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曹魏在汉中之战的失败,是否说明以刘备为首的蜀汉军事集团比以曹操为首的曹魏军事集团更加强大?


首先说明一点,汉中之战,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以曹操战败为结果。

在汉中之战前期双方情况对比。

刘备:天时:已经将成都收下;地利:蜀地无论粮草补给都直接从和平解放的成都快速进入战场;人和:汉中和成都唇亡齿寒的关系,可以说是除荆州外的三军用命,。加上诸葛在成都负责后勤工作,整个刘备集团对于拿下汉中可以说是拿命在拼。

曹操:天时:虽然张鲁是直接投降的,但是对于刚拿下雍凉的曹操来说,地方工作还没完全铺开,就又不得不开拔接受汉中的投降,毕竟不能便宜了刘备,别人都主动投降了,不要白不要。地利:更不用谈,漫长补给线,人和:连续几年的战争,士兵需要休养生息了。在战争前中期,双方你来我往,互有胜负。由于汉中的重要性,双方无论是进攻偷袭,死守救援,都非常谨慎,而且因为屡次围攻的速攻都又变成死守,增援一来,就撤退。偷袭,烧粮草为主。

但在中后期,随着战争进入泥潭。西北地区总司令夏侯渊的阵亡。曹操不得不思考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这一年的攻防来看,刘备是拿命一定要吃下汉中这个门户,想速战获胜是不可能,必将进入持久战。而问题就是一年多的时间来看,

位于荆州的襄樊防线和东线的合肥防线的安全问题。

首先,对于这一年中,关羽荆州势力发展迅猛,兵力增长快速,而曹仁驻守樊城最多5000人马,是否能够顶得住,如果被关羽用计围困曹仁,不出3个月没有增援部队,就会陷落。那么背后宛城以及许昌如入无人之境一样暴露在关羽面前,曹操势力范围将直接切割出来分东西两块,孙权会马上吞噬东线全境,关羽会往西和刘备合兵,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其次,孙权方向动静也扑朔迷离,无论是过于安静也好还是有兵马调动,对于军事家来说都是如鲠在喉。不得安睡。

无论关羽还是孙权,只要曹操在汉中陷入战争泥潭,即使樊城和合肥不能速胜,也经不住两方的轮番进攻,而且最差的可能就是关羽和孙权相互伺机而动,关羽攻樊城,孙权立马相应进攻合肥,反之亦然。曹操将马上陷入3线作战的巨大被动之中。加上外部因素变化,对内部因素产生的连锁反应是难以预估的。

以上是曹操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战略专家,非常有预见性的评估和推断。

所以战争后期,鸡肋一事发酵后,曹操提前数月将汉中人口全数迁移,并在秋季的时候将所有粮食作物一并收走,不能带走的也全部毁掉。

也就是说,汉中之战是以,曹操战略撤退,并留下一座空城,无人无粮。而刘备拿下汉中后,除了耗光粮食以外,还要从蜀中迁人生产耕种,这也是造成襄樊战役爆发后,刘备支援迟迟没有的一个原因。

而无论,曹操派徐晃提前去往樊城,还是喉音宛城叛乱,孙权进入到联曹还是联刘这个战略思考问题。都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曹操作为专家对于未来战事的预见性


探店小甜甜


新版《三国演义》中,有段情节记忆深刻,那就是汉中决战前刘备和曹操的阵前对话。

曹操:“玄德,我身后有四十万大军,你若不降,明年今日就是你的祭日。” 

刘备:“曹孟德,今日之战我朝思暮想,盼了十八年,明年今天,我会到你的坟前祭拜。”

这段话真是让人伤感,一对生命中的宿敌,只有在人生接近暮年,才真正成为对手,在这我要对刘备18年来的坚持送上一句问候,皇叔辛苦了。

人生能有多少十八年,从这一天开始,刘备才算有了和曹操一决雌雄的相对实力,才算不辜负“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评价。

汉中之战什么情况,这个要从头说起,才能了解全貌,知道得失,做出判断。

说汉中之战先说曹操征张鲁比较妥当。

曹操征伐张鲁能轻易得胜,其实是意外引发的笑话,按正常流程,曹操是难以拿下汉中的,曹操征伐张鲁,面对主要问题和后来诸葛亮北伐类似,汉中地势崎岖,后勤补给那是非常困难,时间拖延不说,还经常断粮。

