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二戰中,日本為何不與德國夾擊蘇聯?

羅昕楠


日軍不夾擊蘇聯原因第一是日本被蘇聯打怕了,第二是日本的戰略重點轉向了東南亞和太平洋,第三是日本的確是豬隊友,以上因素促成了《蘇日中立條約》,最終結果就是坑了希特勒,害苦了自己,使得二戰軸心國陣營“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1939年5-8月,蘇聯和日本爆發“諾門坎”戰役,雙方投入兵力達20萬人,最後以蘇聯慘勝而告終,蘇聯陣亡失蹤9700人,而日軍為8717人。這次發生在滿蒙邊境不起眼的戰役,對後來的二次世界大戰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當時,日本國內關於侵略戰爭的方向有兩個爭議,一是向北攻打西伯利亞,奪取至貝加爾湖一帶;一是向南奪取東南亞和太平洋。諾門坎戰役的結果,使得日本人不敢小瞧蘇聯,將進攻方向定在了南方。

諾門坎戰役後,日本為了能專心攻打南方,蘇聯為了避免東西兩線作戰的被動局面,蘇日兩國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條約簽訂後,蘇聯也不完全指望條約的作用,還留了50萬精銳在遠東,這也使得日本不敢輕舉妄動。再加上日本雖然佔領了中國東北,但是中國的反抗鬥爭從來沒有停息,也有效地遏制了日本關東軍西進的念頭。當莫斯科戰役爆發時,蘇聯摸清了日本不敢妄動的底線,從遠東調了一部分西伯利亞軍,最終打敗了德國。

最後,日本放棄攻打蘇聯而去挑戰美國充分說明了它是隻豬隊友。在諾門坎戰役中,蘇軍發現日本越是下級軍官越優秀,作戰很英勇,而養尊處優的高層卻是一群豬腦殼,戰略水平低。想想看,日軍為什麼偷襲珍珠港,因為美國對其實施了能源禁運。如果是因為海上資源運輸被切斷了,去西伯利亞不就解決了。蘇聯領土廣大,資源相當豐富,西進戰略不僅可以解決資源問題,還能策應盟友希特勒夾擊蘇聯,這麼大一塊蛋糕還不夠兩家吃的?就算之前諾門坎被蘇軍打出了陰影,日德兩國夾著打還不容易?而日軍放棄容易的,高報償的路不走,偏偏要“另闢捷徑”,去挑撥美國這個超級大國,當真是豬隊友,把希特勒氣得小鬍子一翹一翹的。


萌叔觀世界


多年來,關於日本為什麼不北上與德國一起夾擊蘇聯,而是選擇了南下挑起太平洋戰爭的問題,史學界一直頗多爭論。有人說日本是在諾門坎一戰中被蘇聯人打怕了,但是諾門坎戰役是發生在1938年,而且日蘇兩軍當時只是小規模的接觸,雄心壯志的日本人如果因為這麼點損失而止步的話,那也太讓人小瞧了,所以不是這個原因。有人說是因為日蘇之間有一紙約定,這更是笑話了,兩國交戰,豈是一張紙能夠限制得了的。

那到底是為什麼呢?我們把時間往回拉,調到1941年9月30日-1942年1月7日,這是莫斯科保衛戰發生的時間,如果細究一下這個時段和日本偷襲珍珠港的時間——1941年12月7日,我們就能找到上面問題的答案。1941年10月2日,德中央集團軍開始向莫斯科發起進攻。從10月2日到12月5日,德軍先後攻佔了布良斯克、奧廖爾、圖拉,大軍前出到莫斯科運河附近。

而11月26日,南雲忠一率領的航母編隊離開日本,向珍珠港方向進發。12月4日,隨著德軍佔領加里寧格勒,莫斯科處在最危急的關頭,而南雲忠一率領的航母編隊已經快要接近珍珠港了。諸位看到這裡,應該明白是怎麼回事了吧。原來,不是日本不北上,而是日本方面通過各種途徑一直在關注莫斯科的戰況。日本人認為,德軍攻佔莫斯科,只是時間上的問題,所以根本無需自己北上動手。至於蘇聯的遠東地區,日本人認為,有關東軍就足夠了。

