兼後勤學院院長。1965~1975年任總後勤部副部長。是中共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80年7月8日於北京逝世。


徐斌洲

[公元1912年-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1955)。原名徐業壽。1912年10月1日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高橋區徐家畈村。7歲入私塾,兩年後因家貧輟學。10多歲起給地主當小長工,後到河口鎮菸絲店當學徒。1927年黃麻起義後,加入河口城市工會和工人糾察隊。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少共(黃)陂孝(感)北縣委青工部長。1929年10月轉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4月起,任縣武裝指揮部青年部長,縣獨立營黨委書記,縣獨立團政治指導員、少共團委書記。1931年8月隨縣獨立團編入紅軍獨立第1師第1團,任團政治處主任。11月調任紅四方面軍第12師34團政治處主任,後協助團長-指揮部隊參加了黃安、商潢、潢光等進攻戰役和鄂豫皖蘇區第四次反“圍剿”。1932年秋在“肅反”中遭誣陷被降職為團宣傳股副股長。翌年2月起,任紅9軍27師第81團政治處主任、第80團政治委員,率部參加了川陝蘇區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和儀南、營渠、宣達、廣昭、嘉陵江等戰役。在嘉陵江戰役中,他英勇作戰,身負重傷,並失去左眼,仍堅持不下火線,受到紅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的嘉獎和高度評價。長征中,先後任紅9軍教導師政治部主任、紅31軍第93師279團政治處主任。到陝北後,隨部參加了山城堡戰役。抗日戰爭初期,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後留校任政治部組織幹事。1938年8月隨八路軍魯東遊擊縱隊赴山東,11月任八路軍山東縱隊第2支隊政治部主任兼中共魯東南特委書記,後任第3支隊政治委員,第3旅政治部主任,清河軍區政治部主任,參加了清河區1943年反“掃蕩”作戰。1944年起任中共渤海第4地委書記兼渤海軍區第四軍分區政治委員,山東軍區第7師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參加了山東1945年春夏季攻勢作戰和大-。抗日戰爭勝利後,與楊國夫率第7師進軍東北,參與指揮了山海關阻擊戰。1946年9月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6縱隊政治部主任兼第17師政治委員,東北野戰軍第43軍128師政治委員,第四野戰軍第49軍政治委員等職,參加了東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勢作戰和遼瀋、平津、宜沙、衡寶等戰役。在遼瀋戰役的攻打錦州作戰中,指揮所部第17師勇猛衝殺,迅速攻佔守敵兵團司令部。戰後,第17師受到東北野戰軍總部通令嘉獎,所轄第49團8連被授予“猛虎尖刀”連榮譽稱號。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任中國人民志願軍第39軍政治委員,參加了第一至第五次戰役。1952年回國,後任軍事學院幹部管理部部長、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員兼政治部主任。1960年4月畢業於高等軍事學院,後任國務院農業機械部、第八機械工業部副部長,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顧問。1995年經中共中央批准,按正部級待遇離休。是第五、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55年獲二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1996年12月27日在北京逝世。

詹才芳

[公元1907年-199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國中將]

詹才芳  (1907- 1992 )  中國人民解放軍中將,湖南軍區副司令員。  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人,1907年出生。1927年參加黃麻起義並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湖北黃阪縣遊擊大隊大隊長,紅一軍排長、指導員、營長,紅四軍第十師三十團政委,紅四方面軍第四軍十二師政委,紅九軍政委,第三十一軍政委。參加了鄂豫皖革0據地、川陝革0據地反“圍剿”和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員,後任第一大隊副大隊長、第二分校二大隊大隊長。1940年底任晉察冀軍區第三軍分區副司令員,冀熱遼軍區副司令員。參加了晉察冀抗日根據地反“掃蕩”、1945年夏季攻勢作戰和大-。解放戰爭時期,任冀東軍區司令員、縱隊司令員。1947年起任東北民主聯軍第九縱隊司令員,東北野戰軍第九縱隊司令員,第四野戰軍四十六軍軍長。率部參加了東北1947年秋、冬季攻勢作戰與遼瀋、平津、衡寶等戰役。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3月任湖南軍區副司令員兼四十六軍軍長。1950年11月任中南軍區-隊司令員,後任廣州軍區副司令員、顧問。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他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二、三、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委員,中共八大代表。在中共十二大上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  1992年12月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5歲。

太多太多了 就寫到這裡吧!!!