这在战争时代可说是致命的,也因此在持续相持一段时间后,曹操见久攻不下,都准备撤退了。

哪知撤退那晚发生了意外,让曹操攻取了汉中门户阳平关。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阳平关守将是张鲁弟弟张卫,当时曹军撤退时候,部队居然误闯入了敌军阵营,这时张卫慌了,巧合的是,有群麋鹿突然从山上冲下来,给曹军打了波助攻,这群麋鹿如火牛阵一样冲入张卫营地,顺带把张卫主帐也给蹬了,一片大乱后,张卫被吓的有点蒙逼,曹操就这样攻破关隘,然后张卫就乖乖投降了。

这张卫一投降,张鲁就犯难了,地利不在有,他寻思着自己貌似也打不赢曹操。于是也投降了。汉中就这样被撤退时候的失误还有麋鹿的助攻让曹操攻陷了。

曹操得到汉中,其实是意外中的惊喜,这也是他后来对司马懿说:得陇望蜀,贪心不足的根源。本来得到汉中就是意外惊喜就别太贪心了。

但是汉中得到了,可麻烦也不少啊,守汉中很难。

原因很简单,曹军虽多,但不能派大军在这里,因为运输太困难,但又不能放弃,怎么办?曹操就想了个办法,那就是派少量部队守护汉中,然后将汉中所有的人口迁到南郑,目的当然是收缩防守,缓解后勤压力。

由此可见,汉中战前,刘备方和曹操方对待汉中的态度其实是非常不同的。

对刘备而言,那是战略要地,必争之地,没有汉中刘备就要始终被曹操势力威胁所有他是志在必得。

对曹操而言,汉中就如他自己口令里说的那样,是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而这就是曹操对待汉中的态度,有它可以没它也没问题。更何况汉中人口在战前早就被曹操迁移了,他就更不心疼了啊。

下面我们看看汉中之战进程。

这场战役,是由刘备方主动进攻引发的,当时双方的主力在阳平关一带对峙,刘备先是派张飞、陈式攻击魏军后方,妄图截断魏军归路,可是被魏军将领徐晃、曹洪等人击败。之后,刘备军又换战法,刘备亲自率大军渡沔水,绕过阳平关,最后驻扎大军于定军山。

完成战略转移后的刘备率领大军,和夏侯渊张郃在定军山对峙,对峙过程中,刘备使用车轮战不断攻击张郃,张郃没办法,只能向夏侯渊求救,结果夏侯渊在施救途中遭到蜀军冲击,夏侯渊被黄忠所斩。

夏侯渊死后,汉中曹操大军士气低落,而与此同时,曹操在接到汉中求援消息之后的半年,终于亲自率军支援汉中。这次为了保证胜利,曹操准备了大量粮食到汉中,以做持久战的准备。

一般战役打到持久战时候,拼的就是后勤,当时的刘备军情况其实也很不好,几乎达到了精疲力竭地步,曹操方面缺粮食是因运输困难,而刘备方面缺粮是因为国力不济,面对这样情况,刘备只能告诉成都主持后勤的诸葛亮,现在情况危机,必须举国之力作战,接到消息的诸葛亮在成都也开始竭尽全力支持前线,整个蜀中全民皆兵,全员参战,经济都受到很大影响。

消耗战拼的是决心,刘备必须拿下汉中,而曹操则不同,所以最后的胜利者还是刘备,在一句鸡肋口号后,曹操无奈撤退。

那么曹操的撤退除了粮草问题还有隐情吗?

其实还是有的,当时东吴在边境也发起了进攻,孙十万带领十万大军攻合肥,让曹操担心不已,怕两路围攻下情况更危机,而刘备和自己相持这么久,损失无数,撤退后断然不会追击,不如回去救援,还有一个就是当时朝廷内部也有动乱发生隐患,必须回去处理,要不祸起萧墙,最后状况会更糟糕。

基于以上双重考虑,还有当时长期相持之下的无奈,曹操最后才撤军,将汉中拱手让给了刘备。

汉中之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刘备军失去了吴兰、雷铜、任夔等大将,还有无数军队,蜀中全民皆兵,经济损失也无可估算,曹操同样损失不少,左膀右臂的夏侯渊被杀,益州太守赵颙被杀,驻扎汉中曹军几乎全灭,谁也不轻松。