但是日本人沒有想到,德軍在加里寧格勒遇到了蘇軍的頑強抵抗,蘇軍甚至前出到小鎮圖拉,對德軍形成了局部的反包圍。蘇聯人在極為艱苦的情況下,靠著不怕死的精神,居然撐住了,12月8日,希特勒發佈了訓令,命令莫斯科城下的德軍暫時轉入防禦狀態,實際上已經宣告了德軍在莫斯科城下的失敗。而此時,日本人的航母艦隊已如離弦之箭,再也無法回頭了。我們大膽假設一下,如果德國在莫斯科城下的失敗要早於日本偷襲珍珠港,那麼日本人恐怕會重新考慮南下計劃,如果真的那樣,歷史將會被重寫。


動如脫韁兔


不請自來。首先看下時代背景,二戰期間,德國、意大利、日本組成法西斯國家陣營,並達成同盟國條約,成為發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國家,也因此這三個國家被稱為“軸心國”。但好笑的是,這三個軸心國打了那麼多年,卻沒有找到一個軸心。

作為二戰中反法西斯中堅力量的蘇聯,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國家。按說如果德國從歐洲方向攻擊蘇聯,日本從亞洲方向攻擊蘇聯,那麼會不會聯手擊垮蘇聯呢?但歷史並沒有發生這樣的事情,一切的假設也只存在與人們腦海中的想象。那麼,為什麼德國不和日本聯手夾擊蘇聯呢?

我們先來看一下二戰中這三個國家進攻方向:

德國:以法國、英國、蘇聯為主要進攻方向

意大利:以希臘、北非為主要進攻方向

日本:亞洲方向

同為軸心國陣營,但德國和日本之間並沒有太大的交集,要給他們強行加一層關係,那就是日本和美國開戰,同時美國又和日本幹上了這點關係。打戰,打的不是交情,而是利益。再說,日本也不會說“我的兄弟去打蘇聯了我也去搭把手”這種話的。

但更為關鍵的問題還有一個:打不過,這個答案拋出來也是有點搞笑

戰爭,對拼的是武器裝備的差距,人員戰鬥力的差距。起先,日本帝國抱著一統天下的理想來到天寒地凍的蘇聯,面對天生的戰鬥民族,日本軍隊只有一個字:跑...

很多軍事學家把二戰期間日本的軍事裝備力量和蘇聯進行了對比,得出的結論就是:日本和蘇聯差距一個時代具體體現在:

1 日本最為精銳的坦克部隊和蘇聯軍隊進行了一次“深層次”的戰爭交流後被徹底打爆。日本方面寶貝到家的裝甲師,為了給自己的89式坦克湊裝甲,把海軍的戰艦都拔了層匹,不想面對的卻是蘇軍T28裝甲部隊,T28重量是89式坦克的兩倍多,裝甲厚度比日軍的厚了兩倍,可速度卻也比89式的快了很多。你想想,這麼一個高速度、高攻擊、高護甲的玩意追在你的後面打你,誰不是一臉懵逼?打不過還TM跑不過,最後被蘇聯結結實實的日出翔...

2說完裝備差距,說說人員戰鬥力差距:我們都知道,由於氣候、環境等原因,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只有不到一米六......到北方的老毛子卻由於天寒地凍的氣候,還要面對各種猛獸的襲擊,所以都長的比較壯實,一般身高都在一米八。試想一下,一群一米六的日軍和一米八的老毛子拼刺刀...對不起,這畫面太美我想笑一會...

3 還有一次有趣的事情:我們都知道日本軍隊的鋼盔上都有個鮮紅的太陽標緻。這個標緻在土地上還看不出什麼特別的,但在蘇聯那冰天雪地的天氣,這紅色的太陽標緻格外妖嬈......這也是蘇軍狙擊手練靶子的最好方式...所以帶鋼盔的部隊傷亡率一直居高不下,之後不得不把那個紅色的“靶心”給去掉。


在這之後,這幫逗逼都不敢去找蘇軍的麻煩了...


田之雲


1941年6月22日,德國實施“巴巴羅薩”計劃,舉全國之力進攻蘇聯,初期勢如破竹,但隨著德軍的深入,蘇聯人的抵抗越來越強,有感於局勢變化,希特勒迫切希望日本能牽制蘇聯在西伯利亞的兵力,夾擊蘇聯。然而日本在嘗試了兩次後,卻放棄了對西伯利亞蘇軍的牽制,那麼日本到底是怎麼考慮的呢?



