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 這是第285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7k+ ·

· 關注秦朔朋友圈 ·

80後成年之後的財商,理論上應該遠遠超過60後和70後。他們小心翼翼地保護著自己的財富,努力尋求著保值增值的金融方法,但這並不容易。

諺語云:投資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是一種帶有哲學意味的東西。投資是一個承擔風險來換取回報的過程,在結果呈現之前,不確定性是唯一確定的事情。即便是銀行存款,也不是100%安全。事實上,國內《存款保險條例》只對個人50萬人民幣以內的存款提供擔保(對應享受著主權級的安全性),超過50萬的個人銀行存款仍面臨著存款銀行的信用風險。

所以,金融投資是一件很複雜的事情。任何的經驗和教訓都不足以普適地指導我們的現實行動,哪怕投資大師的良心之言也不行。但金融投資同時也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只要遵循幾個有限的原則就可以獲得不錯的結果。

比如,在自己的能力圈內行事,做自己熟悉的事,而不是輕易聽信所謂專家的見解;再比如分散投資可以避免投資產生災難性的後果,而不要輕易使用“All in”這種霸道的方式。

這裡記錄幾位80後過去十年金融投資的經歷,供圈友們一閱以資參考。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紙上得來終覺淺

Jerry是北大光華金融學碩士,畢業那年,正好趕上2008年次貸危機,全球主要經濟體增速斷崖式下滑,就業形勢艱難。

年中銀監會召開的全國商業銀行閉門通氣會上,與會的行長們對未來的預期普遍較為悲觀,唯有浦發銀行的行長認為,這是超常規的增長機遇,表示將在下半年加大信貸投放的力度,逆週期擴張。擴張就意味著需要人,Jerry得以有幸去了浦發銀行工作。

當年11月,中國政府推出了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十項措施,計劃投資4萬億人民幣以對沖外部需求緊縮的風險。浦發銀行佔得先機,2008年淨利潤同比增長127.6%,一時風光無兩。

Jerry加入浦發銀行總行投資銀行部工作,領著令多數同齡人羨慕的高薪,自然就有了結餘,投資理財的需求生髮出來。作為受過系統訓練的金融專業畢業生, Jerry信心很足,自以為掌握著馬柯維茨投資組合理論和Black-Scholes方程式,必定可以順利開啟馮柳式(注:這裡指業餘散戶創造出超人的投資業績神話)的成功生涯。

經過超過1年的冷靜研究和觀察,在2010年6月中旬拿到了人生第一筆年終獎之後,Jerry一頭扎入股市。

Jerry精挑細選地買入了五隻A股股票:棕櫚園林、中國石油、廣發證券、廣晟有色、海翔藥業,構建出人生第一個投資組合。建倉完畢時,Jerry喜不自禁,做夢全是天天紅卡加持,陽線連綿,賬戶淨值日新月異。

可是,Jerry的財富並沒有隨著時間增長。他的組合雖然一度有過50%的浮盈,但隨著時間的流失,浮盈變浮虧,浮虧變浮盈,浮盈再變浮虧,幾個起伏把Jerry的自信擊個粉碎。

“如果這個組合一直持有到今天,我的收益應該是負值”,Jerry不勝唏噓地說。

除了海翔藥業,股價在過去10年大概漲了100%之外,其他四隻股票當下的市價都低於當年的買入價格。最慘的是中國石油,從買入的15塊多跌到了8塊出頭(後復權價格),差不多跌了50%。廣晟有色和棕櫚園林兩隻股票過去10年的股價也都是跌掉了百分之二三十,廣發證券則是略虧。

當然, Jerry還算幸運,至少無須自嘲“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48塊滿倉中石油”。

Jerry嘆息到:“我的眼力不過爾爾,完敗於時間”。投資大不易,紙上得來終覺淺。學院裡受的金融學訓練,壓根不支持Jerry縱橫股海。相反,Jerry只是芸芸韭菜中不起眼的一株。為了買房,Jerry從2013年就中斷了股市的投資,之後按時還完月供,手頭餘錢有限,投資理財的心淡了很多。

2019年,Jerry提前歸還了部分按揭貸款,手頭還有點資金,投資股市的心思又活了起來。但是該怎麼做,他拿不定注意。

一方面,經濟下行和貿易衝突等利空因素促使A股連續下跌,滬深300指數的平均PB已經低至1.47,處於歷史的28%分位(即A股歷史上,72%的時間裡該指數的PB加權值都高於1.47)。想來這應該是一個難得的投資好時機!

