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國歷史上的才女命運怎樣?

猜不到套路


我來談談明代的一個才女。

明代最有才華的女詩人,一般認為是四川的黃娥(號秀眉),弘治十一年(1498)生於成都東邊三百里的遂寧。黃娥的父親黃珂,官做到工部尚書,因此黃娥小時跟隨著父親在北京、南京兩地居住,而且開始讀古典文學、寫作文章。父親退隱後,黃娥搬回遂寧,等到二十歲時,才嫁給大學士楊廷和的兒子楊慎。

上圖楊慎

當時楊慎的元配已經去世,而楊慎又比黃娥大了10歲。婚後,黃娥又住到北京,陪伴任職翰林學士的丈夫。正德皇帝在世時,相當信任楊慎,曾經派他當宣慰使,代替皇帝祭祀長江。

正德沒有兒子,因此皇位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繼承。可是在所謂“大禮議”的爭論中,楊慎對朱厚熜持反對的態度,因此不久就被流放到雲南,這是發生在嘉靖三年(1524)的事情。黃娥跟丈夫在雲南住了不到四年,楊慎就叫她回四川的新都(楊廷和的老家)去處理家產。才三十歲的黃娥跟丈夫分離後,忍受著寂寞的痛苦,可是卻有充裕的時間攻研樂府詩詞。

楊慎後來又娶妾周氏,再娶另外一妾曹氏。周妾跟曹妾都替楊慎生下了孩子。嘉靖三十八年(1559)楊慎死後,黃娥不僅一方面要料理楊家的家產,另一方面還得教育兩個非親生的兒子。在這種情形下,黃娥以散曲的體裁,寫出數量相當多,並極為出名的詩詞。這些作品在萬曆三十六年(1606)彙集為五卷的《楊升庵夫人樂府詞餘》。

下面摘錄兩首黃娥的作品:

芳草

芳草綠參差,恨尋春去較遲,蘭苕翡翠情難系。

東風一枝,開殘幾時,落花風起紅堆地。

負佳期,黃金礦裡,千里鑄相思。

黃鶯兒

翠被峭寒生,訴離情,天未明,淚花落枕紅綿冷。

鄰雞一聲,譙樓五更,紗窗殘月愁分影。

謾留情,佳人薄命,飛絮逐浮萍。

弦管動離聲,是旁人,也動情,東橋煙柳和愁暝。

搖裝且停,行杯且傾,樽前重唱西河令。

淚偷零,銀瓶墜井,腸斷短長亭。


鄧海春


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薄命才女馮小青

古代才女大多薄命,比如蔡文姬、薛濤、魚玄機、李清照、黃娥等等。這無法一一列舉,在這裡單講講明代才女馮小青的悲劇命運。

杭州西湖邊,有明代才女馮小青的墓地。據清初《女才子書》中記載,她本名玄玄,字小青,是明朝萬曆年間人。張岱的《西湖夢尋》中有一篇叫“小青佛舍”的故事,記述了她短暫的一生。

馮小青本來是廣陵﹙今揚州﹚一個官宦世家的女兒,父親馮紫瀾,是當地有名的儒生。她長得非常美麗,從小就聰明好學,琴棋書畫無所不能,特別善於寫詩。據說在她十歲那年,家裡來了一個化緣的老尼姑,這老尼姑見馮小青聰明可愛,就將她喚到身邊,唸了一大段佛經。馮小青好奇,饒有興致地聽著。老尼唸完後,小青就把剛才的佛經複述了一遍,竟然是一字不差。老尼姑非常驚訝,把小青仔細打量一番後,對她母親鄭重地說:“這姑娘聰明早慧,但是命薄,最好給我作個弟子,如果捨不得,也千萬不要讓她讀書識字,也許還可以活到三十歲。”聰明美麗的小青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當然不會送給一個素不相識的老尼姑作徒弟,她的這番話也不會被放在心上。

天有不測風雲,幾年後,馮紫瀾的一首詩被認為是在諷刺時政,觸怒了內閣首輔申時行。於是馮紫瀾被流放嶺南,家產被抄沒,只有十幾歲的小青淪為了官奴。

後來,杭州名士馮千秋救出了小青,納她為妾,一起回到了杭州。馮千秋的正妻特別嫉妒,一聽丈夫娶了妾,吼聲如雷,怒氣全撒在了小青身上。小青無可奈何,只能對她曲意奉承,卻依然不能在馮家安身。有一天,馮妻帶了小青去廟裡進香,小青拜過觀音大士,默默地吟出了一首詩:

