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河南省溫縣是溫姓蘇姓發源地嗎

河南省溫縣是溫姓蘇姓發源地嗎

趙汗青

公元前2050年至公元前2020年夏室中衰,各諸侯國紛紛加強屬地範圍的管理,許多小的方國誕生。昆吾氏地處今冀、魯、豫交壤處,地面範圍較大,也在自己的轄區內分立了四個方國。

據《帝系表》載,昆吾氏有子蘇、顧、溫、董,先後建立起四個小的方國。溫國在今河南省溫縣,因該地有溫泉而稱名,都城建在今溫縣上苑村的北地高臺上。經文物部門考察,上苑文化遺址為龍山至二里頭時文化遺址。

古溫國的建立時間,據《溫縣誌·大事記》載:“約在公元前21世紀,此地已立國。以境內有溫泉得名,稱溫國。”古蘇國的建立時間,據

《竹書紀年》載:“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於有蘇。”

但是,此時的古溫國、古蘇國,並不姓溫姓蘇,他們均姓昆吾氏的己姓,只是以溫泉和紫蘇草為圖騰的部落。溫姓是在夏末商初國滅時,以國為氏誕生溫姓;蘇姓是在商末周初以蘇姓建諸侯國時誕生蘇姓。

夏末商初,商湯起兵,首先滅了夏的主要諸侯國昆吾氏。據《溫縣誌·大事記》載:“夏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滅溫,溫為商畿內邑。”溫國被滅的時間,約在公元前1720年,距今達3720餘年,為中國較古老的姓氏。

夏昆吾氏諸侯國內包括溫、蘇、顧、董四個氏族方國。有溫氏在今焦作地區,有蘇氏在今安陽地區,有顧氏在今濮陽地區,有董氏在今菏澤地區。商湯建都西亳(今偃師),起兵滅夏,與昆吾之國僅黃河之隔,所以先滅昆吾氏。

以上是溫姓得姓的由來。溫姓還有兩支來源,一支是公元前650年蘇國被滅時,蘇子逃往東方的衛國稱溫子,他的後裔以溫為姓(見《唐溫信碑》),唐時有太常宰溫佶;另一支是《廣韻》說的晉唐叔虞之後郤至族脈。

公元前573年,蘇國被滅後,周將溫賜晉,晉派公族大夫郤至轄溫。郤至在晉掌兵權,以溫為采邑稱溫季,晉後公畏懼他,誅滅其叔侄三族,他的孫子逃到溫邑,開始以邑為姓。

因郤至是晉國的公族,其祖先為晉開國祖唐叔虞,所以今此脈均稱唐叔虞為始祖。唐叔虞因桐葉封弟被成王封於唐(晉)國,他的十九世孫為郤至(見《廣東溫氏發展史·晉世家世系·溫氏世系考》)。其他族源為改姓。

在今天的溫縣城西南15公里的上苑村北崗地上,有一處古代文化遺址和古城址。文化遺址東西長300米,南北寬100米,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深約3米,發掘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主要屬龍山文化遺物,也包含有仰韶文化和二里頭文化類型的器物。古城址位於古遺址的東北部並向外拓展,平面大致為東西和南北各約400米的方形,這便是夏至三國時期的溫故城遺址。2008年被省政府定名為溫城遺址(夏至三國),公佈為第五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據有關史籍記載和出土文物證實,溫以境內有溫泉而得名,最早在夏代初期,有位名叫“己平”的顓頊後代在此建立了溫國,溫被商滅後成為商朝畿內地。西周建立後,周武王將溫、原、州、邢等十二邑(今焦作市、濟源市全部和新鄉市西半部),封給大司寇蘇忿生建立蘇國,溫為首邑,溫城從而被稱為“蘇城”或“蘇封”。蘇國以溫城為都存在約400年,直到東周時期的公元前650年被狄國滅亡,溫成為周王室直接管轄的地方。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發生叔帶之亂,晉文公率軍勤王平定叛亂,溫被周襄王賜給晉文公,先後為晉國大夫陽氏和郤氏的封邑。由於溫地理位置重要,農業高產,成為晉國公卿之間爭奪的地方,先後多次易主。韓、趙、魏三家分晉後,溫屬魏。公元前275年,秦攻魏,魏“予秦溫以和”,溫歸入秦國版圖,屬三川郡,郡治洛陽。西漢建立後,漢高祖重置溫縣,屬河內郡。三國時期司馬昭晉封晉王后,以家鄉司馬故里安樂寨為中心修建新城,長寬各1.5公里,打算取代魏後作為國都。司馬炎取代魏稱帝建立西晉後定都洛陽,遂把溫縣縣治從溫故城遷到新城,溫故城就此逐漸荒廢。

