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诸葛亮和司马懿到底谁更聪明?

13先生的故事在书里


虽然很多人可能会说司马懿聪明,因为司马懿的孙子最终吞并了三国,成为了笑到最后的人,可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

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的最高权力,模仿起了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两个儿子则是更加无所忌惮,尤其是小儿子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甚至还当街弑君。到了孙子司马炎,直接取代曹魏建立西晋,然后统一全国。而反观诸葛亮,累死累活为刘备一家打工,辅佐刘禅这种庸主,最后没得到一点好处,穷极一生的志向一辈子都没完成,兢兢业业的北伐也没为蜀汉开辟多少国土,实在是愚忠,和司马懿的成就比起来实在是不值一提。

然后呢?诸葛亮成为三国时期唯一一个进入“武庙十哲”的人物,成为千百年来臣子的典范,成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代名词,成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成为后世无数文学家,政治家,历史学家的歌颂者,杜甫曾写《蜀相》歌颂他,陆游则酷爱他的《出师表》,多次晚上睡不着拿起来看,一边看一边写诗歌颂他,苏东坡也曾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必不忠”。他的祠堂更是取代了刘备的位置,硬生生把刘备祠变成了武侯祠。今天的诸葛亮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智慧的化身,随便问一个中国人知不知道诸葛亮,绝大部分都是知道的,一想到诸葛亮,第一印象肯定是忠诚,敬业和智慧。而问一问司马懿,知道历史上的司马懿的又有几个,我想肯定应该不多。就算了解司马懿的,想到的第一印象大部分人应该也不是正面的。

到了晋明帝的时候,有一天,晋明帝问王导:晋朝是怎么取得天下的?王导于是给明帝讲述了司马懿的种种经历,以及司马昭杀害高贵乡公的事情。晋明帝听了以后,感到羞愧难当,把脸埋在了床头,接着对王导说道:“照你这么说,晋朝的基业是不能长久了。”连自己的后代都看不起自己,可见司马懿是多么不堪。与之相反的是,东晋大力推崇诸葛亮,甚至直接追封诸葛亮为武兴王。

而司马家族建立的西晋则更是中华民族的耻辱,得国不正的它是建立在无数屠杀的鲜血之上的,统一三国不到三十年就又陷入了战乱之中,最后更是导致

五胡乱华,中华民族险些亡国灭种。到现在,历史教科书上都几乎不提西晋,更别说司马懿了。而诸葛亮呢?历史教科书上会提,语文教科书也会提。

所以,到底是谁更聪明呢?一个流芳千古,另一个就比较尴尬了,毕竟连自己的后代都觉得丢脸。


百胜军节度使


抛开演义的粉饰,诸葛亮理论水平高,综合实力不及司马懿。但中国人看重的是人品,诸葛亮要甩司马懿好几条街,因此流芳千古。

打仗,诸葛亮负多胜少

说起三国,军事是最博眼球的话题。由于司马懿一直被曹操打压,出道晚,《三国志》记载,与诸葛亮正面交锋两次,虽然打得不光彩,但全部取胜。

第一次正面交手是诸葛亮第四次北伐,魏军主帅大司马曹真病重,司马懿第一次全权指挥抗蜀行动。双方部队一接触,魏军势如破竹,一路追赶蜀军到卤城。诸葛亮在卤城扎下疑兵阵,占据南北两座大山与魏军对峙。司马懿搞不清蜀军主力囤聚在哪座山上,便按兵不动,结果被急于出战的魏将嘲笑“畏蜀如畏虎”,无奈司马懿只好全军攻击北山,虽然猜中了诸葛亮的主力,没有猜中诸葛亮的圈套,被两面夹击,魏军大败,这就是著名的“卤城大捷”。吃了败仗后,司马懿冷静的分析了战争局势,认为硬碰硬会两败俱伤,蜀军长途征战,补给供不上,只能不战自退。于是采取“龟缩战术”,坚守不出。正如司马懿所料,蜀军长途运送补给非常吃力,又遇到大雨,押粮官李平怕延误时间被诸葛亮责罚,便假传圣旨让诸葛亮撤退。魏延认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蜀军占据有利地形,刚打了大胜仗,情绪高昂,撤退等于前功尽弃。拘泥于礼法的诸葛亮却选择了撤退。魏军大将张郃得知蜀军撤退,想趁机占个便宜,结果被诸葛亮在木门道设置埋伏,反杀张郃。


