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論語》中的以德報怨和《道德經》中的報怨以德,該如何理解?有什麼區別嗎?

袁青旺


無論怎麼樣,要理解怨與德的究竟意思。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錯的,也沒有一個人是對的。因為每個人選擇行為,都是由本人的認知和立場來決定的,是單向的。行為的結果展示在世人面前,就有了比較的現象,因為千人萬人的認可度不一樣。

社會現象是平面的,但是人的認知是多緯度的,就像鼻子感覺和耳朵感覺,就是不同的緯度。上升到更高層次,孔子和老子的認知緯度也不一樣。

從另外角度來說,每個人的立場,或者說孔子和老子學說的立足點,這就是根本。

孔子的學說立足在為人。

老子的學說立足在德道。

怨者,求而不得,不省己心,推諉於他。

德者,與人為善,反觀己心,心安於他。

人只有心門開放,才能接受他人想法。接受後才能改變,循循善誘,就可以走入正道。當然心懷叵測之人,也能將人引入歧途。關鍵是心門開放。

以直報怨,就像當頭棒喝,即使不接受,但日後可能領悟。然而,維護人間正義,乃是正人所必為。

以德報怨,就像小孩罵智者,不能以罵對罵,只能讓其平靜,再去引導,使其認識到自己的不正道,改變自己,趣於正道。

人是活在唸頭中的,念頭來源於認知和修煉。

無論孔子,還是老子,其立足點不同,世人千姿百態,唯有合於他們的緯度者,方可接近他們的內心,達到他們的境界,甚至超越他們的緯度,到達究竟的道。





聖歷




  • 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有人說:‘用恩德來報答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來報答恩德呢?用正直來報答怨恨,用感恩來報答恩德’”。
  • 其實,孔子並不贊成“以德報怨”,更不支持“以怨報怨”;而是強調“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孔子本意的核心就是“以直報怨”,不以舊惡舊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以直報怨”對於個人道德修養極為重要。孔子不贊成“以怨報怨”;不贊成以“一種惡意,一種怨恨,一種報復”的心態去面對別人的不道德,否則惡性循環,無休無止,“冤冤相報何時了”!只有“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於古於今,社會才會和諧,國家才會安寧,人們才會幸福!
  • 因此,看《論語》,必須上下聯繫、融會貫通,絕不能斷章取義;否則,就會曲解聖人原意,以訛傳訛,誤人子弟。


  • 圖片來自網絡:孔子論道。

  • 老子:“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 《道德經》:“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
  • 就是說:“大要從小做起,多要從少做起,報答怨恨,從“德”做起。解決困難要先難後易,想要成大事要從細微開始;天下難事,必定從容易的開始;天下大事,必定從細微的開始。所以聖人從來自以為大,也不做什麼大事,因此能成就其偉大”。


  • 圖片來自網絡:老子像。
  • 老子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孔子學生問:“以德報怨,何如”?孔子說:“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孔子的回答很合乎世人的理解:別人對你不好,你就不要忍讓,用正直報答怨恨,用恩德來報答恩德。
  •   從這個回答看,孔子和老子的境界高低立判。其實,孔子也的確師從於老子。

  • 孔子區別德和怨,而老子沒有區別。孔子以直報怨,但怨依然在。老子說:“和大怨,必有餘怨”。意思是無論你如何調節怨恨,總會有些一些是消除不了的。而報怨以德,是唯一的解決方式。




閒雲島


孔子的“以德報怨”也好,老子“報怨以德”也好,要明確兩位先賢對它的原則態度,必須還原到具體的語言環境去看。

首先,“以德報怨”與“報怨以德”兩句的含義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再說孔子對“以德報怨”的態度。

“以德報怨”出自《論語·憲問》篇: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通釋:

有人問:“用恩德來回報怨恨怎麼樣?”孔子說:“用什麼報答恩德?要用正直回報怨恨,用恩德回報恩德。”

顯然孔子不贊成“以德報怨”,而主張“以直報怨”。

再說老子的“報怨以德”,王弼本《道德經》中出現在第六十三章“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之後,與前後聯繫不上,郭店楚竹簡亦無此句。歷來研究者對此也解釋不清,產生了不同處理意見。有人認為,“報怨以德”放在這裡似與前後沒什麼聯繫,它應該歸屬於第七十九章,放在“和大怨,必有餘怨”與“安可以為善”之間,形成“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使第七十九章內容邏輯關係更嚴密。如果將“報怨以德”挪至第七十九章,就形成了“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也是對“報怨以德”持否定態度。

挪至第七十九章,形成:

“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通釋:

和解大的怨恨,心裡一定還會記著怨恨,用感化來回報怨恨,怎麼能算好!

“和大怨,必有餘怨”,什麼是“大怨”?後文的“無德司徹”大概就是大怨的根源。為什麼“和大怨,必有餘怨”?王弼點評說:“不明理其契,以致大怨已至而德和之,其傷不復,故有餘怨也。”——王弼此說正合“報怨以德,必有餘怨”之理。為什麼“有餘怨”?“天道”施之未盡,怨未盡洩。“天道”不以“和大怨”者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傷痕猶在,其傷雖復,其痕猶存。餘怨是舊傷疤,很容易復發。和解大的怨恨之後,沒有新的摩擦還可以,一旦出現新的摩擦,很容易勾起舊怨,新仇舊恨疊加還好嗎?