因為這些年,Jerry學到的新理念就是逆向投資有望帶來超額回報。但是,真要下手,Jerry也不知道該買什麼好。

遍閱各種攻略,翻遍各種理論和草根書籍,Jerry心一橫,將手中的錢一分為二,一半投了某個名滿天下的主動性股票基金,一半投了“中證500”的指數基金。

“我相信國家經濟的長期發展最後會體現在股市回報上。趁現在年富力強,收入大於支出,就和時間做朋友吧,讓複利先生為我賺錢。”Jerry微笑,眼裡閃滿了希望的光兒。

Jerry清楚,指數基金的回報來源於上市公司的長期盈利能力,實質上就是下注賭國運。至於主動型投資基金是否投對,則多少要依賴點運氣。因為主動型基金的超額收益主要來源於基金經理的投資稟賦和臨場表現,臨場表現是很難事前掌控的。過去的投資管理業績好,未來未必一定好。先明後暗的投資大師有的是,比如朱利安·羅伯遜早期管理老虎基金的業績牛到逆天,最終卻以被迫清算的方式折戟沉沙。

所以國內公募基金很多都要鄭重做風險提示:

“過往業績並不代表未來表現”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夫妻同心其利斷金

Tom和Jerry是研究生同寢室的哥們,畢業時直接回了故鄉,因為這裡有青梅竹馬的美嬌娘,成家時雙方家長一合計,湊份子饋贈給小兩口一套180m²的大三居,全面解除了Tom置業的壓力。

夫妻倆兒的收入扣除日常開支的結餘,全部投資於股市。因為Tom用雄辯的歷史統計數據向妻子證明:長期看,股市的回報完敗長短期債券和黃金,是最好的投資品種。

賓州大學沃頓商學院的西格爾教授(Seigel)研究表明:如果剔除通貨膨脹,1802-2012年美國大類資產的獲利表現如下:

  • 股票總回報1,033,487倍,遠高於名義GDP增長33,751倍的水平,摺合年化複合實際收益率約6.6%;
  • 長期債券總回報1,642倍,年化複合實際收益率約3.6%;
  • 短期債券總回報275倍,年化複合實際收益率約2.7%;
  • 黃金總回報3.12倍,年化複合實際收益率約0.7%;
  • 現金總回報是-95%,年化複合實際收益率-1.4%。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至於大家關心的投資房產,根據Case-Shiller房價指數,美國在過去的123年中,名義房價年化複合增長率為3.07%。剔除2.82%的通脹率,美國的房價年化複合實際收益率只有0.25%。即扣除通脹率後,美國房價基本沒有漲,持有的價值除了居住,也就是僅衝抵了通脹對購買力的侵蝕(中美未必同此涼熱,這是因為歷史歸納法存在明顯的bug,但是否有共同的規律有待進一步研究)。

出於對Tom專業和學識的信任,他被妻子任命為操盤手,從研究分析、投資決策到交易,一肩挑。

自2009年入市以來四年中,Tom一直兢兢業業地走在股市投資致富的路上。8小時之外,花很多時間精力研究股票市場,上至宏觀經濟,中至產業情報,下至上市公司商業模式和經營業績,無所不包。

此外,他還深入學習了技術分析、價值投資、趨勢投資等等流派的方法論,進修了CPA和CFA方面關於股票投資的必備技能。

可投資業績卻非常丟臉,賬戶淨值波動率很大,總體是負收益。再考慮到高通脹的因素,市值代表的購買力大幅下降。為此,妻子十分生氣,怒其不爭,要求罷免Tom的操盤手職務。而Tom理直氣壯地辯解說,滬深指數從2010年至2013年都是熊市,滬指從2009年8月的3478點一路跌到2013年的1849點,總跌幅46.8%,而家庭賬戶的名義虧損幅度不足10%,遠遠跑贏大盤。此非戰之罪也!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經過一番談判,Tom和妻子決定對股票賬戶實行共管,淨資產按六四分賬,未來收入對應的現金盈餘也按六四分賬,Tom管六,妻子管四。

最近兩人一起算了算總賬,2013年6月分家之後,家庭股票賬戶總收益是240%,其中妻子管理的賬戶貢獻了總收益的85%,Tom的貢獻率則只有15%。儘管運作的原始資金少於Tom,但妻子賬戶現在的總市值是Tom的兩倍。

