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諸葛亮和司馬懿到底誰更聰明?

13先生的故事在書裡


雖然很多人可能會說司馬懿聰明,因為司馬懿的孫子最終吞併了三國,成為了笑到最後的人,可事實真的就是這樣嗎?

司馬懿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握了曹魏的最高權力,模仿起了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兩個兒子則是更加無所忌憚,尤其是小兒子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甚至還當街弒君。到了孫子司馬炎,直接取代曹魏建立西晉,然後統一全國。而反觀諸葛亮,累死累活為劉備一家打工,輔佐劉禪這種庸主,最後沒得到一點好處,窮極一生的志向一輩子都沒完成,兢兢業業的北伐也沒為蜀漢開闢多少國土,實在是愚忠,和司馬懿的成就比起來實在是不值一提。

然後呢?諸葛亮成為三國時期唯一一個進入“武廟十哲”的人物,成為千百年來臣子的典範,成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代名詞,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典範,成為後世無數文學家,政治家,歷史學家的歌頌者,杜甫曾寫《蜀相》歌頌他,陸游則酷愛他的《出師表》,多次晚上睡不著拿起來看,一邊看一邊寫詩歌頌他,蘇東坡也曾說“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必不忠”。他的祠堂更是取代了劉備的位置,硬生生把劉備祠變成了武侯祠。今天的諸葛亮已經成為了中國人智慧的化身,隨便問一箇中國人知不知道諸葛亮,絕大部分都是知道的,一想到諸葛亮,第一印象肯定是忠誠,敬業和智慧。而問一問司馬懿,知道歷史上的司馬懿的又有幾個,我想肯定應該不多。就算了解司馬懿的,想到的第一印象大部分人應該也不是正面的。

到了晉明帝的時候,有一天,晉明帝問王導:晉朝是怎麼取得天下的?王導於是給明帝講述了司馬懿的種種經歷,以及司馬昭殺害高貴鄉公的事情。晉明帝聽了以後,感到羞愧難當,把臉埋在了床頭,接著對王導說道:“照你這麼說,晉朝的基業是不能長久了。”連自己的後代都看不起自己,可見司馬懿是多麼不堪。與之相反的是,東晉大力推崇諸葛亮,甚至直接追封諸葛亮為武興王。

