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曹魏在漢中之戰的失敗,是否說明以劉備為首的蜀漢軍事集團比以曹操為首的曹魏軍事集團更加強大?


首先說明一點,漢中之戰,並非真正意義上的以曹操戰敗為結果。

在漢中之戰前期雙方情況對比。

劉備:天時:已經將成都收下;地利:蜀地無論糧草補給都直接從和平解放的成都快速進入戰場;人和:漢中和成都唇亡齒寒的關係,可以說是除荊州外的三軍用命,。加上諸葛在成都負責後勤工作,整個劉備集團對於拿下漢中可以說是拿命在拼。

曹操:天時:雖然張魯是直接投降的,但是對於剛拿下雍涼的曹操來說,地方工作還沒完全鋪開,就又不得不開拔接受漢中的投降,畢竟不能便宜了劉備,別人都主動投降了,不要白不要。地利:更不用談,漫長補給線,人和:連續幾年的戰爭,士兵需要休養生息了。在戰爭前中期,雙方你來我往,互有勝負。由於漢中的重要性,雙方無論是進攻偷襲,死守救援,都非常謹慎,而且因為屢次圍攻的速攻都又變成死守,增援一來,就撤退。偷襲,燒糧草為主。

但在中後期,隨著戰爭進入泥潭。西北地區總司令夏侯淵的陣亡。曹操不得不思考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隨著這一年的攻防來看,劉備是拿命一定要吃下漢中這個門戶,想速戰獲勝是不可能,必將進入持久戰。而問題就是一年多的時間來看,

位於荊州的襄樊防線和東線的合肥防線的安全問題。

首先,對於這一年中,關羽荊州勢力發展迅猛,兵力增長快速,而曹仁駐守樊城最多5000人馬,是否能夠頂得住,如果被關羽用計圍困曹仁,不出3個月沒有增援部隊,就會陷落。那麼背後宛城以及許昌如入無人之境一樣暴露在關羽面前,曹操勢力範圍將直接切割出來分東西兩塊,孫權會馬上吞噬東線全境,關羽會往西和劉備合兵,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其次,孫權方向動靜也撲朔迷離,無論是過於安靜也好還是有兵馬調動,對於軍事家來說都是如鯁在喉。不得安睡。

無論關羽還是孫權,只要曹操在漢中陷入戰爭泥潭,即使樊城和合肥不能速勝,也經不住兩方的輪番進攻,而且最差的可能就是關羽和孫權相互伺機而動,關羽攻樊城,孫權立馬相應進攻合肥,反之亦然。曹操將馬上陷入3線作戰的巨大被動之中。加上外部因素變化,對內部因素產生的連鎖反應是難以預估的。

以上是曹操作為一個軍事家,政治家,戰略專家,非常有預見性的評估和推斷。

所以戰爭後期,雞肋一事發酵後,曹操提前數月將漢中人口全數遷移,並在秋季的時候將所有糧食作物一併收走,不能帶走的也全部毀掉。

也就是說,漢中之戰是以,曹操戰略撤退,並留下一座空城,無人無糧。而劉備拿下漢中後,除了耗光糧食以外,還要從蜀中遷人生產耕種,這也是造成襄樊戰役爆發後,劉備支援遲遲沒有的一個原因。

而無論,曹操派徐晃提前去往樊城,還是喉音宛城叛亂,孫權進入到聯曹還是聯劉這個戰略思考問題。都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曹操作為專家對於未來戰事的預見性


探店小甜甜


新版《三國演義》中,有段情節記憶深刻,那就是漢中決戰前劉備和曹操的陣前對話。

曹操:“玄德,我身後有四十萬大軍,你若不降,明年今日就是你的祭日。” 

劉備:“曹孟德,今日之戰我朝思暮想,盼了十八年,明年今天,我會到你的墳前祭拜。”

這段話真是讓人傷感,一對生命中的宿敵,只有在人生接近暮年,才真正成為對手,在這我要對劉備18年來的堅持送上一句問候,皇叔辛苦了。

人生能有多少十八年,從這一天開始,劉備才算有了和曹操一決雌雄的相對實力,才算不辜負“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評價。

