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人工智能將帶給學校巨大變化,老師會被代替麼

人工智能是人類不斷思考研究“人與物”關係發展而來,是使機器代替人類完成過去人類所做的工作。

從技術發展角度看,人工智能的發展可分為計算智能、感知智能、認知智能三個階段。從理解人類和物質、環境關係上,可以分為沒有自主意識的“弱人工智能”、人機交互的“人機混合智能”和擁有自己價值判斷能獨立思考的“強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在教育應用主要集中在感知智能階段。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一批優秀的互聯網教育服務進入學校,進入課堂,走進家庭,網絡輔導教師、虛擬語言學伴、智能學習推薦、口語網上測評、圖像識別作業批改、學習行為分析等感知智能的應用,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支持教師教學方式變革,適應學生面向未來的學習需要,以開放的形態豐富教育供給服務。

人工智能在學校的應用,應該是技術或者教育力量雙向逐步認知、達成共識、共同推進的過程,教育的技術化和技術的教育化的認知共識、相互促進,才能更好地服務於教育教學。

技術能幫助學生建構概念、豐富學習資源,加快概念建構,幫助教師基於數據及時瞭解學生,促進教學決策的科學化,提高針對性。但是,技術無法代替情感、體驗、交流,無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創新體驗。這些都需要教師與人工智能的協同和交互。

相信20年後,人工智能的普及將導致整個社會製造業、服務業的大量工作被機器人和智能系統替代。社會各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從知識技能型轉向創造設計型,對學校會提出新的人才培養要求:

1.培養目標的變化。為了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需要注重培養學生支撐終身發展、適應時代要求的關鍵能力,培養其認知能力、合作能力、創新能力、職業能力,同時要具備人工智能時代不可或缺的比如情感處理能力、感知能力、洞察力、想象力以及獨立思考能力等。

2.課程樣態的變化。未來的課程,應該是基於學生認知可以定製的。

每一個學生都將有一個人工智能學習夥伴,根據學生認知定製學習路徑,陪伴共同學習,共同成長,因材施教。

學習的課程應該是綜合、跨學科的,是基於真實生活情境或者模擬未來生活的項目,圍繞某個跨學科領域的主題,實現學科知識統整和課程整合;強調學生的思維發展,以學生活動為中心,自由探究與主題相關的任何學習材料,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鍛鍊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

3.學校形態的變化。未來的學校,應該是人們心靈的棲所,現實世界生活社交的場所。

實體學校與虛擬學校相融,學生可以將泛在的線上服務和就近的實體體驗學習相結合。

虛擬學校是資源提供者、學習引導者、管理服務者;實體學校主要進行面對面的活動,組織學生進行深度學習,開展實踐、體驗、創造、合作、溝通交流等。

學校的教室、設備設施按“以人為本”理念來設計建造,融入真實生活,模擬未來情境,能夠智能感知學生的認知過程、活動過程,提供個性化的支持服務。

人工智能將帶給學校巨大變化,老師會被代替麼

對教師來說:

未來的教師,應該是學生心智發展的營養師,陪伴者、指導者、服務者。教師與人工智能將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支持學生實現面向未來的教育、個性化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將來要進入教師與人工智能協作發展的時代,教師要適應未來發展,及時轉型。科技不能取代教師,但是使用科技的教師卻能取代不使用科技的教師。

教師的不可替代性還體現在,儘管技術會使得我們和機器之間接觸的界面越來越友好,但它和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還有本質的區別。

只有那些對知識有獨立見解與領悟的老師,那些能給知識賦予生命色彩和活力的老師,那些與學生分享生活感悟和生活意義的教師,那些不斷激發學生對生活嚮往與自信的教師,那些對未來社會和人生充滿希望的老師,才是未來最需要的老師,是學生喜歡和崇拜的老師。

人工智能將帶給學校巨大變化,老師會被代替麼

以上是作者本人的見解,如有不妥,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