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小農戶成我國農業發展之痛,現代化農業不能推廣皆因小農戶?

小農戶成我國農業發展之痛,現代化農業不能推廣皆因小農戶?

眾所周知,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業從起源發展到現在,已經有至少七八千年的歷史。在這樣漫長的時間裡,農業生產經營方式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

從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耕作方式,到駕駛室裡吹著空調聽著歌的大機械作業;從挑著擔子在村鎮集市擺個小攤零賣,到現代冷鏈物流旦夕之間就將地頭果蔬送到千百里之外的百姓餐桌。

據統計,我國40%的耕地由280萬家各類新型農業主體經營,另外60%的耕地則由兩億多農戶經營,儘管這一數字還在不斷變化,但可以預計,在未來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小農戶仍將是我國農業生產經營的主要組織形式。

因此,無論是從數量還是國情考慮,只有實現小農戶的現代化,才能最終實現我國農業的現代化。咱們億萬小農戶,不應該也不能夠被放棄!

小農戶成我國農業發展之痛,現代化農業不能推廣皆因小農戶?

小規模農戶經營農業的優點

土地沒有租金

當前農村土地租金是一筆很大的成本,根究關中農村實際,一畝土地對外來客戶的出租成本是700-800元,對本村人出租大概是1畝地200-300元。小農戶耕種自己的土地,不用向任何人繳納租金,極大地降低了農業經營的風險。

勞動力沒有成本

目前農村的勞動力成本很高,一般情況下,一個農村勞動力的報酬是每日100元左右,青壯年從事農業經營的成本很高,所以從事農業經營的基本都是一些出外打工沒有人要,或者是家裡有事走不出去的人,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為零,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成本。

勞動積極性高,人員管理成本低

小農戶的優勢主要在生產領域,由於小農戶採取家庭經營方式,農業管理更加精細且因為無需外部監督而減少了人員管理的成本。

在中國人多地少的背景下,小農戶生產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土地單位面積產出。所以越是人均土地少的地方,小農戶的農業生產的意義越重要。在山區丘陵地帶,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農業生產往往也只能採取小農戶的經營方式。小農戶為了提高單位面積的土地產出,往往會特別關心農田保護,包括修建梯田、維持灌溉系統和增加土地肥力,勞動積極性特別高。

可以享受國家的種糧補貼

小規模農戶的產品成本往往低於大規模農戶的生產成本,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從2004年到2018年,中央連續頒佈15個農業一號文件,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戰略,國家從各個方面加大對農業發展的支持力度,從各個環節提供補貼,尤其是種糧補貼和農機具補貼,有效地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

小農戶成我國農業發展之痛,現代化農業不能推廣皆因小農戶?

小農戶農業經營的致命缺點

然而小農戶農業也存在致命的缺點,影響小農戶生產積極性的發揮。

在農業生產方面,小,就是痛。

小生產之痛,是農民之痛

因為,規模小,意味著收入水平低。以水稻為例。我國稻穀生產的前三名是湖南、黑龍江和江西。這三個省農戶的平均佔有耕地面積,分別是:湖南4.6畝,黑龍江53.7畝,江西5.5畝,黑龍江農民的土地規模遠遠高於其他兩個省。即便考慮到湖南和江西可以種植兩季水稻,種植面積加倍,這兩個省每個農戶平均種植水稻的面積,也不過為9.2畝和11.0畝。假定三個省單產、價格和成本均一樣(實際上,黑龍江的稻穀單產和價格水平,均比其他兩省高出10%以上),那麼,從事水稻生產的農民收入水平,湖南僅僅是黑龍江的17%,江西是黑龍江的20%。假定農民種植水稻每畝可以獲得1000元淨收入,則黑龍江每戶農民收入為5.37萬元,湖南為0.92萬元,江西為1.1萬元。顯然,小,就是痛。

對於農民來說,小生產還有很多不利之處。例如,不利於機械化,不利於技術進步成果的推廣採納,在購買生產資料和出售農產品時,難以討價還價,難以獲得價格優惠,等等。

小生產之痛,也是國家之痛

這些年,國家通過各種強農惠農政策,提供的財政補貼數額已經不少了。按照每畝土地的補貼標準看,已經不亞於歐美國家了。但是,平均到每個農戶,還是太少,遠遠無法與歐美國家比。因為,這些國家農民的平均佔地規模,比我國大得多。其中,歐盟27個成員國平均為210畝,歐盟原有12個成員國平均為350畝,巴西為1000畝,美國為2500畝,加拿大為4700畝。與我國比較,分別是我國平均規模的24倍到530倍。規模太小,勞動生產率就低,成本就高,國際市場競爭力就差。面對如此巨大的規模差異,在自由貿易的大趨勢下,我國如何保護好小農戶,是件大難事。