漢中之戰什麼情況,這個要從頭說起,才能瞭解全貌,知道得失,做出判斷。

說漢中之戰先說曹操徵張魯比較妥當。

曹操征伐張魯能輕易得勝,其實是意外引發的笑話,按正常流程,曹操是難以拿下漢中的,曹操征伐張魯,面對主要問題和後來諸葛亮北伐類似,漢中地勢崎嶇,後勤補給那是非常困難,時間拖延不說,還經常斷糧。

這在戰爭時代可說是致命的,也因此在持續相持一段時間後,曹操見久攻不下,都準備撤退了。

哪知撤退那晚發生了意外,讓曹操攻取了漢中門戶陽平關。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陽平關守將是張魯弟弟張衛,當時曹軍撤退時候,部隊居然誤闖入了敵軍陣營,這時張衛慌了,巧合的是,有群麋鹿突然從山上衝下來,給曹軍打了波助攻,這群麋鹿如火牛陣一樣衝入張衛營地,順帶把張衛主帳也給蹬了,一片大亂後,張衛被嚇的有點蒙逼,曹操就這樣攻破關隘,然後張衛就乖乖投降了。

這張衛一投降,張魯就犯難了,地利不在有,他尋思著自己貌似也打不贏曹操。於是也投降了。漢中就這樣被撤退時候的失誤還有麋鹿的助攻讓曹操攻陷了。

曹操得到漢中,其實是意外中的驚喜,這也是他後來對司馬懿說:得隴望蜀,貪心不足的根源。本來得到漢中就是意外驚喜就別太貪心了。

但是漢中得到了,可麻煩也不少啊,守漢中很難。

原因很簡單,曹軍雖多,但不能派大軍在這裡,因為運輸太困難,但又不能放棄,怎麼辦?曹操就想了個辦法,那就是派少量部隊守護漢中,然後將漢中所有的人口遷到南鄭,目的當然是收縮防守,緩解後勤壓力。

由此可見,漢中戰前,劉備方和曹操方對待漢中的態度其實是非常不同的。

對劉備而言,那是戰略要地,必爭之地,沒有漢中劉備就要始終被曹操勢力威脅所有他是志在必得。

對曹操而言,漢中就如他自己口令裡說的那樣,是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而這就是曹操對待漢中的態度,有它可以沒它也沒問題。更何況漢中人口在戰前早就被曹操遷移了,他就更不心疼了啊。

下面我們看看漢中之戰進程。

這場戰役,是由劉備方主動進攻引發的,當時雙方的主力在陽平關一帶對峙,劉備先是派張飛、陳式攻擊魏軍後方,妄圖截斷魏軍歸路,可是被魏軍將領徐晃、曹洪等人擊敗。之後,劉備軍又換戰法,劉備親自率大軍渡沔水,繞過陽平關,最後駐紮大軍於定軍山。

完成戰略轉移後的劉備率領大軍,和夏侯淵張郃在定軍山對峙,對峙過程中,劉備使用車輪戰不斷攻擊張郃,張郃沒辦法,只能向夏侯淵求救,結果夏侯淵在施救途中遭到蜀軍衝擊,夏侯淵被黃忠所斬。

夏侯淵死後,漢中曹操大軍士氣低落,而與此同時,曹操在接到漢中求援消息之後的半年,終於親自率軍支援漢中。這次為了保證勝利,曹操準備了大量糧食到漢中,以做持久戰的準備。

一般戰役打到持久戰時候,拼的就是後勤,當時的劉備軍情況其實也很不好,幾乎達到了精疲力竭地步,曹操方面缺糧食是因運輸困難,而劉備方面缺糧是因為國力不濟,面對這樣情況,劉備只能告訴成都主持後勤的諸葛亮,現在情況危機,必須舉國之力作戰,接到消息的諸葛亮在成都也開始竭盡全力支持前線,整個蜀中全民皆兵,全員參戰,經濟都受到很大影響。

消耗戰拼的是決心,劉備必須拿下漢中,而曹操則不同,所以最後的勝利者還是劉備,在一句雞肋口號後,曹操無奈撤退。

那麼曹操的撤退除了糧草問題還有隱情嗎?

