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書法史上有許多約定俗成的“專有名詞”,像“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父子)“鐘王”(鍾繇、王羲之)“初唐四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顏柳”(顏真卿、柳公權)“宋四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趙董”(趙孟順、董其昌)等。

而幾乎唯一能與“書聖”王羲之並駕齊驅的顏真卿卻沒有一個相應的名詞來展現其應有的地位,不過這並不影響其客觀存在的藝術價值。

“書聖”地位的確立,其歷史原因、社會原因無疑是多面而內涵豐富的,特別是牽涉到政治領域(唐太宗李世民因個人喜好,獨宗羲之書風,最終導致王羲之在帖派書法至高無上的正統地位),情況更為複雜。

當然,事實上從王羲之的七世孫隋代的智永開始到唐初虞世南、李世民、歐陽詢、褚遂良、孫過庭、賀知章等傑出書家不論在真書還是行書、草書等方面都是王系書風的成功繼承者,雖各具風采,但終未脫離王氏藩籬。

及至顏真卿出,風氣始變,所謂“雄秀獨出,一變古法”,故蘇東坡雲“畫至吳道子,書至顏魯公,天下之能事畢矣!”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自宋代以後,顏真卿高潔的人格魅力真切地折射出“書如其人”的中華民族的倫理追求,其書幾乎作為惜懂孩童習書的普遍首選,“顏體”逐漸成為一個固定的稱謂。

這個稱謂更多指向楷體,如《東方朔畫贊》《顏家廟碑》《顏勤禮碑》《麻姑仙壇記》等等即是典型的顏體風格。事實上,相比於其“穩實而利民用”的楷書,顏真卿的行草稿書更能震撼人心!

所以儘管顏體(楷書)已經在二王之外自立門戶,但在人們稱頌之餘亦有垢病之評,有時甚至是截然相反的兩種評價。

如蘇軾評《東方朔畫贊》乃魯公諸碑之中“最為清雄”者,而南唐李後主則認為其楷書不過是“叉手並腳田舍漢”,素來口無遮攔的米芾更直呼其楷書不過“人俗品”而已。

而對於其行草,則是眾口一詞的稱讚。如對於《爭座位帖》的看法,米芾評此帖“字字意相聯屬飛動,詭形異狀,得於意外,世之顏行書第一書也”,又說“此帖在顏最為傑思”,故米芾得出了“顏魯公行字可教”的結論。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至於《祭侄文稿》,歷來評價更是極高。如陳深在《停雲閣帖題記》說:“此帖縱筆浩放,一瀉千里,時出遒勁,雜以流麗,或如篆籀,或如鐫刻,其妙解處,殆出天造,豈非當公注思為文而於字畫無意於工,而反極其工邪!”

王世貞亦在《棄州山人四部稿·文氏停雲館帖十跋》中說:“顏魯公的《祭侄文稿》有天真爛漫之趣,行押之妙,一至於此!噫,此稿草耳,所謂無待而工者。忠義真至之痛,鬱浡波磔間,千古不泯。”

傳世的顏真卿行草書不算少數,如《送劉太沖序》《蔡明遠帖》《劉中使帖》《裴將軍詩》(傳顏真卿書)《湖州帖》(有人以為是米芾臨本),但最為著名的還是“魯公三稿”,即《祭伯父稿》《祭侄文稿》以及《爭座位帖》,其中的《祭侄文稿》被尊為繼書聖王羲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之後的“天下第二行書”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顏真卿行書主要有刻本與墨跡本兩種。但是由於刻本如石刻或木刻皆是經過刻手加工,又因歲月剝蝕,書作面目早已與原作或書丹大不一樣,刻本僅僅保存了原有的字形,對於原作的筆墨、神韻的表現顯然無能為力。

《祭侄文稿》是真跡傳世,所以更顯珍貴。因為是墨跡,我們便真實地見到了真正的唐人風韻與筆墨。

唐人所謂“屋漏痕”“錐畫沙”“折釵股”這些筆法的奧秘在哪裡?

“篆籀氣”通過怎樣的手法來表現?

這些疑問都可以在《祭侄文稿》中找到答案。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是著名的“魯公三稿”中唯一的真跡,現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稿”者,草稿之謂也,與傳統意義上的書法藝術並無刻意靠攏,然而因為顏真卿高超的技巧和不可遏止的濃烈的情感能至臻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所以向來被後人稱道。

事實上,書法史上的許多精品都是出自書家“無意於佳”一揮而就的稿書,如大家熟知的《蘭亭序》《黃州寒食帖》等都是臨場之作。蘇軾自己也說“書初,無意於佳乃佳”。王世貞所云“此稿書耳,所謂無待而工者”“辭不如筆,楷不如行,有意不如無意”,王澎所謂“真不及草,草不及稿”,都肯定了稿書的成就。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為悼念堂兄顏杲卿幼子季明的祭文草稿(顏真卿為季明十三叔父)。唐玄宗前期,為加強邊境防禦,設置軍鎮(又稱藩鎮),長官叫節度使。後期,玄宗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致使朝中政治腐敗。公元755年節度使安祿山范陽起兵,發生暴動,直至公元763年才被平定。這場持續八年的動亂史稱“安史之亂”。