儘管結果似乎已經說明一切,可Tom對妻子的股票投資水平卻未曾服氣。因為在Tom看來,妻子的投資策略不值一提,閉眼買茅臺,既沒有組合的觀念,也沒有倉位管理的觀念,實在是太簡陋了。今天的業績,基本都是運氣使然。

想當初,2013年中妻子在每股180多的價格買入貴州茅臺,到年底跌到了128。他多次勸妻子減倉,做做波段。不曾想,5年下來老婆就是靠buy and hold貴州茅臺的單一策略,實現了4倍的收成,相比之下,他的賬戶的盈餘只有區區30%左右。

5年間由於業績反差不斷拉大,兩人也對管理資金的權限發生過爭執。妻子要求增加支配的資金,而Tom抵死不從。Tom的反對言之有據,因為昨天的投資業績和明天的投資業績是獨立事件,妻子不能因為過去做得好就保證將來一樣好,所以由此重新分配資金是危險的。況且他壓根不相信貴州茅臺還能漲。

這些年,他就一直質疑茅臺的未來,茅臺每次大幅上漲之後都勸妻子落袋為安,換家公司。這不,茅臺股價突破千元大關之後,Tom又開始勸妻子賣掉茅臺,估值太貴了,市盈率已經超過30倍了,隱含的盈利增長預期太高了難以實現等等。

妻子對此習以為常,充耳不聞。因為她的理念不會動搖,只要公公和老爸還那麼愛喝茅臺,願意逢年過節掏大價錢買茅臺對酌,她就不會賣。估值不估值的,她都不考慮,因為估值要考慮的因素太多了,根本顧不過來。什麼市場面和情緒面,她哪能搞得清楚,還不如一概不關心。作為一個工科生,她相信邏輯,相信奧卡姆剃刀原則,即用最少的信息支撐的決策,質量才最高。

生活告訴她,人們願意為茅臺支付溢價,必有厚報。就如《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資》中就舉過一個類似的例子,林奇老婆瘋狂地迷上了L’eggs的連褲襪,願意為之支付高價,所以林奇就買了L’eggs廠商的股票。後來L’eggs成為全美最暢銷的連褲襪,林奇由此大賺特賺。

Tom每天還在關於股票的某球垂直社交媒體上不知疲倦地流連,收集海量信息,然後萃取、精煉,最後小心翼翼地依此鎖定投資標的。他深信自己的投資理念已經徹底昇華,變得越來越成熟,一定能取得遠遠超越大盤平均水平的收益。

近日,Tom有了新思路,看好保險業、日用消費品的長期增長潛力,默默地在自己的組合裡添加了中國平安、涪陵榨菜和海天味業,這些選擇是對是錯,唯有交給時間去檢驗。

而妻子還是隻看茅臺,心裡有鐵一般的意志,只要茅臺的產量和單瓶售價二者不同時下跌,她就一條筋地buy and hold。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從單靠保險到多元配置

Nancy就職於四大,從事審計工作近12年,明年有望升高級經理,職業進步的步伐在同僚中不快不慢。

Nancy是一個簡單的人,厭惡選擇,所以自從前男友成為壽險顧問後,保險理所當然地成了Nancy的唯一選擇。保險既有保障功能,幫助我們對抗天災人禍;又能專業投資,複利保值增值。Nancy因此認為保險可以一站式地解決所有金融需求。

剛工作的時候,手頭沒什麼錢,只能踮著腳尖給沒有社保的母親買了一份商業養老險,保險金額30萬,母親則由此可以在六十歲至八十歲之間,每年領取3萬塊錢(另有身故保險金條款)。Nancy記的很清楚,那年是2009年,母親已有53歲,投保年齡接近上限,所以10年期繳費每月須繳的保費很高,要四千多,直接榨乾了Nancy工資的結餘。

後來Nancy賺得越來越多,並和前男友說了再見。但買保險的習慣卻沒有變,只是把被保險人慢慢地拓展到了父親、自己、丈夫和兒子,買過重疾險和儲蓄型終身壽險等等。直到2015年,Nancy去美國進修,學到了新知識和新經驗,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時,才猛然發現過度投資保險的不合理。

保險的最大功能在於保障,即當我們人生中發生種種風險事故後能提供經濟補償,以防止我們的生活質量大起大落。至於投資功能,保險可發生的作用卻不大。所以買保險,應該買消費型的。

過去為了少繳保費,原本只想給丈夫買份補充醫療險,Nancy卻買成了儲蓄型終身壽險附加醫療險。現在回過頭來看,完全是決策錯誤。要實現同樣的目的,Nancy可以用醫療險+定期壽險+長期標準普爾指數基金的組合來替代,結果大概率會划算很多。

