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1 長三角一體化,浙江靠什麼破局?

導讀

實現長三角一體化破局,與浙江大市場相匹配,還需要大政府的到位。

長三角一體化,浙江靠什麼破局?

浙江的多重性

在長三角的三省一市中,浙江是一個多重性的存在。

浙江既是人文薈萃的繁華之地,又是商賈雲集的財富之地;既是改革開放的先發地,又是市場經濟的先行者;既是傳統低端製造的典型代表,又是互聯網新經濟的主力軍。

既是資源小省,地域割裂,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說;又是民富大省,中國唯一GNP大於GDP的省份。

既是民營經濟腹地,佔全省GDP總量的65%,貢獻了全省54%的稅收和80%的就業崗位;又被民間資本所累,屢嘗民間債務危機的苦澀。

既具有吃苦耐勞、埋頭苦幹的“四千精神”——歷經千辛萬苦、說盡千言萬語、走遍千山萬水、想盡千方百計;又持有賺快錢心態,投機精神十足,炒遍中國,炒向世界,“遙遠的東方有一座城,它的名字就叫溫州;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房的傳人”……

正因為如此,在一場世界性金融危機的襲擊下,加之深受中美貿易摩擦影響,浙江的現狀相當紊亂:既有資本金融對實體經濟的劫持,又面臨小散亂的低端製造業的轉型,還有外向型經濟受挫後的調整,更有互聯網金融野蠻生長後被擠壓的憂慮,以及民間資本的何去何從等問題。

從一定意義而言,市場經濟本身就隱藏著內在的紊亂邏輯,即一面是產能過剩難以避免,另一面是對高額利潤率追逐無極限,浙江走在中國市場經濟的最前面,市場經濟內在的紊亂邏輯也因此在浙江表現得有過之無不及。

對此,浙江如何在長三角一體化中實現破局?

長三角一體化,浙江靠什麼破局?

浙江的優勢

首先從與長三角其他省市的對比,來看看浙江的優勢。

從產業發展來看

浙江的比較優勢一方面在於得天獨厚的海洋經濟,擁有港、漁、景、油等優勢海洋資源,且上升為國家戰略。

儘管其陸地面積僅有10.55平方公里,但海域面積卻多達26萬平方公里;海岸線總長6486.24公里,其中大陸海岸線2200公里,居全國第5位;面積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島有3061個,佔全國海島總數的2/5以上;岸長水深,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東海大陸架盆地已展開勘探工作的有8個氣井;漁業資源蘊藏量在205萬噸以上,年可捕量在105萬噸以上。

另一方面在於數字經濟,成為浙江創新驅動的強勁新動能。以杭州阿里巴巴為首,以烏鎮互聯網大會為代表,以“互聯網+”、“雲概念”為關鍵詞,浙江聚集了一系列互聯網創業創新公司。2017年浙江“三新經濟”增加值達1.2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5.5%,佔生產總值的24.1%,對生產總值貢獻率達到37.1%。

從區域內部來看

浙江比較優勢在於省內區域發展相對平衡,城市化水平較高,城鄉差距較小。由於縣域經濟、鄉鎮經濟發達,14地入選百強縣市、16地入選百強區、20地入選千強鎮前100名。

數據顯示,2017年浙江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33年位居直轄市以外的各省(區)第一,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倍差從2.37(2002年)縮至2.054,小於全國(2.71),也小於上海、江蘇。

2017年末,浙江城鎮化率為68.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9.5個百分點。

從營商環境來看

浙江商業、創業氛圍濃厚,商業精神傳承悠久,浙商遍佈全國乃至世界。

浙江省內有100多萬家法人企業、300多萬戶個體企業,省外有30多萬家法人企業、200萬戶個體企業,海外有10多萬家各類企業;平均每11個浙江人中就有一位老闆,每33個浙江人中就擁有一家企業;浙江在省外投資和創業經商的人數有1020萬人,在國外投資經商的人數有150萬。

從自然人文環境來看

浙江的優勢在於自然風光與歷史文化交相輝映。從西湖美景到錢江觀潮,再到雁蕩三絕,風景名勝遍佈全省;從良渚文化到吳越文化,再到南宋文化延續至今,有杭州、寧波、紹興、衢州、金華、臨海、嘉興、湖州、溫州等9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20箇中國曆史文化名鎮,28箇中國曆史文化名村,名鎮、名村總數全國第一。

長三角一體化,浙江靠什麼破局?

浙江突圍方向

產業層面

鑑於現有比較優勢以及製造業產業基礎,浙江產業調整方向將收斂在港口經濟、互聯網經濟、資本金融、精緻製造、體驗經濟等方面。

港口經濟一體化

對浙江港口進行整合,寧波舟山港完成實質性合併,溫州港加快從“甌江時代”轉向“東海時代”,嘉興港發揮海河聯運優勢,台州港依託港區臨港產業發展,共同構建浙江港口“大班級”。

其中,大寧波港有絕對的成本優勢——包括港口建設維護的成本優勢和船舶超大型化的規模優勢,從長三角一體化角度,行政區劃屬於浙江舟山嵊泗縣的洋山港或將逐步融入滬杭港口序列。

發展互聯網新經濟

新經濟區別於傳統經濟的最大特點是可以實現創業零門檻,資源零成本,浙江小微企業發達、民營經濟活躍的特點將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發揮。

探尋資本經濟新方向

一方面著力於解決“兩多兩難”(即民間資本多、投資難,小微企業多、融資難),架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渠道;另一方面吸納漂流在外的民間資本,投資新經濟,如溫州民間流動的資本在8000億元到1萬億元左右。

製造業向精緻製造升級

區別於上海的極端製造,江蘇的先進製造,基於浙江製造大多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商品,以及與上下游產業配套的零部件,在消費升級以及產業鏈重構趨勢下,創新傳統技藝,發揚工匠精神,將製造精細化、精緻化、高端化。

大力發展體驗經濟

作為人類繼產品經濟、商品經濟、服務經濟之後的第四大經濟發展階段,體驗經濟為城市注入前所未有的活力,體現為旅遊產業與現代農業的相結合,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區域合作層面

一是發展灣區經濟,建設M型“滬杭甬大灣區”,接軌上海,聚焦杭州寧波一體化發展。加快建設象山灣、三門灣、台州灣、樂清灣,沿杭衢高鐵、衢麗溫鐵路有序拓展,努力建設全面對接“一帶一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灣區。

二是與周邊省市積極對接合作。如寧波在交通建設、港口合作、產業對接、科技創新、商貿旅遊等重點領域,加速推進與上海的一體化。

三是利用自身的信息經濟、塊狀經濟、山水資源、歷史人文等獨特優勢,在省內以特色小鎮建設為抓手,在有限的空間裡優化生產力佈局,並形成分佈式節點。

市場與政府相互匹配

實現長三角一體化破局,與浙江大市場相匹配,還需要大政府的到位。

儘管“無為而治”曾經發揮積極作用,但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化,國家競爭的加劇,民間資本的大量積累,政府可以約束市場與資本任性而為,更重要的是破解制約民間資本投資的各種屏蔽門、玻璃門、旋轉門,使浙江巨量的民間資本發揮出正能量。

綜上,拋棄一線城市的無謂之爭,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美美與共,融合共贏才是至簡大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