但曹操和刘备不一样,面对这一战曹操是用部分力量对付刘备,而面对曹操。刘备几乎用上了一切力量,一方全力以赴,一方三心二意,三心二意的一方输掉不奇怪,但是这三心二意不是曹操所想的啊,东吴在进攻,内部有叛乱,北方有外族,曹操也没办法。

至于说汉中之战后曹操刘备谁实力更强,其实这是个不用讨论的问题。当然是曹操实力更强,汉中之战对曹操而言不过是战略撤退而已,不能算失败。


阿斗不傻


当然不能。


其实,蜀国能以区区一州之域对抗雄踞中原的曹魏,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地理条件的帮助。而在与魏军抗争时首当其冲的汉中天险,最利于蜀军这个守方进行防御。它的四周群山环绕,峡谷纵横,地形相当复杂,构成了交通往来的巨大障碍;其北边的秦岭雄峙于渭水之南,西起嘉陵江,东至丹水河谷,横长约400公里,纵宽约100~180公里,海拔多在2000米左右,给关中入蜀的各条通道带来处处险阻;曹魏军队入蜀,或穿行于深峡窄谷,或攀登上座座高阪,其路途之艰险可知。尤其是秦岭诸道的河谷两侧,多为悬崖峭壁,人马难以立足通行,因此古来常在沿途凿山架木,修建栈道。而相对于蜀军而言,从大巴山运粮至汉中,虽然也颇为艰难,但总比秦岭谷道要好走的多。



况且,对于盘踞在中原和关西的曹魏来说,汉中地区固然也有重要的军事意义,但是对于该地的需要和依赖程度并不像蜀汉那样迫切。曹魏若要进攻巴蜀,汉中是势在必得,但是如果对蜀汉采取防御战略,情况就有所不同了。能够掌握汉中当然很好,要是付出代价太高,难以承受,也不妨放弃,这样对曹魏虽有些被动,却不至于构成致命威胁。曹魏若要守住汉中,需要不少兵力,而夏侯渊、张郃数万人马,也还是抵挡不了刘备倾国而出的进攻,后来曹操领大军到来,其大量粮草给养更是需要从关中乃至中原内地运送,经过数百千里跋涉,对于国家和民众来说都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南阳等地甚至因此激起民变。


曹魏的粮食来之不易,那么刘备便正好抓住这个痛点,对曹魏的粮道进行打击。


据《裴注》引《云别传》记载——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


由此可见,曹操的粮草,乃是由褒斜道从关中运抵汉中,全都堆放在北山(今勉县天荡山),数量有上千万袋之夸张,这些粮草的结局《云别传》里没交待,但依照上下文与常理推断,这些粮草恐怕全被黄忠一把火给烧了,所以汉中之战后黄忠才能从讨虏将军直接被提拔为征西将军,地位居然在关羽马超之上(当时关羽为荡寇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这光靠斩一个夏侯渊还是不够的,只有可能黄忠又立一超级大功、烧掉了曹军的粮草,使其军士饥饿,“亡者日多”,曹操于是彻底失去了与刘备相持的资本,所以才陷入了纠结之中……



曹操当然知道汉中战略地位的重要,但他又痛感大军在此驻防殊为不易,所以把该地形象地称为“鸡肋”。


确实,在国力并不十分强大,中原残破、百废待举,又要兼顾东线战事的情况下,死守汉中对曹魏来说代价太大,有些得不偿失,不如把它抛给蜀汉。因此曹操最终采取了放弃汉中的做法,将对蜀作战的正面防线收缩至关中,把秦岭难以通行、运输的困难抛给蜀汉一方,利用“五百里石穴”的天险来阻碍对手,并且迁徙百姓,将汉中变成空旷无人的荒野,使蜀军在北伐时无法沿途获得补给。自己则通过防守不战来休养生息,恢复和增强国力,为将来的统一战争作好物质准备。


这里顺便解释下另一个问题,曹军屯放粮草所在之北山,乃在阳平关以东、汉水以北,临近褒谷口,等于是曹军的大后方,周围全都是曹营,远在蜀军斥候侦查范围之外,黄忠为何不但知道粮草屯放之所(难不成有蜀军也有无人机?),而且居然还能绕过重重关隘与营寨,摸到这里烧粮草,这不是很奇怪么?虽然正史上没说,但很显然,刘备在曹营中有内奸,这个内奸我们不妨也花点篇幅介绍一下,这位仁兄就是后来在街亭之战和兴势之战大放光彩的王平!