稽首慈雲大士前,莫生西土莫生天。

願為一滴楊枝水,灑作人間並蒂蓮。

她表明自己不想西天成仙,但願觀音大士慈悲為懷,普施甘露,使那些本應配對成雙的男女終成眷屬。馮妻說:“我聽說西方的佛有很多,世人卻大多隻禮拜觀音大士,這是為什麼?”小青回答說:“因為觀音菩薩最慈悲。”馮妻知道是在諷刺自己,就大笑著說:“是了,是了,我也慈悲慈悲你。”

回去後,她就讓小青住到了孤山的一座佛舍裡,派了一個尼姑和她作伴。並且告誡她說:“不是我的命令,丈夫來了,不能讓他進入。不是我的命令,丈夫給你寫信,也不能送進來。”

孤山上有宋代林和靖的故居遺址,梅畦竹徑,一水千峰,景色十分清幽。但小青獨守佛堂,內心悽苦。白日裡百無聊賴,只能望著夕陽下的湖光山色;夜裡孤枕難眠,聽著野寺的一聲聲鐘響:常常是禁不住黯然淚下。她在這首詩裡寄託了心中的幽怨:

  春衫血淚點輕紗,吹入林逋處士家。

  嶺上梅花三百樹,一時應變杜鵑花。

在孤獨之中,小青學會了和自己的影子說話。每當斜陽花際,煙空水清的時候,她就臨池自照,對著影子絮絮而談,好像是兩人在一問一答,有人看見就立刻停止。一天早晨,梳妝之後,她走到池邊,又對著影子說:“你也是薄命的小青嗎?我知道你,你也可憐我嗎,假如我含恨而死,你能因為我而現形嗎?”喃喃地說了一會,也不知是哭是笑,這情景就像她在另一首七絕裡寫的那樣:

   新妝竟與畫圖爭,知在昭陽第幾名。

   瘦影自臨春水照,卿須憐我我憐卿。

到了晚上,小青面對著孤燈一盞,只能靠一卷《牡丹亭》來打發時間。讀著書中杜麗娘和柳夢梅生離死合的故事,她常常廢書而嘆:“我只當面對春天的美景,只有我會心生幽怨。哪裡知道痴情的麗娘,竟然因夢而死,卻又死而復生,而最終能夠嫁給夢中的人。而我只能去問水中的影子,薄命的人啊,良緣離我分外的遙遠。”感嘆之後,她寫下了這首《讀牡丹亭絕句》:

冷雨幽窗不忍聽,挑燈夜讀牡丹亭。

人間亦有痴於我,豈獨傷心是小青。

馮小青在孤山生活不到一年,終於鬱郁成病。病情逐漸沉重,到了水米都無法下嚥的程度,每天只能喝一小盅梨汁。但她依然細心地梳妝,穿上漂亮的衣服,有時候擁著被子坐著,有時候還聽聽琵琶。雖然幾次暈到後又醒來,但她始終不願意蓬頭垢面地躺著。

有一天,她找來了一個畫師,讓他給自己畫像。畫師畫了好幾回,她都覺得沒有畫出她的神韻。她讓畫師拿著筆在旁邊觀察,而自己或者從容談笑,或者整理書籍,一會兒收拾衣物,一會兒又替他調弄顏色。畫師注視良久,終於又畫成了一幅,小青看了,笑著說:“可以了!”

她把這幅畫掛在床前,供上梨酒,連著喊了幾聲:“小青!小青!”大哭一場後就香消玉殞了。

馮小青死時年僅十八,葬在了孤山瑪瑙坡。

馮妻聽說她死了,立刻來到佛堂,她找到了那幅畫和一卷詩稿。正在焚燒的時候,幸而被馮千秋看到,搶出了幾頁殘紙。馮小青的一些詩歌才得以流傳開來,後來編輯而成了《焚餘集》。


萬卷縱橫眼欲枯


古代的才女命運大都悲慘

班固:東漢人與兄班固同修《後漢書》,算是個歷史學家。夫死寡居

蔡文姬:東漢末人。

漢末魏初,是一個充滿血與淚的時代,是一個充滿悲憤和痛苦的時代,詩人們把這血和淚、悲憤和痛苦堅忍地收藏起來釀造了一曲憎恨悲涼的時代悲歌。曹操、曹丕、王粲……都是這個時代裡產生的優秀男歌唱家,就在這雄渾、高亢、悲涼的時代合唱隊伍裡,一個激情澎湃的女高音格外地引人注目,她便是一生飽嘗戰亂別離之苦的女文學家--蔡文姬。

