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1歲4個月了,只會叫爸爸、媽媽、外婆,正常嗎?

徐耀燕


孩子的語言發育階段主要分為單字詞階段,電報語階段,完整句子階段。

一般情況,孩子在一歲到一歲半的時候,理解語言的能力大幅度提升。在這個階段,雖然孩子的語言不是很多,但是理解家長語言的能力提升很快,比如“飯飯”,代表孩子想要吃飯飯,他們學會用單個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而在孩子一歲半到兩歲的階段,很多孩子開始出現電報式的語句。知道利用幾個很簡單的詞組來表達整個意思,比如“媽媽玩具”,就代表著想要玩玩具,如同發電報一樣。

孩子兩歲半或者三歲左右,就能完整的說出句子,並且有簡單的修飾語句了。所以孩子的1歲到三歲是語言發展的飛速時期。

看你的描述,孩子一歲半了,只會說爸爸媽媽等簡單的詞彙,別的詞語也不會,這個整體上也算不上是語言發育遲緩。因為偶爾遲上幾個月問題也不大,你要思考下你是否沒有給孩子提供必要的語言刺激和語言環境。

比如每天抽出時間來訓練孩子的語言,比如家庭成員之間的言語交流盡可能簡單而緩慢,讓孩子去領域和學習。我見過很多的家長,很依賴手機,一回到家就和孩子爸爸一人抱著一個手機,家庭中的語言環境很少,長此以往,孩子當然接收不到新的語言。

另外,還要注意家裡要遠離有輻射的電子產品,比如手機,電視等,這些對孩子都是有影響的。如果孩子到了兩歲半還是沒有改善,就要去檢查孩子聽力,智力,腦發育以及孤獨症等方面的原因了。


育兒family


正常的,我家娃2歲了,只會叫爸爸媽媽,說對的嗒嗒等簡單詞彙。但給他各種指令都聽得懂,叫他把紙巾丟進垃圾桶,把蘋果放好,自己去拿水喝,穿上鞋去把檯燈關掉,類似的簡單的事情他都能自己完成,就是不說話。去體檢醫生讓多和他說話,不讓看電視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其實看著身邊小朋友都開口說話我也有點急,但也知道要耐心,或許等過幾個月就好了。所以你家寶寶已經很棒了好嘛,多點耐心吧。


EleveNSu213


孩子1歲四個月只會叫爸爸媽媽,很正常吧!我兒子這麼大的時候什麼都不會呢?我兒子到1歲零六個月才學會抬腳走一步左右,還要扶著,單獨不行,二歲左右才能到處跑,到二歲半才學會說話,開始叫爸爸媽媽,真心把我們急了,以為遺傳了我婆婆的啞巴(我婆婆八歲高燒啞了)可醫生說我婆婆的啞遺傳率不大,後來在兩半以後全正常了,古人說:說話晚,走路晚的孩子最聰明也許是真的,我兒子從上學到現在初二,一直是班裡不出前三,校裡不出前十,市裡四千多人前三百名內,所以小孩說話晚不要急,只要沒有病就OK


懂你6309257


大家好。我叫任春光,是一名語言康復老師,從事語言康復工作18年了。

孩子一歲四個月,已經會說爸爸,媽媽和外婆,我認為非常正常。

根據我多年語言康復實踐,1-2歲的孩子,一般會說爸爸和媽媽等簡單的詞語;發育晚一點的,可能還一個字都不會說。

因此,一歲四個月的寶寶,已經會說爸爸媽媽和外婆了,這已經算是發育偏早一點的寶寶。

總之,我認為,這個寶寶語言發育非常正常,沒有任何問題。

大家如果還有什麼語言問題,可以給我留言,我們一起交流學習。






口吃大舌頭語言矯正


題主您好,孩子的語言發展每個孩子都有特點,會因為孩子的先天條件、後天父母影響而不同,您的寶寶這樣的情況當然都屬於正常,我們對孩子語言發展大體歸納為這樣的一個過程:

首先是語言的儲存期,1歲前,我們跟孩子的互動,語言的信號都會儲存在小小的腦袋裡,慢慢去體會分析,他們會發現這些語音是有意義的,然後1歲多孩子們開始去練習發音,這時候孩子們會表現的不一樣,有的是一發音就挺準,一說話就能說很多詞,教什麼學什麼;有些小朋友有一堆的語言表達意願,但無法一時間交流,會變成自己咿咿呀呀講,但我們聽不懂,有的小女孩表現成和自己的玩具對話,咿咿呀呀不停。這也都是非常正常的。

我們在寶寶練習說話的時候可以幫助他把準確的發音表達出來,比如她拿著蘋果咿咿呀呀,我們故意放慢語速、重複的說吃蘋果,洗蘋果,切蘋果等等和當時場景有關的詞。邀請寶寶說一遍,有的開始一開始說話比較急,一說就容易說很多,一些有意義,很多沒有意義,就是他在學習練習語言的發音,我們幫他把語速放慢,蘋~果~,來,我們一起說蘋~果~。