未來標普指數基金的長期回報會大概率遠遠超過儲蓄型壽險提供的收益率,在覆蓋(Cover)消費型的定期壽險和醫療險支出之後,仍有可觀的剩餘(注:之所以選標普作為例子,是因為標普的歷史週期夠長,有足夠多的觀測週期進行測評,此處並沒有否認大A股的長期回報能力的意圖)。

保險不是個人財富複利增長的最佳工具,因為損耗太大,扣掉保險顧問的佣金、攤銷的運營成本等等,所繳保費可用於投資的實際金額就少了一大截。另外,保險公司受制於監管要求和自身審慎運作的經營策略,在運用保費投資時往往非常保守,難以獲得超額回報。所以,同等金額的錢交給保險公司去投資,複利增長的結果大概率會輸給股票基金。

千言萬語,保險的最大功能在於保障,卻不大利於實現儲蓄和投資的目的。

因為職業的原因,Nancy精通Excel,按照所繳保費和母親領取到手的養老金,一通計算發現,為母親買的養老險的複利回報只有3點多,遠遠跑輸通貨膨脹,心中不禁大呼冤枉。回國後,Nancy不再添置保險,夫妻倆結餘的現金統統買了銀行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想穩健地積累到更大的基數做另類資產投資。

Nancy仍願意購買定期壽險、醫療險等消費型保險,但不會再選擇任何投資型、儲蓄型的保險。隨著Nancy夫妻光明的職業前景逐步落實,比如Nancy成為某外企中國區的合夥人,收入將會上一個大大的臺階,那時候會有更多的餘錢去投資,應該可以夠得著高端私募股權基金的投資門檻了(大品牌的PE管理人定位服務的客戶是高淨值人士)。所以,現在Nancy和丈夫已經開始著手研究“福布斯中國2018最佳PE機構TOP30”的榜單,為未來挑選稱心的管理人做準備。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風險偏好與風險識別能力不匹配帶來的大敗局

Grace家在大連,是一個精明的OL。丈夫則是大連軟件外包產業的一名“程序猿”,上班寫代碼,下班帶孩子打遊戲,根本不管家裡的其他事兒,理財的重任只能落在Grace身上。

Grace最早的理財工具是“銀行通知存款”。2006年手頭有了活錢的Grace發現,銀行通知存款利率要高於活期和貨幣基金,是極好的流動性管理工具。從此以後,Grace的所有投資都是圍繞著固定收益類產品展開的,因為Grace不懂股市,見不得股價上上下下波動。她把自己定位為不能承受本金損失的低風險偏好投資人。

後來有了銀行理財,Grace就貨比三家,挑同期限收益最高的買。理財知識也一路高漲,2011年的時候Grace居然投資創新型的分級債券基金的B類份額,回報非常高(某匯利基金B份額的淨值從2011年1元的初始淨值漲到了2016年的2.34元)。但到了2017年監管政策開始對這類槓桿分級型基金進行了限制。Grace被迫轉投其他渠道,但手頭的金融資產有100多萬,成就感很足。

某天和閨蜜交流理財經時發現,現在P2P火起來了。出借人得到的收益非常驚人,一年期借款超過12%毫無困難。貨比三家之後,Grace發現一年期以上的出借人提供20%回報的平臺也有的是。這一下子激發了Grace的投資熱情,她把錢分為15等分,投資於不同的P2P撮合平臺,淨挑借款利率高的上,越高越開心。

為了賺取更高的利率,Grace出借資金的期限越來越長。當她發現風險不對的時候,試圖轉讓債權或提現,但都晚了。

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P2P公司大面積爆雷,Grace也折了,好幾家平臺上的貸款無法按期收回,至今還在討要中。算起總賬,萬幸本金只損失不到15%(其他平臺及時撤出的借款,年回報很高,所以還是衝抵了部分損失)。但心靈的創傷卻很大,出門的時候,Grace常常出現錯覺,覺得這個世界非常可憎,因為壞人太多了。平臺是騙子,借款人也是騙子!