而司馬家族建立的西晉則更是中華民族的恥辱,得國不正的它是建立在無數屠殺的鮮血之上的,統一三國不到三十年就又陷入了戰亂之中,最後更是導致

五胡亂華,中華民族險些亡國滅種。到現在,歷史教科書上都幾乎不提西晉,更別說司馬懿了。而諸葛亮呢?歷史教科書上會提,語文教科書也會提。

所以,到底是誰更聰明呢?一個流芳千古,另一個就比較尷尬了,畢竟連自己的後代都覺得丟臉。


百勝軍節度使


拋開演義的粉飾,諸葛亮理論水平高,綜合實力不及司馬懿。但中國人看重的是人品,諸葛亮要甩司馬懿好幾條街,因此流芳千古。

打仗,諸葛亮負多勝少

說起三國,軍事是最博眼球的話題。由於司馬懿一直被曹操打壓,出道晚,《三國志》記載,與諸葛亮正面交鋒兩次,雖然打得不光彩,但全部取勝。

第一次正面交手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軍主帥大司馬曹真病重,司馬懿第一次全權指揮抗蜀行動。雙方部隊一接觸,魏軍勢如破竹,一路追趕蜀軍到滷城。諸葛亮在滷城紮下疑兵陣,佔據南北兩座大山與魏軍對峙。司馬懿搞不清蜀軍主力囤聚在哪座山上,便按兵不動,結果被急於出戰的魏將嘲笑“畏蜀如畏虎”,無奈司馬懿只好全軍攻擊北山,雖然猜中了諸葛亮的主力,沒有猜中諸葛亮的圈套,被兩面夾擊,魏軍大敗,這就是著名的“滷城大捷”。吃了敗仗後,司馬懿冷靜的分析了戰爭局勢,認為硬碰硬會兩敗俱傷,蜀軍長途征戰,補給供不上,只能不戰自退。於是採取“龜縮戰術”,堅守不出。正如司馬懿所料,蜀軍長途運送補給非常吃力,又遇到大雨,押糧官李平怕延誤時間被諸葛亮責罰,便假傳聖旨讓諸葛亮撤退。魏延認為“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蜀軍佔據有利地形,剛打了大勝仗,情緒高昂,撤退等於前功盡棄。拘泥於禮法的諸葛亮卻選擇了撤退。魏軍大將張郃得知蜀軍撤退,想趁機佔個便宜,結果被諸葛亮在木門道設置埋伏,反殺張郃。


第二次交鋒也是最後一次交鋒,諸葛亮第五次北伐,這次諸葛亮與吳國聯手,大有勢在必得之勢,攻佔了武功五丈原。有了上次的教訓,城府很深的司馬懿小心謹慎,蜀軍之後幾次進攻都被司馬懿輕易化解。隨後司馬懿依然採取慣用的“龜縮戰術”,“堅壁據守,以逸待勞”。《三國演義》中還整出個為了侮辱司馬懿,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的橋段,這種手段太Low了,感覺諸葛亮遇到司馬懿這種老奸巨滑的對手,也是無可奈何。司馬懿採取“龜縮戰術”並不丟人,《孫子兵法》上說,“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見司馬懿熟讀兵法,加之司馬懿情報工作做的不錯,得知諸葛亮操勞過度,身體狀況每況欲下,他經常探聽諸葛亮的飲食,料定他回不了蜀國。

諸葛亮病死五丈原,第五次北伐也以失敗告終。好在在死前安排好了撤軍之計,蜀軍安全撤退,司馬懿看了蜀軍留下的營寨,也不由的讚歎諸葛亮的軍事才華。諸葛亮挽回一點面子。

但戰爭不是看過程,更不是看精彩片斷,是看結果,諸葛亮七次北伐,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出兵很威武,中場很漂亮,結局很無奈,次次勞民傷財,無功而返。兩次交鋒,司馬懿損失大將張郃,卻耗死了丞相孔明,從結局看,笑到最後的是司馬懿。孰強孰弱一目瞭然。

治國,諸葛亮治國半途而廢,司馬氏篡權奪位成功

治理國家上,諸葛亮要比司馬懿難得多。劉備劉皇叔起兵時和光桿司令差不多,三員大將百十號人,連個棲身之地都沒有。諸葛亮推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後,在劉璋的基業上,靠嚴明的法治,發展農耕、息民政策,使蜀國積蓄了與曹魏抗衡的實力。在劉備死後,諸葛亮感到擔子很重,有點不淡定了,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先帝遺願,沒有繼續在發展國內經濟、撫卹黎民、安邦定國上下功夫,挑起大規模的戰爭,六出祁山,結果因為常年征戰,國力消弱,本來不堅實的根基更加鬆動,可以說諸葛亮晚節不保,多次北伐是他一生的敗筆。

魏國人才濟濟,分工明確,特別是曹操在世時,一直壓制著司馬懿,司馬懿對治國大政參與不多,但他向曹操建議大規模軍士屯田,顯示出其政治才華。司馬懿在主政時期更是堅持大興軍屯,廣開漕渠,使“百姓大悅”,為一統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礎。曹操死後,魏明帝奢侈無度,好修宮室役者萬餘人,雕玩之物,動以千計,司馬懿“皆奏罷之,節用務農,天下欣賴。” 可以看出司馬懿堅持原則,大搞軍民大生產,體恤百姓,贏得了好口碑。應該說諸葛亮加入齊備陣營後,面對的是一個國家的建立、建設、強盛壯大,考慮的問題更全面,目標實現三足鼎立,胸懷更博大。但因勞累過度半途而廢。

