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姜维的智谋连诸葛亮都惊叹,但他带兵打仗怎么总是输给邓艾?

潇洒黄员外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算是一个颇有智谋的一员战将,而且武艺也不错。

但在和邓艾的斗智中一般是输多赢少,处处低邓艾一筹。


但姜维总能在最为关键的时刻,一招将邓艾制得无计可施,最后不得以依靠买通黄皓使用反间计才得脱困。

第一次是用八卦阵先败邓艾一场,随后又利用八卦阵引诱邓艾出招中了姜维的埋伏。

第二次被姜维反败为胜无招可出,又不能退敌,只得依旧使用反间计买通黄皓,鼓动后主令姜维退兵。


但总体来说,邓艾的计谋是高姜维一筹的,在三国的后期,魏国有两个令姜维头疼的对手,一个是邓艾,另一个是钟会。

除了这两个人之外,其它的诸如陈泰、王经、郭淮等,在带兵打仗上没有人是姜维的对手。

其中在邓艾还没有出现之前,姜维曾经接连大败魏军,几乎差点活捉司马昭,并反败为胜一箭射死郭淮。

不得不说,姜维确实有令诸葛亮刮目相看的地方。


但要说姜维相比于诸葛亮那是差的不是一点半点。

诸葛亮在一出祁山之时,之所以计策被姜维识破是有一定原因的。

当时的诸葛亮连战皆捷,颇有过于轻敌的思想,半路里突然冒出一个颇识兵法的姜维来,大有令诸葛亮措手不及的感觉。

待定下神来之后,略施小计便轻轻松松的收服了姜维。

随后在整个的北伐之中,姜维在谋略上处处比诸葛亮相差太远。

而诸葛亮也悉心对姜维精心培养,并在死后把蜀中大权尽付诸于他。


总体来讲,姜维在整个的三国时代,在带兵方面堪称是自诸葛亮死后蜀国的一个栋梁。

但在用兵上,个人感觉他不及邓艾,但要高于钟会。

相比于东吴的周瑜和陆逊,大体在伯仲之间。

个人感觉,在用兵方面,邓艾和司马懿处于一个水平,要稍高于曹操、周瑜和陆逊。


东方评史


姜维本为魏将,投降蜀汉后,诸葛亮对他大为称赞,赏识其才智,钦佩其胆略,推举他在蜀汉为将,姜维北伐魏国共十一次,与邓艾也有几次交手。

第一次与邓艾交手大败亏输,但这也不完全怪姜维,本来姜维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会军后共击邓艾,但是胡济未按约定会军,最终导致姜维被击败。

第二次,姜维趁诸葛诞之乱,率兵趁机攻魏,屡次挑战魏军,但是邓艾坚守不出,算是平手。

第三次姜维北上伐魏,被邓艾所击败,此次姜维算是小败。

第四次不算直接交手,邓艾偷渡阴平刘禅投降,姜维诈降钟会,最后钟会、邓艾、姜维皆身死,可谓一计害三贤,算是两败俱伤。

综上,姜维没有像题主所说的,总是输给邓艾。相反,邓艾在国力占有巨大优势的情况下,与处处受限的姜维交手,并没有取得什么主动优势,如果全面对比两人,或许还是姜维更胜一筹。


微点观


在后三国时期,蜀汉最杰出的将领就是姜维。姜维作为诸葛亮的学生,在三国后期担任了蜀汉的大将军。他掌握兵权后,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

姜维是诸葛亮器重的将领,他参加蜀军时才27岁,诸葛亮亲自对他进行培养。他提拔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让他率领五六千人的中虎步兵,亲自教导他军事指挥。诸葛亮评价姜维说:

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诸葛亮赏识和培养姜维,虽然体现了姜维的才干,但也从侧面显现了蜀汉人才匮乏的局面。诸葛亮在当时的战争中,只能依靠魏延、吴懿、王平这些老将,可是,这些将领并不能领会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在战争中,诸葛亮也尝试着起用新的年轻将领,可是,他任用马谡却遭受了失败。