史料未及VL


小小黃安,人人好漢;鑼鼓一響,四十八萬;男將打仗,女將送飯,紅安被稱為是中國第一將軍縣。黃安就是現在的紅安,黃安不僅只是在近現代出現了很多將軍,在古代也是出過很多歷史名人的,比如北宋時期的程顥、程頤就是黃安人。還有明代的三耿,耿定向、耿定力、耿定理。

在革命的時候,黃麻起義就是在黃安發生的,也誕生了三支紅軍主力軍,整個革命抗日時期,紅安犧牲了14萬人,紅安縣一共誕生了223位將軍,不愧是中國第一將軍縣。還有董必武,李先念兩位國家主席。在中國工農紅軍的隊列中,曾經每三個人中就有一個紅安人,每四名英烈中,就有一個屬紅安籍。

除了上面的這些人,還有8位開國上將,韓先楚,郭天民,周純全,王建安,秦基偉,陳錫聯,王誠漢,謝富治,這些人都是從紅安走出來的。還有中將12名,少將52名。


中國歷史研究所


湖北紅安,中國第一將軍縣。開國將帥中,紅安共有61人;如果加上1965年後授銜的將軍,紅安更有多達223名將軍,被徐向前元帥稱為“兩百個將軍同一故鄉”,更走出董必武、李先念兩位黨和國家的重要領導人。

黃麻起義在這裡爆發,鄂豫皖蘇區在這裡建立

紅安位於湖北省東北部,鄂豫皖三省交界處,屬大別山南麓,南可直下武昌三鎮,北可以直抵中原腹地,東鄰麻城,西接黃陂、大悟,戰略位置重要,革命基礎較好。

1927年11月13日,黃安、麻城爆發了著名的”黃麻起義”,紅旗漫卷,槍炮齊鳴,前赴後繼,革命烈士的鮮血染紅了軍旗,打響了鄂豫皖地區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當地一名書法家揮毫潑墨,寫下一幅震撼人心的對聯:“痛恨綠林兵假稱青天白日黑暗沉沉埋赤子;光復黃安縣試看碧雲紫氣蒼生濟濟擁紅軍。”紅軍即由此得名。

為紀念這次意義非凡的起義,黃安被更名為紅安,紅色代表流血、犧牲和革命,紅安成為僅次於延安、井岡山的革命聖地,為後人所瞻仰。

黃麻起義誕生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方面軍,也走出了眾多著名將軍。

董必武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早年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辛亥革命、護法運動,後轉向信仰共產主義,成為最早的共產主義者之一,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不朽的貢獻。董必武是黨和國家的元老功勳、卓越領導人,中國社會主義法制奠基者,建國後曾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政協副主席,副主席、代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等職。

李先念

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早年參加黃麻起義,成為紅四方面軍著名將領;抗日戰爭期間,開闢豫鄂邊抗日根據地,領導敵後游擊戰爭;解放戰爭期間,指揮中原突圍,為革命勝利做出重要貢獻;新中國建立後,主要領導全國經濟工作,參與粉碎“四人幫”;改革開放時期,李先念曾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主席、全國政協主席,為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做出突出貢獻。

開國上將6名——韓先楚、陳錫聯領銜

1、韓先楚,韓先楚有勇有謀,解放戰爭在東北戰場打出"旋風司令"的名堂,令國民黨軍聞風喪膽;面對瓊州海峽,韓先楚堅決主張提前解放海南島,避免海南島成為另一個臺灣;參加抗美援朝時,韓先楚擔任志願軍副司令,指揮二次戰役,迫使美軍停戰;建國後,韓先楚先後任福州軍區、蘭州軍區司令員。韓先楚雖是上將,卻有大將之才,元帥之能。

2、陳錫聯,英勇善戰,抗戰時期夜襲陽明堡日軍機場;解放戰爭率部挺進軍大別山,先後從單價淮海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大西南,攻佔重慶,戰功卓著。建國後,陳錫聯擔任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院院長,為新中國炮兵和戰略導彈部隊建設做出重大貢獻。

3、王建安,長於智謀,擅打猛將,與許世友並稱“山東雙雄”,指揮濟南戰役,活捉國軍名將王耀武,建國後先後瀋陽軍區、濟南軍區、福州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4:郭天民,早年參加廣州起義,後參加反"圍剿"和萬里長征,抗戰和解放戰爭期間,先後參加"百團大戰"、淮海戰役、渡江戰役等,紅安籍開國將帥中唯一的黃埔軍校畢業生。

5、周純全,早年參加黃麻起義,成為紅四方面軍著名將領,尤其擅長軍隊後勤保障,建國後曾任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第一副部長兼副政委、武裝力量監察部第一副部長等職。

