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9 開會時,很多人請假不來,怎麼辦?

開會時,很多人請假不來,怎麼辦?

開會的那些事兒

前幾天有個學生在微信上問我:“老師,我們開全體會議、部門會議時,經常有很多人請假。開會時沒多少人,很影響會議效果。應該制定怎樣的制度來約束呢?”

我想不僅僅是這個學生遇到這樣的困惑,很多在學生組織擔任幹部的同學,都有類似的疑問。今天和大家簡單聊聊,學生組織如何開好會議這個話題。

01

首先,在開會之前要想清楚,我們為什麼要開會?或者思考一下,這個事情能不能不開會?

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有事就開會,大會、小會,周例會,月例會。總之,文山會海,目不暇接,甚至經常發生會議撞車的事情,恨不得把自己劈成兩半。

於是,我們看到很多學生幹部下課後,在校園飛奔。甚至有學生抱怨,忙起來的時候,連飯都沒時間吃。

他們不是在開會,就是在去開會的路上。

於是,在分身乏術的情況下,自然會出現各種缺席的情況,甚至經歷了一段時間“狂風暴雨”般的會議洗禮後,有些同學僅僅是因為“開會多”而選擇離開這個組織。

因此,我們要在開會前思考,我們為什麼要開會?

一般來說,我認為開會的目的有三種:告知事情、解決事情、製造事情。

簡單來說,也可以用三個字來形容——高、搞、告。

“高”:尋求高招。開會是為了解決問題,聽聽大家的意見,或者來個頭腦風暴。

“搞”:要搞事情。佈置工作、開展活動、比賽等等,要安排工作任務。

“告”:告知結果。例如學習會,通報會,培訓會,表彰會等等,都是要告知參會人員一些情況。

確定好你要開的會議屬於哪一類,是否有開會的必要。

有些事情不一定要通過會議形式,把組織成員從四面八方召集過來。來了以後發現,其實也沒什麼重要事情,可能就是通知幾個事項。這時候,如果僅僅是傳達,而不是研究討論,可以採取其他方式進行,打電話、群發短信、QQ/微信,都可以。

如非必要,別開會。

能開小會,別開大會。

能開短會,別開長會。

02

確定好開會的必要性以後,就要擬定開會的時間、地點、參會人員、主持人、會議議程等,並且做好相應的會前準備。

1、提前幾天公佈時間、地點,方便與會人員做好安排,協調個人學習與生活。

2、發佈通知時,寫清楚時間地點及注意事項,儘量避免使用“明天”、“後天”這類日期不明確的詞語,別人轉發以後,有可能就搞不清到底是哪一天了。可以採用類似“2017年12月19日(週二)上午9:00”,或者“明天(12月19日)上午9:00”這樣的時間格式,避免產生歧義。

因為真的有人因為看錯時間、地點而錯過了會議。特別重要的會議,組織方可以提前一天再單獨通知提醒下。

3、把涉及到要討論的議題,提前發給相關參會人員,避免參會人員到達會場以後,才知道要開什麼會,討論什麼問題。那時候來不及準備,即使徵求意見,也很難在短時間內碰撞出火花。

4、不同的會議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參會人員,不同的時間和場地要求。因此,為會議所做的準備就不一樣,要求也不一樣。

會議的組織人員,應該提前到達現場進行會議佈置,安排好桌椅,準備會議資料、相關設備。如果需要考勤,可以提前準備好紙質簽到表,或者在線簽到二維碼。當然,建議使用動態二維碼,防止有人用手機拍下二維碼以後,發給缺席的小夥伴。

參會人員至少提前5分鐘到達會場,做好會議準備。沒有特殊情況,會議要準時開始。

03

除了極少數“會議控”,大多數人都是不喜歡開會的。

為什麼不喜歡?原因有很多,例如:

1、開會時間不合理,選擇開會的時間大家都有課或者都有事。

2、開會時長不合理,只有開始時間,沒有結束時間,議程拖沓,內容冗長。

3、開會人員不合理,要麼是應該到的關鍵人沒到,無法形成有效決策;要麼是請了很多無關人員參加,增加了會議成本,耽誤了很多人的時間。

4、開會場地不合理,要麼過於空曠,發言人說話都聽不清;要麼過於擁擠,人都坐不下。.

5、會議機制不合理,要麼沒有主持人,或者主持人把控會議節奏的能力不強;要麼是沒有會議議程,你說一句,他說一句,開了半天也進入不了正題;要麼是不給與會人員發表看法的機會,僅僅是讓人陪襯,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實際上,開會的成本很高,不僅僅是佔用了你的1小時,而是要付出所有人的1小時時間成本+因為開會而耽誤做其他事情的成本。

因此,不開會則已,開會就要開出成效。

04

回到文章開頭那位同學的提問,主要涉及兩個層面,一是全體成員大會,二是部門例會。

這兩個會議當然都是必要的,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中,還是需要注意一些問題,採取一些措施,確保會議開得有效,開得高效。

1、樹立紀律意識。加入組織前一定要強調紀律,可以在做招新宣傳時加入紀律要求,可以在新成員培訓時介紹,在開會前就定好規矩。召開會議時,要有開會的樣子,手機靜音或振動,儘量避免走動,不交頭接耳聊天。

2、做好缺勤統計。我們經常說很多人缺勤,但到底是哪些人缺勤?什麼時間缺勤?缺勤的次數是多少?有沒有數據分析?定時公佈缺勤人員信息,超出一定次數給予一定的處理意見。特別是極個別自己不參加任何會議和活動,又牢騷滿腹,並鼓動其他人不參加的情況。

3、形成激勵機制。在未來的優秀成員和其他獎項評選中,將出勤因素作為其中一項參考指標,出勤也是組織成員向心力的一種外在體現。

4、合理安排會議時間。有時候無法參加會議,不一定是不遵守紀律,可能社團成員有其他重要活動和比賽安排、某門課程臨時補課、個人重要事情等等。因此,安排會議時,除緊急情況外,儘量提前幾天通知,開部門例會的時間可以固定在某個時間段,讓大家養成習慣,提前規劃好時間,降低缺勤率。

5、注重開會的形式。很多時候,大家不願意參加會議的原因,一是覺得會議很低效,討論半天,大家七嘴八舌,形成不了定論,浪費時間。二是無法表達出自己的意見和心聲,或者說出意見後受到質疑、嘲笑,後期再也不願意在會議場合發言。三是會議的組織相對混亂,沒有發言順序或要求,亂哄哄的。如果再加上會議的地點很糟糕,環境很差,就更讓人難受了。這些情況,都需要改進。

6、重視會後總結。很多學生組織開過很多會議,有的甚至每週開會,但是要命的是,你回顧過去一個學期開過的幾十次會議,卻發現這些會議沒有留下任何記錄,你也很難記起其中的一些故事,以及會議發揮的作用。因此,開會要有一定的記錄,形式可以是紙質或電子的會議紀要、新聞報道、某次活動的總結材料等。

開會是一項簡單又不簡單的工作,要想會議開出質量,需要我們認真總結、反思、改進。

開會是一項複雜又不復雜的工作,要想會議開得順利,需要我們制定標準、流程、規則。

再開會時,不妨提前多想一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