第二次交锋也是最后一次交锋,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这次诸葛亮与吴国联手,大有势在必得之势,攻占了武功五丈原。有了上次的教训,城府很深的司马懿小心谨慎,蜀军之后几次进攻都被司马懿轻易化解。随后司马懿依然采取惯用的“龟缩战术”,“坚壁据守,以逸待劳”。《三国演义》中还整出个为了侮辱司马懿,诸葛亮送司马懿女人衣服的桥段,这种手段太Low了,感觉诸葛亮遇到司马懿这种老奸巨滑的对手,也是无可奈何。司马懿采取“龟缩战术”并不丢人,《孙子兵法》上说,“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可见司马懿熟读兵法,加之司马懿情报工作做的不错,得知诸葛亮操劳过度,身体状况每况欲下,他经常探听诸葛亮的饮食,料定他回不了蜀国。

诸葛亮病死五丈原,第五次北伐也以失败告终。好在在死前安排好了撤军之计,蜀军安全撤退,司马懿看了蜀军留下的营寨,也不由的赞叹诸葛亮的军事才华。诸葛亮挽回一点面子。

但战争不是看过程,更不是看精彩片断,是看结果,诸葛亮七次北伐,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出兵很威武,中场很漂亮,结局很无奈,次次劳民伤财,无功而返。两次交锋,司马懿损失大将张郃,却耗死了丞相孔明,从结局看,笑到最后的是司马懿。孰强孰弱一目了然。

治国,诸葛亮治国半途而废,司马氏篡权夺位成功

治理国家上,诸葛亮要比司马懿难得多。刘备刘皇叔起兵时和光杆司令差不多,三员大将百十号人,连个栖身之地都没有。诸葛亮推出三分天下的策略后,在刘璋的基业上,靠严明的法治,发展农耕、息民政策,使蜀国积蓄了与曹魏抗衡的实力。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感到担子很重,有点不淡定了,想在自己有生之年完成先帝遗愿,没有继续在发展国内经济、抚恤黎民、安邦定国上下功夫,挑起大规模的战争,六出祁山,结果因为常年征战,国力消弱,本来不坚实的根基更加松动,可以说诸葛亮晚节不保,多次北伐是他一生的败笔。

魏国人才济济,分工明确,特别是曹操在世时,一直压制着司马懿,司马懿对治国大政参与不多,但他向曹操建议大规模军士屯田,显示出其政治才华。司马懿在主政时期更是坚持大兴军屯,广开漕渠,使“百姓大悦”,为一统天下打下良好的基础。曹操死后,魏明帝奢侈无度,好修宫室役者万余人,雕玩之物,动以千计,司马懿“皆奏罢之,节用务农,天下欣赖。” 可以看出司马懿坚持原则,大搞军民大生产,体恤百姓,赢得了好口碑。应该说诸葛亮加入齐备阵营后,面对的是一个国家的建立、建设、强盛壮大,考虑的问题更全面,目标实现三足鼎立,胸怀更博大。但因劳累过度半途而废。

司马懿更多的是面对蜀、吴袭击,在诸葛亮同一时期,参与内政的机会并不多,但从曹操死后,特别是曹真死后,司马懿没有了顾忌,开始把持朝政,最终司马氏篡权成功,可以说厚积薄发,司马懿的才能之前只是在曹氏压制下无法施展而已,但却奠定基础。治国上,司马懿又笑到最后,这种能屈能伸的政治城府,比起晚年心浮气躁的诸葛亮强多了。