王平,字子均,原为巴西宕渠人。这个宕渠,就是汉中之战前两年张郃与张飞大战宕渠的那个宕渠,当时,张郃率军至宕渠抢夺人口,迁徙王平这些巴人回中原,还遭到了张飞的强力阻击,可见,王平这帮能征善战的宕渠少数民族,是魏蜀双方极力争取的对象。


为什么呢?


原来,这宕渠,乃是上古时賨国部族的国都,这个部族(现在土家族的主源),擅长使用木板制作的盾牌,冲锋陷阵,所以叫做板楯蛮,这些人生长环境恶劣,民风彪悍,打起仗来嗷嗷叫,战斗力极强。周武王伐纣之时,就得板楯蛮相助,以战歌战舞鼓舞士气,冲锋陷阵,永锐而不可挡,以致殷人倒戈,所以史书上有“武王伐纣,前歌后舞”的说法。后来刘邦从汉中攻打关中,也招募了大量板楯蛮加入汉军,板楯蛮不仅为汉军指引路途暗度陈仓,而且身居前锋陷阵,高歌而进,视死如归,史书上说刘邦观其深受震撼乃言:“此武王伐纣歌也。”后令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也说:“至高祖为汉王,发夷人还伐三秦。秦地既定,乃遣还巴中,不输租赋,世号为板楯蛮。”到了东汉,板楯蛮依然屡建战功,为朝廷平定羌乱,连摧破之,被称为“神兵”。总之,在整个两汉,板楯蛮都是朝廷的超级雇佣兵,并因此享受到减免赋税的优待。


图:宕渠賨人古城遗址

所以,王平身为宕渠土著板楯蛮,不仅世受汉恩,其老家如今又在刘备的地盘,他与他的族人不可能愿意背井离乡、死心塌地去为曹操卖命,故其虽为曹操所任之“假校尉”,却恐怕早已暗自归心刘备。因而很有可能,王平在曹刘相持的关键时刻,临阵倒戈,像官渡之战时的“许攸”那样,偷偷跑到蜀营,告知曹军屯粮所在及曹军当日通行口令,然后偷偷领着黄忠去北山烧了曹军的屯粮。想当年官渡之战曹操用许攸烧了袁绍的粮草,如今汉中之战刘备用王平烧了曹操的粮草,这也算是历史的一大讽刺。而王平从曹操手里“假校尉”(代理校尉),到刘备这里就被提拔为牙门将,也可见他在汉中之战中立功不小。


千古名将英雄梦


汉中之战的结果不能说明蜀军已经比魏军更强大,汉中之战的结果一是因为汉中的地形不利于曹军发挥长处,二是汉中对于刘备来说太重要,因此他愿意投入所有力量来争取胜利,而曹操则需要考虑更多,消耗不起就只能放弃。

汉中盆地处于群山怀抱之下,多山路,这种地形对于骑兵是很不利的。而曹军的骑兵比蜀军强的多,曹操的虎豹骑是三国时期最强的骑兵。在当阳之战时,曹操就是以五千精锐骑兵长途奔袭一举击败刘备。然而在汉中,双方很多战斗都是在山地、隘口、山道上进行,曹军的骑兵无从发挥威力。

而更重要的是汉中是益州的门户,对于刘备来说,汉中属于必争之地,所以汉中之战时他先后投入了张飞、马超、黄忠、赵云、魏延等名将,可以说是全力以赴。在汉中之战中,蜀军也是损失惨重,吴兰、雷铜战死,陈式等十余营在马鸣阁道被徐晃击破。刘备紧急致信诸葛亮调兵增援,杨洪对诸葛亮说:

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此家门之祸也。方今之事,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发兵何疑?