在这个局面下,姜维的到来让诸葛亮看到了希望。姜维“甚敏於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於人”,非常符合诸葛亮的标准。所以,诸葛亮对姜维大加培养,来为将来做打算。

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姜维虽然受到诸葛亮的器重,可是却没有在诸葛亮指挥的战争中崭露头角。比较重要的战斗,诸葛亮还是依靠魏延、王平这些老将。这与姜维年纪轻,资历浅有关。虽然他掌握了一部分兵力,但在诸葛亮看来,还不能独当一面。

到了诸葛亮去世的时候,诸葛亮也没有把姜维作为继承人安排。他安排蒋琬为自己的继承人。他对蜀汉的实际情况十分了解,知道自己死后,蜀汉北伐的成功渺茫。所以他让蒋琬接替自己,停止北伐,给予蜀汉修生养息的时机,以待将来。

等到蒋琬、费祎死后,姜维接任大将军,掌握了兵权。这个时候,蜀汉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大举北伐了。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开始了对曹魏的北伐。

姜维本人是凉州人士,他认为自己了解凉州的风土人情。如果他带领蜀军出击,再拉拢周边的少数民族武装,就可以控制陇西地区,做到当年诸葛亮北伐的第一步。然后按照诸葛亮的战略,进取关中。

在姜维的几次北伐中,有胜有负。从总的方面来说,还是胜面大一些。可是,姜维最终也没有达到他的战略目标,控制陇西。这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邓艾。

姜维和邓艾的交手中,基本上没有胜绩。延熙十九年春,在姜维刚升迁为大将军的时候,姜维和胡济约好日期在上邽会合北伐。可是因为胡济失约,姜维被邓艾在段谷打得大败。这一仗是姜维败得最惨的一仗,在历史上记载说是“星散流离,死者甚众。”

二十年,姜维再次北伐,出骆谷,至沈岭。曹魏的司马望、邓艾一起据守,姜维挑战得不到回应,被迫撤回。

景耀五年,姜维再一次率众出汉、侯和,为邓艾所破,还住沓中。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还是被邓艾打败,没有成功。

在邓艾和姜维的几次交锋中,邓艾的战绩要比姜维好一些。但是,这里面有着天时地利的原因。姜维是客场作战,邓艾可以凭借主场的优势予以对抗。能够抓住姜维的漏洞就予以出击,不占优势的时候就回避坚守。这使得姜维无可奈何,最后只能铩羽而归。

如果排除兵力、国力都不如对方的因素,从战绩上看,姜维的将略应该和邓艾的水平相当。但是,邓艾只需要对付面前的自己的防区,而姜维还要负责蜀汉所有的军事行动。在这方面来说,邓艾的任务要比姜维轻得多。这样,邓艾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应对战事,这都使得邓艾占了便宜。

从战事来说,姜维除了第一次段谷之战外,其他和邓艾的战事基本持平。虽然失败,很快就可以重整旗鼓,再次北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姜维的才干。而且在最后,曹魏伐蜀的时候,为了牵制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掩护钟会在汉中的攻势,专门派邓艾、诸葛绪绊住姜维在沓中。

可是,在邓艾和诸葛绪优势兵力的围攻下,姜维依然带领蜀军突出重围,回到剑阁继续抵抗。如果不是邓艾偷渡阴平,钟会最后也只能撤兵,自认失败。

邓艾在灭蜀后,自夸说,“姜维自一时雄儿也,与某相值,故穷耳。”史书说“有识者笑之”。可见,邓艾自以为比姜维高明,可并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可。

姜维的北伐没有成功,邓艾这个对手是一个原因,但更大的原因在于双方的国力差别上。如果从将略上来说,姜维和邓艾不相上下。姜维北伐时消灭不了邓艾,而邓艾在沓中之战时也消灭不了姜维。

可是,蜀汉的实力不如对手,姜维和邓艾的将略不相上下,作战的区域又在邓艾的控制区里。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姜维无法战胜邓艾也就顺理成章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历史笑春风