用人,诸葛亮没有培养好第二梯队

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这句流传至今的一句话成了蜀国的笑话。为什么蜀国没有储备人才?刘备当年起兵时,打着皇叔的金字招牌,虽然水分很大,但很多人相信,加入刘备战队。后来刘备占据蜀汉之地,地理位置偏西南,仅占据一州之地,人口、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都不及中原和江东。在建立蜀国后,刘禅的昏晕无能,号如力大大降低,无法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再加上多年征战负多胜少,损失惨重,人员消耗巨大。老将马超、赵云相继去逝后,蜀国人处于青黄不接状态。诸葛亮很清楚文臣武将的状况,理应该占据蜀地,休养生息,积蓄实力。但诸葛亮为了在有生之年完成自己的承诺,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在用人上,诸葛亮一意孤行,喜欢按自己的喜好用人,大量提拔将门虎子,比如自己的儿子诸葛瞻,关羽的儿子关平、关兴,张飞儿子张苞,赵云儿子赵统、赵广。第一次北伐,有人曾推荐素有战功的魏延和吴懿,诸葛亮却信不过他们,任用没有实战经验的小鲜肉马谡,结果差点丢了老命。在第五次北伐才起用魏延和吴懿,此次战役,二将大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但他对魏延还是不信任,虽然魏延多次提出自己的想法,争论最多的是“子午奇谋”,但不被采纳,诸葛亮死后还设计以谋反罪杀了魏延。

在世袭制世族垄断政治条件下,司马懿力排众议,提拔了不少有能力、出身低贱的大将,在对蜀、吴作战中产生巨大作用。比如大将邓艾、石苞等,都出自“草根”。从用人方面,司马懿又胜一筹。

演义,粉饰诸葛亮

罗贯中其实很清楚两个人的能量比,为了让诸葛亮强过司马懿,在《三国演义》中给诸葛亮加了很多戏份,比如“空城计”,其实司马懿根本没有参与街亭之战,当时主将是张郃,也就不会有空城计之说。

当然诸葛亮人品上远远高于司马懿,中国人更看重品德,诸葛亮《出师表》脍炙人口,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为后人树立了万世师表,是大智大慧的象征。但由于演义过度渲染,民间过于迷信,造成“诸葛多智而近妖”的印象。

司马懿给人的印象是老奸巨猾,和奸雄曹操为伍,也留下“奸”的形象;特别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篡夺了曹魏的江山,给司马氏刻上不光彩的印迹。在大家印象中,司马懿就是一个一无是处,平庸无能的奸人。其实是中国式的脸谱化误导大家的思维。

两人都是大智大勇之人,但从综合实力看,诸葛亮不如司马懿。


聋王异史


诸葛亮更智慧。诸葛亮死之前交代姜维,“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做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然后他对着自己的将星以剑指之,口中念咒。以此迷惑司马懿,以赢得部队撤退的时间,但司马懿没看出来,他只看到将星欲坠,诸葛亮命不久矣,但没推算到具体时候,这就是差别。

司马懿看到将星坠了以后领兵追赶,看到诸葛亮的尸体端坐,司马懿大惊,“孔明尚在!吾轻入重地,堕其计矣!”魏兵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自相践踏,死伤无数。走了五十余里,司马懿用手摸头曰“我有头否?”可见司马懿非常惧怕诸葛亮,曹军也非常惧怕。为什么怕?不就是司马懿面对诸葛亮太没把握了吗?

诸葛亮的一生留下很多智慧的故事,比如:草船借箭,给赵云的三个锦禳,智取汉中,八卦阵,智取三城,木牛流马,还有一个他没来得及使用的发明,孔明临终前交代姜维“吾有连弩之法,不曾得用,其法矢长八寸,一弩可发十矢,皆画成图本。汝可依法造用。”

诸葛亮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个发明家。

司马懿工于心计,醉心于争权夺位。而这些恰恰是诸葛亮不屑为之。


牡丹梅花鑫森淼


诸葛亮与司马懿都是千年难得一遇的奇才,恰逢二人都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又是敌对方,所以关于他们斗智斗勇的小说影视题材层出不穷!就好比现在足球界梅西C罗一样,关于他们俩孰强孰弱数十年来争论不休,这更加加重了这些风流人物的传奇色彩。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他的一生无比精彩,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后来的守荆州占西川,五次北伐的事迹我们早已耳熟能详。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魏国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的一生大概就没有诸葛亮那么耀眼了,在很多作品中都是作为诸葛亮对手来衬托诸葛亮的伟大。他的一生好像也没有能值能让人无比崇拜的伟大事迹,让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特能忍耐,也特别长寿,熬死魏国三任皇帝。

