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果西安更名回長安,你們怎麼看?

強哥幫


西安要改回“長安”,或許還需要一些外在的條件。在民族復興大業即將實現之際,探討西安恢復“長安”的名稱更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長安是華夏兒女永遠的夢!我認為目前要改回“長安”這個聖名必須完成2個基礎性條件:一是成立“長安特別行政區”,首府為長安,下轄甘肅、青海、寧夏、山西的運城、臨汾和河南的三門峽,撤銷甘肅、青海、寧夏省級編制;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遷到長安。我們國家的經濟財富目前普遍集中於東部沿海,遷都西安有利於國家戰略平衡,對西部開發 ,對建設生態優美國家都是具有戰略意義的。


西安,古稱長安,鎬京,大興,京兆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歷史名城”。從華夏族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都城鎬京起到唐代,先後有周秦漢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國歷史上建都時間最長,影響最大的古都,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巨大的歷史性貢獻。


西安所處的關中平原處於黃河中游的渭水流域,是最早的“金城千里,天府之國”,是炎黃文化和周秦文化的發源地。是歷史上“中華”、“中國”、“華夏”、“中原”的最初誕生地。孕育了燦爛輝煌的五千年中華文明,對東亞的文明進程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西安是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是新的“一帶一路”的核心支點,現在是新一線城市和9個國家中心城市之一,是國家規劃的除北京、上海之外的國家第三大國際化大都市。


從環境方面講講。西安位於關中平原的中部,北瀕渭河,南依秦嶺,所謂“八水潤長安”。西安處於北緯33.42度~34.45度之間,海拔490米左右。屬於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這裡是人類最宜居的區域之一。有些國人總感覺西安乾燥缺水,那都是一種誤解,西安是中國水質最優的城市之一。


其實從北宋開始,到南宋、明初、清末、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各個朝代或政府都有定都或遷都西安的計劃,只是因為這樣或那樣的主觀或客觀因素而沒有實現罷了。或許因為玄學的原因,上帝感覺我們後人還不夠優秀吧!

自西安不建都後,漢人失落、失意、失血性、失霸氣到現在!“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西安無論是繁華的國都,還是普通的小城,她一直尊貴而厚重,寬容而大氣,歷史終究會光復輪迴,或許遷都長安會成為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改名“長安”就成為了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讓我們華夏族的靈魂復位,盛世長安必將崛起於中華龍脈的肇始之地,綻放絢爛的色彩,再次成為世界的中心。


清樂堂


你想反社會就直說,

何必說得這麼含蓄呢?

長安是什麼?是帝都!是首都!

你把西安改成長安是什麼意思?你對誰不滿?你看誰不順眼?還是說你心裡想學誰誰誰來一波某某某!

你信不信!

不管提出這個觀點的是什麼人?如果是校長,免職!如果是學者,撤職!如果是部長,提前退休吧!

在現有的組織體系之內,沒有任何一個人敢提出這個觀點或要求!那意味這個人死定了,平安地混到現在是僥倖,而且在知道這個提案的人任職其間內,此人永遠不會得到晉升。

他會被所有體制內的人所嘲笑,所譏諷,成為板上釘釘的反面教材!

這不是名字問題!

這是嚴重的政志問題!

會有無數人像我一樣上綱上線別有用心用你做成一個梯子,從而將你批評得一無是處,百口莫辯。如果一不小心登上了資訊,所有的專家都會站到你的對立面,對於口誅筆伐,直到把你搞臭為止。

改名,意味著什麼?

一是改潮煥袋。

二是遷都。

從周朝開始一直到中華民國,除了朱棣以外,所有的類似行為都意味著衰敗的開始,遷個都?蔣介石遷個都如何,還沒敢說遷都,就已經被天下人罵得半死。一句“直把杭州做汴州”讓整個南宋都抬不起頭來。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城市的名字是可以改回來的,比如仙氣飄飄的“琅琊”,比如音律爆棚的“姑蘇”,比如口舌生香的“徽州”,比如一望皆秀的“廬州”,比如聞之即醉的“蘭陵”,比如詩經風韻的“汝南”,比如雄渾曠遠的“九原”,比如畫意綽約的“月港”。

都可以改過來的,現在的名字那麼俗不可耐,那麼臭不可聞。

原來的名字那麼美不勝收,那麼美絕人寰。

可是,有些地方的名字是不能改的,絕對不能,想都不要想!