蔡文姬嫁給董祀,起初的夫妻生活並不十分和諧。蔡文姬飽經離亂憂傷,時常神思恍惚;而董祀正值鼎盛年華,生得一表人才,通書史,諳音律,自視甚高,對於蔡文姬自然有些不足之感,然而迫於丞相的授意,只好接納了她,在婚後第二年,董祀犯罪當死,她顧不得嫌隙,蓬首跳足地來到曹操的丞相府求情。曹操念及昔日與蔡邕的交情,又想到蔡文姬悲慘的身世,倘若處死董祀,文姬勢難自存,於是寬宥了董祀。

從此以後,董祀感念妻子之恩德,對蔡文姬重新評估,夫妻雙雙也看透了世事,溯洛水而上,居在風景秀麗,林木繁茂的山麓。若干年以後,曹操狩獵經過這裡,還曾經前去探視。蔡文姬和董祀生有一兒一女,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師為妻。

文姬一生三嫁,命運坎坷,丁廙在《蔡伯喈女賦》描述了她的婚姻:

伊大宗之令女,稟神惠之自然;

在華年之二八,披鄧林之矅鮮。

明六列之尚致,服女史之語言;

參過庭之明訓,才朗悟而通雲。

當三春之嘉月,時將歸於所天;

曳丹羅之輕裳,戴金翠之華鈿。

羨榮跟之所茂,哀寒霜之已繁;

豈偕老之可期,庶盡歡於餘年。


謝道韞:東晉士族謝家的人,謝安的侄女,王羲之的兒媳婦。成名: 謝安召集兒女子侄講論文義,俄而大雪驟下,安問道:“白雪紛紛何所似?”安侄謝朗答:“撒鹽空中差可擬。”道韞說:“未若柳絮因風起。”安大悅。這一詠雪名句,盛為人所傳誦。 後夫死寡居。


李清照:歷史上最有名的女詞人,兩宋更替時人。文學史上地位比較高。婉約派。嫁給趙明誠。金兵南下時,趙明誠病死。寡居臨安。老年嫁給張汝舟,婚後不久發現張對她有欺騙嫌疑並暴力傾向,又冒著牢獄之災與張離婚。

朱淑真:南宋另外一個比較又名的女詞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為其所做。嫁給了一個小官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鬱早逝。

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664~710年),唐女詩人。陝州陝縣(今屬河南)人。上官儀孫女。巾幗首相第一人,繼承了祖父上官儀的全部才華,擅長詩文,天分極高。

她十四歲的時候,出落得妖冶豔麗,秀美輕盈,一顰一笑,自成風度,加上天生聰秀,過目成誦,文采過人,下筆千言。儀鳳二年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召見宮中,當場命題,讓其依題著文。上官婉兒文不加點,須臾而成,珠圓玉潤,調葉聲和,尤其她的書法秀媚,格仿簪花。武則天看後大悅,當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讓其掌管宮中詔命。此後,武則天所下制誥,多出上官婉兒的手筆。 女皇武則天連連驚呼:"此女絕非凡!

婉兒在風雨飄搖的時代左衝右突,成為盛唐時期的"無冕女皇"。智慧、肉體、靈氣、才華……婉兒憑藉這些法寶,穿梭於朝中重臣之間,譜寫了一篇美麗、悽婉的人生華章。

卓文君:

西漢臨邛人,漢代才女,她貌美有才氣,善鼓琴,家中富貴。

卓文君天生麗質,容貌姣好,自幼聰明信任,博聞雅識,詩歌詞賦,無一不精,更兼擅長音律,琴技無雙。

她是卓王孫之女,喪夫後家居。許多名流向她求婚,她卻看中了窮書生司馬相如。司馬相如能彈琴作詩,卓文君從中領會到他的才華和情感,一心相愛。天下。司馬相如家裡一無所有,卓文君隨他私奔後,就開了個酒鋪,親自當掌櫃,文君當壚賣酒,相如則作打雜,不怕人譏笑。