从以上看出我们似乎有了一个结论,


那就是诸葛亮比司马懿聪明。年轻的时候我也是特别崇拜诸葛亮,在我眼中他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但是随意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慢慢的我发现,其实司马懿聪明之处与诸葛亮是两个不同的表现方式。诸葛亮的聪明是锋芒毕露型,他的才智一路披荆斩棘,为蜀汉赢得三足鼎立之势,赢的世人无数赞叹。司马懿的聪明是隐忍内敛型,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厚积薄发,时刻在找敌人的命门所在,寻找一击必中的时机,最后为他夺得最后的胜利。还有他用人方面的才能,善于收买人心,知人善用,都是我们现代人该学习的榜样,至于诸葛亮的才智,有点高高在上,遥不可及,不适应我们现代人。

其实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司马懿,各有各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目中的英雄。就像现在的梅西与C罗数十年的恩怨情仇,不是在英雄惺惺相惜中一笑而过吗。


无数赞中迷失自我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更有智慧?

我认为,智慧也是有方向的,就军事才能来说,两人都不在乎一时胜利,诸葛亮更侧重于战争大局,而司马懿则更侧重于利用战争提高自己的实力

这就更加需要内外兼及,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以及该安排对自己的利弊,这就涉及到司马懿比诸葛亮更加智慧的一点——隐忍

司马懿的隐忍,可以说是他成功智慧的法宝

第一,初入仕途,隐忍自保

司马家世代为官,是河内郡大家族,二十岁之前就以胸怀谋略成名。公元201年 ,曹操听闻司马懿名声,于是派人徵辟(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此时司马懿已基于自己对曹操的了解,明白以曹操的聪明才智,很快会发现自己的“本心”,一旦发现,就是自己死的时候,所以他强压下所有年轻人建功立业的急切心情,假装生病,拒不出仕

(司马懿与曹操)

要知道,此时的曹操已经是官渡之战之后,雄踞北方,大势已成,投靠曹操,无疑是天下有才之士最梦寐以求的选择,司马懿这个时候隐忍,可以说是要完全断绝自己建功立业的机会

七年以后(208年),在曹操威逼之下,司马懿不得不出仕为官,这个时候他发现了有野心有谋略同时易拉拢的曹丕,于是,司马懿迅速找到一条,既不直面曹操,又可以保全自己的方法——投靠曹丕

(狼顾之相)

果然,没过多久,还是让曹操发现司马懿的“狼顾之相”,对曹丕说,司马懿不是甘心做臣子的人。但此时,司马懿已成为曹丕的“贴心体己人”,十分维护

当然 ,如果曹操决心要杀司马懿,曹丕肯定是拦不住的,所以之后司马懿更加的低调,做事废寝忘食,表现出一副任劳任怨的样子,才保住性命

第二,曹丕上位,隐忍谋权

公元220年,曹丕继位,并于这年登基称帝,实际上,曹丕虽然没有杀司马懿,但也防着他

开始的时候,司马懿只是御史中丞、督军,负责朝廷礼仪、监军,并没有实际权力

在未来的几年里,曹丕每次大战,都让司马懿留守许都,美名其曰“为我分忧”,实际上是在抑制

(司马懿与曹丕)

试想一下,一个酷爱游泳的人,不让近水,是什么感觉。这就是当时的司马懿

这段时间里,司马懿只能熬着性子,对内镇抚百姓,对外为大军提供军资(不是说不重要,只是算军功的时候不会多算),当然他做的很好

司马懿的隐忍,直到曹丕去世,才真正得到回报。226年,曹丕对曹叡说:“一定不要怀疑他”。司马懿成了辅政大臣

第三,初掌军权,隐忍涂大

226年,曹睿继位,司马懿升任骠骑将军,48岁的司马懿,终于有了军权,之后就是我们熟系的诸葛亮北伐中,两人对战

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会看不出来吗?就算看不出来,派100人,去试探一下,不行吗?为什么放着这么有利的局面,不战而退?