溫故城前後約2000年,一直沒有變過。由於溫城臨近王都洛陽,地理位置優越,加上氣候宜人、物產豐富,在春秋時期實際上充當了東周的陪都。在此期間,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在溫城上演,有些歷史事件是當時政治局勢快速演變的有力推手。

《春秋左氏傳·隱公三年》記載:鄭國軍隊強收溫地之麥和成周之禾,導致周朝與鄭國交惡。隨之引發了周王室與鄭國的戰爭,周桓王受傷敗落,從而王室衰微,諸侯坐大。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周大臣虢仲率諸侯國集結軍隊進攻晉的曲沃時,在溫城西南角的高臺行誓師北伐,高臺因此得名“虢公臺”。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周朝爆發王子頹之亂,蘇子是擁護王子頹作亂的周朝五大夫之一,作亂未成,五大夫先逃到蘇子的溫邑,然後蘇子奉王子頹出奔衛國,衛國和南燕國聯合討伐周惠王,立王子頹為王,周惠王被迫流亡鄭國。兩年後,鄭厲公和虢君討伐王子頹,殺了五大夫,溫國蘇氏國君不再為周朝大夫。

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晉國假途伐虞滅了虢國,亡國之君虢公醜逃奔到溫,死後葬在溫縣,現在溫縣黃莊鎮尚有虢公冢遺址,附近有東虢村和西虢村,兩村名就是因虢公冢而得名。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周發生叔帶和隗後私通叛亂事件,叔帶攜隗後居住在溫,大興宮室,淫亂作樂。晉文公乘機起兵勤王,殺了叔帶和隗後,迎周襄王返回洛陽。周襄王將溫州原邢等邑賞賜給晉文公。晉文公得到溫縣等河內富庶之地後國力大增,公元前632年春,發動對楚國的戰爭,城濮之戰大敗楚軍,踐土之盟上初步確立了霸主地位,但尚不穩固,並未樹立起絕對權威。這年冬天,晉文公帥各國諸侯在溫會盟,並召周襄王到溫縣赴會,周襄王不敢不從。在溫邑之會上,晉文公率諸侯朝見周襄王,並果斷處置了不聽話的諸侯,從而樹立了絕對權威,鞏固了他的霸主地位。司馬遷《史記》記載,由於孔子維護君主顏面,諱言周王被召赴會,而是曲筆寫成“周王狩於河陽”。

春秋末期,溫縣是晉國趙氏的封邑,趙氏孤兒的故事就發生在溫縣,趙氏孤兒故事裡的一些歷史人物,比如韓獻子、趙盾、刺客鉬麂的墓冢都在溫縣嶽村鄉方頭村,離此不遠處的三家莊村,就是趙氏孤兒藏身處。

溫城不僅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又是溫姓、蘇姓發源地。2005年春,世界溫姓宗親聯誼會組織世界各地溫姓宗親,在溫故城遺址進行尋根祭祖儀式,重修了溫姓始祖郤至之墓,豎立了“溫根”巨碑。溫縣是溫姓發源地得到了全世界溫姓華人的公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