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如果當時諸葛亮輔佐的是曹操,曹操能統一中國嗎?

孫悟空說


歷史不能重來,諸葛亮輔佐曹操,是否能夠統一中國?個人認為還是不行。



諸葛亮加入曹操陣營,無非是提供戰略參謀和內政治理,實際上曹操本人就是一等一的戰略家,而內政方面有荀彧在側,我相信諸葛亮也做不到更好,反而會因為自己的出身遭受青州武士、潁川文士集團的排擠,空有才華無法施展。

曹操統一中國的戰略並沒有犯下任何錯誤。


曹操未能統一中國,直接原因是赤壁之戰的失敗,而這種失敗幾乎是必然。曹操當時已經收拾了袁紹、公孫瓚,統一了中原和遼東地區,只剩下四個半對手:荊州劉表、揚州孫權、涼州馬騰、益州劉璋和豫州劉備(半個)。

曹操此時的戰略方向只有兩個,要麼西進,要麼南下,西南益州因為地勢原因攻佔難度極大。當時荊州牧劉表病入膏肓,荊州軍政出現動盪,是收服的大好時機,曹操不可能錯過這個機會。事實上,劉表一死若被梟雄劉備佔住荊州,日後想要統一就更加難上加難。此種歷史背景下,曹操選擇南征。出發之前,曹操先把馬騰扣押了,暫緩了西北造反的可能、罷三公自立丞相。這個策略沒有任何毛病,即便是諸葛亮,也不會做出更好的選擇。


公元208年七月曹操揮師南下,征討有歸順意圖的荊州,八月劉表病死荊州內部分裂,蔡瑁張允帶著劉琮投降而來。曹操採納荀彧建議,輕裝快進打擊荊州反曹派代表劉備,很快攻下宛、葉、樊城、襄陽四座重鎮,又親自率騎兵追擊逃跑的劉備,在長坂坡殺的劉備只剩下幾十人倉皇逃竄。

曹操佔據重鎮江陵之後,荊州基本上已經不是威脅了,現在直面勁敵東吳孫權。雙方借長江對峙局面基本形成,以當時科技水平而言,長江就是不可跨過的天塹。但是經過連續數月的行軍作戰,曹操將士人困馬乏,到了江漢流域遭遇嚴重的瘧疾傳播,軍隊戰鬥力大損。這是天災,按當時醫療保障水平,也是沒法避免的。退一步講即便沒有瘟疫,曹操未必就收得了東吳,長江是一個問題、東吳內部空前團結是一個問題。即便諸葛亮來了,也不會做到更好。


最終雙方在赤壁展開決戰,曹操的確被莫名東風燒了一把,但是那場火燒赤壁前後,被燒的兵馬主要是劉表舊部,這幫人本身就不想給曹操賣命。曹操的嫡系青州兵幾乎沒有太多損失,曹操之所以火急火燎的回北邊,是因為西北的馬超不顧他老子馬騰的死活,已經決議起兵攻打曹操的大本營,曹操必須回去解決。而等他解決了馬超勢力,南方的孫權政權繼續鞏固、劉備勢力也得到空前發展,南征統一的先決條件已經不復存在。

因此筆者認為,曹操之所以未能統一中國,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不具備統一的歷史條件。曹操可以擊敗袁紹,因為當時群雄割據,消滅其中1-2個,其他諸侯無非是坐山觀虎鬥;但到了統一戰爭的後期,各地割據勢力危機感很足,抱團取暖意識強烈,不論曹操是南下還是西進,只要沒能速戰速決進入長期相持階段、或者遭遇重大挫折,馬超和孫權一定會襲擾曹操大本營,以曹魏的半壁國力還做不到鼎定統一。