亦有所思


每個西安人,甚至每個中國人,都有夢迴漢唐盛世的情結,而長安就是這個國民情結中重要的元素。於是很多人就在建議西安改名回長安,而最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我覺得這應該是外地人替我們操的閒心,完全就是一廂情願。

首先西安這個名字也幾經有了幾百年的歷史了,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大將軍徐達進兵西北,在佔據元代的奉元路之後,將這裡改名為西安府。明代的天下第一藩,清代的西北重鎮,近代的西安事變,這麼多年過去了,西安這個名字早已和這座城市融為了一體,成為了厚重的歷史記憶。妄圖改掉這個名字的人,難道不是在割裂歷史嘛?況且,長安也只是西安眾多名字中的一個,隋代這裡叫做大興,一個寓意不亞於長安的名字,周代這裡叫灃鎬,這是西安最早的名字,如果為了恢復歷史,幹嘛要忽略掉大興和灃鎬這兩個名字呢?

其次,西安下面有一個長安區,雖然已經撤縣設區了很多年,但西安人依舊把它叫做長安縣,還有去年才改名為鄠邑區的戶縣,雖然鄠邑的名字更悠久,但老百姓一不會念二不會寫,依舊是把戶縣掛在嘴邊,可見要改掉一個地方約定俗成的名字,是多麼的困難的一件事情啊。所以就算把西安改成了長安,我敢保證本地人依舊只會使用西安這個名稱。

再次,就是成本問題了,城市改名的背後,一大堆東西都要跟著改正,政府的門牌,公章的名稱這些都是小事,還有大量的信息需要被即使修正,這一切帶來的機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最終都要每一位納稅人來埋單,顯然是非常的勞民傷財。

再說了,難道把西安改成長安,就能夢迴漢唐盛世嘛?


王朝的廢墟


作為一個西安人,我反對把西安改回長安,不是因為長安不好,而是因為太好了。

長安二字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城市名稱那麼簡單,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裡,它已經基本等同於京城,首都了。唐以降雖然已經不在關中建都,但是文人詩詞奏摺裡仍常以長安代稱京師。最著名的莫過於辛棄疾的“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民國建都南京,北京就得改名北平,因為北京這個名字對於南京過於厚重,南京呴不住。同樣的道理,長安二字過於厚重的文化承載,也已經不適合用做一個非首都城市的名字了,這兩個字已經圖騰化,長安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中最高等級的城市名稱,任何別的首都城市都呴不住。

我看到有的西安老鄉的回答,覺得長安好,應該改。我是不認同的,這是從狹隘鄉土角度出發,長安二字當然可以貴今日之西安,但這種改法難免賤了長安本身。

長安是整個華夏民族的長安,應該從全局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不是首都,沒有哪個城市配得上這兩個字。


亂世英熊1


如果僅僅是為了好聽而將西安改回長安,那真沒有必要。且不說長安與西安哪個名字更好聽這本就是一個無解的問題,就算認為長安更好聽的西安人甚至是中國人佔絕大多數,就有這個必要?我們為了一個名字的審美,值得付出多少錢?

當代不同於古代,一個城市——尤其是像西安這樣的重要城市——的改名是足以引發多米諾效應。西安變成長安了,西安所有的機關單位、企業公司、交通路線的名字都要改,西安下轄的所有地區也都要改名。這是鬧著玩的?現在可不是將城門上的西安改刻一下,更換一下通關文牒就可以了,除非改名有合理性、必要性與收益性,否則就不應當改。

另外,就算是長安比西安好聽吧,那也是過去的事情了。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風貌,城市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名稱,未必是壞事。解放初,很多城市的道路名都叫什麼團結路、人民路、解放路、建設路,現在好多都改名字。回過頭看看當時的名字,那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啊!長安屬於漢唐,西安屬於當下,一定要改過去嗎?


隱語


重要的不是是否更名回長安,重要的是這個地方能否留給人們古今結合的文化美。如果作為一座古城,卻不懂得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不懂得人文關懷,那即使叫做“長安”也沒有長安的意義。如果作為一座現代化城市,除了保留了古代的建築風俗,還保留有十三朝古都的禮儀文明,那即使叫做西安也值得人們尊重和觀賞。

小編本人身為一個在西安生活的人,並且也算去過國內幾座古城的人,深有感觸,這座千年古都隨著現代化步伐的發展確實衍生出了很多一個十三朝古都不應出現的城市問題。客觀來說,雖然西安最近蹭抖音熱點蹭的很火,吸引了不少遊客,但是這裡的旅遊景點大都是經過現代化手段進行了商業包裝的,披著古建築的外衣,其實並沒有蘊含著多少古代文化的韻味;從人文方面來說,西安的本地人裡,大多數並不像我們腦海裡認為的那樣有著古城人民的淳樸和熱情,就連西安的本地人都自稱西安人比較“然”或者“麻”,就是糾纏不清、不豁達、容易引發衝突事端的意思。另外,西安“全城打狗”的現象也為城市文化大大減分,如果你看過工作人員不分青紅皂白,一棒一棒將搖尾示好的狗打死的情景就會不寒而慄。從風土人情和人文禮儀的傳承上來說這方面確實給人感受不如洛陽、太原等文化古城好。