《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中,赵云奉丞相诸葛亮之命,带领五千精兵攻打天水郡,没想到天水郡中有一位高人,早已看穿了诸葛亮的计谋,于是将计就计,准备将赵云军队一网打尽。赵云中了埋伏,被姜维和马遵、梁虔夹攻,大败而逃。如果不是张翼、高翔两人接应,赵云还不一定能够突出重围出去。

赵云回到大营,向丞相诸葛亮说中了敌人之计。诸葛亮听了之后,对此人的计谋惊叹不已:“此是何人,识吾玄机?”这时,有个南安的人告诉诸葛亮道:“赵云将军说的这个人姓姜,名维,字伯约,是天水郡冀县人氏。他的父亲和羌人作战而亡,和母亲相依为命,对母亲非常孝顺。除了这些,姜维还是一个文武双全,智勇足备的当世英杰。”

赵云深有体会,夸赞姜维枪法绝伦,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诸葛亮听了之后,动了想要收为己用的心思,由衷地感慨道:“吾今欲取天水,不想有此人。”

诸葛亮于是亲提大军,杀奔天水郡。到达天水郡后,诸葛亮派遣魏延带领精兵杀奔姜维母亲所在的冀县,准备将姜维引诱而出,离间姜维和太守马遵的关系,使其无路可归,最后将其收服。演义中,诸葛亮收服姜维后,对其青睐有加,将其当作自己的“关门弟子”,准备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他。姜维也勤奋好学,在诸葛亮病逝时,继承了诸葛亮的兵书、诸葛连弩制造之法。

姜维在诸葛亮死后,继承了他的遗志,时刻不忘克复中原,恢复汉室江山。演义中,姜维九伐中原,而在《三国志》中,姜维十一次北伐,其中有胜有负。细心的朋友发现,姜维遇到对手邓艾,有两次大败,还有一次平手。两次大败分别为第九次北伐和第十一次北伐,平手为第十次北伐。

第九次北伐:公元256年,姜维和任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合,然而胡济失约了,没有按时到达。姜维孤军奋战,在段谷被邓艾击败,死伤惨重,元气大伤。

《三国志》:十九年春,进姜维位为大将军,督戎马,与镇西将军胡济期会上邽,济失誓不至。 秋八月,维为魏大将军邓艾所破于上邽。维退军还成都。

第十次北伐:公元257年,曹魏发生了叛乱,也就是所谓的“淮南三叛”之中的第三叛“诸葛诞叛乱”。姜维为响应诸葛诞,出兵秦川,邓艾率领的魏军固守待援。坚守了大半年,到了公元258年三四月份,诸葛诞败亡后,姜维才撤兵。这一句,姜维和邓艾是平手,不分胜负。可是姜维属于进攻一方,损失自然比邓艾大,无功而返。

第十一次北伐:公元262年,姜维休养生息数年后,感觉蜀汉恢复了国力,于是再次出兵。他与邓艾大军交战于侯和,没想到邓艾技高一筹,被其所破。这是姜维最后一次北伐,他损失也是非常大的。当时黄皓想让右将军阎宇替代姜维,姜维向后主请求诛杀黄皓未果后,吓得不敢回成都,退到沓中屯田去了。

由以上可知,姜维青年时期,敢作敢为,看破诸葛亮的计策,受到诸葛亮青睐,对惊讶不已。可是在后期,姜维遇到了同时期比他更强的对手邓艾,打起仗来畏手畏脚,两次惨败,一次平手。

姜维之所以多次败于邓艾之手,有以下两个原因。

其一,蜀汉国力和曹魏相差太大了。

当时蜀汉仅仅占据偏远的益州和汉中,物产和人口远远无法和繁荣的中原相比。诸葛亮为啥多次伐魏,徒劳无功,是他的军事水平比司马懿差吗?非也,核心在于蜀汉国力和曹魏差得太远了。

其二,邓艾军事造诣确实高于姜维。

姜维和邓艾的多次交锋中,不是大败,就是徒劳无功。姜维不得不承认,邓艾确实是曹魏最优秀的将领,是他最大的对手。即使蜀汉和曹魏国力相当,姜维也不一定能够在邓艾的手上占得便宜。