6、謝富治。曾參加黃麻起義,紅4方面軍著名將領,先後和陳賡、陳錫聯搭檔,主要從事軍隊組織和政治工作,建國後曾任公安部部長、副總理等職。

開國中將11名——秦基偉、王近山領銜

1、秦基偉,早年參加黃麻起義,後成長為紅四方面軍、八路軍和四野名將,以作戰英勇著稱;抗美援朝時期,任副司令兼19兵團司令員,指揮震驚世界的上甘嶺戰役,打出中國軍隊威風,回國後任成都軍區、北京軍區司令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等職。

2、王近山,我軍著名猛將,指揮果斷決絕,打仗勇敢頑強,敢打硬仗、惡仗,打得興起,經常按耐不住,帶頭衝鋒,極具戰鬥激情,人送外號“王瘋子”、“二野朱可夫”,又與陳錫聯並稱為“二野兩朵花”,在軍中享有盛譽。

3—11:張天雲、張仁初、劉飛、劉昌毅、徐深吉、徐斌洲、李天煥、胡奇才、詹才芳。詳細事蹟略。

另有開國少將44名,具體名單略。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他少年時失去雙親,長征時便是縱隊司令員,後成開國中將,一生傳奇

“兩百個將軍,同一個故鄉”,能有這麼霸氣稱呼的縣,也就只有湖北省紅安縣了。作為紅軍時期重要的革命根據地,紅安縣走出了太多太多知名的人物,比如回答裡提到的董必武、韓先楚、李先念、周純全、謝富治、劉昌毅、張雲天、王建安、張仁初、徐斌洲等等。如果一一介紹,估計可以寫成一本厚厚的書了,這裡僅介紹一位我比較喜歡的詹才芳中將。

詹才芳1907年出生於現在的湖北省紅安縣高橋鎮黑石咀村,少年時父母雙亡,生活困苦。1924年,詹才芳為了生計,到武漢謀生。在這裡,他結識了影響他一生命運的老師、後來被稱為“延安五老”之一的董必武。從董老這裡,詹才芳學習了馬克思主義,毅然決定走向革命的道路。

詹才芳一生有著傳奇的經歷,擔任過軍中很多職務,幹過排長、連長,當過團政委、師政委、軍政委,也曾擔任縱隊司令、軍區司令員、軍長等職務,獨當一面。紅軍時期,詹才芳曾經率領游擊隊在木蘭山一帶開展游擊戰,彼時敵眾我寡,而且游擊隊武器裝備極為落後,游擊隊曾經多次陷入危險境地,但是每次詹才芳都能機智地帶領隊伍脫離險境。

經過游擊戰爭磨礪的游擊隊最後被編入紅軍主力部隊,詹才芳也因為在木蘭山游擊戰期間多次化險為夷而被稱為打不死的“飛毛腿”。此後在紅軍隊伍中,詹才芳的軍事才能得到更加充分地發揮,作為紅四方面軍的一員干將,參加了”“反六路圍攻”等歷次反“圍剿”戰鬥。長征時期,詹才芳便已經兼任川西第五縱隊的司令員了,率領紅軍隊伍堅定地走在長征的路上。

抗日戰爭時期,詹才芳繼續續寫傳奇。在望都一帶,詹才芳只帶著一個連的兵力就敢開闢根據地。在趕往望都的路上,詹才芳曾經遇到了數倍於己的敵軍,打慣了游擊戰的詹才芳毫不畏懼,在山中與敵人展開了周旋,最後在地方部隊的接應下成功突圍到達望都。此後詹才芳在望都一帶發展武裝力量,開展游擊戰爭,同日偽軍進行戰鬥,硬是開闢了一大塊唐河根據地。

還記得《亮劍》中講過的一個故事嗎,說是在授銜的時候,有些上將要給中將行禮,而這個故事的原型就是許世友和詹才芳。在紅軍時期艱苦的條件下,詹才芳就經常將自己的飯分給戰友吃,這讓時任班長的許世友十分佩服。此後兩人多次相互配合,詹才芳還救過許世友的命,因此授銜時,被授予上將軍銜的許世友向授銜中將的詹才芳敬了一個禮,以表達自己的尊重之情。

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將軍走完了他傳奇的一生,被詹才芳視為“心目中最崇拜老師”的董必武曾評價詹才芳“大勇若怯、大智如愚”。作為紅四方面軍走出的將領,詹才芳有些手下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然而授銜中將的他卻絲毫未受影響,繼續熱情滿懷地投身到軍隊建設和國家建設中去。

喜歡詹將軍的朋友點個贊吧!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將領杜聿明、陳誠、衛立煌先後在東北戰場遭遇慘敗。他們無一不提到一個令他們倍感頭痛的強勁對手,稱其部隊如同旋風一般,出其不意,最難對付。他就是“旋風將軍”―韓先楚。