從孩子有興趣的事物去描述,從名詞到動詞,再到短語。先請寶寶發音,先發出音我們就給與回應,到練習準確,到說句子,到準確表達自己的意思。

家長在寶寶3歲前對於孩子需要的敏感覺察,刺激寶寶語言的表達,可以通過遊戲的語言互動、繪本的語言互動、韻律兒歌的語言互動,很多很多方式,邀請孩子更多更快樂的表達練習。


積木育兒


1歲4個月,孩子正處於口語萌芽期、單詞語階段,這個階段只會叫“爸爸”“媽媽”之類的是正常的。

語言能力的發展因人而異,大多數的孩子1歲半左右基本已經掌握一些常用的詞彙,對於熟悉的物品和人,能說出名稱和姓名,能聽懂爸爸媽媽發出的短指令,會點頭或搖頭來表示,還喜歡模仿重複大人的話。

等到1歲半以後,孩子逐漸由說單一的詞語過渡到學說短語,父母平時可以多跟孩子溝通,交流日常的問題,比如“媽媽叫什麼名字?”“我們今天中午吃什麼?”“寶寶要去幹什麼?”如果孩子答不出或者答得不完整,你就唸一遍,類似於自問自答,孩子會跟著你念的,再重複一遍就好了,這樣一問一答,能有效地訓練寶寶的語言能力。

不要以為孩子不懂,就不跟孩子說話,雖然孩子小,但這些語言是他日後語言輸出的重要儲備,有輸入才有輸出。

像有些孩子無意當中說出什麼詞語什麼話,父母覺得很驚訝,表示並沒有教過他,其實這就是孩子從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中自然習得的,所以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語言環境也很重要。


甜甜圈伐木累


正常,孩子和孩子是不一樣的,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自己的節奏,不需要過度焦慮和緊張。

一歲四個月的孩子會叫爸爸、媽媽、外婆等簡單的詞彙,首先從生理方面來說就不存在問題,而且這個發展程度也是在正常範圍內的。

如果父母想要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多陪伴孩子,多跟她交流互動。

比如,你帶孩子出去玩,不是簡單地拿個推車推著他走兩圈,而是一路上看見什麼就指給他看,然後告訴他,這是什麼?它的樣子是什麼樣的?它聞起來是什麼味道?可以多一些具體的描述,讓孩子把具體的體驗和感受和你所說的詞彙聯繫在一起。

另外,你也可以和孩子一起看繪本。不需要去刻意教孩子說話,你只要多讀給他聽,指給他看。在孩子能夠輸出之前,一定是需要先做大量的輸入和語言積累的。

而且在輸出的時候,每個孩子也都不同,有的孩子可能會學會一個詞,就一個詞一個詞地開始往外冒,但也有的孩子不輕易開口,但等到他能真正開口的時候,就已經能夠成句成段的說了。


壹父母


有篇文章叫做《人類的本質是復讀機》,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文章,講述了人類的語言是怎麼從兒童時期開始系統成型的。

寶寶出生之後,對外界的一切都充滿好奇,解決好奇心的辦法就是嘗試重複。寶寶早期其實都是在做一個聽眾,聆聽一切可以聽到的聲音。如果寶寶到了一歲可以叫出來的名詞非常少,那需要家長審視一下自身。照顧寶寶的這一年多以來,家長跟寶寶的交流是不是過於侷限,有沒有跟寶寶保持一個頻繁的交流習慣。照顧寶寶的時候是不是隻使用那麼幾種簡單的交流方式:比如吃飯飯、噓噓、拉便便等等,除此之外就沒什麼交流了。

如果家長自信跟寶寶的交流非常頻繁而且詞彙多切複雜,那不要著急,保持好這個習慣。你的寶寶會在兩歲之後開始給你巨大的驚喜。

如果你沒有這樣的習慣,從現在開始可以不停地跟寶寶說話。我在寶寶出生後堅持做的一件事就是嘮叨。嘮叨到什麼程度呢,路上看到葉子我就會給寶寶說這個是葉子,一般都是綠色的,這是什麼樹,葉子是什麼形狀的,會不會開花,什麼時候樹葉會變黃脫落,什麼是季節,有時候可以嘮嘮叨叨的講一個多小時。

寶寶是聽不懂的,但是這個時候寶寶的大腦在做什麼呢,在無條件接受。之所以說這段時間是黃金時期就是因為寶寶的大腦最外界的刺激是來者不拒的。這些接受來的東西就像吹氣球一樣,不停的刺激寶寶的大腦生長。

所以做個嘮叨的父母對寶寶的說話,有著巨大的幫助。


妹妹的爸爸


正常的,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都不一樣,有早有晚,語言的輸出需要有大量的輸入,有一個累積的過程。記得我女兒小時候在兩歲之前不怎麼說話,但是你跟她說什麼她都明白,就是不說出來,我也沒有強制她必須表達出來,但是期間一直跟她說話,一起讀繪本,一起做遊戲,等兩歲生日一過,她就口若懸河,每天話不斷,搞得我都快煩了,小話嘮一個。所以題主不用著急,慢慢來。



快樂帶娃


我家裡的孫女1歲2個月會說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太太、姑姑、妹妹、馬、兔、蔬菜水果還會說好多單詞,大人說什麼他都跟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