縱觀二戰軸心國聯盟,德意日三國雖然有軍事聯盟但也有競爭的意味。

在軸心國聯盟建立初期,很明顯就能體現出德意在誰做聯盟老大上相互較勁。比如1939年德國征服波蘭,意大利就顯的心裡不平衡,急不可耐的發動對希臘的進攻,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爭高下的味道。而作為三軸心國之一的日本,肯定也有不服或與德國相比較的心理,你德國讓我牽制蘇聯,我日本就得乖乖的去牽制?



二戰時西伯利亞並沒有發現礦產資源,土地貧瘠,除了山,雪,樹,並沒有日本急需的礦產資源或石油,日本死磕蘇聯所得利益不大。



德日合力制伏蘇聯這頭“公牛”,德國能佔據肥沃富饒的東歐部分,日本即使打敗蘇聯,得到的只能是不毛之地,對日本本國利益不大。制伏蘇聯這頭“公牛”,德國得到的都是“牛肉”,日本得到的只能算是“牛尾巴”。所以日本對夾擊不是很積極。

張鼓峰,諾門坎,日軍的兩次失敗,信心大跌,進攻蘇聯得不償失。



客觀的來說,張鼓峰事件算是蘇日的一次遭遇戰,規模也不大,而且蘇聯當時還沒進行大規模清洗,戰鬥力很強,雖然日軍也派出了精銳之師,但總體實力還是不如蘇聯的。



諾門坎戰役是真正意義上日軍對蘇聯的一次試探性攻擊。而且日軍並未用全力,從日軍參戰部隊來看關東軍第23師團,並不是日本最精銳的部隊(日軍從第一師團到第二十師團是日本真正意義上的精銳部隊)而戰鬥結果是日軍傷亡8700人,蘇軍傷亡9700人,實際上日軍還略站上風,但由於日軍志不在西伯利亞,而又得盡德日盟國之約的一次正式試探,能勝則長驅直入(日本不嫌地盤大)稍敗則放棄“西進計劃”,更像是做給德國看的進攻行動。相比於日軍戰場上不死不休的架勢,諾門坎戰役更像是完成任務式的試探。



軸心國之間的相互較勁,西伯利亞又如此貧瘠,沒有日本需要的戰略資源,蘇軍頑強的抗擊,和“錯誤的認為”(蘇聯宣傳大勝日本)日本進攻蘇聯要付出很大代價,幾種因素共同使日本放棄與德國夾擊日本的計劃,轉而攻擊更有價值的區域。


快速軍事一點通


其實日本是非常願意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的,從德國閃擊蘇聯後不久日本隨即向關東軍增調大量部隊和武器裝備以加強備戰(即著名的關東大特演)來看,日軍確實有“北進”協助德軍一起消滅蘇聯的企圖,但是為何最終沒有付諸實施呢?


決定性的因素在於德國通知日本的時間太短了,直到入侵行動即將發起之際,日本大本營才收到德國入侵蘇聯的確切消息,而日本此時根本沒有做好同遠東蘇軍開戰的準備。雖然通過了緊急動員使關東軍達到了70萬人的兵力,但是日本陸軍省對於對蘇作戰的兵力估計在100萬左右的兵力,而當時的日軍根本無法調集如此數量的陸軍,除非將中國戰場上的日軍撤出投入遠東方向,而顯然是不可能的。

而且介於遠東冬季較為寒冷不適宜大規模作戰行動的考慮,日本當局認為如果不能在9月份即全部完成對蘇戰備的話,那麼在1941年日本陸軍則無法徹底解決北方問題,而僅僅不到3個月的時間顯然對於日本來說是不夠的,最終日本當局決定暫時不同德國一起夾擊蘇聯,除非出現特別有利的形勢。



隨著1941年日本放棄對蘇開戰,英美方面則加緊了對日本的防範和封鎖,石油和鋼鐵的禁運讓日本的侵略政策無法執行下去,日本方面估計如此下去只需2年日本海軍就無油可用成為廢鐵,日本的工業也將停頓,於是相比於消滅蘇聯,更為緊迫的任務擺到了日本面前,那就是奪取東南亞的戰略資源,維持自己的帝國擴張主義,日本的矛頭從北方轉向了南方。