Grace會學習、能反思,檢討下來,發現自己的問題主要在於自身的風險偏好與自身風險識別能力不匹配。其實,從投資分級債基的B類份額開始,承擔的投資風險已經在增大,偏離了內心設定的風險承受限度,卻渾然不覺,只見收益,不見風險。

後來投身於P2P,更是屬於自我放飛。其實壓根兒不懂P2P風險和收益分配的模式,即對所承擔的風險無力甄別卻盲目下注,自然釀成苦果,一下子20多萬人民幣打了水漂,Grace只能勒緊全家人的腰帶,節儉度日以求找補。股票有能力圈,固定收益投資也同樣有能力圈。仗著“剛兌”這種虛妄的、說破就破的信仰去投資,必然招來失敗。在投資上,自我管理的義務永遠不能丟。

值得慶幸的是,分散投資的策略使得舉家財富免於滅頂之災,這個原則要繼續堅持。很多家庭都靠自身的修復能力,撐過了這波P2P災難。

另外,自己的投資策略也可以做些調整。畢竟兩口子都還年輕,有能力承受短期波動帶來的浮虧,增加風險承擔投資股票也是很合理的選擇。所以,Grace預備將手頭剩下的金融資產,一分為二,50%投在5只股票基金上,50%投在5只債券基金上,都是主動管理型的公募基金,過去5年業績在同類型基金中一直排在前20%的。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結語

十年彈指一揮間,80後的個人財富有增有減。未來只要國運不衰,大家的財富一定會水漲船高,當然也要看個人的運氣、膽識和智慧。

對於收入大於支出的多數80後而言,投資股票市場是不錯的選擇。因為從一般性的統計經驗來說,股票的長期回報率是明顯好於其他類別的資產的。當然,這不是說其他類別資產的回報一定低,而是說要想獲得超額收益,需要有額外的付出,其他大類資產的投資未必適用於普通人。比如選擇最勝任的資產管理人,就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需要時間、金錢和專業。

搞股票投資,如果投資的週期夠長,足以過濾掉指數短期下跌的不利影響,那麼選擇指數投資是一個省心省力的事情,適合普羅大眾。國內有很多公募或私募股票基金能夠戰勝市場,這與我們市場韭菜遍地的投資人結構有關。如果市場進化了,那麼戰勝市場就會變得困難。

在美國,有個研究表明超過90%以上的公募基金無論在過去任何時間(1年-10年)都無法戰勝市場。事實上,在國內以5年為考察期,也有50%以上的主動性股票基金無法戰勝業績基準。

2007年,巴菲特跟對沖基金的基金經理打賭,賭約50萬美元——對沖基金經理們挑選主動基金組合,巴菲特選標普500指數基金,看未來10年誰收益更高。結果到2016年底(期間經歷了次貸危機,美股標普500指數的最大跌幅超過50%,相當於腰斬),標普500年化收益率7.1%,但同期基金經理挑選的基金,收益率只有2.2%。

當然,巴菲特之所以成功的一個原因是他抽中了“卵巢彩票”,不僅出身於完美的家庭,還出身於美國這個最有經濟活力的國家。巴菲特出生以後,美國一直是全球最有競爭力的國家之一,長期的經濟繁榮產生了股市的穩定回報。如果巴菲特選擇的指數基金是明晟日本指數,那麼過去10年的平均回報要遜色得多,只有5.37%。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必須提前指出的一點是:股票的長期回報之所以高於其他資產,是因為上市公司創造的真實財富在不斷增長(收益不簡單地來源於投資者之間的零和博弈)。如果置身於一個毀滅財富的股票市場(上市公司微觀造富的機制失靈的話),長期投資股票或許就是一場災難。

此外,投資基金是否有優化的策略?Jerry最近就向Tom兜售基金定投的方式,其實內心是想向昔日的舍友求證,基金定投是否會帶來超額回報。Tom的解釋很令Jerry信服,定投如果分拆為一筆筆獨立的投資,如果拉長到同樣的週期看,並不會有出眾之處。不過是非擇時的被動投資方法罷了,並不會帶來顯著的超額收益。如果想要超額收益,應該試著加入逆向投資的策略,如指數PB低於歷史某個分位數的時候,加重定投的力度。

當然,投資還有很多選擇。因為每個人的收入和支出在時間上存在結構性的差異,短期有支出壓力的人,就不宜投資股票市場,而應該購買期限上匹配的固定收益類產品。另外,就是每個人的心理能量不一樣,風險偏好和實際承受能力也大不一樣。如果所投資的股票組合發生大幅回撤,心靈上就會遭受劇烈痛苦的人,同樣不適宜在股票投資上下注太多,而要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規劃。

所以,找專業誠信的機構或個人獲取量身定製的理財建議,或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 相關文章鏈接:六個高淨值人士十年投資故事

「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

「 圖片 | 視覺中國 」

80後金融投資的十年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