卓文君,一個美麗聰明,精詩文,善彈琴的女子。可嘆的是十七歲年紀輕輕,便在孃家守寡。某日席間,只因司馬相如一曲《鳳求凰》,多情而又大膽的表白,讓久慕司馬相如之才的卓文君,一聽傾心,一見鍾情。可是他們之間的愛戀受到了父親的強烈阻撓。卓文君憑著自己對愛情的憧憬,對追求幸福的堅定,以及非凡的勇氣,毅然在漆黑之夜,逃出卓府,與深愛的人私奔。當壚賣酒為生。生活艱難,但兩人感情日深。這也是一直流傳至今的愛情故事裡最浪漫的夜奔之佳話。

可當丈夫在事業上略顯鋒芒,終於被舉薦做官後,久居京城,賞盡風塵美女,加上官場得意,竟然產生了棄妻納妾之意。文君獨守空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過著寂寞的生活。一首《白頭呤》,“……聞君有二意,故來相決絕。願得一人心,終老不相負。……”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執著和嚮往以及一個女子獨特的堅定和堅韌。也為她們的故事增添了幾分美麗的哀傷。

終於某日,司馬相如給妻子送出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聰明的卓文君讀後,淚流滿面。一行數字中唯獨少了一個“億”,無億豈不是表示夫君對自己“無意”的暗示?她,心涼如水。懷著十分悲痛的心情,回了一封《怨郎詩》。

其詩曰:一別之後,二地相懸。雖說是三四月,誰又知五六年。七絃琴無心彈,八行書無可傳,九連環從中折斷,十里長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繫念,萬般無奈把郎怨。萬語千言道不完,百無聊賴十憑欄。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圓人不圓。七月半,秉燭燒香問蒼天,六月伏天從搖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水,偏遇陣陣冷雨澆花端。四月枇杷未黃,我欲對鏡心意亂。忽匆匆,三月桃花隨水轉,飄零零,二月風箏線兒斷。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為女來我做男。

司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不禁驚歎妻子之才華橫溢。遙想昔日夫妻恩愛之情,羞愧萬分,從此不再提遺妻納妾之事。這首詩也便成了卓文君一生的代表作數字詩。細細品讀,其愛恨交織之情躍然紙上。


猜不到套路


李清照

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詩詞。她的詞作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後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1101年與趙明誠結婚;1121年趙明誠復出後,隨夫赴任所共同生活;1127年隨南宋朝廷輾轉江南各地;因改嫁問題受到了更嚴重的殘害,最後寂寞地死在江南。

卓文君

卓文君(前175—前121),原名文後,西漢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原籍邯鄲冶鐵家卓氏。漢代才女,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蜀中四大才女之一。

卓文君為四川臨卭鉅商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有文名。卓文君與漢代著名文人司馬相如的一段愛情佳話至今被人津津樂道。她也有不少佳作,如《白頭吟》,詩中“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堪稱經典佳句。

卓文君為四川臨卭鉅商卓王孫之女,姿色嬌美,精通音律,善彈琴,有文名。十六歲時嫁人,幾年後,丈夫過世,返回孃家住。臨邛縣令王吉與司馬相如交好,對他說:“長卿,你長期離鄉在外,求官任職,不太順心,可以來我這裡看看。”於是相如在臨邛都亭住下,王吉天天拜訪相如,相如託病不見,王吉更顯恭敬。臨邛富人卓王孫得知“(縣)令有貴客”,便設宴請客結交,相如故意稱病不能前往,王吉親自相迎,相如只得前去赴宴。卓王孫有位離婚女兒,名文後,又名文君。因久仰相如文采,遂從屏風外窺視相如,司馬相如佯作不知,而當受邀撫琴時,便彈奏了一曲《鳳求凰》,傾吐愛慕之情。文君聽出了司馬相如的琴聲,偷偷地從門縫中看他,不由得為他的氣派、風度和才情所吸引,也產生了敬慕之情。宴會完畢,相如託人以重金賞賜文君的侍者,以此向她轉達傾慕之情。於是,卓文君乘夜逃出家門,私奔相如,相如便同文君急忙趕回成都。最後兩人在一起,經歷幾番波折,終於成就一段佳話。


言情小說迷


班昭(約45年?-約117年?),一名姬,字惠班。漢族,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史學家班彪女、班固與班超之妹,博學高才,嫁同郡曹壽,早寡。兄班固著《漢書》,八表及《天文志》遺稿散亂,未竟而卒,班昭繼承遺志,獨立完成了第七表〈百官公卿表〉與第六志〈天文志〉,《漢書》遂成。帝數召入宮,令皇后貴人師事之,號曹大家(gū)。善賦頌,作《東征賦》、《女誡》。班昭為中國第一個女歷史學家。