结语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姜维初生牛犊不怕虎,看破了诸葛亮的计策,诸葛亮惊讶不已,青睐有加。那只是一次小胜,姜还是老的辣,可是在后期,姜维作为一军主帅,顾全大局,早已失去了“冒险”精神。再加上邓艾军事早已确实高于姜维,因此姜维后期和邓艾的作战中,才屡战屡败。


魁哥说历史


因为邓艾无论是武艺还是智谋,都比姜维强了那么一点点。

邓艾出身贫寒,因为曹操的移民政策,邓艾从自己的家乡南阳被迁到汝南,成为一名屯田军的新移民,没家世,没背景,只能从基层一步一步做起,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邓艾因为有才能得到赏识,被封为典农校尉的佐吏。

如果没有意外,邓艾一生基本上就是这么默默无闻过去,在基层干了二十多年的小吏,邓艾好不容易当上典农功曹,秦汉末年最有名的功曹就是萧何了,从一介功曹之位成为大汉帝国的丞相,而邓艾成为功曹之后好不容易有个机会上京城面见当时掌权的太尉司马懿。

也就是这个机会,邓艾被司马懿看中,提拔为太尉府佐吏,这也成为邓艾人生的一大转折点,某种意义上说,司马懿就是邓艾一生中的伯乐和贵人,邓艾从此正式步入仕途,一直做到了南安太守、城阳太守、汝南太守、兖州刺史、安西将军等职务。

邓艾能从庶民一路得到升迁完全靠着自已的能力,这一点与姜维的升迁是差不多类型的,不同的是,姜维的升迁给邓艾快得多,如果说邓艾是一步一个脚印升上来的,那么姜维就只能算因为才能而得到破格提拔。

姜维出身小吏家族,他的父亲是天水郡功曹,因为战死才让姜维得到了一个爵位,从这一点来说,姜维能在魏国为官,是因为父亲的缘故,这一点姜维比邓艾幸运,然而姜维更幸运的是因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而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姜维在诸葛亮北伐时因为受到怀疑而被排挤,无奈之下投降了诸葛亮,正是因为姜维投降,才让诸葛亮意识到姜维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因此受到诸葛亮非常特殊的破格提拔,在姜维投降诸葛亮的第二年就被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而且还有兵权可以统领五六千虎步军。

姜维的这个升迁速度,简直是火箭般快速,一个降将能在投降之后的第二年,就成为蜀汉政权有兵权的将领,这着实算是破格提拔了,这一年姜维才28年,而28岁的邓艾只不过是个小小的功曹,只能算个小吏,连官都算不上,而邓艾只比姜维大5岁而已。

邓艾与姜维第一次交锋对战是在公元249年,当时48岁的姜维已经是蜀汉的卫将军了,而53岁的邓艾还是魏国的南安太守,并且在抵御姜维北伐的魏军中,只能算是不起眼的将领,当时魏军由司马昭节制,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讨蜀护军徐质和南安太守邓艾都参与了对姜维的抵御。

此战邓艾立了大战,因为他看透了姜维的战略意图,姜维本想以廖化牵制邓艾,然后亲自率军奔袭洮城(今甘肃临潭西南),结果邓艾看破姜维意图,抢先到达洮城,姜维意图破灭,只能撤军。

一个能看破对方战略意图的将领,一定是比对方高明的将领,至少邓艾在此战中,在智谋上,胜于姜维。

而姜维在一生中11次北伐取得最大战绩的狄道之战,也就是公元254年姜维北伐之战,斩杀魏国讨蜀护军徐质,抢夺了三县的居民百姓迁移到蜀汉,这可是相当大的一件功劳,而这个时期的邓艾不在陇右,而在兖州当刺史。

邓艾与姜维第二次交锋对战是在公元255年,这一次也是姜维的第八次北伐,起初姜维进展顺利,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魏军死伤数万,姜维围攻狄道,而此时的邓艾却建议陈泰说姜维军势正盛,暂时不要进攻。