戰略論


我是煮酒,不請自來答一下~碼字不易,喜歡的朋友點點關注吧~


事實上,日本不是沒有配合德國夾擊蘇聯,而是日本在諾門坎被蘇軍打怕了。從而不敢北上。

二戰開始後,德國和日本就在積極密謀東西夾擊蘇聯。1939年5月11日。蒙古軍隊與偽滿軍隊在諾門坎地區發生交火。日本終於等到了機會。當時蘇聯剛剛進行了大清洗,軍隊戰鬥力衰減嚴重,指揮系統也陷入了癱瘓。日本出動了一萬六千人在轟炸機的掩護下發動了進攻。希望能打敗蘇軍,從而進兵貝加爾湖,與德軍回合。但是蘇軍以炮坦協同作戰,全殲了日軍騎兵連隊。日軍與6月1日撤退。7月2日,日軍坦克加入戰鬥,雙方爆發了亞洲第一次坦克大戰,此次戰役,日軍坦克師團被打殘,日軍幾乎全軍覆沒。


諾門坎戰役震驚了日本高層。事後,日本發現北上無望,而蘇聯由於面對德國的全面入侵,也害怕日本再次偷襲。雙方簽署了停戰協定。日軍從此轉向南進東南亞。一直到1945年蘇聯對日宣戰之前,雙方再無交火。


煮酒話史說古今


1941年6月,在尚未完成征服英國的戰略目標之前,希特勒急不可耐地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開始大舉進攻蘇聯。當時德軍一共集結了550萬人,而這幾百萬人又大都是參與西線戰役的百戰之師,面對經過肅反清洗之後孱弱不堪的蘇軍,德軍可謂狼群跳入了羊圈。德國人兵分三路直撲莫斯科、列寧格勒和基輔,並且極短的時間內就佔領了蘇聯大片領土,這種犁庭掃穴般的軍事成就極大地刺激了日本的好戰神經。面對與德國合擊蘇聯的絕好時機,日軍大本營開始蠢蠢欲動。

然而此時距離盧溝橋事變已經四年了,日本陸軍主力大部陷入對華作戰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從哪裡抽調多餘的兵力投入對蘇戰場呢?沒錯,就是關東軍。這是日本為防備蘇聯而準備的最後一支戰略預備隊,之所以一直按著不動,等的就是今天。眼見德軍向莫斯科方向的推進越來越近,裕仁天皇下令對蘇備戰,部隊開始大規模向東北集結。按照日軍最初的設想,一旦蘇德戰爭分出勝負,或者蘇聯為應對德國的進攻而調走遠東蘇軍,日軍立即越過國境線向蘇聯發起攻擊。屆時日軍將陸海協同,一舉攻佔海參崴,拿下西伯利亞,與德國東西夾擊蘇聯。

為保證這次軍事行動的順利進行,日軍不僅調集了七十多萬兵力,無數飛機坦克,甚至海軍也組建了第五艦隊來配合作戰。此刻日軍已經萬事俱備,只等蘇德分出高下或者遠東蘇軍西撤了,然而讓日本人大惑不解的是對面的蘇軍人數有增無減,這是怎麼回事?難道是蘇德戰場上的德軍已落下風?還是戰鬥民族人口開掛,開啟了瘋狂爆兵模式?越想越不安穩的日本人開始慎重起來,估計是蘇聯早有準備,可能要對日軍下手。日方高層大驚失色,立馬叫停一切進攻準備,開始著手部署防禦。

然而後來的解密檔案證明,這只不過是斯大林耍的一個手段。對於遠東日軍的侵略野心,蘇聯高層一直是洞若觀火,但適逢德寇進犯,蘇軍只能先集中全力擋住德國,所以斯大林早就秘密調走了遠東蘇軍的精銳投入對德戰場。而為了穩住日軍使其按兵不動,蘇聯決不能讓日本人看出蘇軍的人數有所減少,於是伴隨著精銳部隊的西調,大量裝備一般的部隊被派往遠東。但實際上,他們除了人數上的優勢之外,作戰能力實在令人堪憂。

到1941年末,遠東蘇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130多萬。這讓日軍大為震驚,更加不敢貿然行動。等日本人戳穿斯大林的把戲之後,蘇軍已經打到了柏林,此時蘇聯已經騰出了手,問題已不是關東軍是否進攻蘇聯,而是蘇聯什麼時候殲滅關東軍了。


地圖帝


有人說,二戰日本挺厲害,德國打蘇聯,日本表現出豬隊友神品質,本該去牽制蘇聯卻反唱起了傷心太平洋。可是,日本打西伯利亞圖什麼呢?地廣人稀的西伯利亞,日本需要投入多少兵力?日本最稀缺的資源,只有南洋有。德國打贏了蘇聯,日本也就一個荒蕪的西伯利亞,德國打輸了,日本早晚要吐出來,那麼日本圖什麼呢?