(诸葛亮与司马懿)

很明显是不想打,此时魏国,曹真、曹休的地位远在司马懿之上,现在打败蜀国,司马懿的大将军位置,就会成为两人的属官,再没有独立掌控军队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病死以后,司马懿穷寇莫追的原因

第四,大权在握,隐忍夺权

239年,曹睿去世,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此时的魏国,司马懿的对手只剩下曹真,而且两人的地位相当。但曹真是曹操养子,属于曹家嫡系,司马懿作为外人只能避其锋芒,韬光养晦,拒绝司马家子弟为官

(曹爽)

曹爽继承曹真的位置后,更是称病不上朝,直到抓住曹爽的失误,诛杀曹爽,之后更是借口将魏之王公全部拘捕,自此架空魏氏

总结一下:司马懿的成就,是他一步步小心经营得来(还有一点,就是太能活),其地位要比诸葛亮高出许多(虽然是后代封的,但也是皇帝),而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名垂千古,说到根本还是其人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挺对,就关注转发一下呗!

  • 如果觉得小编说的不对,就留言讨论一下呗!


飞哥讲历史


隆中三分计定天下

在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助他兴复汉室之时,分析北曹操不可取,东孙权可盟约的策略,阐述夺取益州、荆州二州的重要性,同刘备共谈兴复汉室,进取中原的对策。此时的诸葛亮还是卧龙岗的卧龙先生,未出世,却对当时的各方形势有详细的把握,足见其在政治军事方面的雄才伟略。

联吴抗魏、计定益州汉中

亲自到东吴当说客,成功的说服孙权与刘备联合抗击曹操,于赤壁大败曹操。占据荆州四郡,帮助刘备成功夺取益州,占据汉中,从此奠定三足鼎立的三国局势。在外交上展现了他的才能。

他还是有名的书法家、文学家,一篇《出师表》为广为后世传诵,同时还是发明家,创造发明了诸葛连弩、木牛流马。

司马懿是北魏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与诸葛亮交集是在诸葛亮第四次与第五次北伐,以守为攻,直至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两人都没有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交手。不过在击退蜀军北伐之后,司马懿感叹诸葛亮“天下奇才也”,足见诸葛亮在司马懿心中的地位。

司马懿的聪明更多的展现在谋略方面,从曹操手下再到曹丕手下,直至曹睿手下,他运筹帷幄,一步一步地将曹魏势力吞并,扩大司马氏势力,是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所掌权的时代不同,二人没有太多的交集,单从史书,个人综合功绩来看,诸葛亮的聪明是远超司马懿。


篮坛故事


此情此景,我想吟词一首

滚滚长江东逝水

浪花淘尽英雄

是否成败转头空

莫以成败论聪明

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司马懿:百花开时我不开,我花开时百花杀

诸葛亮与司马懿无疑是三国中最有名的两位谋士,一位鞠躬尽瘁,赢得生前身后名,留下千古美名;一位隐忍绽放,辅佐曹魏三代人,最终窃取曹魏果实。

刘备死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乃总领蜀汉国家军政事物。

诸葛亮需要负责的是一个国家,国家的军事,政治及民生无不需要诸葛亮躬亲,诸葛亮面对的是天下苍生,需要对一个国家负责;而司马懿作为曹魏手下只需面对自家前程

二者背负的使命不同,处事方式当然不同

诸葛亮由于背负着蜀汉江山及百姓自然需要过于谨慎,处事犹豫的心态

然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他不能让你既有精力躬亲军事,打招无敌军队,又让你事无巨细处理国家政治、后勤;

诸葛智商再高 再聪明也抵不过分解因式 抵不过岁月与精力

当然司马懿教会我们,苟得住,猥琐发育 我们后期很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Somethings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懿熬死了诸葛亮,最终以蜀国北伐失败而告终,这一败导致蜀国从此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如神一般的存在,他神机妙算 用兵如神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在无数战争中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蜀国之所以能在乱世中占三分之一的天下有他一半的功劳。也正是因为他的存在让吴国和魏国有所忌惮。而司马懿在北伐争中能取得最终的胜利 也让后世觉得他的才能不输诸葛亮。甚至有人认为司马懿比诸葛亮更聪明。其实说谁比谁更聪明太片面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两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可以说是各有千秋吧。