这里并不是说蜀中已经到了需要征发女子帮助运输的地步,但是可以想见汉中对益州的重要性,刘备不得不全力去争夺。

而对于曹操来说,汉中的重要性没有那么大。而且关中历经战乱,粮食产量不足,大军在汉中所遇粮草需要从关东地区调运,一路跋山涉水,压力极大,不利于长期作战,而且蜀军作战勇猛,夏侯渊等人战死,魏军损失也很大,徐晃等部大多已经换成新兵。继续耗下去未必不能击败蜀军,但是代价肯定也会很大。

曹操也担心如果损失太大,万一荆州、扬州有变的话会有危险,所以选择了撤退。从后来关羽北伐襄樊来看,曹操这一担心是正确的,及时撤军也是对的。

所以汉中一战的结果不能证明蜀军已经比魏军更强大,只能说已经足够对魏军构成威胁而已。


不沉的经远


但是一次战役的胜利,不能说明刘备集团比曹操集团更强大。这时候刘备是两州之地,曹操就多了。人口上曹操明显多于刘备,人口质量上更是好于刘备。看以后三国时期,曹魏不断有人才冒出来,而蜀汉人才则渐渐凋零,所谓“蜀国无大将,廖化当先锋”。

曹操不擅长山地战。曹操过秦岭,说山道是人间地狱。曹操的军事优势在中原的平原和丘陵地区,在山地和水上,优势发挥不了。

汉中之战,对曹操和刘备的意义不一样。刘备必须要汉中,而曹操不是必须,刘备全力以赴,曹操不想拼命。刘备与曹操在汉中作战,成都平原上已经实施了作战总动员,刘备把吃奶的力气都使上了,同时也是志在必得。而曹操面对消耗战,也面临秦岭补给的问题,他可不想在汉中孤掷一注。

因此说汉中之战不是双方实力的体现,是曹操的战略退却。曹操尽迁汉中之民入关中,刘备仅得汉中之地,当然对刘备而言,得到汉中之地战略目的也算实现了。

然而从历史上看,荆州丢失后,拥有汉中却成为蜀汉的战略劣势。无论诸葛亮六出祁山,还是姜伯约九进中原,汉中南北的大巴山和秦岭都是出兵和后勤的巨大障碍。在这种情况下,北伐曹魏就成为蜀汉国力的出血点。

我估计曹操放弃汉中,是深受秦岭交通之苦,不想耗了。


龙久于池


汉中之战中,刘备方面是出了全力,而曹操那边并没有。刘备虽然获胜,但并不能说明刘备集团比曹操更强大。

汉中之战中,蜀军方面是刘备亲自出马,鬼才法正做前线参谋。武将方面,有黄忠、张飞、马超、赵云等人。

曹军方面,主将是夏侯渊,另外还有徐晃、张郃、郭淮等人。一直到战争后期,夏侯渊战死之后,曹操才亲自赶到前线。

汉中之战打了快两年,刘备多数时间都待在前线,亲临指挥。曹操则多数时间都待在长安,后来不得已之下,才去了前线。双方主帅对战争的重视程度都不一样。



汉中之战多数时间里,曹军主帅都是夏侯渊。夏侯渊勇猛有余、智谋不足,他是不足以抵挡出了全力的蜀军的。后来曹操亲自来到汉中,刘备就只能坚守不战。最后曹操主动退兵。

对于刘备来说,汉中是一定要拿下的,不然益州就守不住。所以刘备方面是准备充分、不惜代价。而曹操那边内部不稳、多线作战,对汉中的重视也不够。最终导致他丢掉了汉中。


国史拾遗


曹操在汉中之战的失败,是否说明刘备比曹操更加强大了?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强大只是气势,士气,以及刘备在自信心上的,这些方面,可能由于各种因素,既有军事,外交等比较直接的,也有内政,年龄,心理等间接的原因。确实,汉中战役后一段,刘备集团似乎气势如虹,勇猛精



进,不可遏阻。进位称王,军力地盘都迅速扩张。东线的关羽,竟然策动曹魏腹地反叛,出兵深入许都附近,图谋劫持汉献帝。但是,宏大的战略目标之下,却是糟糕的统筹协调,组织配合一塌糊涂,一着不慎,直接导致多米诺骨牌坍塌。

