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 蔣方舟直言“不敢再鼓勵年輕人試錯”:沒有方向,如何科學試錯?

前不久有個姑娘找我討論,問我是怎麼在一畢業就轉行的道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的。

“我只知道自己不想做什麼,卻不清楚自己喜歡什麼。”

我對她不太熟悉,於是回答:“要試錯啊!不斷嘗試自己感興趣的,然後深入挖掘,把興趣變成專業,把專業變成經驗……”

還沒等我說完,她就打斷了我的話:“不靠譜,我畢業7年,前前後後超過半年的工作換了8份了。到頭來工作越來越不好找,但是我依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

聽完她的話,我驚出了一身冷汗,終於明白蔣方舟為什麼在《圓桌派》裡談到:自己不再鼓勵年輕人試錯了。

蔣方舟直言“不敢再鼓勵年輕人試錯”:沒有方向,如何科學試錯?

1. 一次成功的“試錯”

研究生畢業後,我堅定了一件事——轉行!

我是農業院校背景,讀的是理科專業,研究生期間除了上課就是做實驗。可我又是個手殘黨,做實驗的時候不僅總是出錯,甚至有兩次把濃度較高的硫酸濺到了臉上、衣服上,差一點就破相了。

膽戰心驚的我打聽了一下師兄師姐們的畢業去向,基本是三大類:讀博士、考體制、做實驗。

想來想去,三條路都不適合我,但是受到學校和專業的限制,我當時能夠選擇的工作機會並不多,後來誤打誤撞地進入了一家公司。

這家公司自有問題所在,而初出茅廬的我也踩遍了職場新人可能遇見的坑。結果自然是非常不美好,公司領導對我不滿意,我也每天都帶著上墳的心情上班,並且決心要換工作。

我人生的第一次試錯機會就在這時候產生了。

雖說在職場上混了一年,但是我除了少了點激情、多了點抱怨外,能力和經驗並沒有變化許多,所以在跑社招的過程中很不順利。

一開始我的目標還是比較明確的,做與互聯網搭邊兒的工作,因為那時候我有兩個朋友在互聯網公司,收入高、福利好,這對我產生了很大沖擊。

然而現實是我沒有相關的知識儲備,更缺乏工作經驗,所以投了幾個月的簡歷都是石沉大海。於是我的網越撒越大,只要是我能夠得上要求的工作都去投簡歷。範圍放大後,結果卻更淒涼了,而我也陷入了迷茫中。

後來我做對了兩件事:

一是在未離職的情況下,藉助週末加班的調休去找工作。一旦獲得面試機會,我就會在面試時通過與HR的交流判斷,這是不是我喜歡的工作。

二是報了兩門在線課程,通過業餘學習職業規劃和互聯網運營(當時我對運營崗最感興趣),對自己的求職方向進行更精準地定位。

這兩條路其實也算在試錯,前者通過面試來排除,後者通過學習來劃定適合的範圍。

最後,我通過8個月的努力終於找到了一份非常滿意的工作。

蔣方舟直言“不敢再鼓勵年輕人試錯”:沒有方向,如何科學試錯?

2. 失敗的試錯,錯在哪兒?

前文中7年換了8份工作的那位小夥伴,她是怎麼試錯的呢?

她在找工作之前毫無方向,只是靠一份平淡的簡歷廣泛撒網。有公司發offer,她也從來不挑,很快就入職了。

然而工作不久後,她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有時候是外部的原因,比如公司不正規,辦公室內鬥太盛,或者是加班時間實在太長。

不過很多時候也有她自己的問題,像是她的工作能力不足,不知怎麼和領導溝通,或者在壓力太大時容易鬧情緒。

可不論是什麼理由,只要她做得不開心,半年或一年後就總會想辦法提離職。

“既然是試錯,不適應就換嘛。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

朋友帶著這樣的想法,路過了一家又一家公司。懷著少女尋愛的心,總希望能與白馬王子一見鍾情,並從此過上幸福快樂、衣食無憂的生活。

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在三十歲出頭的年紀裡,朋友們早已找到了一份稱心如意的工作,或者哪怕職場有些艱辛,但職位和薪水都是有所提升的。

可她卻像是被困在罐子裡的蜜蜂,即便已經撞得頭破血流,但卻絲毫沒有長進,只獲得了一堆錯誤答案。

是“試錯”的錯嗎?

