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宋太宗刚一即位,龙椅尚未坐热,就急吼吼的发动了两次针对北方强邻辽国的大战役,此举一方面急于树立自己的威信,一方面也想引开人们对于太祖之死的质疑与议论,转移不利于自己的舆论导向。

攻灭北汉一役让赵光义的威信大增,对于他“烛影斧声”忤逆篡位的议论也逐渐消弭无声。此时,另一个让人无法忽视的事实浮出水面,少了北汉这个缓冲,宋辽两强成了鸡犬之声相闻的邻国,两国边境线犬牙交错,直接接壤的现状,使电光火石般的激烈碰撞,只在早晚之间。其实,出兵伐辽收复“燕云十六州”,才是宋太宗屡屡用兵的初衷。

赵匡胤一直谋划夺回这块战略要地,怎奈壮志未酬身先死,不然,以他的雄才大略,或许是完全能够实现这个愿望的。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如今,兄终弟及的赵光义也想趁热打铁,挟灭北汉之余威,完成赵匡胤未竟之志,一鼓作气出兵攻辽。

在并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激情难耐的赵光义于灭北汉的同年6月下令出兵伐辽,意欲一举夺回“燕云十六州”失地。在不知己,不知彼的情形下,此举无疑犯了轻率冒进、孤军深入之兵家大忌。

宋朝大军行进不久,便与辽军相遇于沙河(今北京附近),新近得胜的宋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一举击溃辽军先锋,包围了辽国的南京(今北京)。七月,宋辽两军主力冒着酷暑炎威激战于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附近),这一仗宋军可没有之前那样的好运气了,缓过劲来的强大辽国岂是不堪一击的弱小北汉可比。史料记载,宋军被杀得尸横遍野,数万大军几乎被全歼,死个罄净。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宋史”记载,高粱河一带血流漂橹,器械军资损失无数。御驾亲征的宋太宗大腿受伤,身边卫士伤亡殆尽,他不知从哪里弄来一辆驴车,“窃驴车遁去,仅以身免 ”。狼狈不堪的赵光义驾着一辆驴车狂奔, 侥幸逃得性命,几万大军就剩他一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孤家寡人,可见当时战场形势之危急。

公元980年3月,辽军再次南侵,以十万大军围攻有“九塞尊崇第一关”美誉的雁门关。历史上著名的令公杨业率守关宋军将士浴血奋战,一举击败数倍于己的辽军。雁门关坚如磐石,屹立不倒。忠勇爱国的“杨家将”从此名动天下,传诵至今。

十月,辽景宗耶律贤御驾亲征,亲自督战,在河北雄县瓦桥关大败宋军,史载宋军被“击之殆尽”,几乎被杀光,战场上尸山血海,鬼声啾啾,惨不忍睹。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两年之后,辽景宗耶律贤病死。此时,因继位的耶律隆绪年幼,辽国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领袖人物,悠悠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一位叱咤风云的“女汉子”,契丹历史上不世出的女中豪杰,被誉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开拓者、权谋家、女强人的承天皇太后萧绰走上了前台,史称萧太后。

看到辽国皇帝新丧,幼主临朝,太后干政,其国政局不稳的纷乱局势,认为有机可乘的赵光义加紧了各项战前准备工作。他打算瞅准时机,随时北上伐辽,打辽国一个冷不防,一举收复燕云失地,洗涮前耻。

这一天终于到来,公元986年,宋朝30万大军兵分三路,几乎是倾巢而出,浩浩荡荡的杀奔辽国而来。赵光义此战是拼了血本,志在必得。帝国的精锐能战的部队几乎全部拿了出来,大有不灭辽国誓不罢休、一举击灭契丹之势。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三路大军的带队将领都是赫赫有名的猛将:东路曹彬、崔彦进率部从河北雄州出击;中路大军由田中进率领从河北涞源进发;西路由潘美、杨继业(令公)统帅,由雁门关出发。三路大军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一路过关斩将,气势逼人。

赵光义这回碰着真正的对手、硬茬了,意志坚韧如“女汉子”一般的萧太后岂是等闲之辈。她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临劲敌而不慌乱,真乃天生将才。

萧太后也将辽军主力分成三路全力抵挡宋军的凶猛进攻。

战斗一开始就打得十分激烈,来势凶猛的宋军战法凌厉,志在必得。辽军沉着应战,倒也不慌不乱。但很快契丹人就发觉宋军的士气今非昔比,倒下一个马上有人替补,不惧伤亡,直进不退。宋朝三路大军一齐猛冲猛打,相继收复了一些州郡,取得了初步胜利。见势不妙,辽军尊太后命令紧急后撤布防,挖壕布阵,以防宋军杀入辽国本土。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宋军“三板斧”砍过后,取得一些初步胜利,但自身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既要分兵守卫新克复的城池,又疲于应对辽军的顽强抵抗,还要日夜提防辽国骑兵昼夜不停的骚扰,被弄得手忙脚乱,应对不暇,不得休息,人人灰头土脸,面无人色。东路军名将曹彬被辽军游击队的袭扰弄得焦头烂额,顾此失彼,还被辽军切断了粮道,只好退守涿州城待援。

此时,萧太后亲率十万大军开到幽州(今北京)对曹彬的东路宋军形成合围之势,一场围歼战拉开了序幕。

这年五月,宋辽两军在涿州西南摆开阵势,展开决战。一方困兽犹斗,意欲突围,一方毫不留情,只想聚而歼之。沙场上战马嘶鸣,旌旗猎猎,一场恶斗在所难免。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见宋军连日厮杀疲惫不堪,辽军统帅耶律休哥令旗一挥,辽军士卒如潮水般蜂拥而上,发起了凶猛的进攻。如狼似虎的辽国士兵红着眼睛见人便砍,宋军渐渐不支,狼奔豕突,大败而逃。