其實還是有的,當時東吳在邊境也發起了進攻,孫十萬帶領十萬大軍攻合肥,讓曹操擔心不已,怕兩路圍攻下情況更危機,而劉備和自己相持這麼久,損失無數,撤退後斷然不會追擊,不如回去救援,還有一個就是當時朝廷內部也有動亂髮生隱患,必須回去處理,要不禍起蕭牆,最後狀況會更糟糕。

基於以上雙重考慮,還有當時長期相持之下的無奈,曹操最後才撤軍,將漢中拱手讓給了劉備。

漢中之戰,雙方損失都很大,劉備軍失去了吳蘭、雷銅、任夔等大將,還有無數軍隊,蜀中全民皆兵,經濟損失也無可估算,曹操同樣損失不少,左膀右臂的夏侯淵被殺,益州太守趙顒被殺,駐紮漢中曹軍幾乎全滅,誰也不輕鬆。

但曹操和劉備不一樣,面對這一戰曹操是用部分力量對付劉備,而面對曹操。劉備幾乎用上了一切力量,一方全力以赴,一方三心二意,三心二意的一方輸掉不奇怪,但是這三心二意不是曹操所想的啊,東吳在進攻,內部有叛亂,北方有外族,曹操也沒辦法。

至於說漢中之戰後曹操劉備誰實力更強,其實這是個不用討論的問題。當然是曹操實力更強,漢中之戰對曹操而言不過是戰略撤退而已,不能算失敗。


阿斗不傻


當然不能。


其實,蜀國能以區區一州之域對抗雄踞中原的曹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地理條件的幫助。而在與魏軍抗爭時首當其衝的漢中天險,最利於蜀軍這個守方進行防禦。它的四周群山環繞,峽谷縱橫,地形相當複雜,構成了交通往來的巨大障礙;其北邊的秦嶺雄峙於渭水之南,西起嘉陵江,東至丹水河谷,橫長約400公里,縱寬約100~180公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給關中入蜀的各條通道帶來處處險阻;曹魏軍隊入蜀,或穿行於深峽窄谷,或攀登上座座高阪,其路途之艱險可知。尤其是秦嶺諸道的河谷兩側,多為懸崖峭壁,人馬難以立足通行,因此古來常在沿途鑿山架木,修建棧道。而相對於蜀軍而言,從大巴山運糧至漢中,雖然也頗為艱難,但總比秦嶺穀道要好走的多。



況且,對於盤踞在中原和關西的曹魏來說,漢中地區固然也有重要的軍事意義,但是對於該地的需要和依賴程度並不像蜀漢那樣迫切。曹魏若要進攻巴蜀,漢中是勢在必得,但是如果對蜀漢採取防禦戰略,情況就有所不同了。能夠掌握漢中當然很好,要是付出代價太高,難以承受,也不妨放棄,這樣對曹魏雖有些被動,卻不至於構成致命威脅。曹魏若要守住漢中,需要不少兵力,而夏侯淵、張郃數萬人馬,也還是抵擋不了劉備傾國而出的進攻,後來曹操領大軍到來,其大量糧草給養更是需要從關中乃至中原內地運送,經過數百千里跋涉,對於國家和民眾來說都是極為沉重的負擔,南陽等地甚至因此激起民變。


