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社交電商評論,再談社交新零售

1、誰的焦慮,更有意義

昨天我談到了傳統企業的焦慮,其實傳統企業的焦慮狀態,之前我是有些聽聞,卻沒有這幾天體會如此深刻。能夠看到普遍性的焦慮,才是有意義的焦慮。

什麼叫做普遍性焦慮?快消品行業來說,雙匯、蒙牛、伊利的焦慮不算焦慮,因為他們的體積足夠大,有能力抵禦風險。一年賣個幾千萬的企業的焦慮也不算焦慮,因為市場有沒有他都一樣,他們的死與活,也基本上沒人在意和關心。

但是我這幾天看到的是地龍企業的焦慮,我們之前叫他們地龍企業,是因為這種企業雄踞一塊區域市場,在地理範圍之內,可以有極好的自我保護。一般這種企業在當地都具備很好的品牌知名度,一年也能有個5-10億的銷量。而現在,移動互聯網徹底撕碎了地龍企業的最後一塊營銷壁壘,於是焦慮產生。

這樣的焦慮在更有意義吧。這代表了普遍意義上的傳統企業所面臨的現實和問題。

社交電商評論,再談社交新零售

2、把焦慮問題翻譯成大白話,到底是個啥?

昨天我說,所謂焦慮,實際上是,“落後的意識形態和消費者日益變化的消費特徵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其實這是一個很複雜的系統問題,涉及到的方方面面也比較多,有很多人給我反饋看不懂是啥意思,那麼,好吧,以後在“院長手記”這個欄目裡,我將不會再給大家講一些大道理,我將會用大白話的方式,讓大家對這些問題,有更直觀的認識。

焦慮的問題說白了,就是以下這些話。

  • 1. 很多人都是靠傳統渠道賣貨的,現在,很多原來的主力渠道都在萎縮,甚至品牌渠道都在萎縮,所以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了。

  • 2. 例如SKA這樣的很多品牌渠道為什麼會萎縮呢?因為年輕人的首選,已經不是超市了,逛超市又浪費時間又浪費錢,買一堆沒用的回來,遠不如線上購買精準。所以SKA裡就只剩下了沒有消費能力,對價格高度敏感的老頭老太太。

  • 3. 渠道萎縮了就換渠道唄,做電商,結果做了半天發現電商不賺錢,為啥不賺錢,因為電商是開放對比價格,規模化生產反而沒有了優勢,被手工作坊打的滿地找牙。

  • 4. 很多企業的產品,已經跟不上消費者的需求了,比如“低溫肉製品”可能是上一個階段的紅利產品,而現在,很多人處於各種各樣的原因,都已經不吃豬肉了。而存量又很大,掉頭很難,一下子找不到方向。

  • 5. 等等等等。

3、最後,咋辦?

我不敢說,社交新零售,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唯一辦法,但目前來看,至少是非常值得一試的辦法。因為社交新零售的成本結構和傳統零售,電商是不一樣的,是反過來的。社交新零售的方式幾乎不需要考慮渠道的成本,只需要考慮價盤的合理性和外部組織的管理方式就可以了。但這也不是說,把原來的產品拿過來用社交電商的方式去賣就可以的。社交新零售的渠道也有這種渠道的自身屬性,屬性的問題都是天然的,都是不可改變必須遵從的。例如,產品品質一定要過硬,毛利不能太低,產品需要酷炫等等等。

好吧,換句話說,你原來是靠渠道賣貨,未來要學會靠產品賣貨!

這句話的意義,請各位自行體會。傳統流通渠道,超市,終端,這都是靠別人的渠道賣貨(自建終端的方式好一點,但自建終端是屬於高端技術,很少有人能系統掌握),是我們把產品放在別人的渠道里,通過廣告、活動、促銷甚至競爭的方式,產生銷售。而現在,我們需要把產品放在線上,讓他自己就能很愉快的賣貨。

十八般武藝,這一招,這可能是最強的了吧。

所以,你的產品,在哪些方面能夠做到這些點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是需要思考的。

  • 首先,生產的是不是適應趨勢的產品,如果明知道這個品類要萎縮,那麼抓緊掉頭,把自己的生產能力、生產工藝結合研發能力,抓緊做新產品研發。

  • 其次,產品的品牌底層邏輯,一定要非常穩固,這是產品能夠產生幾何式傳播的底層基礎(這問題我講了八遍了,不懂的,翻我過去的文章)。

  • 再次,從現在開始,要學會從“把產品賣給代理商”到“把產品賣給用戶”。一定要習慣這種思維。這也是問題的核心關鍵點之一。一定要把把產品放在別人的渠道賣這種思維拋棄,轉變成為,我自己賣的很好,你來找我談談條件。

  • 最後,請開始你的嘗試,在嘗試的過程中,還會發現很多問題,逐步調整完善。

這才應該是打開社交新零售的最好的方式,問題清晰,思路明確,拿去不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