司馬懿更多的是面對蜀、吳襲擊,在諸葛亮同一時期,參與內政的機會並不多,但從曹操死後,特別是曹真死後,司馬懿沒有了顧忌,開始把持朝政,最終司馬氏篡權成功,可以說厚積薄發,司馬懿的才能之前只是在曹氏壓制下無法施展而已,但卻奠定基礎。治國上,司馬懿又笑到最後,這種能屈能伸的政治城府,比起晚年心浮氣躁的諸葛亮強多了。

用人,諸葛亮沒有培養好第二梯隊

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這句流傳至今的一句話成了蜀國的笑話。為什麼蜀國沒有儲備人才?劉備當年起兵時,打著皇叔的金字招牌,雖然水分很大,但很多人相信,加入劉備戰隊。後來劉備佔據蜀漢之地,地理位置偏西南,僅佔據一州之地,人口、經濟、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及中原和江東。在建立蜀國後,劉禪的昏暈無能,號如力大大降低,無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再加上多年征戰負多勝少,損失慘重,人員消耗巨大。老將馬超、趙雲相繼去逝後,蜀國人處於青黃不接狀態。諸葛亮很清楚文臣武將的狀況,理應該佔據蜀地,休養生息,積蓄實力。但諸葛亮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承諾,窮兵黷武,四處征戰。在用人上,諸葛亮一意孤行,喜歡按自己的喜好用人,大量提拔將門虎子,比如自己的兒子諸葛瞻,關羽的兒子關平、關興,張飛兒子張苞,趙雲兒子趙統、趙廣。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薦素有戰功的魏延和吳懿,諸葛亮卻信不過他們,任用沒有實戰經驗的小鮮肉馬謖,結果差點丟了老命。在第五次北伐才起用魏延和吳懿,此次戰役,二將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但他對魏延還是不信任,雖然魏延多次提出自己的想法,爭論最多的是“子午奇謀”,但不被採納,諸葛亮死後還設計以謀反罪殺了魏延。

在世襲制世族壟斷政治條件下,司馬懿力排眾議,提拔了不少有能力、出身低賤的大將,在對蜀、吳作戰中產生巨大作用。比如大將鄧艾、石苞等,都出自“草根”。從用人方面,司馬懿又勝一籌。

演義,粉飾諸葛亮

羅貫中其實很清楚兩個人的能量比,為了讓諸葛亮強過司馬懿,在《三國演義》中給諸葛亮加了很多戲份,比如“空城計”,其實司馬懿根本沒有參與街亭之戰,當時主將是張郃,也就不會有空城計之說。

當然諸葛亮人品上遠遠高於司馬懿,中國人更看重品德,諸葛亮《出師表》膾炙人口,為了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為後人樹立了萬世師表,是大智大慧的象徵。但由於演義過度渲染,民間過於迷信,造成“諸葛多智而近妖”的印象。

司馬懿給人的印象是老奸巨猾,和姦雄曹操為伍,也留下“奸”的形象;特別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奪了曹魏的江山,給司馬氏刻上不光彩的印跡。在大家印象中,司馬懿就是一個一無是處,平庸無能的奸人。其實是中國式的臉譜化誤導大家的思維。

兩人都是大智大勇之人,但從綜合實力看,諸葛亮不如司馬懿。


聾王異史


諸葛亮更智慧。諸葛亮死之前交代姜維,“吾死之後,不可發喪。可做一大龕,將吾屍坐於龕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內;腳下用明燈一盞;軍中安靜如常,切勿舉哀;則將星不墜。吾陰魂更自起鎮之。”然後他對著自己的將星以劍指之,口中唸咒。以此迷惑司馬懿,以贏得部隊撤退的時間,但司馬懿沒看出來,他只看到將星欲墜,諸葛亮命不久矣,但沒推算到具體時候,這就是差別。

司馬懿看到將星墜了以後領兵追趕,看到諸葛亮的屍體端坐,司馬懿大驚,“孔明尚在!吾輕入重地,墮其計矣!”魏兵魂飛魄散,棄甲丟盔,拋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踐踏,死傷無數。走了五十餘里,司馬懿用手摸頭曰“我有頭否?”可見司馬懿非常懼怕諸葛亮,曹軍也非常懼怕。為什麼怕?不就是司馬懿面對諸葛亮太沒把握了嗎?