所以,如果西安沒有文化發展和人文精神面貌表現上的根本變化,僅僅是更名回長安,其實並沒有多大差別。這樣的城市容易變成一種對於“沒來過的人心懷嚮往,來過之後不過如此”的地方。


蘭闍讀書


別整那沒用的了!

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吸引力,不是靠改一個名字就能夠改變的。

長安,的確如雷貫耳。作為中華民族最富有活力的上升階段和繁榮的頂峰時期,漢唐時代都是定都於長安城。當然,漢唐長安的城址並非在一處,但是離得也並不遠。也就是說,中華民族最榮耀的時期,都是定都於關中地區的。這當然是如今關中人民的驕傲。

而也正因為如此,長安,在那座恢弘的長安城已經被廢棄之後,這個詞仍然在文學、官方文書中正式、非正式地出現,以至於長安已經成了中國王朝首都的代名詞——長安=首都,這樣的對應關係一旦建立,當王朝的統治中心已經離開了關中之後,原來的那座城,已經不宜再叫這個名字了。

如今西安的城牆,雖然建在了唐長安城的廢墟之上,但是比之唐長安城,實在已經縮水了太多。它已經失去了首都的地位,也早已經沒有了盛唐氣象。如今雖然做了很多的復原,但是也只是復原而已。還是叫西安更合適吧!

一個地名要更改,那可不是小事,意味著一切與它有關的政府機構、企事業單位都得跟著改,光行政成本就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關鍵還是,這樣的變動有沒有必要?值不值?

西安的文化燦爛,在中國首屈一指,不需要靠一個“長安”的幽靈來背書;它已經不是首都,也不需要靠“長安”這樣一個名稱來充門面。如今的西安,已經是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西安”也已經叫了幾百年,文化積澱並不比“長安”差多少,有那麼大的必要非要改嗎?

其實,西安改不改名,跟我並沒有什麼關係——我又不是西安人。但是在全國範圍內都能看到這種改名的風潮,無非都是希望靠改名,喚起公眾對該地區的認同感,增強文化吸引力。但是改名只是一個方面,甚至並不見得是太重要的方面。如何讓人對一個地方心嚮往之,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牽扯到經濟、文化、旅遊、環境等等一系列的方面,改一個名字在其中能佔多少分量呢?

對我來說,無論那座城市叫西安還是長安,我都會用同樣的眼光看待它。它曾經是我們這個文明的核心區,現在雖然輝煌不再,但是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大都市,也在持續地發展,並且仍然是我國西部的重鎮和中心城市,擁有很大的潛力。它的過去留給我們巨大的寶藏,改個名字也許有助於加深我們對它過去的認識,但是也只是表面的。一個城市真正的競爭力,還是要放眼未來。希望這座叫西安的城市越來越好!


軒轅十四Rex


沒必要更名。

1、沒有任何意義。

2、會給各有關部門及個人帶來許多麻煩。……

首先:

1)戶口夲地址得更改;

2)身份證地址得更改;

3)各出版社所有地圖得更改;銷燬以前的各種地圖,地球儀,給出版社造成重大損失和浪費;

4)學生所有敎課書得更改;給學校或學生造成重大損失;

5)碑林,碑文如何辦?

6)所有單位,文件,落款,各商店門頭……

全部得改;

7)長途,市區公交車票,出租車票,火車票,飛機票, 旅遊門票……等等太多要更改;

8)工商,稅務,護照,駕照,博物館,古文化地……太多,太多

總之,更改長安地名,是擾民之舉,會得到大家吐槽,漫罵的,是不明智愚蠢之舉。放棄此更名想法,一切從民眾考慮,不要因一事,造成諸多浪費,垃圾,汙染環境。


用戶1839855933088


今天丹水君給你講講西安改名字的事。

很多地方都想改名字:

臨沂想改名叫琅琊,

棗莊想改名叫蘭陵,

合肥想改名叫廬州,

黃山想改名叫徽州。

包頭想改名叫九原。

類似的還有很多,但,丹水君告訴你——不可以!