韓先楚是湖北紅安人,出身貧苦。1930年他參加了游擊隊並加入了黨組織,在孝感一帶開展游擊戰爭,先後任獨立營營長、團長等職。後任紅25軍224團連長、營長等職。

1934年11月26日,紅25軍在方城獨樹鎮遭到敵1旅和1騎兵團阻擊,前方敵阻擊,後有敵優勢兵力追擊,部隊陷於危境之中。在戰鬥中,韓先楚率部堅守陣地,並與敵展開肉博惡戰,打退了敵人的數次進攻。獨樹鎮一役,韓先楚一戰成名,軍領導吳煥先讚歎“唯楚有才,先楚為例!”28日,部隊在通過澧河時,又遭遇敵重兵圍堵。韓先楚率部在吳煥先的指揮下,強渡澧河,奪佔制高點,以重火力壓制敵軍,掩護大部隊成功渡江。

1935年9月,紅25軍在陝北與陝甘紅軍改編為15軍團,徐海東任軍團長。韓先楚參戰了第3次反“圍剿”。11月,他率部參戰直羅鎮戰役,戰後升任75師團長。

1936年春,韓先楚率部東征山西。在戰鬥中,以一營兵力牽制敵五個團,成功掩護毛澤東、彭德懷指揮部,之後升任78師副師長。1937年進入抗大二期學習。


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後,韓先楚任115師344旅688團副團長,後隨徐向前開闢冀南抗日根據地。1938年8月,南下參戰漳南戰役,後任115師344旅代旅長、 新3旅旅長兼冀魯豫軍區第3軍分區司令員。

1946年2月,韓先楚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南滿第4縱隊副司令員。5月,延安命令南滿部隊選擇進攻幾個有戰略意義的城市,把進攻北滿的敵軍分散至南滿。此時,4縱剛結束沙嶺子戰鬥,部隊損失很大,對攻打大城市信心不足。韓先楚從東北戰勢全局考慮,認為此役必須打,不能等敵軍把北滿部隊吃掉,再回頭吃南滿部隊,必須在此時把進攻北滿的敵軍分散至南滿。

韓先楚決定進攻鞍山、海城。駐守兩地的守軍是國軍184師。25日,韓先楚指揮4縱主力攻佔鞍山公署大樓,全殲鞍山國民黨守軍第60軍第184師55團。27日,繼續挺入海城。韓先楚軍事、政治兩手抓,海城守軍184師師長潘朔端率部起義,國軍從進攻北滿的部隊中抽調了4個師的兵力支援南滿作戰。這樣,實現了鞍海戰役的戰略意圖。


10月,韓先楚率部參戰新開嶺戰役。在戰鬥中全殲國軍第25師,這是東北戰場首例在一役中全殲對方精銳師,此次戰績受到中央軍委的嘉獎。

此後,韓先楚參與指揮了四保臨江作戰。在國民黨軍隊第4次進犯臨江時,韓先楚和3縱領導的作戰計劃產生分歧。3縱領導認為先打中路側翼戰鬥力較弱的暫20師,而韓先楚主張先打中路主力戰鬥力較強的美械師89師。最後陳雲、肖勁光同意了韓先楚的作戰方案。此役89師被殲,其他援軍紛紛潰逃。四保臨江,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獨霸東北的意圖,使我軍在東北戰場由守勢轉入反攻。

在1947的東北夏季攻勢中,韓先楚指揮5個團佔領梅河口,重建的184師再度被殲,東北民主聯軍的南北通路被打通。此後,韓先楚任3縱司令員。在秋冬季作戰中,全殲敵116師;遼瀋戰役中,殲滅範漢傑兵團指揮部、參與殲滅廖耀湘兵團。韓先楚率部靈活機動,作戰勇猛,令國民黨軍隊生畏,稱其為“旋風部隊”。

1949年4月,韓先楚任12兵團副司令員,先後率部解放武漢、長沙。後參戰衡寶戰役、兩廣戰役。


在研究解放海南島事宜的時侯,韓先楚親自走訪漁民,瞭解氣候、海況。他認為時不我待,必須在雨季來臨之前,跨海解放海南。1950年4月16日,韓先楚率40軍、43軍4個師向海南島發起衝擊。17日成功登陸海南島,當時國軍負責守衛海南島的是薛嶽將軍。3天之後,海南島解放。

朝戰爆發後,韓先楚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入朝作戰。回國後歷任中南軍區參謀長、福州軍區司令員、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福建省委書記處書記、蘭州軍區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1986年10月3月,這位功勳卓著的開國上將在京病逝,終年73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