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洋務運動?

Alen-阿路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是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朝內外交困。統治集團內部一些較為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強兵富國,擺脫困境,維護清朝統治。

於是清王朝同西方列強的關係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清朝統治者由排洋、恐洋轉變為媚洋;外國侵略者也認識到清政府可以作為他們奴役剝削中國老百姓的馴服工具,因而將對華政策由打轉向了拉攏。清朝官員從西方引進軍事工業,用以鎮壓國內民眾起義,這就是最初的洋務運動。公元1861年,曾國藩在安慶設立“內軍械所”,製造洋槍洋炮,揭開了洋務運動的序幕。而主持洋務活動最久的人物,則數李鴻章。

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山外山FJH


洋務運動實質是清朝一場官僚地主階級發起的自救運動;其持續時間為30年,從1861年1月清朝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是洋務運動開始的標誌性事件,到1895年甲午戰爭北洋水師全軍覆滅是洋務運動結束標誌事件;其代表人物是:中央官僚以軍機大臣兼總理衙門大臣奕訢、文祥等為代表;地方官僚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及沈葆楨、丁汝昌等為代表。其口號為“自強”、“求富”“抵禦外侮”,其目的為“師夷長技以制夷”;堅守的理念是“中學為本,西學為用”。

洋務運動的積極意義:

第一,設立總理各國事物衙門,與外國聯繫開始納入國家職能,像現代國家邁出重要一步。

第二,認識到中國落後,主要是軍事工業落後,帝國主義之所以夢用堅船利炮撬開中國大門,就是因為世界已經發展到火器時代,中國還是用大刀長矛冷兵器。使中國近代官僚階層和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軍事工業的重要性。

第三,設立北洋水師,鍛造海軍艦隊,守衛祖國海洋權益。

第四,洋務運動的開辦使更多的人被喚醒,要是國家富強,必須創辦現代工業。北洋水師覆滅,也使更多的知識分子精英認識到“師夷長技以制夷”的辦法雖然可取,但是上層政治制度不改變中國是沒有出路的。

第五,洋務運動的失敗,歡迎更多的國人走進“救亡圖存”的歷史洪流,許多仁人志士成為時代先驅。


錦繡中華一捧土


洋務派或者洋務運動的初衷是為了鞏固封建統治。至於後來在中國大辦洋務,大辦兵工廠,使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破天荒的出現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並進而引發了資產階級革命,最終推翻了兩千年的封建統治。這些都是洋務運動所始料未及的。 也是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吧。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廷向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屈服,出現了所謂“中外和好”的局面。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在勾結外 國侵略者鎮壓太平天國的過程中,看到了西方堅船利炮的重大作用,於是對其大加讚賞。

曾國藩說,火輪船“可以剿發逆,可以勤遠略”,為“今日救時之第一要務”,除向外國購買船炮,還要自己製造。

李鴻章認為,“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在西人之上,獨火器不能及”,因而必須購買外國槍炮,設局製造槍炮,“以資攻剿”。 奕訢也說,“自強之術,必先練兵”。這表明在一部分官員中逐漸認識到要保持清朝的統治,必須在軍事上和工業技術等方面,向西方資本主義學習,創辦新式軍事工業。

在洋務活動興起之際,咸豐十一年(1861),馮桂芬寫成了《校邠廬抗議》一書。他在書中明確提出“採西學”、“制洋器”的主張,認為對西方國家“始則師而法之,繼則比而齊之,終則駕而上之,自強之道,實在乎是”。

他還提出一條興辦洋務的宗旨,即“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 這一宗旨,不僅成為興辦洋務的指導思想,而且成為後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的濫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