曹魏的糧食來之不易,那麼劉備便正好抓住這個痛點,對曹魏的糧道進行打擊。


據《裴注》引《雲別傳》記載——


夏侯淵敗,曹公爭漢中地,運米北山下,數千萬囊。黃忠以為可取,雲兵隨忠取米。忠過期不還……


由此可見,曹操的糧草,乃是由褒斜道從關中運抵漢中,全都堆放在北山(今勉縣天蕩山),數量有上千萬袋之誇張,這些糧草的結局《雲別傳》裡沒交待,但依照上下文與常理推斷,這些糧草恐怕全被黃忠一把火給燒了,所以漢中之戰後黃忠才能從討虜將軍直接被提拔為徵西將軍,地位居然在關羽馬超之上(當時關羽為蕩寇將軍,馬超為平西將軍),這光靠斬一個夏侯淵還是不夠的,只有可能黃忠又立一超級大功、燒掉了曹軍的糧草,使其軍士飢餓,“亡者日多”,曹操於是徹底失去了與劉備相持的資本,所以才陷入了糾結之中……



曹操當然知道漢中戰略地位的重要,但他又痛感大軍在此駐防殊為不易,所以把該地形象地稱為“雞肋”。


確實,在國力並不十分強大,中原殘破、百廢待舉,又要兼顧東線戰事的情況下,死守漢中對曹魏來說代價太大,有些得不償失,不如把它拋給蜀漢。因此曹操最終採取了放棄漢中的做法,將對蜀作戰的正面防線收縮至關中,把秦嶺難以通行、運輸的困難拋給蜀漢一方,利用“五百里石穴”的天險來阻礙對手,並且遷徙百姓,將漢中變成空曠無人的荒野,使蜀軍在北伐時無法沿途獲得補給。自己則通過防守不戰來休養生息,恢復和增強國力,為將來的統一戰爭作好物質準備。


這裡順便解釋下另一個問題,曹軍屯放糧草所在之北山,乃在陽平關以東、漢水以北,臨近褒谷口,等於是曹軍的大後方,周圍全都是曹營,遠在蜀軍斥候偵查範圍之外,黃忠為何不但知道糧草屯放之所(難不成有蜀軍也有無人機?),而且居然還能繞過重重關隘與營寨,摸到這裡燒糧草,這不是很奇怪麼?雖然正史上沒說,但很顯然,劉備在曹營中有內奸,這個內奸我們不妨也花點篇幅介紹一下,這位仁兄就是後來在街亭之戰和興勢之戰大放光彩的王平!



王平,字子均,原為巴西宕渠人。這個宕渠,就是漢中之戰前兩年張郃與張飛大戰宕渠的那個宕渠,當時,張郃率軍至宕渠搶奪人口,遷徙王平這些巴人回中原,還遭到了張飛的強力阻擊,可見,王平這幫能征善戰的宕渠少數民族,是魏蜀雙方極力爭取的對象。


為什麼呢?


原來,這宕渠,乃是上古時賨國部族的國都,這個部族(現在土家族的主源),擅長使用木板製作的盾牌,衝鋒陷陣,所以叫做板楯蠻,這些人生長環境惡劣,民風彪悍,打起仗來嗷嗷叫,戰鬥力極強。周武王伐紂之時,就得板楯蠻相助,以戰歌戰舞鼓舞士氣,衝鋒陷陣,永銳而不可擋,以致殷人倒戈,所以史書上有“武王伐紂,前歌後舞”的說法。後來劉邦從漢中攻打關中,也招募了大量板楯蠻加入漢軍,板楯蠻不僅為漢軍指引路途暗度陳倉,而且身居前鋒陷陣,高歌而進,視死如歸,史書上說劉邦觀其深受震撼乃言:“此武王伐紂歌也。”後令樂府習之,因名《巴渝舞》。《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也說:“至高祖為漢王,發夷人還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還巴中,不輸租賦,世號為板楯蠻。”到了東漢,板楯蠻依然屢建戰功,為朝廷平定羌亂,連摧破之,被稱為“神兵”。總之,在整個兩漢,板楯蠻都是朝廷的超級僱傭兵,並因此享受到減免賦稅的優待。


