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4 活捉越军下士黄文刚!侦察兵潜伏5小时,人来人往,无人察觉

大战之前,如能活捉对方,通过审讯口供,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掌握对方的情况,因而“抓舌头”成了两军侦察兵经常采用的作战方式。当然,打死一个敌人不难,要活捉一个俘虏难度很大。

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准备阶段,14军40师要求侦察连“尽快抓一个俘虏,摸清师当面之敌兵力部署情况”。

据此,师侦察连于1979年1月14日,在那老地区组织伏击捕俘,成功俘获越军那老公安屯的下士班长黄文刚,缴获五六式冲锋枪一支,手榴弹2枚,匕首1把,子弹20发。我方无一伤亡,仅消耗子弹11发。

活捉越军下士黄文刚!侦察兵潜伏5小时,人来人往,无人察觉

侦察连接受任务后,于1月11日派出两个班,分别进入中坝吉、平坝进行调查询问,并实施了昼夜观察。1月12日,根据中坝吉派出所和驻平坝的118团侦察分队反映,那老公安屯最近两天,有1名刚来的公安兵,身背手枪和公文包,由2名民兵护送,经常在各丰至那老一带活动。每天早上9时从那老到各丰,下午5时沿原路线返回。

据此情况,40师侦察科科长杨树理和侦察连的干部骨干,化装成砍柴的边民,于1月13日上山看地形,选择进出路线和伏击位置,并在现地初步研究了伏击捕俘方案。在此基础上,连队当晚召开了研究会,进行了分析研究,修改补充了捕俘战斗方案。确定:

由40师侦察连和118团侦察排选出30人(其中干部9人,战士21人)组成伏击捕俘分队,编为捕俘组(11人)、火力组(10人)、接应组(6人)、救护保障组(3人)。

经过讨论,明确了各组的位置、任务,规定了协同动作和联络信(记)号,尔后进行了物资准备和检查。

活捉越军下士黄文刚!侦察兵潜伏5小时,人来人往,无人察觉

1月14日凌晨4时,捕俘分队从平坝出发,沿河边小路行进,4时30分接近伏击地区。火力组和接应组分别占领国境线我方一侧有利地形,掩护保障组对伏击位置进行了搜索。5时10分,捕俘组分三个小组,徒涉八字河,进入伏击位置,部署在上坝吉东北公路西侧一线,第一小组负责打敌先头,第二小组负责断敌后路,第三小组实施捕俘。六时,全部准备完毕,各组隐蔽待敌。

捕俘分队整整潜伏了5个多小时,到了上午11时15分,预定捕俘的对象竟然未出现!

焦急之时,却见有2名越公安兵,从各丰沿公路向那老方向走来,一人携带冲锋枪,一人携带半自动步枪。

捕俘组长罗树发决定捕捉该敌,发出了“注意”的信号,各组做好了战斗准备。当敌人进入我伏击圈时,罗树发立即下达了“抓”的口令。

活捉越军下士黄文刚!侦察兵潜伏5小时,人来人往,无人察觉

越军资料照

第一捕俘小组石同水、袁永建等人一跃而起,向越军猛扑过去。2名敌人见势不妙,慌忙转身向各丰方向逃跑。与此同时,其他两个小组也相继冲上公路,但由于第三小组动作太慢,口子没有堵住,冲上公路时,2名越军已窜出我伏击圈20多米。

眼看敌人即将逃脱,冲在最前面的袁永建果断对越军下肢射击,当即击中越军公安班长黄文刚,并将其捕获。另一名越军逃至公路转弯处,捕俘组连续打了两个点射,都未击中。这名越军借助地形逃跑了。

活捉越军下士黄文刚!侦察兵潜伏5小时,人来人往,无人察觉

11时20分,战斗结束,捕俘组迅速押带俘虏,交替掩护撤过八字河,沿上坝吉东北凹地经那卡山西南鞍部返回驻地。

战后,侦察连组织了复盘,认为有三点经验。

一是战前准备周密。行动前,侦察连组织干部骨干,对伏击位置的地形进行了现地研究。根据利弊条件,拟制了战斗方案,使干部战士做到了地形熟悉,任务明确,心中有数。二是伏击位置选择正确。经过几天的观察,掌握了越军白天活动多,思想麻痹;晚上活动少,思想较紧张的特点。各丰至那老公路是敌人经常来往的必经之路,在这段公路上设伏,周边无村庄,地形对我也有利,便于隐蔽,不易暴露。潜伏中,越南先后有8个边民通过公路,均未发现近在咫尺的伏击分队。三是机智灵活,动作勇猛。当非预定捕捉对象进入我伏击圈时,指挥员能根据当时情况,立即调整作战决心,发出捕俘命令。在敌人即将逃脱的情况下,捕俘组战士袁永建当即开枪射击,俘敌一名。

活捉越军下士黄文刚!侦察兵潜伏5小时,人来人往,无人察觉

这场捕伏战,存在的问题是伏击圈过小,在公路上的人员较多,队形显得拥挤,战斗打响后,没能断敌退路,给越军以可乘之隙,逃出了伏击圈。另外,战斗中没有很好地配备和使用通信器材,观察员和捕俘组联络不上,加之地形复杂,影响了捕俘行动。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兵说欢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