诸葛亮是三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外交家。从政治上诸葛亮的隆中对策便可以看出他的独特眼界,诸葛亮在茅庐中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 ,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正是这一策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从外交上诸葛亮联吴抗曹,舌战群儒把吴国群臣说的哑口无言。诸葛亮不仅擅长外交而且很“毒舌”,三气周瑜,不废一兵一卒便杀死了吴国第一大将。从军事上,诸葛亮屡出奇谋 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七擒孟获、火烧上方谷更是让司马懿险些丧命。但诸葛亮也有缺点:

  • 诸葛亮经常大小事物都亲力亲为,一来导致他太过操劳,二来不能局限他人的能力。
  • 论用人能力他不如刘备,刘备在托孤之时,特意叮嘱过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堪大用,君其察知”。而诸葛亮没有考察清楚便用了马谡 才有了马谡失街亭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但诸葛亮为蜀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形容诸葛亮在下恰当不过。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权臣也是奠定晋国基础的人。



司马懿出生于大世家,自幼便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曹操听闻司马懿有旷世之才想用他,司马懿认为天下之主尚未分明,且曹操赘阉遗丑,他暂不想效劳于曹操,于是装病拒绝,在当时曹操是三国势力最强的一方,在古代有才的人最希望有一个发挥能力的平台,大展身手 名垂千古 在有生之年能做一番大事记入史册是他们毕生的心愿。而司马懿却能将自己的才华隐藏起来,由此可见:

  • 司马懿极其擅长隐忍 、韬光养晦。
  • 懂得审时度势,在合适的时机出山。曹操最重要的谋臣之一郭嘉在临死前曾对曹操说过,司马懿思之深远 臣所不能及,能用则用,不能用则杀之。郭嘉一生从无遗策,可以看出司马懿确实城府极深之人。

在政治上司马懿在曹丕继位后推行新政,启用寒门子弟,也为魏国培养了很多重要的人才。

在北伐战争中司马懿自知谋略和用兵上不如诸葛亮,所以他选择不主动与诸葛亮对抗 避其锋芒 使用了拖延战术 最终将诸葛亮耗死了 不得不说这种做法很聪明。

总体来看两位可谓各有千秋,论计谋和用兵司马懿不及诸葛亮

1. 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马谡痛失街亭后诸葛亮为了掩护军队撤离,上演了一场空城计,在司马懿兵临城下时,打开城门让几个打杂的人打扫院子,自己在两个书童的陪伴下弹琴,琴声开始比较平淡,然后突然变的很急促,紧接着是琴断的声音,琴声戛然而止,司马懿马上意识到不好,由于本来就多疑所以立马下令掉头就跑,一口气跑出了三十里,等他反应过来,诸葛亮等人早就离开了。

2. 死诸葛吓跑活司马



诸葛亮病逝后,他留下遗诏让军队撤军。但诸葛亮料到如果司马懿知道自己死的消息定会追击,于是他提前命人做了一个自己的木雕像,坐在他的四轮车上。司马懿本来已料定诸葛亮已死,所以才放下戒心,结果追兵刚到,姜维就把有木雕的四轮车推出来。司马懿看见木雕,以为诸葛亮没死,司马懿本来就对诸葛亮有所忌惮,看到这些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计,吓得马上逃走了。回去之后反应过来,懊恼不已。

论审时度势和心性及城府诸葛亮不及司马懿

1.审时度势

诸葛亮出世比较早,刘备三顾茅庐请到诸葛亮,当时刘备连立足之地都没有,诸葛亮被刘备真诚所打动一直生死相随,为蜀国操碎了心。司马懿只比诸葛亮小两岁,在诸葛亮为刘备打天下时司马懿还在家韬光养晦。在司马懿真正出世时 魏国已经是当时最强盛的一方了,统一了整个北方。司马懿在曹操暮年时才真正开始做事,当时魏国很多名将和谋士已经不在了,在曹仁大败关羽后 险些失了樊城和襄阳,司马懿劝曹操联吴抗刘才解了樊襄危机。此时司马懿已经渐渐成为魏国的主要谋臣。他一直以来都辅佐曹操的长子曹丕,所以在曹丕继位后顺利成为魏国第一权臣。而诸葛亮由于出世太早 太过操劳 在司马懿还在上升阶段时他却早早去世了。