打蘇聯也要有有實力和資本,日本戰略物資都不夠,真是有心無力。日本的坦克裝甲和蘇聯都不是一個數量級的,只能欺負中國。而且你打蘇聯,不偷襲珍珠港,美英也是早晚要翻臉的。有人說那牽制蘇聯怎麼樣?可是小鬼子投入少了,蘇聯根本不刁你,投入多了,得不償失,物資又稀缺,大家說怎麼牽制?日本進攻中國,中國本土作戰,牽制日本,而日本進攻西伯利亞是主動進攻,蘇聯靠浩瀚的西伯利亞拖都拖死小日本了。

當然,還是有點作用,能遲滯蘇41年底-42年初的攻勢,至少莫斯科戰役期間蘇前方兵力會吃緊。可是這點作用,日本要付出何等的代價!日本的油都沒了,美英禁運,聯合艦隊只能在家門口行動。不用幹預,日本進攻西伯利亞,蘇聯困難點,還不至於大危險,日本自己就被拖垮了,便宜了中國和老美。

蘇聯可以放棄西伯利亞,只要打敗希特勒,什麼都可以拿回來,以西伯利亞的廣大空間,去換時間。日本打到西伯利亞已經是極限,再打下去,他的補給根不上。日本本身已經困難到了極點,打南洋才是他解套的關鍵,所以日本大本營最終決定南下政策偷襲珍珠港放棄北上進攻蘇聯。所以當時日本的選擇,肯定是他們認為最符合他們的決定,而實施當時因為這個事日本陸海軍也是爭吵了很久。


李三萬的三萬裡


二戰蘇德戰爭起始階段,德軍佔盡優勢,而日本來戰必會使蘇聯腹背受敵,更可使軸心國加大優勢!


在1939年蘇德兩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時隔兩年也就是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以190個師配合海陸空三軍共550萬人用閃電戰的戰術偷襲蘇聯。

蘇聯萬萬沒有想到,自己曾經還幫助過的德軍竟會先下手為強打擊自己。

在德軍猛烈進攻下,蘇軍毫無防備,節節敗退。希特勒更是揚言“要在三個月之內打下蘇聯”。

很快德軍的中央主力軍馬上就來到了莫斯科郊外,但為什麼日本看到德軍有優勢,還不幫德軍使戰爭馬上結束呢?我認為分以下幾點。

一、諾門坎戰役的慘敗

位於中蒙邊界諾門坎,還留著曾經戰鬥過的彈坑和累累白骨。

日本對蘇聯的懼怕也從這一仗打起,1939年5月11號蒙軍與偽滿洲軍發生衝突,28日侵華日軍便遭到了蘇軍和蒙軍的聯合進攻。

但日軍“紙片”一樣的坦克哪能是蘇軍的對手,馬上招架不住敗下陣來,而蘇聯的火炮和陸軍更勝日本一籌!

經過三天激戰,日軍敗退到哈拉哈河東岸轉為防守,蘇軍又進攻幾次,但沒有成功。

後來蘇軍包圍了日軍主力,最後日軍無可奈何被迫停戰講和。


此戰蘇日兩軍共投20萬餘人,大炮500餘門,飛機900餘架。

日軍損耗了5.4萬人,在這一戰中,日軍可謂是慘敗。

至此不可一世的日本就再也不敢招惹蘇聯了,而蘇聯也是他們在二戰時一個不可磨滅的夢魘。

而在遠東地區,蘇聯更是部署了50萬至100萬的關東軍,日本就更不敢冒犯蘇聯了。

二、日本苦陷中國戰場

其實在二戰時,日本一直遵從南進戰略。看到那時的中國資源豐富,地盤又大,所以便率先侵佔中國。


中日戰爭一直呈僵持狀態,如果調動在中國的陸軍去攻打蘇聯,萬一又控制不了在中國的局勢,太得不償失了。

三、日本想坐擁“漁翁之利”

看到德軍在進攻蘇聯剛開始的時候接連勝利,沒想到德軍此次戰爭的失敗,日本想要在蘇德兩國僵持的時候,在出兵幫助德國。

而那時候的日本很可能會在蘇德戰場勝利後分一杯羹,然後在擴大自己的軍事勢力。

這次“狡猾”的日本卻打錯了算盤,德軍圍攻莫斯科後慘敗回國。


其實野心勃勃的日本也不想做德軍的“小弟”,1941年之前,德國還援助了中國一些軍火,使他們本不牢固的同盟關係加上了一層裂痕。

而蘇聯和日本在二戰之中也沒有發生過特大的戰爭,直到1945年8月蘇聯殲滅了日本在中國東北的精銳部隊---關東軍,短短几天70萬關東軍悉數消滅,而日本看到敗局已定便投降了。


雜談記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對蘇聯發動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由於蘇聯方面對戰爭的準備嚴重不足,希特勒的德國軍隊長驅直入,兵鋒直指莫斯科。此時,如果在中國東北屯駐重兵的日本能夠與德國一同夾擊蘇聯,蘇聯顯然難以招架,但日本卻始終沒有北進,反而南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為何日本會做出這種選擇呢?

