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傅佩榮:道德經中最關鍵的一章,把它弄清楚才能掌握老子的智慧

《道德經·二十五章》中說: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段話講得非常深刻,可以說是全書最為關鍵的一處,需要我們特別留意。

1 為什麼人與天地同“大”?

老子首先提出四種“大”,“大”代表人無法想象,無法用理智或感覺去把握。

道是“大”的,沒有問題;天、地很“大”,也沒有問題;但人的“大”在什麼地方呢?

一個人頂多身長七尺,了不起長得胖一點而已,有什麼“大”呢?

這裡的人“大”,所指的是人有一種內在的潛能,可以提升到領悟“道”的程度。

這種內在的潛能,就叫做“智慧的力量”,人之所以“大”,就在於擁有這種力量。

因此才說,存在界有四種大,人在其中佔一種。

老子對於人的肯定,由此可見。

2 天地間最根本的規則

接下來的四句話,要真正弄懂並不容易。

首先,“人法地”。

人活在地上,要按照“地”所提供的生存條件活下去。

這就是那句俗話所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我住在山上,就從山裡取得各種生活資源;住在海邊,就從海里獲得生存資源。

人類活在地球的任何一個地方,都要從周圍地理環境所給予的生存條件中取法,才能夠活下去。

這就叫“人法地”。

第二個,“地法天”。

地指地理,天是指天時,也就是春夏秋冬。

地上萬物的生髮和成長,要靠春夏秋冬的季節轉換及風雨雷電的相互配合。

風調雨順,萬物才能夠生長。

一個地方如果雨水多,草木就茂盛;雨水少,就變成沙漠。

這叫做地理環境受到天時的影響。

第三個,“天法道”。

天時也遵循一定的規則,即天也需要來源。

這個規則是什麼?

答案就是“道”。

天所取法的是“道”,這個最根本的規則,就是要保持平衡,保持常態,保持恆久。


傅佩榮:道德經中最關鍵的一章,把它弄清楚才能掌握老子的智慧


3 “自然”的真正含義

“人法地”可以保障人的生存,並學習合宜的生活法則;

“地法天”在於地理要受到天時的影響;

“天法道”則是為天找到最根本的依據。

再看最後一個,“道法自然”,問題就來了。

有人把它翻譯成:“道”所取法的是自然界。

這種解釋顯然是說不通的,為什麼?

如果這裡的“自然”是指“自然界”的意思,那麼,什麼是“自然界”?

“自然界”用四個字來形容,就是天地萬物。

換句話說,天地萬物就是大自然。

人法天地,天地法道,道又回過頭來法天地,這不是循環論證嗎?

這怎麼能說得通呢?

事實上,“自然”一詞在《道德經》中共出現五次,沒有一次是指“自然界”。

那麼老子所說的“自然”,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所取法的“自然”,應當是自己如此的狀態。

意即,“道法自然”的真正含義是:道所取法的是自己如此的狀態。

道的“自己如此的狀態”是什麼樣子?

就是“無為”,什麼都沒做;同時又“無不為”,到最後所有該做的都做完了。

4 真正持久的奧秘

我們可以再看另外一章的例子。

《道德經·二十三章》,其中也提到“自然”: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意思是:少說話,才合乎自己如此的狀態。

所以狂風不會持續吹一個早上,暴雨不會持續下一整天。

是誰造成這樣的現象呢?是天地。

連天地的特殊運作都不能持久,何況人呢?


傅佩榮:道德經中最關鍵的一章,把它弄清楚才能掌握老子的智慧


這一段中,老子建議我們少說話。

很多話保留不說,不但對別人沒有損失,而且可以減少不必要的困擾。

西方有一句民諺:“話說得愈多,誤會愈深。”

不說話反而沒有誤會。

最好的辯論是沉默,一句話不說,反而口才過人;

口若懸河,話如流水,有時卻比不上沉默的力量。

說到這裡,我想起有個小故事:

一個老太太一天到晚都不說話,別人問她為什麼不開口呢?

老太太回答說:

“我小時候就知道一件事,一個人活在世界上說的話有個限度,把話全部說完就死了。”

說話是人的一種特殊能力,少說話,才合乎自己如此的狀態。

為什麼呢?

因為“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狂風不會一直吹,暴雨不會一直下,說明什麼?

狂風暴雨是天地造成的現象,天地是比人更高的層次,天地造成的現象都不能持久,何況是人呢?

老子認為,任何現象在自然界裡出現,一定是平常的、穩定的最持久,狂風暴雨是特殊現象,特殊現象都不能持久;

因此,人的一切也應該維持在一種平常、平淡、平凡的狀態,做任何事都不要有超越常規的行為,才能夠真正持久。

也就是說,宇宙萬物連人在內,若是做到維持“自己如此的狀態”,沒有任何額外的意念和慾望,就是與“道”同行;

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持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