小生產之痛,更是消費者之痛

這突出地表現在價格、安全和質量上。

在價格方面,由於規模太小,難以機械化,因此,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農產品的成本必然不斷增加。這使得我國農產品的價格水平,普遍高於國際市場。對於消費者來說,這顯然是不利的。同時,小生產也容易導致“共振”效應,即,當市場價格發生變動時,數量龐大的小生產者,都按照同一方向調整生產,結果,往往導致調整的幅度過大,進而造成更大的市場波動。這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是不利的。

在食品安全方面,小生產對於消費者的不利影響,更為突出。主要是,由於生產者數量巨大,規模狹小,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就很困難。尤其是在蔬菜、水果和水產品生產方面。分散的小農戶生產,無法進行各自獨立的收儲和運輸,也難以在各個營銷環節中,包括儲運、加工和銷售等,進行全程的標識跟蹤。

在質量方面,小生產更是難以與大市場很好對接。大市場對產品的質量要求和均一性要求,無法直接從小生產者那裡獲得滿足。面對汪洋大海一樣的小生產者,大型的加工商,難以直接建立有效的訂單關係,因為操作的成本太高。如果沒有一定的組織模式創新,小生產與大市場的對接,幾乎是不可能的。

小農戶成我國農業發展之痛,現代化農業不能推廣皆因小農戶?

如何讓小農戶搭上現代農業的快車

事實上,新型經營主體正是帶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的重要力量。一方面,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有能力、有實力將分散的小農戶組織起來,實現規模經營,連接大市場,克服小農戶自身生產能力弱、市場信息不足、經營理念落後等缺陷;另一方面,這幾年發展迅猛的農業生產性服務組織能夠為小農戶提供產前、產中、產後服務,解決小農戶老齡化和兼業化日益突出的問題,讓農村“誰來種地”不再成為難題。

“一花獨放不是春。”農業農村的現代化,需要種糧大戶、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扛起大旗,也有賴於億萬小農戶的“百花齊放”。

支持小農戶發展需要從政策、人才、資金等方面給予全面扶持。進一步增強新型經營主體與小農戶的利益聯結,充分發揮好其組織帶動作用,幫助小農戶突破小、弱、散的發展瓶頸,在資金、政策上向支持小農戶的新型主體傾斜,尤其是對提供農業生產性服務的組織給予鼓勵扶持,通過構建多層次、多形式、多元化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提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讓小農戶共享現代農業發展成果。

還要激發小農戶自身發展動力,引導一批綜合素質較高、能力較強的小農戶發展規模經營,延伸農業產業鏈條,帶動更多小農戶在現代農業的大道上闊步前進。

堅持向適度規模經營要效益,通過現代農業促進產業興旺、實現生活富裕。

但是,對適度規模經營形式不能拘泥於、侷限在土地流轉等幾種方式上,而是要更加重視培育生產性服務業“新農人”,通過農業社會化服務,比如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統防統治等不拘一格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把大生產與小農戶連接起來,既有現代農業經營品質,把小農戶解放出來,也分散“新農人”經營風險。

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求在今後的農業支持政策中,把對“新農人”的扶持力度與其帶動小農戶的數量掛鉤,通過硬的支持手段鼓勵“新農人”聯合小農戶闖市場。

讓小農戶搭上現代農業快車,路還很長。但只要方向明瞭,勁使在實處,就能久久為功。

來源:重農評、CRBE區域品牌經濟智庫、老農致富經、老農致富經、12316金農熱線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農業有料兒”是由紫荊傳媒推出的自媒體平臺。紫荊傳媒作為中國農業自媒體第一傳播平臺,依託紫荊創新農業研究院,聚合多方自媒體資源,為大家提供前瞻性的農業權威智庫、農業視頻欄目,以期推動中國農業事業的多角度、全方位的發展,傳播農業正能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