而陈泰明确表示姜维孤军深入,粮草不济,现在是进攻的最好时机,事实也证明了陈泰的意见是正确的,正因为陈泰果断率军出击,姜维立即就退军了,这一次邓艾的表现确实不怎么样,但这一次邓艾与姜维没有直接交锋,只是出了一个错误的建议而已。

邓艾与姜维第三次交锋对战是在公元256年的段谷之战,这一战邓艾与姜维才算是真正的全力、全智谋、全方位的对抗,并且两人都是各自所在军队的统帅,不像前两次邓艾只是辅佐其他将领,这一次邓艾是主将。

段谷之战,姜维率军出祁山攻南安,邓艾又看出了姜维的战略意图,抢先攻占了武城山(今甘肃武山西南),占领的山地之险势,姜维失去地利之便,因而强攻邓艾,两军在段谷交战,姜维大败,损失近万,同时又因为汉中都督胡济没有到来,此战姜维效仿诸葛亮自贬三级,这一战也是姜维11次北伐中失败最为惨重的一次,而且是实打实地败在邓艾手中。

邓艾与姜维第四次交锋对战是在公元257年,姜维率军出骆谷,这一次邓艾没有直接与姜维作战,而是采取了防守和消耗战,逼退了姜维,算是平手。

邓艾与姜维第四次交锋对战是在公元262年的洮阳之战,这一次又是邓艾提前预判了姜维的战略意图,在洮阳抢占有利地形,以逸待劳,击败姜维军,并乘胜追击,姜维逃入沓中。

邓艾与姜维最后一次对战就是发生于公元263年的魏灭蜀之战,姜维原本在沓中屯田,18万魏军兵分三路进攻,邓艾为西路军,主攻在沓中屯田的姜维,姜维边战边退,又晃过了诸葛绪,提前到达剑阁设防,阻挡了十八魏军继续进攻。

原来姜维希望用地势险要来阻挡魏军进攻,结果邓艾再一次凭借出色的才能和全面的地理知识,从阴平小道偷渡,直达江油,攻破绵竹,兵临成都,逼降刘禅,可以说魏灭蜀之战,邓艾是首功,这一战又是邓艾击败了姜维。

邓艾与姜维一生有过五次对决,邓艾以四胜一平的战绩完胜姜维,战场上的成绩最能说明能力的强弱,所以邓艾的能力强于姜维。

姜维之所以总是输给邓艾,除了两军实力上的差距之外,就是能力上与邓艾的差距,邓艾总是能看透姜维的战略意图,而姜维却不能看透邓艾的意思,这就是差距。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姜维和邓艾作比较,还是要把小说《三国演义》和史书《三国志》区别开来。

就先看《三国演义》吧,在三国后期,姜维智勇胆略出众,诸葛亮很赏识并倾囊相授委以重托,姜维奉诸葛亮遗命历次北伐,与邓艾五次交锋中姜维是四负一平,具体五次战斗简略如下:

1、第一百一十回,姜维背水破大敌;胜,但没夺取狄道城,无寸土之功;

2、第一百一十一回,邓士载智败姜伯约;败,此役蜀中将士多有阵亡,蜀中元气大伤;

3、第一百一十二回,取长城伯约鏖兵;平,撤回;

4、第一百一十三回;姜维斗阵破邓艾;胜,无夺取领土之功;

5、第一百一十四回,姜维弃粮胜魏兵;胜,王瓘反,又无夺取领土之功。

《三国演义》中其实姜维胜多负少,但无寸土之功,究其原因,不是姜维智谋不如邓艾。蜀国连年征战,虽然拖住了魏国,但蜀国国内国力已快耗尽了,再有后主懦弱,听信谗言,数次紧要关头召回姜维,致使多次北伐无尺寸之功。就两国状况,蜀国急需扩张发展以拉近与魏国的国力差距,而魏国只需拒敌防御而拉大国力差距。