諸葛亮的一生留下很多智慧的故事,比如:草船借箭,給趙雲的三個錦禳,智取漢中,八卦陣,智取三城,木牛流馬,還有一個他沒來得及使用的發明,孔明臨終前交代姜維“吾有連弩之法,不曾得用,其法矢長八寸,一弩可發十矢,皆畫成圖本。汝可依法造用。”

諸葛亮不僅是政治家、軍事家、還是個發明家。

司馬懿工於心計,醉心於爭權奪位。而這些恰恰是諸葛亮不屑為之。


牡丹梅花鑫森淼


諸葛亮與司馬懿都是千年難得一遇的奇才,恰逢二人都生活在同一歷史時期,又是敵對方,所以關於他們鬥智鬥勇的小說影視題材層出不窮!就好比現在足球界梅西C羅一樣,關於他們倆孰強孰弱數十年來爭論不休,這更加加重了這些風流人物的傳奇色彩。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號臥龍,徐州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發明家。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並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無比精彩,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後來的守荊州佔西川,五次北伐的事蹟我們早已耳熟能詳。



司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魏國政治家、軍事謀略家,魏國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司馬懿的一生大概就沒有諸葛亮那麼耀眼了,在很多作品中都是作為諸葛亮對手來襯托諸葛亮的偉大。他的一生好像也沒有能值能讓人無比崇拜的偉大事蹟,讓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特能忍耐,也特別長壽,熬死魏國三任皇帝。

從以上看出我們似乎有了一個結論,


那就是諸葛亮比司馬懿聰明。年輕的時候我也是特別崇拜諸葛亮,在我眼中他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隨意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多,慢慢的我發現,其實司馬懿聰明之處與諸葛亮是兩個不同的表現方式。諸葛亮的聰明是鋒芒畢露型,他的才智一路披荊斬棘,為蜀漢贏得三足鼎立之勢,贏的世人無數讚歎。司馬懿的聰明是隱忍內斂型,他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但厚積薄發,時刻在找敵人的命門所在,尋找一擊必中的時機,最後為他奪得最後的勝利。還有他用人方面的才能,善於收買人心,知人善用,都是我們現代人該學習的榜樣,至於諸葛亮的才智,有點高高在上,遙不可及,不適應我們現代人。

其實不管是諸葛亮還是司馬懿,各有各的長處,每個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就像現在的梅西與C羅數十年的恩怨情仇,不是在英雄惺惺相惜中一笑而過嗎。


無數贊中迷失自我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有智慧?

我認為,智慧也是有方向的,就軍事才能來說,兩人都不在乎一時勝利,諸葛亮更側重於戰爭大局,而司馬懿則更側重於利用戰爭提高自己的實力

這就更加需要內外兼及,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以及該安排對自己的利弊,這就涉及到司馬懿比諸葛亮更加智慧的一點——隱忍

司馬懿的隱忍,可以說是他成功智慧的法寶

第一,初入仕途,隱忍自保

司馬家世代為官,是河內郡大家族,二十歲之前就以胸懷謀略成名。公元201年 ,曹操聽聞司馬懿名聲,於是派人徵闢(漢代擢用人才的一種制度)。此時司馬懿已基於自己對曹操的瞭解,明白以曹操的聰明才智,很快會發現自己的“本心”,一旦發現,就是自己死的時候,所以他強壓下所有年輕人建功立業的急切心情,假裝生病,拒不出仕

(司馬懿與曹操)

