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5 古人断案故事: 唐朝河南府尹李杰施妙计, 智破寡妇与道士通奸案

《折狱龟鉴》是中国古代一部著名的案例汇编,宋代郑克编著。又名《决狱龟鉴》。

此书的很多论断,基本上符合客观实际和朴素辩证法要求,因此是了解和研究中国古代司法实践的一种重要参考材料。

古人断案故事: 唐朝河南府尹李杰施妙计, 智破寡妇与道士通奸案

《折狱龟鉴》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案例:

唐朝李杰任河南尹时,有一个寡妇控告她的儿子不孝。

李杰观察她儿子举止动作觉得不是事实,就对寡妇说道:“你守寡,只有一个儿子,现在控告他不孝,按罪状是要判死刑的,将来恐怕会后悔吧?”

寡妇还是坚持说儿子无礼,宁愿他死,也不心疼。李杰说:“果真如此,你就去买一口棺材来收殓你儿子的尸体吧。”于是,李杰就派人跟在寡妇后面暗中观察。

寡妇走出衙门,只见她和一个道士说道:“事情已经了结了。过了一会有人抬了一口棺材来。

李杰立即下令把那道士捉来审问,道士全部招认和这寡妇通奸,因为受到儿子的制约,因此要除掉他。

这时,李杰下令把道士用棍子打死,然后将他的尸体装进这口棺材里。

古人断案故事: 唐朝河南府尹李杰施妙计, 智破寡妇与道士通奸案

隋唐时期把“十恶”定为不予赦免的重罪,犯者均处死刑。而不孝为“十恶”罪的第七项罪名,内容包括对祖父母、父母“殴”、“詈”和“供养有阙”等。

本文所说的那个寡妇身边只有个独生子,按一般情况,即使儿子真不太孝顺,骂上几句也就是了;或托亲友邻里帮着做些劝诫。她为了自己目前和将来能得到赡养,也绝不会向官府告发其子“不孝”,何况母子间骨肉情深,暂时的矛盾必定很快缓和、平息。

但十分反常的是,她不仅作了告发,而且听见“罪至死”的戒示后仍毫无反悔表情。这不能不引起河南府尹李杰的警觉,加上观察其子是个憨厚老实的人,就更怀疑其中另有缘故。

经派差役跟踪窥探,终于发现寡妇与道土密语“事了”、关系暖味;又经审讯查证,进一步判定原来寡妇与道土为通奸不受制约才合谋诬告害子。

从察觉到查明案情的时间虽然很短,可是却充分表现出李杰很机智敏锐,能果断速决。他既善于通过观察人的情态推知人的品行,又善于通过试探性的问话揣摩对方反常的表现与心理,而且还注重通过调查获取确凿证据以惩治不法分子。

古人断案故事: 唐朝河南府尹李杰施妙计, 智破寡妇与道士通奸案

不过就最后的处置来看,“杖杀道士”并不符合诉讼程序。如按《唐律》“诸奸者徒年半”的规定,道士罪不至死;如加上“诬告反坐”罪处死,亦须上报核准待秋后行刑。尽管这样,那个身为出家人的道士竟宣淫并主谋诬陷无辜,当即杖杀却也痛快、解恨,不违民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