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很多人玩麻將知道麻將的歷史嗎?

羅利超


江蘇太倉“護糧牌”之發明麻將說

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專供“南糧北調”,自然惹來很多麻雀,糧官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以竹製的籌牌記錄捕雀數字,憑籌牌發酬金,俗稱太倉的護糧牌。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可觀賞,可兌獎金,也可作遊戲。這種護糧牌的符號、稱呼、玩法都與捕雀有著關聯。例如“筒”的圖案就是火藥槍,筒即槍筒,幾筒表示幾支槍;“索”即“束”,就是用繩子串起來的麻雀,幾索就是幾束鳥,獎金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東、南、西、北”為風向,火藥槍打鳥要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為紅色;“白”即白板,為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除此之外,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成牌叫“糊”,“糊”“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碰”即“彭”的槍聲;“吃”、“槓”等。為何叫“麻將”呢?在太倉方言叫“麻雀”為“麻將”,打麻雀自然就叫成打麻將了。

明朝萬秉章之發明麻將說

明朝有個名叫萬秉章(或萬餅條)的人發明了麻將,他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因為他仰慕梁山108好漢,麻將108張就代表著水滸裡的108位好漢,“東、南、西、北”代表好漢們來自東、南、西、北方;“中、發、白”是說這些人有的是中產階級,有的是高官貴族,有的是白丁出身;“九條”意為九紋龍史進,“二條”意為雙鞭呼延灼,“一筒”意為黑旋風李逵等等。電視劇《大明末年》中寫了個萬秉沼,說他是個進士,不願做官,專事測字、看相、占卜,他發明麻將獻給宦官魏忠賢,讓其流行民間,草根階層果然迷戀上癮,堵住了悠悠之口,沒有心思去議論朝廷腐敗了。

鄭和下西洋之發明麻將

鄭和下西洋,每次出海短則一兩年,長則好幾年。在茫茫大海上士兵們深感寂寞、孤獨、鬱悶,於是鄭和下令發明一種可以娛樂的東西,就是麻將。

比如在海上航行很難看到鳥類,便將鳥的圖案刻在麻將上,以表達對陸地上的嚮往;胡牌之前的“聽牌”,意思是說聽到鳥叫聲,船要靠岸了。

最大的可能是鄭和改進了麻將,因為麻將來源於古老的葉子戲,鄭和為解決船員的娛樂生活,可能攜帶了不少的葉子戲。海上風大浪急,一片一片的葉子戲很容易被大風颳走,於是將葉子戲上的圖案刻在竹片上。

鄭和以紙牌,牙牌,牌九等為基礎,以100多塊小木片為牌子,以艦隊編制刻了1-9“條”,又以船上淡水桶的數量刻了1-9“桶”(筒),然後又根據風向刻了“東西南北”四個風向;然後以吸引人的金錢刻了1-9“萬”,以“大中華耀兵異域”的口號刻了紅色的“中”,依據一年四季刻了四個花牌,最後有一塊牌不知道刻什麼好,就不刻任何東西,這個就是“白板”。

據說在非洲索馬里發現當地人玩的一種博弈遊戲與麻將很相似,或許是鄭和到達那兒教會當地人玩麻將,於是流傳了下來。

寧波陳魚門改造麻將說

1846年(同治三年),三品官的寧波陳魚門改造麻將,把紙牌改為竹質或骨質材料。繼承“碰、萬、索、筒”,一共108張。“紅花”改為綠色的“發”,“白花”改為“白板”, “老千”改為“紅中”,命名為“三箭”,每樣4張。同時增加東、南、西、北四個方向的風,每樣也是4張,由此形成當時流行的136張的麻將牌。在寧波話中麻將與“麻雀”是同樣的發音,和牌“和”讀做“胡”(hu),也是寧波的方言。《博史》認為:五口通商後,船舶多聚集於寧波港口,各省商賈雲集在此,通過他們延及津滬商埠並波及全國,然後走出國門流傳到的世界各地。

其實,麻將起源於古代博戲

以上多種說法都有存在的道理,其實麻將的起源應該追朔到古代的博戲。

據《史記》和其他有關文字的記載,博戲的產生至少在殷紂王之前。最早的博戲叫“六博”,有6支箸和12個棋子組成,箸是一種長形的竹製品,相當於今天打麻將牌時所用的骰子。

唐代擲骰子成為一種獨立的博具。由兩個骰子變為六個骰子。唐明皇與楊貴妃擲骰子,唐明皇的戰況不佳,只有讓六個骰子中的兩個骰子同時出現“四”才能轉敗為勝。於是唐明皇一面舉骰投擲,一面連呼“重四”。骰子停定,正好重四。唐明皇大悅,命令高力士將骰子的四點塗為紅色,直到今天骰子的么、四兩面為紅色,蓋源於此。

明末盛行的馬吊牌、紙牌等,與古老的博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今日流行的棋、牌等博弈戲娛,無不是在博戲的基礎上發展、演變、派生出來的。

現代麻將流傳到西方,因其玩法簡單,變化多端,亦為西方人所喜愛。

[圖片、資料源於網絡,如侵權請告之,立馬刪掉相關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