督阵的将领制止不住士兵的溃散,只好跟着一起逃命。溃不成军的宋兵正乱哄哄挤成一堆争渡沙河,斜刺里忽然杀出一彪人马,萧太后率辽军主力恰好赶到,立即毫不犹豫的发起了猛烈的致命一击。

萧太后一马当先,冲入敌阵,辽国士卒受此感召,杀声震天,如虎入羊群似的冲入敌群,砍瓜切菜一般斩杀宋军溃卒。面无人色、无心恋战的宋军士兵此役被杀得几乎全军尽没,被杀毙、溺毙者不计其数,河水尽赤,史载“沙河为之不流”。此情此景,让人想起昔人那句千古喟叹:“劝君莫问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东路宋军几乎全军覆没,彻底被击溃,名将曹彬的一世英名付诸东流。

中路军的命运比东路军也好不到哪去。田中进的中路军在涞源被辽军击败,死伤惨重,无力再战。余部奉赵光义之命急忙回撤,一路历尽千难万险,血染征衣,好不容易冲出辽军布下的天罗地网回到宋境,总算保住了一部分生力军。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西路军则没这么幸运了,奉旨撤退途中在山西朔州一带遭遇辽国名将耶律斜轸部的伏击,几乎全军战死。悍将潘美仅率少数人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侥幸得生。杨继业(令公)所骑战马被一辽将射中被俘,后不屈绝食而死(民间传说他不愿投降,自己撞死在李陵碑前)。

公元986年的这场由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发起、旨在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战役,以辽国全面得胜、宋军几乎全军覆没而告终。史料记载“宋自是不复深入,社稷固而边境宁”,含蓄委婉的说出宋朝无力再战的事实。大宋君臣再也不指望能够光复那燕云失地,转攻为守,进入被动防御阶段,以保住现有国土为满足了。而辽国则摸清了身边这个庞然大物的虚实底细,甩掉了对宋朝的最后一丝敬畏。

愈加自信的萧太后一直没有罢兵息战的念头,她先集结重兵击败了位于辽国左右两侧的西夏和高丽,免去了后顾之忧。然后,心无旁骛的她剑锋一转,举全国之力大举伐宋。在长达十八年的时间里,进行了八次大规模的征战,想一举灭宋,消弭来自宋朝的威胁。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其中以公元1004年的那场战争规模最大,萧太后和幼帝耶律隆绪亲率20万大军,一路所向披靡,冲州撞府,杀到了黄河岸边的濮阳(古名澶州)。这里离帝都汴京不过咫尺之遥,已经直接威胁到大宋国都的安全。此时大宋王廷里早已乱成一锅粥,众大臣有主张迁都避祸的,有主张议和的,有主张花钱买平安的,也有主张拼死御敌的,争个不休。

好在贤相寇准力排众议,说动此时在位的光义之子宋真宗赵恒,下决心与辽军决一死战。

皇上亲自上战场督阵退敌,确实激励了宋军将士们的士气和决死之心。宋军以破釜沉舟之气奋勇破敌,取得了一些胜利,一改被动挨打的劣势。恰巧此时辽军先锋萧达凛在巡视阵地时被宋军埋伏的弓弩手射死。消息传出,宋军一时欢声雷动,斗志更旺,辽军则大受影响。此时宋军一扫畏辽如虎的窘态,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骄横惯了的辽军再也难以前进一步,陷入进退两难的泥淖。在持续了二十几年的宋辽战争史上,这种有利形式对于宋朝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战略机遇。

此时,不光辽国久战疲惫,宋朝国内的厌战情绪业已高涨。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宋朝君臣得知契丹太后有讲和之意,很是兴奋,马上派员赴辽进行谈判。

双方于1004年12月取得共识,达成协议:宋真宗赵恒尊称萧太后为叔母,辽幼帝圣宗耶律隆绪尊赵恒为兄长;宋朝每年按时赏赐给辽国白银20万两,绢20万匹;宋辽军队互为友军,永不再战,以白沟河为界,各守边境,不得随意增兵威胁对方;双方有义务将对方缉捕的罪犯、逃亡遣返回对方;双方在边界开展互市贸易,互通有无......这就是“澶渊之盟”的大体内容。

“澶渊之盟”缔约后,宋辽双方果然罢兵息战,边境的黎明静悄悄, 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两国和平相处了一百余年。

在漫长中国历史上多如繁星的大小王朝里也算国运长久的。辽国是当时能够和北宋并立的强国,在军事上更是远超大宋,只是不为历代史家所重视罢了。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以宋太宗赵光义的文韬武略,宰相赵普的足智多谋,曹彬、潘美、杨继业的大将之才,个个东征西讨,能征惯战,甚少败绩,唯独在伐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上毫无建树,甚至两次被辽军杀得全军覆没,付出数十万伤亡,靡费钱粮无数,威风扫地,君臣上下都患上了严重“恐辽综合症”,值得深思。

赵匡胤亲自制定的重文轻武的国策,无疑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显而易见。古人云以武止戈,自身肌肉练结实了,别人才不敢轻易觊觎、冒犯。

轻视军备,军人被边缘化,等于自废武功,作茧自缚,导致大宋一直被动挨打,在和周边辽夏金诸国的周旋中,始终处于下风,失地赔款,狼狈不堪。

回顾历史,难道不值得今人好好反思吗?

宋为收复失地发动两场死伤惨烈的战争,几乎陷入无兵可用的境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