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隆中對》應為《草廬對》

東漢末年,劉備為興復漢室廣攬人才。徐庶把諸葛亮推薦給劉備,劉備先後三顧茅廬,第三次見到諸葛亮時,劉備向諸葛亮徵詢興復漢室大計。諸葛亮對當時天下大勢作了精闢的分析,指出了劉備惟一可行之路,這次談話,最早見於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這篇著名的對策,新中國建立後一直被選進中學語文課本,題目為《隆中對》。這篇文章對後世人的精神、智慧的啟迪是不可低估的,是極為理想的中學文言文教材,但是,給這篇對策加上這樣一個題目是不妥當的,正確的題目應是《草廬對》。

隆中是一地名,指今湖北襄樊市西南二十里,漢水南邊的隆中山。當年諸葛亮是不是躬耕於此,史書記載並不一致,當今史學界爭論更加激烈。一種意見認為在隆中,一說在今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崗。而諸葛亮躬耕地之爭又關係到兩地旅遊、產品開發等一系列問題。

作為教材應當穩妥慎重,儘量避開有爭議的問題,不然就會給老師授課和學生學習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改名為《草廬對》就避免了上述麻煩,不會給任何一方造成不快。而更重要的是更加符合歷史的實際。

陳壽《三國志》《諸葛亮傳》:“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這裡陳壽根本未說劉備見亮於隆中。

陳壽主編《諸葛亮集》也未如此定名。同時,陳壽《三國志》又錄諸葛亮《出師表》中語說“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點明瞭劉備見亮的地點是草廬,只是未說明草廬是在襄樊隆中還是在南陽臥龍崗。

既如此,若要加題目,則只能定為《草廬對》。

諸葛亮《前出師表》亦收今日高中語文課本。將《隆中對》改名《草廬對》後,兩篇文章就對策地點問題就會統一起來,不致前言隆中,後又指南陽,前後矛盾,讓人費解。

古人對此問題比較慎重。宋司馬光作《資治通鑑》時只是說“備由是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未言見於隆中或南陽。

宋不著撰《三國志文類》錄此文時題為《諸葛亮對先主問計》,仍未指出問計地點。所以,題為《草廬對》符合原著精神、又比較科學、不涉及學術意見分歧.

建議審訂教材的同志在重訂再版時把題目《隆中對》,改正為《草廬對》。


湖北省黃岡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 賀亞先


《隆中對》應為《草廬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