要知道,此時的曹操已經是官渡之戰之後,雄踞北方,大勢已成,投靠曹操,無疑是天下有才之士最夢寐以求的選擇,司馬懿這個時候隱忍,可以說是要完全斷絕自己建功立業的機會

七年以後(208年),在曹操威逼之下,司馬懿不得不出仕為官,這個時候他發現了有野心有謀略同時易拉攏的曹丕,於是,司馬懿迅速找到一條,既不直面曹操,又可以保全自己的方法——投靠曹丕

(狼顧之相)

果然,沒過多久,還是讓曹操發現司馬懿的“狼顧之相”,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心做臣子的人。但此時,司馬懿已成為曹丕的“貼心體己人”,十分維護

當然 ,如果曹操決心要殺司馬懿,曹丕肯定是攔不住的,所以之後司馬懿更加的低調,做事廢寢忘食,表現出一副任勞任怨的樣子,才保住性命

第二,曹丕上位,隱忍謀權

公元220年,曹丕繼位,並於這年登基稱帝,實際上,曹丕雖然沒有殺司馬懿,但也防著他

開始的時候,司馬懿只是御史中丞、督軍,負責朝廷禮儀、監軍,並沒有實際權力

在未來的幾年裡,曹丕每次大戰,都讓司馬懿留守許都,美名其曰“為我分憂”,實際上是在抑制

(司馬懿與曹丕)

試想一下,一個酷愛游泳的人,不讓近水,是什麼感覺。這就是當時的司馬懿

這段時間裡,司馬懿只能熬著性子,對內鎮撫百姓,對外為大軍提供軍資(不是說不重要,只是算軍功的時候不會多算),當然他做的很好

司馬懿的隱忍,直到曹丕去世,才真正得到回報。226年,曹丕對曹叡說:“一定不要懷疑他”。司馬懿成了輔政大臣

第三,初掌軍權,隱忍塗大

226年,曹睿繼位,司馬懿升任驃騎將軍,48歲的司馬懿,終於有了軍權,之後就是我們熟系的諸葛亮北伐中,兩人對戰

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會看不出來嗎?就算看不出來,派100人,去試探一下,不行嗎?為什麼放著這麼有利的局面,不戰而退?

(諸葛亮與司馬懿)

很明顯是不想打,此時魏國,曹真、曹休的地位遠在司馬懿之上,現在打敗蜀國,司馬懿的大將軍位置,就會成為兩人的屬官,再沒有獨立掌控軍隊的機會,這也是為什麼諸葛亮病死以後,司馬懿窮寇莫追的原因

第四,大權在握,隱忍奪權

239年,曹睿去世,年僅八歲的曹芳繼位,此時的魏國,司馬懿的對手只剩下曹真,而且兩人的地位相當。但曹真是曹操養子,屬於曹家嫡系,司馬懿作為外人只能避其鋒芒,韜光養晦,拒絕司馬家子弟為官

(曹爽)

曹爽繼承曹真的位置後,更是稱病不上朝,直到抓住曹爽的失誤,誅殺曹爽,之後更是藉口將魏之王公全部拘捕,自此架空魏氏

總結一下:司馬懿的成就,是他一步步小心經營得來(還有一點,就是太能活),其地位要比諸葛亮高出許多(雖然是後代封的,但也是皇帝),而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名垂千古,說到根本還是其人品得到了世人的認可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挺對,就關注轉發一下唄!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不對,就留言討論一下唄!


飛哥講歷史


隆中三分計定天下

在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助他興復漢室之時,分析北曹操不可取,東孫權可盟約的策略,闡述奪取益州、荊州二州的重要性,同劉備共談興復漢室,進取中原的對策。此時的諸葛亮還是臥龍崗的臥龍先生,未出世,卻對當時的各方形勢有詳細的把握,足見其在政治軍事方面的雄才偉略。

聯吳抗魏、計定益州漢中

親自到東吳當說客,成功的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擊曹操,於赤壁大敗曹操。佔據荊州四郡,幫助劉備成功奪取益州,佔據漢中,從此奠定三足鼎立的三國局勢。在外交上展現了他的才能。