這也是曹操在得知劉表病重,火速決定南征的重要原因,不費吹灰之力拔下戰略要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三國真正統一,必須等待時機,曹魏佔據中原只要休養生息繼續壯大國力,等待蜀漢(前期蜀吳火併、後期人才凋零)、東吳實力(孫權死後陷入內鬥、交趾叛吳降魏)自行分化瓦解,然後一舉成功,只是那時曹操早就逝世了。諸葛亮雖然天縱英才,但是並不會比曹操、荀彧英明多少,歷史的滾滾車輪下,個人影響力也終究有限。

不過要是沒了諸葛亮的大智慧,三國格局可能很難形成,至少另一國不太可能是劉備,或者是孫權坐穩荊州逆水而上取得西川,中國歷史提前進入南北對峙。


足球大玩家


歷史是不能假設的,但非要做這麼個假設的話,小編認為不一定。

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說,每個團隊需要的角色不同,就算一支NBA球隊,也不可能都是大牌明星,也需要角色球員和替補球員,畢竟球權是有限的,不可能總在一個人手裡。

大家看看蜀漢中諸葛亮和劉備的定位,劉備給了諸葛亮很大的授權,自己基本只在關鍵的時候才會出現進行決策,平時的存在感是很差的。

而曹操則是雄才大略,在他麾下效力的智囊團很多人都無法掩蓋這個主公的才華,所以如果諸葛亮進入曹操的陣營,恐怕曹操對他的猜忌會比當初的司馬懿更嚴重,而且諸葛亮這麼聰明的人也不會選這麼個有受迫害妄想症的主公,隨時都可能因為猜忌把自己弄死。所以即便是諸葛亮進了曹營,恐怕也會和司馬懿一樣蟄伏待機,不會真心實意的幫曹操統一天下的。


時胖紙說詭事


諸葛亮是個優秀的CEO,傳統知識分子,遇到劉備這樣的管理外行,一拍即合,相得甚歡。劉備父子放權,疑人不用,全力支持,諸葛亮才能有所作為。

劉備手下缺高明的謀士,諸葛亮站在糜竺孫乾這群人當中,如鶴立雞群,馬上就能顯出才幹,領袖文武。可諸葛亮要是到了曹操帳下,就沒那麼好混了。曹操本人老闆兼任ceo,對自己公司有非常明確的規劃,不需要再招ceo.曹操本人多疑,不會放權,諸葛亮也就沒有全面發展的機會。



曹操手下猛將如雲謀士如雨,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等人與曹操智謀不相伯仲,司馬懿文武雙全,諸葛亮投身曹操陣營,會和徐庶一樣,多他一個不多,少他一個也不少。但劉備缺了諸葛亮,蜀漢就建不成了,曹操平漢中,定巴蜀,再從上游順長江而下,東吳不保。所以諸葛亮投靠曹操,曹操是有可能一統天下的。


董狐筆


諸葛亮如果輔佐曹操,會是什麼情況?

這是一個很難為答題人的提問。因為曹操諸葛亮,脾氣不一樣,這二位緣分差點,很難恰好合作,主要是年齡差距過大,但既然提問,再難也得試探一下吧!

各位先生知道,無論是期盼明主的人材,還是渴望人材的梟雄,雙方都需要一個最佳切入點(時間或時期),否則,就可能遭冷遇,有人不計較,也有人很在乎,特別是高端人材,有時更突出。在曹操最需要人材的初平年,興平年,建安初年(190-196)時期,諸葛亮是個兒童,少年沒啥名氣,才能。那就參考司馬



懿加入曹操集團吧!因為司馬懿比諸葛亮還大兩歲。司馬懿是建安六年末到建安七年初,進入曹操集團的,當時司馬懿和曹操之間,還有一層關係,即司馬懿父親司馬防,曾經是曹操的老領導,司馬懿的大哥司馬朗,也在這前後加入曹操集團任職,儘管司馬懿本人並未利用這些資源。司馬懿加入曹操集團時,曹操已經文有荀彧,荀攸,崔琰,劉曄,郭嘉,程煜,賈詡,滿寵,毛玠,陳群,武有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淵,李典,樂進,典韋,許褚,張遼,張郃,徐晃,于禁等,堪稱人材濟濟。司馬懿在下層待了至少十多年,直到曹操去世,也沒有大用。在曹丕上臺之後,司馬懿才得以翻身。諸葛亮如果與司馬懿同時加入,因為兩人壽命差異很大,命運就差太多。