《祭侄文稿》誕生的背景就是這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安史之亂”爆發不久,顏真卿(任平原太守)首舉義旗,並被推為十七郡盟主,與堂兄常山太守顏果卿合兵二十萬,抗擊安祿山。常山陷落,杲卿、季明父子被俘。叛軍以刀架於季明脖上,逼迫杲卿降伏,杲卿不從,季明當場被斬。杲卿被押送洛陽,面斥安祿山而遭節解。

公元758年泉明從常山攜其弟季明首櫬以還,50歲的顏真卿見之悲憤交加,撰文以祭。就是因為這種特定的書寫背景,所以《祭侄文稿》常被學家引為書家主觀情感與創作同步體驗的絕佳例證。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宋姜白石雲:“餘嘗歷觀古之名書,無不點畫振動,如見其揮運之時。”可謂至理名言。

宋陳繹曾詳細剖析《祭侄文稿》書寫過程中的情感變化,認為此帖“前十二行甚遒婉”,從“自爾”後六行“殊鬱怒,真屋漏痕跡矣”,自“移牧”至“尚饗”末五行,“沉痛切骨,天真爛漫,使人動心駭目,有不可形容之妙,與禊敘稿(指《蘭亭序》)哀樂雖異,其致一也”。

所有這些用筆在節奏上的變化都是由於不同的情感和心理狀態所導致。黃庭堅曾說:“魯公祭季明文,文章字法皆能動人,與夫,人書迫切,而有禮意……”

學習《祭侄文稿》在理與法這兩個方面需要注意:

首先是“理”的方面。一要有一定的顏體楷書的基礎,“學書未有不從規矩而人”。清代學顏大家何紹基曾說:“至習顏書者,尤先習其莊楷,若驟摹是帖(指《爭座位帖》),即墮入惡道矣。”

所以欲習《祭侄文稿》,顏體楷書功夫不可少。其典型的折釵股線條所內含的遒韌筋力和外部擴張力有許多是從楷體而來的。客觀地看,歷史上有許多行草大家都有極強的楷書功底,像王羲之有楷書《黃庭經》《孝女曹娥碑》《樂毅論》《東方朔畫贊》、王獻之有《洛神賦十三行》經典楷書傳世。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王羲之《樂毅論》局部

初唐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的楷書聲名幾乎淹沒了他們的行書聲望,而事實上他們的行書水準絕不在其楷書之下。張旭擅狂草,可謂獨創一格,殊不知其楷書精絕,直人魏晉,自然飄逸處甚至超過其他唐代諸名家。

所以楷書(或篆、隸、北碑)等正體對行草書的技法提升有許多間接作用,正應了那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篇言。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二要儘可能地瞭解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及家庭背景,以便進一步理解他們的思想、觀念、個性、情感、審美與理想,如此才能更加立體地感受他們

比如顏真卿出身名門望族,書香門第,書法受家族影響很大,後又求教於張旭,得其筆法。重大歷史事件“安史之亂”對唐王朝及顏家命運的改變是不可逆轉的,由此產生的家國之痛滲透到各個領域。

由此觀之,看似隨意的稿書有著社會與個人、共性與個性的必然性,《祭侄文稿》的產生正是多種因素的統一體。這種情況在蘇軾的《寒食帖》裡也有鮮明的顯現。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其次是“法”的方面。臨習此帖,其難莫過於情緒的揣測。原帖出現的難以描摹的各種用筆方法是由此時此地、此人此物、此情此景等客觀境況所導致的激盪情感而生。甚至有些筆法可遇而不可求,尤其是最後部分的狂草樂章。

學者一定要堅實地掌握顏體遒韌、圓勁的筆法,駕馭自由之後再隨意生髮才有逼真的可能。

我以為幾個細節至關重要。一是緊緊扣住顏真卿行書最關鍵的筆法—“篆籀法”。“篆籀”為古法,關鍵在筆力、腕部的控制,勿使偏頗,保持中鋒(但也要以適度和諧的提按頓挫為準繩),全是“鐵線篆”一般毫無起伏的中鋒線條絕非《祭侄文稿》的線條,適時適地適度的提按頓挫豐富了線條的可讀性。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顏真卿《祭侄文稿》局部

二是在筆勢上敢於大開大合。一來表現在字形的理性控制與放任盪開,如起首的沉著與其後的漸趨無束。二來表現在楷法、行法、草法的有機融合,此稿中三種體勢皆有體現,特別是其中幾個字幾乎用的是純正的楷法—筆力沉著至極限,情感憤怒到極點。不過在體勢的轉換中要講究氣息的連貫。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三是要把顏體結構的顯著特點—向勢分佈充分顯現,這與其楷書有相似處。

第四點往往被常人忽略,那就是用墨的變化。雖然此時水分的作用還未被書寫者加以理性的重視(層次的分別),但在色階上卻分明顯現出來了。

詳細解析敬請參閱:

折釵絕唱,篆籀神作——顏真卿《祭侄文稿》

01、顏真卿《祭侄稿》三個”篆籀“筆法

02、顏真卿《祭侄稿》“篆籀”筆法字例

03、顏真卿為何如此迷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