圖:宕渠賨人古城遺址

所以,王平身為宕渠土著板楯蠻,不僅世受漢恩,其老家如今又在劉備的地盤,他與他的族人不可能願意背井離鄉、死心塌地去為曹操賣命,故其雖為曹操所任之“假校尉”,卻恐怕早已暗自歸心劉備。因而很有可能,王平在曹劉相持的關鍵時刻,臨陣倒戈,像官渡之戰時的“許攸”那樣,偷偷跑到蜀營,告知曹軍屯糧所在及曹軍當日通行口令,然後偷偷領著黃忠去北山燒了曹軍的屯糧。想當年官渡之戰曹操用許攸燒了袁紹的糧草,如今漢中之戰劉備用王平燒了曹操的糧草,這也算是歷史的一大諷刺。而王平從曹操手裡“假校尉”(代理校尉),到劉備這裡就被提拔為牙門將,也可見他在漢中之戰中立功不小。


千古名將英雄夢


漢中之戰的結果不能說明蜀軍已經比魏軍更強大,漢中之戰的結果一是因為漢中的地形不利於曹軍發揮長處,二是漢中對於劉備來說太重要,因此他願意投入所有力量來爭取勝利,而曹操則需要考慮更多,消耗不起就只能放棄。

漢中盆地處於群山懷抱之下,多山路,這種地形對於騎兵是很不利的。而曹軍的騎兵比蜀軍強的多,曹操的虎豹騎是三國時期最強的騎兵。在當陽之戰時,曹操就是以五千精銳騎兵長途奔襲一舉擊敗劉備。然而在漢中,雙方很多戰鬥都是在山地、隘口、山道上進行,曹軍的騎兵無從發揮威力。

而更重要的是漢中是益州的門戶,對於劉備來說,漢中屬於必爭之地,所以漢中之戰時他先後投入了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魏延等名將,可以說是全力以赴。在漢中之戰中,蜀軍也是損失慘重,吳蘭、雷銅戰死,陳式等十餘營在馬鳴閣道被徐晃擊破。劉備緊急致信諸葛亮調兵增援,楊洪對諸葛亮說:

漢中則益州咽喉,存亡之機會,若無漢中則無蜀矣,此家門之禍也。方今之事,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發兵何疑?

這裡並不是說蜀中已經到了需要徵發女子幫助運輸的地步,但是可以想見漢中對益州的重要性,劉備不得不全力去爭奪。

而對於曹操來說,漢中的重要性沒有那麼大。而且關中歷經戰亂,糧食產量不足,大軍在漢中所遇糧草需要從關東地區調運,一路跋山涉水,壓力極大,不利於長期作戰,而且蜀軍作戰勇猛,夏侯淵等人戰死,魏軍損失也很大,徐晃等部大多已經換成新兵。繼續耗下去未必不能擊敗蜀軍,但是代價肯定也會很大。

曹操也擔心如果損失太大,萬一荊州、揚州有變的話會有危險,所以選擇了撤退。從後來關羽北伐襄樊來看,曹操這一擔心是正確的,及時撤軍也是對的。

所以漢中一戰的結果不能證明蜀軍已經比魏軍更強大,只能說已經足夠對魏軍構成威脅而已。


不沉的經遠


但是一次戰役的勝利,不能說明劉備集團比曹操集團更強大。這時候劉備是兩州之地,曹操就多了。人口上曹操明顯多於劉備,人口質量上更是好於劉備。看以後三國時期,曹魏不斷有人才冒出來,而蜀漢人才則漸漸凋零,所謂“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

曹操不擅長山地戰。曹操過秦嶺,說山道是人間地獄。曹操的軍事優勢在中原的平原和丘陵地區,在山地和水上,優勢發揮不了。

漢中之戰,對曹操和劉備的意義不一樣。劉備必須要漢中,而曹操不是必須,劉備全力以赴,曹操不想拼命。劉備與曹操在漢中作戰,成都平原上已經實施了作戰總動員,劉備把吃奶的力氣都使上了,同時也是志在必得。而曹操面對消耗戰,也面臨秦嶺補給的問題,他可不想在漢中孤擲一注。