(圖)巴巴羅薩計劃

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因此,在名義上日本應該遵守條約,與蘇聯保持中立。其實,無論對於日本還是對於蘇聯而言,《蘇日中立條約》都不過是為了穩固後方而進行的妥協。不過對於日本人來說,如果真的有必要進攻蘇聯,找個理由破壞條約是輕而易舉的事情。《蘇日中立條約》對於日本在南進與北進兩種路線的選擇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顯然並非決定性的。

(圖)日本蘇聯簽訂中立條約

事實上,日本軍部和內閣之中始終有人主張在適當的時機向北進兵,佔據外蒙古和西伯利亞。而這種觀點也是很有市場的。因為相比於向南進軍東南亞,向北進兵西伯利亞顯然受到的阻力要小的多。東南亞大多是英國的殖民地,向這一地區進兵,顯然會觸動英國的利益,必將與強大的英國直接交鋒。向北進兵,不但可以奪取蘇聯在外蒙古地區的利益,還能緩解蘇聯對偽滿地區的壓力,而如果能夠成功佔領西伯利亞的廣大土地,便可以獲得那裡豐富的礦產資源。1941年的下半年,顯然就是所謂的“時機”,此時的蘇聯已經有些潰不成軍了,此時日本若出兵北上,可能不會遇到太強的抵抗。

那麼,日本人為何沒有這樣做呢?很關鍵的一個原因便是當時的西伯利亞並不出產石油,而這卻是日本人最需要的東西。此後,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也正是因為石油資源的匱乏。

(圖)太平洋戰爭中的日本軍人

除了資源問題,另一個讓日本不能北進的原因便是利益分配問題。德國雖然與日本結盟,但卻並非鐵到穿一條褲子。誠然,德國曾經資助了日本人不少的戰略資源,但是如果真有德日大軍會師莫斯科的那一天,利益分配問題便會成為引起兩國反目的最主要因素。德國在蘇德戰爭初期的飛速挺進,使日本無論從什麼角度看起來都是配角,於是日本通過夾擊蘇聯所能分到的恐怕也只有西伯利亞這片不毛之地了。對日本人來說,這顯然是個賠本買賣。

(圖)日本加入軸心國

此外,另一個決定日本放棄北進路線的因素便是曾經的慘痛經歷。

第一次世紀大戰期間,日本曾經從遠東地區進攻蘇俄。當時,由於俄國十月革命的緣故,新生的蘇維埃政權宣佈退出一戰,協約國組成多國聯軍在遠東地區登陸,準備支持白衛軍推翻布爾什維克政權,於是發生了西伯利亞干涉事件。在這次事件中,日本是所有國家裡最投入的一個,當時協約國投入的總兵力不過十萬,而日本就派出了7萬多部隊,這令其他協約國成員都大為震驚。然而,日本在西伯利亞的軍事行動卻極為不順。蘇俄紅軍放棄了與干涉軍的正面交鋒,日本大軍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戰鬥。在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日本軍人因為頻繁的騷擾、強姦俄國當地的婦女,導致了性病氾濫,結果傷亡近5000人。

這對於日本人來說,顯然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而這一點也是他們放棄北進的重要原因。畢竟,日本的陸軍想要毫髮無損的穿過地域廣袤的西伯利亞,並非易事,而即便他們能夠突破蘇聯在其腹地的防禦,與德國軍隊會師俄羅斯平原,日軍的補給也將成為巨大的問題。歷史的經驗也告訴日本人,從遠東地區進攻蘇聯並非是明智之舉。

(圖)西伯利亞干涉事件中的日本

因此,日本與德國夾擊蘇聯這種情況永遠只能存在於沙盤點兵之時,就當時的情況而言,是絕對不會發生的。

歡迎關注“孫博士侃歷史”,官方公眾號“fisher101990”,一同領略真實的歷史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