班昭家學淵源,尤擅文采。她的父親班彪是當代的大文豪,班昭本人常被召入皇宮,教授皇后及諸貴人誦讀經史,宮中尊之為師。班昭十四歲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所以人們又把班昭叫做“曹大家”。以個性而論,曹世叔活潑外向,班昭則溫柔細膩,夫妻兩人頗能相互遷就,生活得十分美滿。

班昭的文采首先就表現在幫她的哥哥班固修《漢書》,這部書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是正史中寫的較好的一部,人們稱讚它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全書分紀、傳、表、志幾類。還在班昭的父親班彪的時候,就開始了這部書的寫作工作,她的父親死後,她的哥哥班固繼續完成這一工作。班固,字孟堅,九歲能作文,稍大一點,博覽眾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不料就在他快要完成《漢書》時,卻因竇憲一案的牽連,死在獄中,班昭痛定思痛,接過亡兄的工作繼續前進。

幸而漢和帝知道班昭是一位博古通今、學識過人的巾幗奇才,即召她和馬續到皇家的東觀藏書閣續修《漢書》。昭為繼父兄遺志,欣然奉召。在藏書閣經年累月孜孜不倦地閱讀了大量史籍,整理、核校父兄遺留下來的散亂篇章,並在原稿基礎上補寫了八表:《異姓諸侯王表》、《諸侯王表》、《高惠高後文功臣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外戚恩澤侯表》、《百官公卿表》、《古今人表》和《天文志》。至此,這部完整的《漢書》,歷經40年的編撰工作,班昭在四十歲的時候,終於完成了《漢書》。雖先後經過四個人之手撰寫,但讀起來卻“後先媲美,如出一手”,十分和諧。

除整理、續寫《漢書》外,班昭在傳播和普及《漢書》方面,也頗有貢獻。《漢書》問世以後,讀者多不通曉,她還教授大儒馬融等誦讀。班昭的德才深得漢和帝的器重,和帝多次召她進宮,讓皇后和諸嬪妃拜她為師,向她學習儒家經典、天文、數學,從而使班昭聲名大震。班昭丈夫姓曹,人們便尊她為“曹大家”(當時人們把學識高、品德好的婦女尊稱為“大家”;“家”在此讀姑。)

班昭除在史學方面編撰《漢書》卓有成就外,她還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著有賦,頌,銘,誄,哀辭,書,論等,共十六篇。輯成《大家集》三卷,但可惜大都失傳,現只留下《東征賦》和《女誡》7篇。

班昭所作《東征賦》一篇,被昭明太子蕭統編入《文選》,保存了下來。李善注引《大家集》說,“子谷,為陳留長,大家隨至宮,作《東征賦》。”又引《流別論》說:“發洛至陳留,述所經歷也。”《東征賦》是班昭隨同兒子到陳留赴任時,描述自身經歷的作品。又曾為班固《幽通賦》作注,今存《文選》李善注中。

班昭主要生活在漢和帝時代,漢和帝在班超死後不久就駕崩了,皇子劉隆生下來才一百天,就嗣位為漢殤帝,鄧太后臨朝聽政,不到半年,殤帝又死,於是以清河王劉祜嗣位為漢安帝,安帝才十三歲,鄧太后仍然臨朝聽政。鄧太后以女主執政,班昭以師傅之尊得以參予機要,竭盡心智地盡忠。鄧騭以大將軍輔理軍國,是太后的兄長,頗受倚重,後來母親過世,上書乞歸守制,太后猶豫不決,問策於班昭,班昭認為:“大將軍功成身退,此正其時;不然邊禍再起,若稍有差遲,累世英名,豈不盡付流水?”鄧太后認為言之有理,批准了鄧騭的請求。班昭年逾古稀而逝,皇太后為她素服舉哀。

班昭是一位博學多才,品德俱優的中國古代女性,她是位史學家,也是位文學家,還是位政治家。《漢書》出版以後,獲得了極高的評價,學者爭相傳誦,《漢書》中最棘手的是第七表《百官公卿表》,第六志《天文志》,這兩部分都是班昭在她兄長班固死後獨立完成的,但班昭都謙遜地仍然冠上她哥哥班固的名字。班昭的學問十分精深,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為了請求班昭的指導,還跪在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的講解呢!

作為第一位女史學家和文學家,班昭名留青史,光照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