是,也不是。

試錯讓她活得像掰玉米的狗熊,一路上拿了右手的,就丟了左手的。忙活了好多年,最後也沒留下什麼。

倘若只有一次選擇的機會,她或許還會有所得,不會像現在這樣兩手空空。

但她實在是低估了職場上的選擇——

根據前兩年更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我國的職業統歸為8個大類,66箇中類,413個小類,1838個細類(職業)。

不過不掌握正確的試錯方法,終其一生也未必能試出正確的那一項。

那麼,正確的試錯方法究竟是怎樣的呢?

蔣方舟直言“不敢再鼓勵年輕人試錯”:沒有方向,如何科學試錯?

3. 如何正確地試錯?

① 試錯不僅僅是排除某一個錯誤選項,而是要對每一步的選擇加以研究,從而對自己有更清醒的認知。

比如我不擅長研究類的工作,不是因為對這個行業不感興趣,也不是因為上升空間有限。而是因為我的動手能力實在太差,但這又是很難修正的弱點,一不小心就有可能釀成實驗室裡的危險事件。

我過去做過銷售,也發現自己不喜歡。但這卻並非是我不擅長溝通,不喜歡與人交流,而是我不喜歡說服別人交錢、買單。

好比你去果園裡挑蘋果,如果想找到一個很甜的,總不至於把每個蘋果都咬一口。而是要通過試錯,分析得出:個頭大的比較甜,顏色紅的比較甜,聞起來有果香的比較甜……

關於試錯,理性分析比感性嘗試更重要。

蔣方舟直言“不敢再鼓勵年輕人試錯”:沒有方向,如何科學試錯?

② 試錯的過程中需要關注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因此,這裡的“試”尤其需要慎重選擇!

蔣方舟說,自己不再鼓勵年輕人試錯,是因為社會的容錯率很低。走錯了一步之後再重新回到就業市場上,可能就找不到容身之處了。

其實,比容錯率低更可怕的是時間成本。7年的時間,如果都用來篩選哪一條路是正確的,而且最終都沒有找到。真的還不如選擇一條差不多合適自己的,然後認認真真地努力付出。

越是在試錯的階段,就越需要慎重選擇。

與其收到offer就盲目入職,浪費了幾個月後才發現是錯誤選擇,倒不如在決定入職之前就花半天時間瞭解清楚工作內容,而後嚴謹地考慮一下值不值得嘗試。

做選擇時太草率,勢必要花更多時間為錯誤的決定買單!

蔣方舟直言“不敢再鼓勵年輕人試錯”:沒有方向,如何科學試錯?

③ 沒有100%吻合,只有80%適合+20%磨合。

一個人是否喜歡某項工作,除了和這份工作的具體職責有關,多半也和他能否勝任有關。

當他的能力越弱,一些原本會很感興趣的工作,也會因為總是做不好而屢屢挫敗,因此失去興趣。

反之,當他的能力能夠隨著工作任務不斷提高,就會有一種打怪升級的滿足感,願意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愈發愛上這份工作。

所以,除了要花些心思認真選擇外,一旦選定了某一條路,就一定要努力去鑽研,不要總在被困難打敗後安慰自己“不過是不適當罷了”。

即便是錯誤的路,如果能認認真真投入進去,多少也能獲得一些實在的通用技能,比如溝通能力、協調能力等等,總不至於在試錯的過程中毫無所獲。

世界上罕見100%滿足你期待的機會。

最幸運的莫過於能摸索到一個80%適合自己的路,再花些心思、付出些汗水,自己去磨合好剩下的那20%。

蔣方舟直言“不敢再鼓勵年輕人試錯”:沒有方向,如何科學試錯?

成長的路上,最怕把“試錯”二字當做藉口,明明是想不勞而獲,卻偏說這條路不適合自己、那條路自己又不喜歡,最後消磨了大好時光,還要埋怨環境惡劣、世道不公。

試錯前謹慎選擇,試錯時用心付出,之後不論成敗都能理性地做出分析判斷。

這才是正確的職場試錯策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