他還是有名的書法家、文學家,一篇《出師表》為廣為後世傳誦,同時還是發明家,創造發明了諸葛連弩、木牛流馬。

司馬懿是北魏的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他與諸葛亮交集是在諸葛亮第四次與第五次北伐,以守為攻,直至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兩人都沒有過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交手。不過在擊退蜀軍北伐之後,司馬懿感嘆諸葛亮“天下奇才也”,足見諸葛亮在司馬懿心中的地位。

司馬懿的聰明更多的展現在謀略方面,從曹操手下再到曹丕手下,直至曹睿手下,他運籌帷幄,一步一步地將曹魏勢力吞併,擴大司馬氏勢力,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

所掌權的時代不同,二人沒有太多的交集,單從史書,個人綜合功績來看,諸葛亮的聰明是遠超司馬懿。


籃壇故事


此情此景,我想吟詞一首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否成敗轉頭空

莫以成敗論聰明

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司馬懿:百花開時我不開,我花開時百花殺

諸葛亮與司馬懿無疑是三國中最有名的兩位謀士,一位鞠躬盡瘁,贏得生前身後名,留下千古美名;一位隱忍綻放,輔佐曹魏三代人,最終竊取曹魏果實。

劉備死後託孤諸葛亮,諸葛亮乃總領蜀漢國家軍政事物。

諸葛亮需要負責的是一個國家,國家的軍事,政治及民生無不需要諸葛亮躬親,諸葛亮面對的是天下蒼生,需要對一個國家負責;而司馬懿作為曹魏手下只需面對自家前程

二者揹負的使命不同,處事方式當然不同

諸葛亮由於揹負著蜀漢江山及百姓自然需要過於謹慎,處事猶豫的心態

然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能讓你既有精力躬親軍事,打招無敵軍隊,又讓你事無鉅細處理國家政治、後勤;

諸葛智商再高 再聰明也抵不過分解因式 抵不過歲月與精力

當然司馬懿教會我們,苟得住,猥瑣發育 我們後期很強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Somethings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懿熬死了諸葛亮,最終以蜀國北伐失敗而告終,這一敗導致蜀國從此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諸葛亮在三國演義中如神一般的存在,他神機妙算 用兵如神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在無數戰爭中為蜀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蜀國之所以能在亂世中佔三分之一的天下有他一半的功勞。也正是因為他的存在讓吳國和魏國有所忌憚。而司馬懿在北伐爭中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也讓後世覺得他的才能不輸諸葛亮。甚至有人認為司馬懿比諸葛亮更聰明。其實說誰比誰更聰明太片面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認為兩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可以說是各有千秋吧。

諸葛亮是三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外交家。從政治上諸葛亮的隆中對策便可以看出他的獨特眼界,諸葛亮在茅廬中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 ,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正是這一策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勢。從外交上諸葛亮聯吳抗曹,舌戰群儒把吳國群臣說的啞口無言。諸葛亮不僅擅長外交而且很“毒舌”,三氣周瑜,不廢一兵一卒便殺死了吳國第一大將。從軍事上,諸葛亮屢出奇謀 火燒博望坡、火燒赤壁、七擒孟獲、火燒上方谷更是讓司馬懿險些喪命。但諸葛亮也有缺點:

  • 諸葛亮經常大小事物都親力親為,一來導致他太過操勞,二來不能侷限他人的能力。
  • 論用人能力他不如劉備,劉備在託孤之時,特意叮囑過諸葛亮:“馬謖言過其實,不堪大用,君其察知”。而諸葛亮沒有考察清楚便用了馬謖 才有了馬謖失街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但諸葛亮為蜀國奉獻了自己的一生,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來形容諸葛亮在下恰當不過。

司馬懿是三國時期的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權臣也是奠定晉國基礎的人。



司馬懿出生於大世家,自幼便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曹操聽聞司馬懿有曠世之才想用他,司馬懿認為天下之主尚未分明,且曹操贅閹遺醜,他暫不想效勞於曹操,於是裝病拒絕,在當時曹操是三國勢力最強的一方,在古代有才的人最希望有一個發揮能力的平臺,大展身手 名垂千古 在有生之年能做一番大事記入史冊是他們畢生的心願。而司馬懿卻能將自己的才華隱藏起來,由此可見:

