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8 河南省温县是温姓苏姓发源地吗

河南省温县是温姓苏姓发源地吗

赵汗青

公元前2050年至公元前2020年夏室中衰,各诸侯国纷纷加强属地范围的管理,许多小的方国诞生。昆吾氏地处今冀、鲁、豫交壤处,地面范围较大,也在自己的辖区内分立了四个方国。

据《帝系表》载,昆吾氏有子苏、顾、温、董,先后建立起四个小的方国。温国在今河南省温县,因该地有温泉而称名,都城建在今温县上苑村的北地高台上。经文物部门考察,上苑文化遗址为龙山至二里头时文化遗址。

古温国的建立时间,据《温县志·大事记》载:“约在公元前21世纪,此地已立国。以境内有温泉得名,称温国。”古苏国的建立时间,据

《竹书纪年》载:“帝芬三十三年,封昆吾氏子于有苏。”

但是,此时的古温国、古苏国,并不姓温姓苏,他们均姓昆吾氏的己姓,只是以温泉和紫苏草为图腾的部落。温姓是在夏末商初国灭时,以国为氏诞生温姓;苏姓是在商末周初以苏姓建诸侯国时诞生苏姓。

夏末商初,商汤起兵,首先灭了夏的主要诸侯国昆吾氏。据《温县志·大事记》载:“夏癸(夏桀王)二十六年,商灭温,温为商畿内邑。”温国被灭的时间,约在公元前1720年,距今达3720余年,为中国较古老的姓氏。

夏昆吾氏诸侯国内包括温、苏、顾、董四个氏族方国。有温氏在今焦作地区,有苏氏在今安阳地区,有顾氏在今濮阳地区,有董氏在今菏泽地区。商汤建都西亳(今偃师),起兵灭夏,与昆吾之国仅黄河之隔,所以先灭昆吾氏。

以上是温姓得姓的由来。温姓还有两支来源,一支是公元前650年苏国被灭时,苏子逃往东方的卫国称温子,他的后裔以温为姓(见《唐温信碑》),唐时有太常宰温佶;另一支是《广韵》说的晋唐叔虞之后郤至族脉。

公元前573年,苏国被灭后,周将温赐晋,晋派公族大夫郤至辖温。郤至在晋掌兵权,以温为采邑称温季,晋后公畏惧他,诛灭其叔侄三族,他的孙子逃到温邑,开始以邑为姓。

因郤至是晋国的公族,其祖先为晋开国祖唐叔虞,所以今此脉均称唐叔虞为始祖。唐叔虞因桐叶封弟被成王封于唐(晋)国,他的十九世孙为郤至(见《广东温氏发展史·晋世家世系·温氏世系考》)。其他族源为改姓。

在今天的温县城西南15公里的上苑村北岗地上,有一处古代文化遗址和古城址。文化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10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文化层深约3米,发掘出土有石器、陶器、骨器等文物,主要属龙山文化遗物,也包含有仰韶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类型的器物。古城址位于古遗址的东北部并向外拓展,平面大致为东西和南北各约400米的方形,这便是夏至三国时期的温故城遗址。2008年被省政府定名为温城遗址(夏至三国),公布为第五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有关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证实,温以境内有温泉而得名,最早在夏代初期,有位名叫“己平”的颛顼后代在此建立了温国,温被商灭后成为商朝畿内地。西周建立后,周武王将温、原、州、邢等十二邑(今焦作市、济源市全部和新乡市西半部),封给大司寇苏忿生建立苏国,温为首邑,温城从而被称为“苏城”或“苏封”。苏国以温城为都存在约400年,直到东周时期的公元前650年被狄国灭亡,温成为周王室直接管辖的地方。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发生叔带之乱,晋文公率军勤王平定叛乱,温被周襄王赐给晋文公,先后为晋国大夫阳氏和郤氏的封邑。由于温地理位置重要,农业高产,成为晋国公卿之间争夺的地方,先后多次易主。韩、赵、魏三家分晋后,温属魏。公元前275年,秦攻魏,魏“予秦温以和”,温归入秦国版图,属三川郡,郡治洛阳。西汉建立后,汉高祖重置温县,属河内郡。三国时期司马昭晋封晋王后,以家乡司马故里安乐寨为中心修建新城,长宽各1.5公里,打算取代魏后作为国都。司马炎取代魏称帝建立西晋后定都洛阳,遂把温县县治从温故城迁到新城,温故城就此逐渐荒废。

温故城前后约2000年,一直没有变过。由于温城临近王都洛阳,地理位置优越,加上气候宜人、物产丰富,在春秋时期实际上充当了东周的陪都。在此期间,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在温城上演,有些历史事件是当时政治局势快速演变的有力推手。

《春秋左氏传·隐公三年》记载:郑国军队强收温地之麦和成周之禾,导致周朝与郑国交恶。随之引发了周王室与郑国的战争,周桓王受伤败落,从而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周桓王十七年(前703年),周大臣虢仲率诸侯国集结军队进攻晋的曲沃时,在温城西南角的高台行誓师北伐,高台因此得名“虢公台”。

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周朝爆发王子颓之乱,苏子是拥护王子颓作乱的周朝五大夫之一,作乱未成,五大夫先逃到苏子的温邑,然后苏子奉王子颓出奔卫国,卫国和南燕国联合讨伐周惠王,立王子颓为王,周惠王被迫流亡郑国。两年后,郑厉公和虢君讨伐王子颓,杀了五大夫,温国苏氏国君不再为周朝大夫。

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国假途伐虞灭了虢国,亡国之君虢公丑逃奔到温,死后葬在温县,现在温县黄庄镇尚有虢公冢遗址,附近有东虢村和西虢村,两村名就是因虢公冢而得名。

周襄王十八年(公元前635年),周发生叔带和隗后私通叛乱事件,叔带携隗后居住在温,大兴宫室,淫乱作乐。晋文公乘机起兵勤王,杀了叔带和隗后,迎周襄王返回洛阳。周襄王将温州原邢等邑赏赐给晋文公。晋文公得到温县等河内富庶之地后国力大增,公元前632年春,发动对楚国的战争,城濮之战大败楚军,践土之盟上初步确立了霸主地位,但尚不稳固,并未树立起绝对权威。这年冬天,晋文公帅各国诸侯在温会盟,并召周襄王到温县赴会,周襄王不敢不从。在温邑之会上,晋文公率诸侯朝见周襄王,并果断处置了不听话的诸侯,从而树立了绝对权威,巩固了他的霸主地位。司马迁《史记》记载,由于孔子维护君主颜面,讳言周王被召赴会,而是曲笔写成“周王狩于河阳”。

春秋末期,温县是晋国赵氏的封邑,赵氏孤儿的故事就发生在温县,赵氏孤儿故事里的一些历史人物,比如韩献子、赵盾、刺客鉬麂的墓冢都在温县岳村乡方头村,离此不远处的三家庄村,就是赵氏孤儿藏身处。

温城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又是温姓、苏姓发源地。2005年春,世界温姓宗亲联谊会组织世界各地温姓宗亲,在温故城遗址进行寻根祭祖仪式,重修了温姓始祖郤至之墓,竖立了“温根”巨碑。温县是温姓发源地得到了全世界温姓华人的公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