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 急性心力衰竭的管理,這些細節你都注意了嗎?

急性心力衰竭的管理,這些細節你都注意了嗎?

急性心力衰竭(AHF)常危及生命,必須快速診斷和緊急搶救治療。急性心衰患者需要全程標準化無縫管理,對臨床干預措施進行細化。

下面這些管理細節,你關注了嗎?

1、快速評估與分診

(1)不論病因如何,急性心力衰竭均表現為容量負荷過重引起心功能惡化、組織灌注減少,患者症狀從呼吸困難、外周水腫加重到威脅生命的肺水腫或心源性休克,均可出現。

➤ 左心功能降低的早期徵兆為:患者出現原因不明的疲乏或運動耐力明顯減低,心率增加15~20次/min;

➤ 急性肺水腫患者典型表現為:突發嚴重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煩躁不安,呼吸頻率可達30~50次/min,聽診心尖部舒張期奔馬律,雙肺佈滿溼囉音;

➤ 心源性休克主要表現為持續性低血壓,收縮壓<90mmHg,且持續30min以上。

(2)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加重)患者常見症狀及體徵如表1。ADHERE研究顯示,排在前四位的症狀或體徵是呼吸困難(89%)、肺部囉音(68%)、下肢水腫(66%)、乏力(32%)。

表1 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失代償(加重)患者常見症狀及體徵

急性心力衰竭的管理,這些細節你都注意了嗎?

(3)出現呼吸困難的患者,應儘早予以連續心電監測(包括心率/律、血壓、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須在幾分鐘內完成;伴胸痛時,應協助醫師在最初30~60 min內,排查急性冠脈綜合徵。

(4)對於呼吸困難嚴重(呼吸頻率>25次/min,呼吸窘迫,吸氧狀態下SaO2<90%)、血流動力學不穩定(血壓升高或降低,嚴重心律失常,心率<40次/min或>130次/min)的患者,須立即實施緊急救助。

(5)依據患者血壓水平、末梢循環狀況、肺部聽診情況,進行急性心力衰竭臨床程度床邊分級(表2)。

表2 急性心力衰竭臨床程度床邊分級

急性心力衰竭的管理,這些細節你都注意了嗎?

(6)可疑急性心力衰竭評價工具有Baggish評分系統、急性心力衰竭早期預警評分系統。

Baggish評分系統包括8個指標:NT-proBNP升高(4分)、胸部X線片示間質肺水腫(2分)、端坐呼吸(2分)、無發熱(2分)、使用袢利尿劑(1分)、年齡>75歲(1分)、肺部囉音(1分)和無咳嗽(1分),0~5分表示急性心力衰竭可能性低,6~8分表示急性心力衰竭可能性中等,9~14分表示急性心力衰竭可能性高。

急性心力衰竭早期預警評分系統包括:氧飽和度、每小時尿量、心率、情緒狀態、呼吸頻率5個指標,可預測2~6h內高危患者急性心力衰竭的發作,適用於重症監護病房進行,每小時評價一次,0~1分為低危,2~3分為中危,4~5分為高危,6~10分為極高危。

表3 急性心衰早期預警評分

急性心力衰竭的管理,這些細節你都注意了嗎?

2、專業管理

(1)所有可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必須儘早接受合理的治療,“及時治療(Time - to - Treatment)”的理念在急性心力衰竭中非常重要。

(2)急性心力衰竭的系統化、規範化專業管理模式,涉及兩個方面:一是多學科團隊;二是建立心力衰竭專科監護病房。

(3)在有監護病房的情況下,滿足收治標準時,須立即進入監護病房,爭取及時治療。監護病房收治標準:呼吸頻率>25次/min,SaO2<90%,中重度呼吸困難,收縮壓<90mmHg;需要進行機械通氣,或者出現休克、意識改變、代謝性酸中毒等,也屬於收治標準。

(4)監護病房的特徵包括持續性生理功能監測、高護患比例、快速接受診斷性檢查和治療干預。有研究顯示,每10張監護床單位安排3名以上的註冊護士管理,有助於提高護理質量,降低病死率。