所以《三国演义》中姜维谋略、武艺是稍高于邓艾的。

再看史书《三国志》,主要看姜维邓艾三战之功。

第一战,段谷之战,此战因为胡济失约,大败,蜀军损失惨重;

第二战,秦川之战,邓艾选择坚守,他就不跟姜维开打,占据要地又有足够的粮草补给,姜维是无奈无功而返,平局,但是蜀国长途奔袭,损失应该大于魏国;

第三战,侯和之战,最后一次北伐,姜维的锐气也用尽了,这时候魏国和蜀国的兵力和国力都太悬殊了,姜维已经没有一丝胜机。

史书《三国志》姜维和邓艾的三战可以说是全败了,姜维不可谓不优秀,主要是蜀国国力羸弱,长年征战,人才损失惨重,没了后继将才。若说智谋能力,在正史中邓艾占据资源优势,姜维在弱势的一方,从客观的战绩来看还是邓艾胜一筹。(可我看前半部《三国》喜欢诸葛,后半部《三国》喜欢姜维,依我说,姜维和邓艾还是旗鼓相当吧!)


HZ南星


姜维刚出场的时候诸葛亮都中了他的算计,诸葛亮就是看中了姜维的才华,才费了好大劲劝降姜维,自此以后带在身边好生得调教。


诸葛亮死后更是他把他的心血全部都传给了姜维,加上诸葛亮调教了他好些年,他死后,姜维才能执掌蜀汉军事大权。

按说能被诸葛亮看上并且调教了这么多年的人应该是个很厉害的人物,为什么总是输给邓艾呢?

一、姜维轻敌了。

夏侯霸投降蜀汉的时候就跟姜维说了,司马懿刚刚夺取了曹魏政权,还没来得及向外拓展,但是要他小心两个人,一个是钟会,一个是邓艾,说邓艾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一人现为掾吏,乃义阳人也,姓邓,名艾,字士载,幼年失父,素有大志,但见高山大泽,辄窥度指画,何处可以屯兵,何处可以积粮,何处可以埋伏。人皆笑之,独司马懿奇其才,遂令参赞军机。

姜维听后只轻飘飘地说了一句:量此孺子,何足道哉!

从夏侯霸的原话中能够看得出来邓艾是个有军事天赋的人,声明兵法,善晓地理,要不然也不会被司马懿给看中。

就是这样的一个高手姜维还能轻视,不败才怪。


二、邓艾料敌机先

邓艾打退姜维受封为安西将军,和陈泰屯兵雍、凉等处的时候,其他人都认为姜维不会在出兵的时候,只有邓艾认为姜维会出兵,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蜀兵虽退,终有乘胜之势;吾兵终有弱败之实:其必出一也。蜀兵皆是孔明教演,精锐之兵,容易调遣;吾将不时更换,军又训练不熟:其必出二也。蜀人多以船行,吾军皆在旱地,劳逸不同;其必出三也。狄道、陇西、南安、祁山四处皆是守战之地;蜀人或声东击西,指南攻北,吾兵必须分头守把;蜀兵合为一处而来,以一分当我四分:其必出四也。若蜀兵自南安、陇西,则可取羌人之谷为食;若出祁山,则有麦可就食:其必出五也

为此他每天都加紧操练兵马,各处隘口也设立营寨以防不测,后来姜维果然跟邓艾预测的一样出兵了。

邓艾早有准备,姜维自然得不到好,又被打退了。

三、姜维没有得到诸葛亮的真传

诸葛亮本人就不用了,在《三国演义》里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神化人物,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就是事必躬亲。

所有的事情他都要过问,其他人只要按着他说的去做就行,久而久之,在他下面做事的人就是有十分的能力也只能发挥出两三分。

姜维以前也许是个人才,但是长久的不让他独当一面,他就是跟诸葛亮学了再多,得不到实践也是枉然。

姜维主政蜀汉之后,诸葛亮的那些奇门阵法什么的一次都没有看他用过,这些都是临阵对敌的大器,他没用过,只能说明他没学会,更何况其它的本事。

综上所述,姜维屡屡败于邓艾也不是没有原因的,诸葛亮的原因是最大的,他六出祁山的时候完全可以给姜维独自领兵,这样姜维也能学以致用,而不是落得个反不如刚出场时候的印象。