因此說漢中之戰不是雙方實力的體現,是曹操的戰略退卻。曹操盡遷漢中之民入關中,劉備僅得漢中之地,當然對劉備而言,得到漢中之地戰略目的也算實現了。

然而從歷史上看,荊州丟失後,擁有漢中卻成為蜀漢的戰略劣勢。無論諸葛亮六出祁山,還是姜伯約九進中原,漢中南北的大巴山和秦嶺都是出兵和後勤的巨大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北伐曹魏就成為蜀漢國力的出血點。

我估計曹操放棄漢中,是深受秦嶺交通之苦,不想耗了。


龍久於池


漢中之戰中,劉備方面是出了全力,而曹操那邊並沒有。劉備雖然獲勝,但並不能說明劉備集團比曹操更強大。

漢中之戰中,蜀軍方面是劉備親自出馬,鬼才法正做前線參謀。武將方面,有黃忠、張飛、馬超、趙雲等人。

曹軍方面,主將是夏侯淵,另外還有徐晃、張郃、郭淮等人。一直到戰爭後期,夏侯淵戰死之後,曹操才親自趕到前線。

漢中之戰打了快兩年,劉備多數時間都待在前線,親臨指揮。曹操則多數時間都待在長安,後來不得已之下,才去了前線。雙方主帥對戰爭的重視程度都不一樣。



漢中之戰多數時間裡,曹軍主帥都是夏侯淵。夏侯淵勇猛有餘、智謀不足,他是不足以抵擋出了全力的蜀軍的。後來曹操親自來到漢中,劉備就只能堅守不戰。最後曹操主動退兵。

對於劉備來說,漢中是一定要拿下的,不然益州就守不住。所以劉備方面是準備充分、不惜代價。而曹操那邊內部不穩、多線作戰,對漢中的重視也不夠。最終導致他丟掉了漢中。


國史拾遺


曹操在漢中之戰的失敗,是否說明劉備比曹操更加強大了?

實事求是地說,這種強大隻是氣勢,士氣,以及劉備在自信心上的,這些方面,可能由於各種因素,既有軍事,外交等比較直接的,也有內政,年齡,心理等間接的原因。確實,漢中戰役後一段,劉備集團似乎氣勢如虹,勇猛精



進,不可遏阻。進位稱王,軍力地盤都迅速擴張。東線的關羽,竟然策動曹魏腹地反叛,出兵深入許都附近,圖謀劫持漢獻帝。但是,宏大的戰略目標之下,卻是糟糕的統籌協調,組織配合一塌糊塗,一著不慎,直接導致多米諾骨牌坍塌。

從曹操方面看,曹操本人已經六十五歲高齡,距離實際去世不足一年。也許冥冥之中,有些不為人知的在起作用,曹操行為出現異常。比如援助夏侯淵,本來求救早在前一年



(218)三,四月,而曹操卻磨磨蹭蹭了近一年,才到漢中,而且,在途中發佈安排自己後事的終令,讓部下莫名其妙,想到不祥之兆,導致夏侯淵被殺。然曹操雖有這些嚴重失誤,但因為基礎早已經打好,從實際力量對比看,地盤,人口,軍力,曹魏仍然佔據絕對優勢。劉備集團不過是一個益州,半個荊州加漢中,各方面還差很遠。(8:16)


流譽後


漢中之戰,對於三國局勢來說影響很大,曹操丟了漢中,才讓劉備集團站穩了腳跟,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

首先咱們來看看漢中的位置。

漢中的地理位置很關鍵。

北邊是莽莽大秦嶺,是個巨大的天然屏障。

往東,可以乘船沿著漢江直達漢口、武昌,聯合東吳,進軍宛、洛。

往西,可以連接隴右,直取涼州。

漢中處在一個十字交叉口上,在冷兵器時代,具有很高的戰略地位。

對於蜀地來說,這是個門戶。控住了漢中,就意味著擋住了北方的進攻。從漢中進蜀地,相對要容易得多。

漢中之戰的失敗,對於曹魏來說,是一次非常嚴重的失誤,導致天下統一推遲了44年。

那麼,咱們來分析一下,為什麼曹操會丟了漢中呢?