“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以德回報怨恨的態度怎麼能算作善?《道德經》中的“德”是循道之德。既然“報怨以德”不算作上善之舉,什麼是上善之舉呢?上善之舉是積德不結怨。

這樣處理與老子一貫思想相吻合,也與前後文吻合。“報怨以德”是“和大怨”的一種形式,“報怨以德”是積德行善的一種表現,是“德善”(以善為德)的一種表現,但並不是德的至善之舉。

世人做事大相徑庭,以德報怨,以直報怨,以怨報怨,以德報德,以怨報德都大有人在。孔子不同意“以德報怨”的做法,認為應當“以直報怨”,不因來自於他人的怨恨而改變自己的公平正直,即使對自己有怨恨的人也要報之以直。   

“以德報怨”或者說“報怨以德”大概是最卑微最容忍的態度。

“以直報怨”,還是我行我素,要一身正氣,不一定要還以顏色,要用正直的行為回答怨者。“以直報怨”中的“直”恐怕不乏“怨”於其中。孔子為什麼不同意“以德報怨”呢,一個反問“何以報德”說明白了,投桃報李,要“以德報德”,如果“以德報怨”就會與“以德報德”一樣了,這是沒有原則的做法——孔子行事還是很有原則的。

“以直報怨”需要較高的修養,但千萬不要讓它發展成“以怨報怨”。

“以怨報德”是最不講究的了,這純粹是小人之為,現實中也不乏其例。

“以怨報怨”看起來比較正常,但它卻是大害的根源,睚眥(yázì)必報是對敵人的態度,人世間哪有那麼多敵人啊!即使是敵人有時也可以“化干戈為玉帛”的。有句話叫做“冤冤相報何時了”,“冤冤相報”是佛家語,“認為冤仇總會有報應”,我覺得不如用“怨怨相報何時了”來闡釋它。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你掄我一棒,我捅你一刀,循環下去什麼時候是個頭啊,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所以“以怨報怨”不是可取的態度。

“以德報德”是可取的態度,要記著人家的好,要學會感恩,要用行動回報別人的給予和關愛。當然施人以德不要立馬就要人家“以德報德”,施恩圖報不是君子所為;施人以德,別人報以怨,也大可不必為之氣惱,已經做了好事,為之氣惱,失去了做好事時的本心。


陳廣逵


首先,要糾正一些,《論語》中,這句話出自《憲問》,原句為: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所以孔子並不贊成以德報怨,孔子認為應該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即用公平正直報答怨恨,用道德報答道德。

《道德經》中,出自第 六十三章,原文為: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的意思,是要無為而治,善於從相反的角度著手,從容易的地方著手。


大夢16


“以德報怨”確實出自論語之中。但是這句話是不完整的。


《論語》原文為: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問:你覺得以恩德回報怨恨怎麼樣?

孔子:何以報德?此為質疑。以直報怨,應該以正直來回報怨恨。以德報德。只有恩德才能回報恩德。

個人理解為:以德報怨,顯然不對。雖說孔子倡導仁義,雖不提倡以怨報怨,但面對怨恨時,也要果敢還擊,但要講究方式。


“報怨以德”出自道德經第六十三章。

原文為:“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個人理解為:老子講善與不爭,對待恩怨,大事化小,多事化少,以善德來化解怨恨。

由此可見:孔子和老子的處世哲學還是有很大不同,孔子以直報怨,快意恩仇。老子報怨以德,以德善化解怨恨。

以上為僅為個人觀念,歡迎探討。


大國記憶


《論語·憲問》

【原文如下】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

子曰:“何以報德?

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個人理解】

或者說:“以其德行回饋其負怨,怎樣呢?”

孔子說:“以其什麼回饋德行呢?

以其直至回饋其負怨,以其美德回饋其德行。”

…………………………………………………

【個人總結】

弟子問先生或者另有一講法是“以其德行去回饋其負怨之說,有道理嗎?

孔子反問說:哪以其什麼對等的道理回饋其德行的結果呢?(以其負怨怎麼能用德行來回饋呢這是不對等的結論)

所以說以其直至負面的結果回饋其負怨的行動,

以其善舉美德的結論回饋其德行之行動。這才是其對等的道理!


代用名


孔子講究對稱的秩序: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你對我怎麼樣,我就對你怎麼樣。

老子講究無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除道之外,其餘都不重要,小小怨恨,自然無需輕重。

孔子和老子,入世和出世,無所謂高低,各取所需而已。


面具說


我與哥哥有分奇是哥哥思想不鴻關。我們的思想理念不統一,他的正能量是唯心主義,這qa是他的弱點。爾我不以自己為中心,要以大局出發。為救人之敕爾福,黑白分明,德到榮耀光輝時讓敵人敬你三分。


恩惠5438


由於受偽文化影響人們對德的理解是扭曲了的,所以大部分人以為以德報怨是給傷害我的人以好處。道是什麼德是什麼?圓滿無事而無為為道,何謂德?有問題後以最好的方式解決問題為德。比方說韓國籃協主席酸流流地說中國人運氣好,而姚明說運氣往往眷顧早有準備的人,既化解了酸味又指明瞭真相,教育了對方的失禮,這才是真正的以德報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