3、最佳體位

(1)出現突發性端坐呼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時,提示患者肺水腫,需要提供高背、高枕等支託物協助患者取端坐位,拉起床檔,以防止患者墜床。

(2)出現持續性低血壓,伴皮膚溼冷、蒼白和紫紺,尿量減少,意識障礙時,提示應迅速採取平臥位。

(3)患者出現低血壓(嚴重者)、肢端溫度降低、皮膚充盈下降、口渴、口乾、皮膚乾燥等低血容量表現時,應迅速採取平臥位或休克臥位,抬高頭部及下肢,以增加回心血量,並注意保暖,必要時應立即給予補液等抗休克處理。

(4)採取半臥位或坐位易導致心輸出量減少,建議無明顯呼吸困難的患者採取自感舒適體位,半坐臥位角度以30°以下為宜。

(5)實施機械輔助治療期間,患者體位依據相關指南進行。

(1)鼻導管給氧:可從低氧流量(1~2 L/min)開始,根據動脈血氣分析結果,調整氧流量至4 L/min。

(2)面罩給氧:適用於伴呼吸性鹼中毒患者,以及未合併二氧化碳瀦留,需要高流量吸氧(4~10 L/min)的患者。

(3)氧氣治療期間,應持續監測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和(或)血氣分析,並評估患者的主觀症狀以評價氧療的效果。

5、病情觀察

(1)急性心力衰竭患者應進行持續病情監測。具體監測內容及頻率見表2。

表4 病情觀察的內容和頻率

急性心力衰竭的管理,這些細節你都注意了嗎?

(2)出入量平衡監測方法:

➤無明顯低血容量因素(大出血、嚴重脫水、大汗淋漓等)每天液體入量一般應在1500 mL以內,不宜超過2000 mL;

➤保持每天出入量負平衡約500 mL,嚴重肺水腫者水負平衡為1000~2000 mL/天,甚至可達3000~5000 mL/天,以減少水鈉瀦留,緩解症狀;

➤ 3~5天后,如肺淤血、水腫明顯消退,應減少水負平衡量,逐漸過渡到出入量大體平衡。

靜脈入量過多有可能加重患者心腎功能惡化、增加病死率、延長住院時間,應嚴格限制每日靜脈輸液量,輸液速度不應超過2 mL/min。

(3)容量狀況評估方法:

➤當患者體質量增加、頸靜脈充盈、外周水腫、腹圍增加,提示容量負荷過重;

➤出現心動過速、低血壓(嚴重者)、肢端溫度降低、皮膚充盈下降、口渴、口乾、皮膚乾燥,提示有低血容量的表現。

(4)急性心力衰竭症狀可在緊急救治後幾小時內得到控制。緊急救治有效的指標:

相關症狀(呼吸困難、端坐呼吸、夜間陣發性呼吸困難)減輕,尿量充分(開始2h尿量>100 mL/h),SaO2上升,心率、呼吸頻率下降(1~2 h內),皮溫升高,肺部囉音減少。

病情穩定的指標:

①症狀緩解、可平臥;

②生命體徵穩定,如心率<100次/min,無直立低血壓;

③出入量平衡;

④無或輕度腎功能損傷(慢性腎病患者伴有);

⑤胸部X線片顯示肺水腫、肺淤血徵象明顯改善或正常。

(5)病情相對穩定後,轉入相應病房進行病因治療。轉運過程遵守轉運指南及相關流程。

(6)安排患者出院時,應將患者納入隨訪管理計劃。建議專業人員在患者出院2周內進行隨訪。

中國急性心力衰竭急診臨床實踐指南(2017)發佈!

心衰容量管理舉足輕重,這篇可以說很全面了

執筆:李慶印 李崢 康曉鳳 呂蓉 張方圓

來源: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醫師協會心力衰竭專業委員會, 北京護理學會. 成人急性心力衰竭護理實踐指南. 中國護理管理. 2016, 16(9): 1179-118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