从曹操方面看,曹操本人已经六十五岁高龄,距离实际去世不足一年。也许冥冥之中,有些不为人知的在起作用,曹操行为出现异常。比如援助夏侯渊,本来求救早在前一年



(218)三,四月,而曹操却磨磨蹭蹭了近一年,才到汉中,而且,在途中发布安排自己后事的终令,让部下莫名其妙,想到不祥之兆,导致夏侯渊被杀。然曹操虽有这些严重失误,但因为基础早已经打好,从实际力量对比看,地盘,人口,军力,曹魏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刘备集团不过是一个益州,半个荆州加汉中,各方面还差很远。(8:16)


流誉后


汉中之战,对于三国局势来说影响很大,曹操丢了汉中,才让刘备集团站稳了脚跟,真正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首先咱们来看看汉中的位置。

汉中的地理位置很关键。

北边是莽莽大秦岭,是个巨大的天然屏障。

往东,可以乘船沿着汉江直达汉口、武昌,联合东吴,进军宛、洛。

往西,可以连接陇右,直取凉州。

汉中处在一个十字交叉口上,在冷兵器时代,具有很高的战略地位。

对于蜀地来说,这是个门户。控住了汉中,就意味着挡住了北方的进攻。从汉中进蜀地,相对要容易得多。

汉中之战的失败,对于曹魏来说,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失误,导致天下统一推迟了44年。

那么,咱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曹操会丢了汉中呢?

阿呆认为,这是曹操犯的一个最大的错误:战略上重视不够。

相反,对于刘备来说,这是个生死存亡之战,占了汉中,就活了。没占住,就随时有被灭亡的危险。

曹操从张鲁手里拿了汉中之后,司马懿建议一举拿下蜀地。曹操却担心东吴方向的问题,没有这样做,而是留下夏侯渊和张郃驻守汉中。

从曹操的角度来看,即使丢了汉中,也损失不大,起码还有整个北方地区呢。但是,曹操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丢了汉中之后,刘备的蜀地就固若金汤了,很难攻打进去了。事实也是如此,丢了汉中之后,刘备集团凭借着天然屏障,安然度过了44年。

汉中之战,前后两年,刚开始各有胜负。

当汉中之战形成隔着汉江的对持和胶着状态时候,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刘备当时也很艰难,已经到了全员战争的状态“男可战,女可运”。男丁都全部上前线,女人负责后方运输。从蜀地到汉中,相对好走,运输也方便。诸葛亮在成都的后勤工作很到位,源源不断地供应前线,要拼死拿下汉中。

相反,曹操的军队在汉中作战,后勤要从关中地区供应。翻越秦岭天堑,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虽然有栈道,但是路太险,太难走,大规模物资很难运输。

农历五月,恰恰又是到了汉中的雨季,曹操的大军的粮草就匮乏了,运不进来。这种胶着状态考验的是耐力和心态。

刘备正是利用自己的优势,在心理上打垮了曹操。

连绵的雨,让曹军的军营处在汉江北岸的烂泥之中,蚊虫叮咬,湿冷难耐,粮食又匮乏,吃不饱。相反,汉江对岸的刘备大营,专门把大锅架到河边,架到上游,让煮肉的香味和士兵的欢声笑语传到对岸,传到曹操的军营,大鱼大肉和曹军的清汤寡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一天,两天,三天……十天半月,天天这样,曹军的被折磨得没有一点斗志了。

曹操也同样扛不住了,忍饥挨饿,风吹雨淋的滋味受不了。

撤军。曹操撤军了,认输了。

刘备从此占领汉中,封死了关中入川的门户。

所以,阿呆认为,汉中之战曹操的失利,不在于军事上,而是在于两点:

一是,战略思想上的不够重视,忽视了汉中门户对刘备的重要性。

二是,输在心态上了。被刘备把心理防线给拖垮了。曹军如果再坚持下去,刘备也不敢轻易渡江而战的。

汉中之战,曹操虽然失败了,并不是军事力量不如刘备的蜀汉集团。相反,经过赤壁之战后的十年休养和剿灭西凉部队,曹操的军事、经济都是非常强大的。


阿呆梦话


曹操不光在汉中失败,在樊城战场,被关羽逼迫甚紧,甚至一度想迁都。这当然不能说明刘备集团比曹操强大,但是从实力对比来看,当时刘备确实处于巅峰、曹操处于低谷。

首先,刘备的领土面积、统治人口达到巅峰。刘备兼有荆益,统治了当年刘璋、张鲁的区域,以及刘表的荆州精华部分。

第二,文武人才对比。刘备文有诸葛亮、刘巴、法正等文臣团队,刘巴有多厉害我就不在这说了,反正他不死,丞相未必是诸葛亮;武有关羽、张飞、黄忠、魏延等人,阵容是空前豪华的。曹操的五子良将,状态巅峰期即将结束,谋臣这边只有刘晔可用,司马懿一直进不了曹操法眼。