  • 司馬懿極其擅長隱忍 、韜光養晦。
  • 懂得審時度勢,在合適的時機出山。曹操最重要的謀臣之一郭嘉在臨死前曾對曹操說過,司馬懿思之深遠 臣所不能及,能用則用,不能用則殺之。郭嘉一生從無遺策,可以看出司馬懿確實城府極深之人。

在政治上司馬懿在曹丕繼位後推行新政,啟用寒門子弟,也為魏國培養了很多重要的人才。

在北伐戰爭中司馬懿自知謀略和用兵上不如諸葛亮,所以他選擇不主動與諸葛亮對抗 避其鋒芒 使用了拖延戰術 最終將諸葛亮耗死了 不得不說這種做法很聰明。

總體來看兩位可謂各有千秋,論計謀和用兵司馬懿不及諸葛亮

1. 空城計



三國演義中,馬謖痛失街亭後諸葛亮為了掩護軍隊撤離,上演了一場空城計,在司馬懿兵臨城下時,打開城門讓幾個打雜的人打掃院子,自己在兩個書童的陪伴下彈琴,琴聲開始比較平淡,然後突然變的很急促,緊接著是琴斷的聲音,琴聲戛然而止,司馬懿馬上意識到不好,由於本來就多疑所以立馬下令掉頭就跑,一口氣跑出了三十里,等他反應過來,諸葛亮等人早就離開了。

2. 死諸葛嚇跑活司馬



諸葛亮病逝後,他留下遺詔讓軍隊撤軍。但諸葛亮料到如果司馬懿知道自己死的消息定會追擊,於是他提前命人做了一個自己的木雕像,坐在他的四輪車上。司馬懿本來已料定諸葛亮已死,所以才放下戒心,結果追兵剛到,姜維就把有木雕的四輪車推出來。司馬懿看見木雕,以為諸葛亮沒死,司馬懿本來就對諸葛亮有所忌憚,看到這些以為又中了諸葛亮的計,嚇得馬上逃走了。回去之後反應過來,懊惱不已。

論審時度勢和心性及城府諸葛亮不及司馬懿

1.審時度勢

諸葛亮出世比較早,劉備三顧茅廬請到諸葛亮,當時劉備連立足之地都沒有,諸葛亮被劉備真誠所打動一直生死相隨,為蜀國操碎了心。司馬懿只比諸葛亮小兩歲,在諸葛亮為劉備打天下時司馬懿還在家韜光養晦。在司馬懿真正出世時 魏國已經是當時最強盛的一方了,統一了整個北方。司馬懿在曹操暮年時才真正開始做事,當時魏國很多名將和謀士已經不在了,在曹仁大敗關羽後 險些失了樊城和襄陽,司馬懿勸曹操聯吳抗劉才解了樊襄危機。此時司馬懿已經漸漸成為魏國的主要謀臣。他一直以來都輔佐曹操的長子曹丕,所以在曹丕繼位後順利成為魏國第一權臣。而諸葛亮由於出世太早 太過操勞 在司馬懿還在上升階段時他卻早早去世了。

2.心性好

在北伐時,諸葛亮為了逼司馬懿應戰,使用激將法 給司馬懿送女人衣服,說司馬懿像女流之輩一樣膽怯。司馬懿被當眾侮辱,不僅不生氣還款待了來使,表示衣服很合身,多謝諸葛亮。隨後又問了諸葛亮的情況。



司馬懿問:“諸葛先生每天身體起居如何,每日吃多少米?”使者答:“三四升。”司馬懿又問他諸葛亮的政事如何處理?使者答:“二十杖責以上都會批覽。”

