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3 曾国藩两过邵伯镇(扬州江都邵伯镇)

曾国藩两过邵伯镇(扬州江都邵伯镇)

曾国藩(1811-1872)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进士。先后任吏部侍郎,团练大臣,两江总督,直隶总督等职。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十年内连升十级,官至一品。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人物在晚年的时候,曾因公务停舟,两次路过邵伯,留下了他的身影。

同治九年(1870),是曾国藩的花甲之年,也是他一生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这一年的六月二十一日,天津民众因育婴堂虐死婴儿的事件,聚众到教堂说理,引起冲突。法国领事公然开枪恫吓,酿成轰动一时的“天津教案”。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于七月八日亲赴天津处理时,却残民媚外,受到社会舆论的一致谴责。而令曾心灰意冷的是,就连和他改善关系不久的陕甘总督左宗棠、素有一代宗师之称的王闿运,也都公开表示了对他的不满,这更使曾“外惭清议,内疚神明”,深愧“孽六州之铁,不能铸此一错”,精神上受到了沉重打击,顿感心力交瘁,便蒙生退意。(头条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这时,曾国藩接到上谕,调他回任两江总督。他便借机上疏,以“右眼久已无光,左眼亦目力昏眵,若以病躯承乏,将来贻误必多”为由,请辞两江总督之任。可是,上谕却词气坚决,无再商余地,他只得领命于十月十一日南下。

曾国藩两过邵伯镇(扬州江都邵伯镇)

曾国藩书法

曾国藩出了紫禁城,京城官场的喧嚣渐渐远去,运河两岸的风光让他的心情有了些许好转。当船行至邵伯露筋时,他突然想起早就听说的关于露筋祠的故事来,便离船登岸了。

露筋祠,是为纪念一无名贞女所建。历代文人对其多有赞咏,祠内还立有先帝康熙题写的“节媛芳躅”祠额和著名书法家米芾的《露筋之碑》墨迹。在露筋祠左侧,于道光十四年(1834)间还建有一座“三十六湖楼”,楼内集有古今名家诗文词赋。曾国藩上得岸来,先是凭吊了露筋贞女,继又细细品味了圣祖的墨宝、米芾的书法和各名家题咏,后又登上三十六湖楼,极目远眺。只见水光接天,涵青蓄黛,帆影出没,一望无垠。眼前的水,悠远,深广,波动,曲折;眼前的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想到这里,不觉一扫胸中的浊气与怨气,决定到邵伯停泊。(头条号:江都史话)(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到了邵伯,先是登岸察看堤防工程。刚一上岸,闻讯从扬州赶来拜谒的各路官员一拨接着一拨,川流不息,都想来尽下属的恭迎晋见之礼,一睹总督大人的威仪风采。“是日,屡次见客,皆自扬州来迎者,约十六七次,几无片暇,直至二更四点,客始稍散。竟日未能看书及作他事。”

次日,曾国藩只能直赴江宁而去了。

曾国藩两过邵伯镇(扬州江都邵伯镇)

曾国藩手札

在离京回任两江总督之前,两宫皇太后及同治皇帝曾在养心殿两次召见曾国藩。虽然皇上是照例缄默,东太后也未曾开口,但西太后却一再追问他何时启程去江南,并一再口谕到江南后要练兵。于是,回任一年后,同治十年(1871)八月十三日,曾国藩秉承太后旨意,出省巡视大阅。他从南京燕子矶登船逆风而行,直至十八日才抵扬州。十九日,因天气阴雨,道路泥泞,不能阅操,只好去了运署查库。后二天,则分别看了洋枪队和炮队的操练,并到何园何廉舫家等处赴宴。由于连日劳累,应酬极烦,在金陵时就已浮肿的双腿“未能再消,且似更肿”。他不再停留,也怕人致送,便于二十二日一早开船,逆水逆风至八月二十三日到邵伯泊宿。

去年路过邵伯,无奈拜谒的官员如过江之鲫,几无片暇。这次邵伯停留,本有心饱览一下邵伯风光,却又因双腿浮肿,迈不开步来,只能使劲睁开昏眩的左眼,环顾四周了。他放眼水天一色、烟波浩渺的邵伯湖水,搜寻乾隆先帝下江南时龙舟停泊的邵伯“大马头”,移视邵伯沿河鳞次栉比的房舍和高耸的圈门,心里稍许有些慰藉。但是,或许是外感风寒了,他总是打不起精神来。回到舱内,给纪泽、纪鸿两个儿子写信,告诉他们自己近日的行程和身体状况,并一改常规,在信的末尾少有地写下了“涤生手示邵伯书,八月二十三日申正”的落款,以示对邵伯镇的留念。

曾国藩知道,离开邵伯以后,他前面的旅程还很长。他要去清江、徐州等地阅兵,然后,还要南旋去镇、常、苏、松等郡校阅。可惜,他不知道,他的人生之路已经不长了。半年后,他病逝在两江任上。(原创作者:朱毓麒)(作者原创,严禁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