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4 三国演义之姜维二伐中原的前奏

姜维一伐中原惨败之后,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曹魏嘉平三年,太傅司马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第二年,东吴大帝孙权驾崩。

这两件事的发生,催生了姜维的第二次北伐。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不同的人做了同样事,结局大不一样的原因。

司马懿是个骨子里都不想造反的人,甚至如果可以的话,他都不想擅权。司马懿当初是跟着哥哥司马朗进入了丞相府工作,给当时的大人物曹操做秘书。曹操作为丞相,府上有很多秘书(主簿),但是这些人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杨修,第二种是司马懿,第三种是其他,比如王必、司马朗等。也就是说,曹操府下的主簿中,只有杨修和司马懿算是另类,其他的都是埋头工作型。杨修跟着曹操做秘书,耍耍小聪明其实倒也没什么。曹操只是觉得这哥们太狂放,虽然不待见他,倒不至于要杀他。关键是杨修作的一手好死,居然参与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之争。曹操一不想看见杨修这样的浮华之人将来掌握国家的政权,二不想看见出手狠毒的杨修将来玩阴的弄死曹丕。所以才寻了个风流罪过斩了他。

三国演义之姜维二伐中原的前奏

与之相比,司马懿就低调的多。司马懿从跟着哥哥进入相府当文学掾就开始跟着神一样存在的曹操学习。虽然说司马懿是个文学掾,但是他不爱写文章,他喜欢的是研究兵法、整顿行伍、舞枪弄棒。而曹操就是个非常好的老师。如果说姜维是得了武侯真传,那司马懿就是接过了曹操的衣钵。再后来曹操任用司马懿当主簿,而司马懿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干到曹操死亡。多年主簿的生涯让司马懿从个文秘成长为一个谋臣乃至军事家。曹操让司马懿参与了后半生中很多大事,并且对司马懿很满意。后来托孤,司马懿从主簿一跃成为了顾命大臣。虽然跟贾诩、曹洪、陈群比起来,司马懿的官职最小。但是司马懿很满足,这也算是坐着火箭升迁。之后的曹丕时代,司马懿一直干着本专业的事:练兵。中央的事一般不大参与,司马懿的兴趣似乎只在练兵上。魏明帝时期,司马懿再度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仲达同志没有参与中央的权利斗争,也不计较自己的官职别说比不上其他的顾命大臣,也比不上心眼极多的华歆、王朗。司马懿主动请求调离中央镇守雍、凉。以防守蠢蠢欲动的诸葛亮。顾命大臣低调到这个份上,还被罢了官,这哪说理去。之后司马懿一步步被形式所逼,不得不对老战友曹真的儿子下手,干掉曹爽,收了他的兵权。

客观来讲,这场高平陵之变算不得司马懿造反。因为曹爽僭越在前,早有不臣举动,司马懿干掉他有理有据。张当、何晏等人都指认曹爽谋反。谋反还能不杀吗?然后司马懿处决了首犯曹爽、奸臣五人组和跟着吃挂捞儿的桓范,其余不问,没搞腥风血雨的大洗牌。之后司马懿在中央还是当自己的太傅,没开府治事,没搞大换血。但是既然这么干了,那就得一条道走到黑。为了自身安全,司马懿开始有步骤的削减曹氏兵权,把夏侯玄改封为太常。这样一搞,夏侯霸冲动的带了三千人造反,这不作死么。真要造反,也得先请郭淮、陈泰到军中议事,干掉他俩之后尽起雍、凉之兵,进可以攻长安、洛阳,退可以学马腾自守西凉。带三千人造反绝对是下策中的下策,俗称下策的平方。

司马懿临死之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原文)”

这是司马懿临终说给儿子的话,足以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再后来他的子孙不听话而谋反,后人就把这段罪过算在了司马懿的头上。司马懿这个忠臣怎么都没当上。试想一下,假如当初曹爽没有听何晏的,司马懿继续当太尉。那司马懿能当上忠臣无疑。可惜的是曹爽先出招,司马懿不想死,更不想让两个儿子陪自己一起死,因此有了高平陵之变,一个本想为国尽忠的司马懿,终于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奸臣。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没听他的话。在司马师看来,司马家族在魏国劳苦功高却屡遭算计,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逼迫曹芳封他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自此司马师开府治事,取得了魏国的实际统治权。

说到司马懿的心路历程,就不得不说孙权死后的吴国。孙权的继承人是以聪明而著称的孙亮。孙亮继位时岁数多大,书中没有交代。但是他被废的时候是十七岁(太平三年),这样倒推一下,他继位那年(建兴元年)是十岁。一个十岁的娃娃当上了吴国的皇帝,朝中大权尽归诸葛恪。作为诸葛亮的亲侄子,诸葛恪行事风格简直是诸葛亮的翻版,只不过诸葛恪的能力比他二叔还有不小的差距。诸葛恪是东吴二代当中的佼佼者,想当初孙权制定的后世蓝图中,能辅佐自己儿子坚守东吴霸业的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和张昭的儿子张休。但是孙权在位期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废了两任太子,等到孙亮继位,辅政大臣就只能是诸葛恪和吕岱了。想当初东吴有两个老实人,一个是真老实的诸葛瑾,一个是装老实的鲁肃。所以混来混去,大家都爱开诸葛瑾的玩笑,谁也不敢招惹鲁肃。但是人家诸葛瑾的儿子完成了逆袭,超越了所有同事们的儿子。