2.心性好

在北伐时,诸葛亮为了逼司马懿应战,使用激将法 给司马懿送女人衣服,说司马懿像女流之辈一样胆怯。司马懿被当众侮辱,不仅不生气还款待了来使,表示衣服很合身,多谢诸葛亮。随后又问了诸葛亮的情况。



司马懿问:“诸葛先生每天身体起居如何,每日吃多少米?”使者答:“三四升。”司马懿又问他诸葛亮的政事如何处理?使者答:“二十杖责以上都会批览。”

司马懿听完断定诸葛亮命不久矣。一天只吃三四升米说明诸葛亮身体状况不是很好,二十军棍这种小事诸葛亮都要亲力亲为可见诸葛亮身体已经不堪负重了。在名声大于一切的古代面对这种侮辱一般人是承受不了,不然周瑜也不会被气死,司马懿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这种状态 足以见得此人心胸之大 常人所不能及。

司马懿能选择在适当的时机出场,这一点诸葛亮不及。可能也跟性格有关,诸葛亮是属于正义的代表,为人正直,与国忠诚。而司马懿更擅长自保,相对诸葛亮他有点腹黑了。


历史湮灭的足迹



刘坤忠120


三国是英雄的时代,也是动乱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没有对与错,只有强与弱。而在这些强势的英雄中,诸葛亮和司马懿就格外瞩目。

从曹操时期看待,诸葛亮VS司马懿

建安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率领一群弟兄浩浩荡荡的围殴刘备和孙权,但不巧的是时运不济,诸葛亮亲往东吴,促成孙刘大联合,又出奇谋将曹操的八十万大军烧的死的死、逃的逃,将曹操打回老家。此时,反观司马懿,对于战败无可奈何,没有像诸葛亮一样的破敌良策,反而全心全意致力于“宫斗大戏”——扶持曹丕上位。由此,谁强谁弱,显而易见。

三国的斗争是谋略与实力并存的斗争,不是谁都有资格走上舞台,一显身手。司马懿能走上三国的大舞台,源于他超高的政治觉悟。董卓掌权时期,由于曹操出身不好(阉人养子的后代),一度拒绝授予官职,但曹操掌权任丞相后,改头换面,直接支持曹操称帝,而后渐渐俘获了曹操的“芳心”,成为太子中庶子辅佐曹丕。

从曹丕时期看待,诸葛亮VS司马懿

公元220年,曹丕登基称帝,司马懿深得重用,多次升迁,身兼要职。公元224年,憧憬王图霸业的曹丕率军讨伐东吴,命司马懿镇守后方,临行前对司马懿说:“我深深担心后勤和朝内之事,所以将这些事交给你。历史上曹参虽有战功,但是萧何在后方的稳定更为重要。”曹丕念及辅佐之功,异常重用司马懿,但在公元226年,曹丕病重托孤,命司马懿、曹真、曹休、陈群为顾命大臣。

此时的诸葛亮也面临着司马懿同样的问题,先帝托孤。刘备由于讨伐东吴失利而患病,在白帝城托孤给诸葛亮,对他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成就大业。如果太子可以辅佐,便辅佐;如果没有才能,你可自行取代。”

诸葛亮VS司马懿,正面对决,鹿死谁手

诸葛亮五次北伐: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对阵之人是北魏托孤大臣曹真,诸葛亮占了出其不意的优势,大破曹军,但后方出乱,诸葛亮铩羽而归;第二次、第三次双方互有胜负,但诸葛亮都因后方不得不撤军;第四次北伐,司马懿和诸葛亮终于在正面交锋了,孰强孰弱便在这一战显现出来了,司马懿被割军粮,被斩首3000余人,将北魏良将张郃也搭了进去(张郃说不能追,司马懿非要追,最后张颌战亡);第五次北伐,司马懿终于明白自己的不如,坚守不出,最后活活的熬死了诸葛亮。

对待君主:诸葛亮对待刘禅视若己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蜀汉王朝的千秋霸业,蜀汉灭亡后,诸葛亮之子也战死沙场;而司马懿在曹操、曹丕,相继离世后,便开始蠢蠢欲动,欺负曹氏的孤儿寡母,但好在司马懿没有真的登基称帝,但后代子孙还是篡了曹家的权。

诸葛亮无论是作为臣子、君子、谋士,都是千古表率,是儒家思想臣子的千古表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