阿呆認為,這是曹操犯的一個最大的錯誤:戰略上重視不夠。

相反,對於劉備來說,這是個生死存亡之戰,佔了漢中,就活了。沒佔住,就隨時有被滅亡的危險。

曹操從張魯手裡拿了漢中之後,司馬懿建議一舉拿下蜀地。曹操卻擔心東吳方向的問題,沒有這樣做,而是留下夏侯淵和張郃駐守漢中。

從曹操的角度來看,即使丟了漢中,也損失不大,起碼還有整個北方地區呢。但是,曹操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丟了漢中之後,劉備的蜀地就固若金湯了,很難攻打進去了。事實也是如此,丟了漢中之後,劉備集團憑藉著天然屏障,安然度過了44年。

漢中之戰,前後兩年,剛開始各有勝負。

當漢中之戰形成隔著漢江的對持和膠著狀態時候,情況就發生了變化。

劉備當時也很艱難,已經到了全員戰爭的狀態“男可戰,女可運”。男丁都全部上前線,女人負責後方運輸。從蜀地到漢中,相對好走,運輸也方便。諸葛亮在成都的後勤工作很到位,源源不斷地供應前線,要拼死拿下漢中。

相反,曹操的軍隊在漢中作戰,後勤要從關中地區供應。翻越秦嶺天塹,是非常困難的事情。雖然有棧道,但是路太險,太難走,大規模物資很難運輸。

農曆五月,恰恰又是到了漢中的雨季,曹操的大軍的糧草就匱乏了,運不進來。這種膠著狀態考驗的是耐力和心態。

劉備正是利用自己的優勢,在心理上打垮了曹操。

連綿的雨,讓曹軍的軍營處在漢江北岸的爛泥之中,蚊蟲叮咬,溼冷難耐,糧食又匱乏,吃不飽。相反,漢江對岸的劉備大營,專門把大鍋架到河邊,架到上游,讓煮肉的香味和士兵的歡聲笑語傳到對岸,傳到曹操的軍營,大魚大肉和曹軍的清湯寡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一天,兩天,三天……十天半月,天天這樣,曹軍的被折磨得沒有一點鬥志了。

曹操也同樣扛不住了,忍飢挨餓,風吹雨淋的滋味受不了。

撤軍。曹操撤軍了,認輸了。

劉備從此佔領漢中,封死了關中入川的門戶。

所以,阿呆認為,漢中之戰曹操的失利,不在於軍事上,而是在於兩點:

一是,戰略思想上的不夠重視,忽視了漢中門戶對劉備的重要性。

二是,輸在心態上了。被劉備把心理防線給拖垮了。曹軍如果再堅持下去,劉備也不敢輕易渡江而戰的。

漢中之戰,曹操雖然失敗了,並不是軍事力量不如劉備的蜀漢集團。相反,經過赤壁之戰後的十年休養和剿滅西涼部隊,曹操的軍事、經濟都是非常強大的。


阿呆夢話


曹操不光在漢中失敗,在樊城戰場,被關羽逼迫甚緊,甚至一度想遷都。這當然不能說明劉備集團比曹操強大,但是從實力對比來看,當時劉備確實處於巔峰、曹操處於低谷。

首先,劉備的領土面積、統治人口達到巔峰。劉備兼有荊益,統治了當年劉璋、張魯的區域,以及劉表的荊州精華部分。

第二,文武人才對比。劉備文有諸葛亮、劉巴、法正等文臣團隊,劉巴有多厲害我就不在這說了,反正他不死,丞相未必是諸葛亮;武有關羽、張飛、黃忠、魏延等人,陣容是空前豪華的。曹操的五子良將,狀態巔峰期即將結束,謀臣這邊只有劉曄可用,司馬懿一直進不了曹操法眼。