本来按照孙权的规划,孙亮继位之后,内事不决问诸葛,外事不决问吕岱。但是诸葛恪作为诸葛亮的侄子,深得诸葛家族的基因遗传,刚上位就像诸葛亮架空李严那样架空了吕岱,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司马师让其弟司马昭挂帅,趁着东吴易主而南征。诸葛恪刚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就匆匆带兵北上迎敌。与之对敌的魏国大先锋是诸葛诞,按血缘讲,是诸葛恪的亲堂叔。

此时的魏军人员配置完全是新生代人员,比如胡遵、毌丘俭(音:贯秋简)等。东吴诸葛恪手下还有个活化石级别的战将,他甚至还参加过赤壁大战,端的是戎马一生,经验丰富。此人就是老将丁奉,当年追刘备和孙尚香的时候还是一员年轻将领,如今几乎成了东吴的柱石大将。这仗一打,过程没啥好说的。丁奉勇不可当,魏军上下完全被震慑住了。司马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明白怎么回事呢就决定班师回朝。

到了这个时候,诸葛恪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可谓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如果见好就收,诸葛恪就是东吴第二个陆逊。但是诸葛恪姓诸葛,他得学他二叔锐意北伐。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怎么没人说诸葛恪北伐是一片忠心呢?

诸葛恪带兵北伐,顺道邀请姜维一同进兵。姜维一琢磨这是个机会啊,必须得出兵一雪前耻。就这样,吴蜀两国第一次团结一致,共同北伐。

三国演义之姜维二伐中原的前奏

这要是当初诸葛亮和陆逊都这么玩命的联手北伐,那事情还真是大有可为。可如今是姜维搭档诸葛恪,魏国那头司马懿变成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师派出司马昭协助郭淮对抗姜维,派毌丘俭、胡遵抵御诸葛恪。姜维那边怎么样留到下篇说,单说诸葛恪这边北伐在新城受挫,又被人忽悠,导致大败。

诸葛恪兵败之后十分惭愧,于是使出了无数东吴前辈用过的绝招,托病不出。吴主孙亮还亲自去府上问安。诸葛恪怕别人议论自己,于是开始在东吴推行严刑峻法。诸葛恪和诸葛亮的原则是一样的,那讲究的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因此诸葛恪先拿自己人开刀,犯了错的轻则流放,重则斩首。百官一看,嚯,对自己人都这么狠,对别人那还了得?因此百官惊惧,对诸葛恪怕到了极点。

让别人惧怕,不是件好事,因为怕的背后一定是恨。诸葛亮经营多年,做到了让人服气,只有魏延对他不是服气,而是惧怕。诸葛恪资历尚浅,北伐又失败了,因此没人服他,只是怕他。接着诸葛恪干了件大胆的事情,派自己的心腹张约、朱恩掌管御林军。这一下就把整个孙氏集团给激怒了。从皇帝孙亮的角度讲,御林军如果掌握在诸葛恪手里,那等于自己的小命就捏在了诸葛恪手里,太危险了。从前任御林军总管孙峻的角度看,这是诸葛恪再跟自己叫板。那孙峻对诸葛恪的仇恨达到了一天二里仇,三江四海恨的地步。

话又说回来了,外姓去控制皇家军队的诸葛恪不是第一个。书中还有两个人这么干,一个是曹操命曹洪总督御林军马,一个是诸葛亮让心腹向宠掌握皇家御林军。但是这俩人一个成了奸臣的代表,一个成了忠臣的楷模。诸葛恪还没来及证明自己的忠奸,就被孙峻给阴死了。

孙峻得说是东吴闷骚界的奇葩。表面上看孙峻是因为诸葛恪要夺他的兵权而算计诸葛恪,实际上他是为了借诸葛恪事件来算计吴国皇帝孙亮,从而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

孙峻问皇帝能不能干掉诸葛恪。孙亮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再聪明也缺乏政治经验。把自己对诸葛恪的不满和盘托出,表示自己见了诸葛恪感到十分惧怕。孙峻一看这是奉召讨贼,于是安排下鸿门宴,席间斩了诸葛恪。

三国演义之姜维二伐中原的前奏

 孙峻斩了诸葛恪,接着当自己的御林军总管不就行了?那不行,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孙峻趁机让皇帝封他大将军、丞相、富春侯。总揽吴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从安保部门主任一跃成为了吴帝国的实际掌舵人。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人,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诸葛恪干的事都差不多。但是后世评价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诸葛亮这个忠臣有人配合才保住了名声。而配合他的,就是刘禅。万一刘禅跟刘协、孙亮一样耐不住寂寞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那诸葛亮要么被杀,要么杀掉刘禅,要么斩杀刘禅所有的心腹。无论结果怎样,只要刘禅对诸葛亮下手,诸葛亮就做不成忠臣。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君主们没有子婴、崇祯、康熙这样的人物,所以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权臣。而正是因为刘禅的忍性比较大,才造就了诸葛亮这个大忠臣。司马懿该多羡慕诸葛亮啊。

理清楚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在下一节中,探秘姜维二伐中原的隐藏密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