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做基建投資長期資金供給者

基礎產業信託是信託公司重要傳統業務之一,截至2019年6月末,存續基礎產業信託規模為2.89萬億元,佔信託總額的15.19%。預計2016年至2040年期間,我國基建投資規模將超過26萬億美元,投融資缺口仍較大。伴隨我國地方債務治理以及基建投融資模式的轉變,基礎產業信託面臨轉型需求,信託公司應提升專業能力,發揮長期金融功能助力基建投資大發展。

現有基礎產業信託業務主要以地方融資平臺為交易對手,以地方政府信用為主要評價依據,提供中短期債務融資,這種基礎產業信託業務模式可持續性基礎越來越薄弱,需要加快探索可持續化模式。

一方面,當前基礎產業信託具有資金期限短、融資成本高、高度依賴政府信用的特點,與基礎設施建設的期限和投資報酬率並不相匹配,需要不斷滾動借新還舊才能維持下去。龐大的債務規模累積以及較高的融資成本正在逐步加大地方財政壓力,部分債務集中償付時期,容易出現流動性風險。近兩年來,地方平臺債務違約事件逐步增多,城投信仰正在慢慢被打破。

另一方面,中央加強地方政府債務治理,重新塑造基礎設施投融資體系。未來,政府參與基礎設施投資的佔比將會下降,基礎設施建設將更多借助社會資本提高效率,逐步形成基礎設施項目債券、基於PPP的資本市場融資渠道,建設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特點更為匹配的融資渠道,解決隱性債務帶來的金融風險。這意味著,現有模式下的基礎設施信託等與基礎設施投融資特點不相符的籌資方式將會逐步失去市場發展空間。

從長遠看,信託公司需要提升專業水平,加強長期資金供給能力,通過三個路徑促進基礎產業信託轉型升級。

發展基礎設施投資基金。全球基礎設施基金已達到0.4萬億美元,預計到2023年,管理規模有望上升至1萬億美元,處於快速發展階段。我國之前主要由地方融資平臺承擔基礎設施投融資功能,市場化的基礎設施基金比較少。未來,信託公司可以與地方政府共同成立基礎設施基金參與地方基建投資。此外,信託公司還可以學習麥格理經驗,成立市場化基礎設施基金參與投資PPP項目、各類核心基礎設施建設,提供長期股權資金,幫助優化資本結構。我國尚無基礎產業基金上市機制,可通過效仿澳大利亞等國家先進經驗,建立公開上市流動機制,支持符合一定要求的基金實現退出。

發展基礎設施證券化。資產證券化是基礎設施融資重要的渠道,尤其是具有穩定現金流的基礎設施項目非常適合進行證券化,從而盤活存量資產,提高資金週轉效率。信託制度具有顯著的破產隔離效果,而且信託公司長期參與證券化產品發行,是信託公司迴歸本源的重要表現。同時,信託公司可以作為基礎設施證券化分銷商、投資人,發揮一二級市場聯動的效應,提供基礎設施證券化業務的全鏈條服務。

發展長期債權融資工具。信託公司繼續發揮非標債權業務方面的優勢,為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各類中長期融資公司,包括夾層融資、優先級融資、長期普通貸款等,與基礎設施建設融資需求特點相匹配。

信託公司發揮長期金融功能,支持基建投資發展,仍需要培養三個關鍵能力。

一是提升營銷長期資金能力。發揮長期金融功能,最關鍵的是尋找到長期資金。從全球實踐看,基礎設施基金投資者主要為保險資金、養老金、慈善資金、機構資金等中長期資金。伴隨利率下行,我國保險資金、養老金將面臨資產配置難題,長期優秀資產缺口將增大,這有利於信託公司加強此類資金的營銷。然而,此類資金具有自身的項目、風險偏好,信託公司需要做好信息溝通和對接,提高資產端和資金端匹配效率。

二是強化專業管理能力。轉型過程中,信託公司會逐步弱化對政府信用的依賴,將注意力轉移到基礎設施融資項目本身,通過專業管理創造價值。從基礎設施投融資項目管理看,需要有效參與到項目規劃和發展目標制定當中;需要聚焦運營管理,提高運營效率;需要明確最優財務結構,滿足融資需求,節省融資成本;需要建立投資項目全鏈條、全週期的風險管控,切實保障投資者利益;需要通過併購、轉讓、回購等形式,實現合理推出。

三是打造專業團隊。產品營銷和項目管理最終都需要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歸根到底需要有專業的團隊做支撐。信託公司可以引進或者培養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優秀人才,依靠專業人員的豐富經驗和閱歷,進行項目機會的篩選、項目風險的管控以及精確的後期管理。信託公司需要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機制和內部文化,通過內部組織建設,實現人員效能釋放。

(作者單位:光大信託研究院)

本文源自中國銀行保險報網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