司馬懿聽完斷定諸葛亮命不久矣。一天只吃三四升米說明諸葛亮身體狀況不是很好,二十軍棍這種小事諸葛亮都要親力親為可見諸葛亮身體已經不堪負重了。在名聲大於一切的古代面對這種侮辱一般人是承受不了,不然周瑜也不會被氣死,司馬懿在這種情況下表現出這種狀態 足以見得此人心胸之大 常人所不能及。

司馬懿能選擇在適當的時機出場,這一點諸葛亮不及。可能也跟性格有關,諸葛亮是屬於正義的代表,為人正直,與國忠誠。而司馬懿更擅長自保,相對諸葛亮他有點腹黑了。


歷史湮滅的足跡



劉坤忠120


三國是英雄的時代,也是動亂的時代,在這個時代,沒有對與錯,只有強與弱。而在這些強勢的英雄中,諸葛亮和司馬懿就格外矚目。

從曹操時期看待,諸葛亮VS司馬懿

建安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領一群弟兄浩浩蕩蕩的圍毆劉備和孫權,但不巧的是時運不濟,諸葛亮親往東吳,促成孫劉大聯合,又出奇謀將曹操的八十萬大軍燒的死的死、逃的逃,將曹操打回老家。此時,反觀司馬懿,對於戰敗無可奈何,沒有像諸葛亮一樣的破敵良策,反而全心全意致力於“宮斗大戲”——扶持曹丕上位。由此,誰強誰弱,顯而易見。

三國的鬥爭是謀略與實力並存的鬥爭,不是誰都有資格走上舞臺,一顯身手。司馬懿能走上三國的大舞臺,源於他超高的政治覺悟。董卓掌權時期,由於曹操出身不好(閹人養子的後代),一度拒絕授予官職,但曹操掌權任丞相後,改頭換面,直接支持曹操稱帝,而後漸漸俘獲了曹操的“芳心”,成為太子中庶子輔佐曹丕。

從曹丕時期看待,諸葛亮VS司馬懿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稱帝,司馬懿深得重用,多次升遷,身兼要職。公元224年,憧憬王圖霸業的曹丕率軍討伐東吳,命司馬懿鎮守後方,臨行前對司馬懿說:“我深深擔心後勤和朝內之事,所以將這些事交給你。歷史上曹參雖有戰功,但是蕭何在後方的穩定更為重要。”曹丕念及輔佐之功,異常重用司馬懿,但在公元226年,曹丕病重託孤,命司馬懿、曹真、曹休、陳群為顧命大臣。

此時的諸葛亮也面臨著司馬懿同樣的問題,先帝託孤。劉備由於討伐東吳失利而患病,在白帝城託孤給諸葛亮,對他說:“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國家,成就大業。如果太子可以輔佐,便輔佐;如果沒有才能,你可自行取代。”

諸葛亮VS司馬懿,正面對決,鹿死誰手

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諸葛亮對陣之人是北魏託孤大臣曹真,諸葛亮佔了出其不意的優勢,大破曹軍,但後方出亂,諸葛亮鎩羽而歸;第二次、第三次雙方互有勝負,但諸葛亮都因後方不得不撤軍;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和諸葛亮終於在正面交鋒了,孰強孰弱便在這一戰顯現出來了,司馬懿被割軍糧,被斬首3000餘人,將北魏良將張郃也搭了進去(張郃說不能追,司馬懿非要追,最後張頜戰亡);第五次北伐,司馬懿終於明白自己的不如,堅守不出,最後活活的熬死了諸葛亮。

對待君主:諸葛亮對待劉禪視若己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將畢生的精力都奉獻給了蜀漢王朝的千秋霸業,蜀漢滅亡後,諸葛亮之子也戰死沙場;而司馬懿在曹操、曹丕,相繼離世後,便開始蠢蠢欲動,欺負曹氏的孤兒寡母,但好在司馬懿沒有真的登基稱帝,但後代子孫還是篡了曹家的權。

諸葛亮無論是作為臣子、君子、謀士,都是千古表率,是儒家思想臣子的千古表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