理由有這些:

1,改名意味著割斷歷史。

每個地名的背後,都有的一個一個改名的悠久歷史和有趣故事,如果直接改回多年前的名字,那後來的這些歷史該如何看待?憑什麼”常山趙子龍“就一定比“石家莊火車站”更有文化?

2,改名意味著各種成本上升。

如果西安改為長安,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涉及到西安的所有交通設施(鐵路公路飛機場),科教文衛設施(學校、醫院、博物館等等)都需要改名字。不說別的,你算一算光換廣告牌要花多少錢?

3,改名意味著復古思潮。

我們應該朝前看,而不是朝後走。西安這個名字在國際上很有知名度,如果改為西安,可能第一次聽到長安這個名字的老外根本不知道說的什麼!

歷史上最喜歡改名字的人有兩種:

1,一種是王莽、武則天,想要通過改名獲得神秘力量。最後證明是失敗的。

2,另一種是避諱制度。比如唐德宗李適(kuò),讓天下所有讀音是kuo字形相似的地名全部改名,給百姓帶來很多麻煩。

作為西安人,一定要有自信心,不改名也能復興周秦漢唐的輝煌!

現實中,確實有一些人對自己沒信心,不能悅納自己,給自己改個名字,最後成功了嗎?多半是失敗吧?

作為中國人,我們是不是有必要把名字改為“華夏”“炎黃”等名字?

更多精彩敬請關注丹水秋風!


歷史知事


長安是西安的古名,更是所有中國人的集體記憶所在。我們打小讀歷史書,就一次次的聽聞其名,可以這麼說,取意長治久安的古長安城,是真正的中國第一城。長安最早的都城記憶,是在西周時代,那時此處稱為“灃鎬”。事實上是灃水兩岸的兩座城,西邊的叫灃京,是周天子祭祀的所在;東邊的則是鎬京,周天子在此處理政事。

大秦國的都城咸陽,一般我們總以為就是今天的咸陽,實際上這城市很大,包攬了咸陽和西安兩個區域。所以某種意義上說,漢朝的長安城,其實就是在咸陽的基礎資商營造而成。

漢高祖劉邦,當年先是在渭河南岸、秦阿房宮北側興樂宮的基礎上,興建了長樂宮,兩年之後再營建未央宮,長樂未央,這就是西漢宮廷的基礎。而長安城,就在此營建。長安所在地區,從此便有“京兆”之名,意為“首都特別行政區”。此後200多年,長安一直是中華文明的核心所在,在張騫通西域之後,更成為一座國際大都市,很多來自西方的胡人都在此居住。公元2年之際,長安城中有24.6萬人,是當時世界上規模龐大、居民眾多的城市。

此後,西漢末年王莽時期的戰亂,毀滅了長安城,以至於劉秀建立東漢之際,都城只能放在洛陽,直到東漢末年董卓亂政,沒奈何的漢獻帝只能遷都回長安,當然也沒住長久。

後來便是隋朝興起之際,因為當時的漢長安城歷經長期戰亂,已然不堪使用,於是隋文帝決定另建一座新城。這新城其實叫做“大興”,在漢代長安的東南方。隨後的唐朝,便以中軸線重新劃分長安縣與大興縣,並更名“大興縣”為萬年縣,取意“萬年長安”,重新恢復“長安”之名。

唐代的長安城,是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面積約87平方公里,是後來西安城牆內面積的約10倍,西漢長安城的2.4倍,元大都的1.7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鼎盛時期常住人口185萬,流動人口51萬。是當時世界東西方商業、文化交流的彙集地,更是最大的國際大都會。(唐代長安街景)

唐長安城的形制當時也影響了鄰近國家的都城建設。譬如日本國的平城京和平安京,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都是高度效仿長安城建造而成。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也曾有意遷都長安。他曾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考察關中地形,但世事蹉跎,朱標的早逝,令朱元璋備受打擊,最終放棄了遷都事宜。他有一篇文章表達了此事:“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之際,慈禧曾西狩長安,而實際上此前,光緒帝也曾有過遷都長安、重新開始的意圖。

而新中國建立之際,究竟是西安還是北京,領導人也曾猶豫不決過,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北京,因為北京東接東北(工業基地)、北靠蘇聯(提供援助),加上經歷元明清三代,保留了大量行政機構,各方面都有優勢,綜合幾方面因素,都勝過了西安。在這樣的形勢之下,西安便只能作為西部地區的行政中心而非中國的首都存在,即便是恢復長安的舊名,也很難恢復昔日的榮光。當下,中國經濟重心在東南,政治與文化中心則在北京,西安能扮演怎樣的角色呢?確實有點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