諸葛亮的本來意願,是“寧靜致遠,淡泊明志“的田園生活,並不願出仕為官。這在諸葛亮答覆徐庶那段話中,表現的很清楚。但是,徐庶已經推薦給劉備,劉備又接二連三,不依不饒,三顧茅廬,最後臨終又賦予託孤重任,這既是榮耀,地位,更是責任和壓力。

諸葛亮之所以名聲大噪,主要因為:一是責任心,使命感;二是三國演義的廣泛宣傳。但這同樣有兩個前提,一是劉備充分信任,尊重,二是劉備早早騰出位置,給了諸葛亮機會。試想:如果劉備在世,諸葛亮未必能有如此輝煌人生。

由此可見,曹操不可能給予諸葛亮過多關注,因此,風雲際會,英雄逢時,諸葛亮在曹操集團,可能令人大失所望,表現會很一般般。(12:36)


流譽後


那就看是什麼時機了。

如果和劉備一般在平定荊州的時候歸降曹操,恐怕也不能阻止赤壁的慘敗發生,因為當時即便手下資歷最高的謀士之一的程昱都沒有攔住曹操攻打江東,憑藉諸葛亮恐怕更不行。

赤壁之戰後曹操自知統一無望漸漸有取代漢室,固權守位的想法,和荀彧一般有匡扶漢室想法的諸葛亮恐怕難逃曹操之手。

所以我的觀點就是如此


月色憂鬱


很簡單,劉備沒了孔明,赤壁之戰時投靠孫權,做客將,假設赤壁之戰孫權還是贏了,孫權在前線給劉備一個地方駐紮,防備曹操,孫權取的荊州大部,但是孫十萬,北不能過長江,西不能取巴蜀,然後漢中投降,西蜀基本都是投降派,也是望風而降,然後從巴蜀順流而下,基本可以勝利了,就算有情況,曹丕也能統一了,然後也沒司馬懿的事了。然後孔明對曹操的幫助就不好說了,我覺得最有可能的是,先閒置在一邊,然後讓曹丕去用他。漢朝傳承600年,最後毀滅的時候也特別的璀璨。


有個賣衣服的人



冰路化工


曹操手下精兵良將太多。諸葛亮去了也不一定能官居要職,當然曹操也從來沒有迫切的希望諸葛亮輔佐自己,曹操把徐庶弄到自己門下,也沒起太大作用,一個帝王不需要太多謀臣,謀臣太多容易亂,朝中議事的也就幾個,而且曹操自己足智多謀,別人也只是輔佐,只是讓謀臣來印證自己正確的決斷罷了,統一天下是必然完成不了的事情。因為他們都是漢臣,從來不是推翻前朝暴政的那種。


匪宜有所思


不會統一中國,曹操一代霸主,身邊能人謀士自然不在少數,和諸葛亮一樣厲害的人估計也不在少數,他統一中國了嗎?問題根源不在諸葛亮在於曹操,身邊謀士多,各抒己見,到底哪個說的對哪個說的錯,無從知曉。只有決斷者下的命令是最終的。劉備可以和曹操一拼就是因為劉備只有諸葛亮一人,諸葛亮的話就是劉備最後下的命令。假如諸葛亮在曹操身邊,同曹操其他謀士一樣,說的未必遭曹操採納


民以農為生


孔明如在曹營,就是累死曹操可能被別人所滅。因曹營一流謀士大多,豈能孔明一人獨論?孔明心氣高不善與人團結共事,曹眾謀士定可遠走或出工不出力。孔明鞠躬盡瘁幫曹操,死而後已看助曹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