三是领导人素质。曹操文武双全,无疑是三国能力最突出的人物,刘备可能各方面都不是曹操对手。但是刘备比曹操小六岁,一生最为人称道的就是意志坚定,夺取汉中后状态极佳,甚至觉得自己的事业刚刚开始,刘备敢于发动夷陵战争,也跟他当时的状态、心态有关。曹操就不一样了,早在收汉中张鲁的时候,刘晔就劝曹操趁机连益州拿下,曹操说了句“得陇望蜀”,就撤回去了,错失良机。刘备与曹操的汉中之战,并无大仗发生,刘备占据地利优势,避免正面战争,跟曹操耗了两年,曹操不想打了,就撤退了,并没有兵败。试想当年官渡战场上的曹操,带着几千骑兵,大半夜的就敢去乌巢烧粮草。

四是国内形势。刘备的事业处于上升期,不断打胜仗,大家对刘备都很有信心。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各方势力复杂,荀彧等人就开始跟他貌合神离,年纪大了对于接班人问题也颇为伤神。曹操连年征战,社会矛盾突出,关羽发动樊城之战,宛城太守侯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他们都是反曹势力。


九州历史


为答此题,特意再次把《三国志》翻了出来,反复对比其中的《魏志·武帝纪》和《蜀书·先主传》可以肯定:刘备与曹操在争夺汉中的过程中,是互有胜负。曹操最终撤兵,是因为刘备占据了险要地势,始终不与曹军交战,僵持了数月之后,曹操觉得与刘备这样干耗下去徒劳无益,索性就撤兵回去了。那么,曹操与刘备争夺汉中的过程,到底如何呢?

汉中本属张鲁的势力范围,益州原被刘璋控制。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着手征讨张鲁,消息传到刘璋耳中,他觉得自己也岌岌可危,于是派人请刘备入蜀帮自己抗拒曹操。如此一来,曹操和刘备几乎同时对汉中、益州两地伸出了贪婪的双手。

在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刘备拿下了益州,而曹操收降了张鲁,名义上夺取了汉中。随后,刘备又开始向汉中扩张势力,因此曹操和刘备围绕汉中的归属问题展开了战争,并且还打的比较激烈。

曹操收服张鲁后,派夏侯渊和张郃率兵屯守汉中,二人不时地向刘备进攻,使得巴地不得安宁。随后,刘备派张飞进兵宕渠,与张郃等人在瓦口进行了会战,取得了胜利。张郃等人兵败后,收兵还回南郑。由此双方安宁了两年左右。

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刘备经过一番整顿,开始率兵攻打汉中。除自己亲率主力外,另分遣将军吴兰、雷铜等入武都,不过二人随即便被曹军击败。此战算是刘备首先势力,于是率主力部队在阳平关与夏侯渊、张郃等对峙。

到第二年春天时,刘备军队再次发起进攻,最终派黄忠击杀了夏侯渊等人。随后,曹操亲自率兵征讨刘备。可是,刘备却打好了如意算盘:

敛众拒险,终不交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刘备把当地能控制的军民都内迁至蜀境,同时率兵把守好各处险要关口,始终不跟曹操作战。曹操也不傻,知道强攻的话会损失较大,而自己远道而来,粮草供应也很困难,于是便决定暂时放弃汉中,在雨季到来前撤兵了。

(汉中争夺战中攻防形势示意图)

曹操大军一撤,刘备自然出兵占据了汉中。可是,汉中本来就是易攻难守之处,即便留给刘备,也只是砧板上的一块肥肉,可以随时再发兵夺回。而且,在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的过程中,双方是互有胜负,并未进行大规模决战。更为重要的是,刘备自知无法同曹操直接对抗,于是来了个坚守不出。所以说,汉中的得失,并不能说明刘备的军事实力强于曹操。

以上是我的一些理解,略做陈述,与供大家参考,欢迎批评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