三是領導人素質。曹操文武雙全,無疑是三國能力最突出的人物,劉備可能各方面都不是曹操對手。但是劉備比曹操小六歲,一生最為人稱道的就是意志堅定,奪取漢中後狀態極佳,甚至覺得自己的事業剛剛開始,劉備敢於發動夷陵戰爭,也跟他當時的狀態、心態有關。曹操就不一樣了,早在收漢中張魯的時候,劉曄就勸曹操趁機連益州拿下,曹操說了句“得隴望蜀”,就撤回去了,錯失良機。劉備與曹操的漢中之戰,並無大仗發生,劉備佔據地利優勢,避免正面戰爭,跟曹操耗了兩年,曹操不想打了,就撤退了,並沒有兵敗。試想當年官渡戰場上的曹操,帶著幾千騎兵,大半夜的就敢去烏巢燒糧草。

四是國內形勢。劉備的事業處於上升期,不斷打勝仗,大家對劉備都很有信心。曹操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各方勢力複雜,荀彧等人就開始跟他貌合神離,年紀大了對於接班人問題也頗為傷神。曹操連年征戰,社會矛盾突出,關羽發動樊城之戰,宛城太守侯音、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投降,他們都是反曹勢力。


九州歷史


為答此題,特意再次把《三國志》翻了出來,反覆對比其中的《魏志·武帝紀》和《蜀書·先主傳》可以肯定:劉備與曹操在爭奪漢中的過程中,是互有勝負。曹操最終撤兵,是因為劉備佔據了險要地勢,始終不與曹軍交戰,僵持了數月之後,曹操覺得與劉備這樣乾耗下去徒勞無益,索性就撤兵回去了。那麼,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的過程,到底如何呢?

漢中本屬張魯的勢力範圍,益州原被劉璋控制。赤壁之戰後,曹操開始著手征討張魯,消息傳到劉璋耳中,他覺得自己也岌岌可危,於是派人請劉備入蜀幫自己抗拒曹操。如此一來,曹操和劉備幾乎同時對漢中、益州兩地伸出了貪婪的雙手。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劉備拿下了益州,而曹操收降了張魯,名義上奪取了漢中。隨後,劉備又開始向漢中擴張勢力,因此曹操和劉備圍繞漢中的歸屬問題展開了戰爭,並且還打的比較激烈。

曹操收服張魯後,派夏侯淵和張郃率兵屯守漢中,二人不時地向劉備進攻,使得巴地不得安寧。隨後,劉備派張飛進兵宕渠,與張郃等人在瓦口進行了會戰,取得了勝利。張郃等人兵敗後,收兵還回南鄭。由此雙方安寧了兩年左右。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劉備經過一番整頓,開始率兵攻打漢中。除自己親率主力外,另分遣將軍吳蘭、雷銅等入武都,不過二人隨即便被曹軍擊敗。此戰算是劉備首先勢力,於是率主力部隊在陽平關與夏侯淵、張郃等對峙。

到第二年春天時,劉備軍隊再次發起進攻,最終派黃忠擊殺了夏侯淵等人。隨後,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劉備。可是,劉備卻打好了如意算盤:

斂眾拒險,終不交鋒。——《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劉備把當地能控制的軍民都內遷至蜀境,同時率兵把守好各處險要關口,始終不跟曹操作戰。曹操也不傻,知道強攻的話會損失較大,而自己遠道而來,糧草供應也很困難,於是便決定暫時放棄漢中,在雨季到來前撤兵了。

(漢中爭奪戰中攻防形勢示意圖)

曹操大軍一撤,劉備自然出兵佔據了漢中。可是,漢中本來就是易攻難守之處,即便留給劉備,也只是砧板上的一塊肥肉,可以隨時再發兵奪回。而且,在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的過程中,雙方是互有勝負,並未進行大規模決戰。更為重要的是,劉備自知無法同曹操直接對抗,於是來了個堅守不出。所以說,漢中的得失,並不能說明劉備的軍事實力強於曹操。

以上是我的一些理解,略做陳述,與供大家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