碧海梵天


这个问题的核心之处,不是姜维为何总是输给邓艾,而是为何诸葛亮对姜维智谋的惊叹。

01

诸葛亮惊叹姜维的智谋,另有意图。

明白了诸葛亮为何惊叹,也就清楚了姜维为何总输给邓艾。

姜维(202年-264年),字伯约,天水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三国时蜀汉名将,官至大将军。

第一,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姜维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此时,姜维年仅二十七岁。诸葛亮认为,姜维这么年轻就有非凡的谋略,为此惊叹。

第二,像姜维这样才能的人,在魏蜀边境重地仅仅是级别很低的带兵官吏,可见曹魏人才储备力量的强大,诸葛亮为此而惊叹。

第三,蜀汉官吏四万多人,居然没有几个具备姜维这样谋略的人。

第四,具备一定谋略而且年轻,特别是能够理解诸葛亮战略的人,蜀汉少之又少。

因为这几个因素的存在,诸葛亮对于姜维感到惊叹,并非仅仅是姜维绝对的军事谋略。

建兴七年(229年),诸葛亮辟姜维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诸葛亮给蒋琬写信,称姜维是凉州上士,有胆略,并让姜维统领五六千虎步军。后又升迁姜维为中监军、征西将军。

从诸葛亮给蒋琬的信可以看出,诸葛亮指得是姜维有胆略,也就是胆子大。

诸葛亮发现姜维的智谋并加以培养,这没问题,但从对姜维的封赏看,存在很多的猫腻。

姜维是不得已投降了诸葛亮,但毫无寸功。诸葛亮居然直接封为当阳亭侯、加奉义将军。虽说是杂牌将军,也是很高的职位。遍观整个汉末三国时期,这也是罕见的事情。

一个降将,纵然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该如此赏赐。关羽是杀了颜良,曹操为了笼络关羽,才封了一个汉寿亭侯。姜维啥功没有,为何就能封侯呢?这太儿戏了吧。

第一次北伐失败,那是诸葛亮的责任,马谡被杀了,赵云受到了处罚。诸葛亮自贬三级,这很难得,但诸葛亮并没有放弃权力。诸葛亮在乎的是权力,而不是爵位。

这次北伐,得到姜维是诸葛亮重大收获之一,他认为姜维是他唯一的衣钵继承人,其惊叹很大程度是在为姜维做广告,其实,诸葛亮也未必就认为姜维有多么超人的智谋。

02

蒋琬、费祎时期的姜维

诸葛亮病逝,蜀军撤回成都,姜维被任命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封平襄侯。蒋琬被任命为尚书令,不久又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迁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

姜维的平襄侯是县侯,而蒋琬仅仅是亭侯,这差距可不小哦,可以说不可思议。

在整个诸葛亮北伐时期,姜维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功绩。如果没有诸葛亮临终给刘禅的建言,姜维不可能得到如此高的爵位。如此封赏,如何让别的臣属信服?

238年,利用司马懿率军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机会,刘禅诏令蒋琬率军进驻汉中,等待时机,与孙吴夹击魏国。蒋琬一呆就是六年,但并没有一次征伐曹魏。期间,蒋琬仅仅多次命令姜维率领偏师西进,采取一种进攻的姿态,但收效不大。

这也看出,蒋琬不得不遵循诸葛亮北伐的遗愿,但也可以说阳奉阴违,就是做做样子而已。

246年,蒋琬病逝,费祎接替蒋琬出任大将军。

247年,姜维升迁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夷族叛乱,姜维率兵讨平。

249年,姜维假节,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自以为熟知西域风俗、文武双全,总想拉拢羌、胡为蜀汉所用。但每次想出兵,都遭到费祎制裁,姜维率领的军队不超过万人。

在蒋琬、费祎主政时期,并不积极贯彻诸葛亮持续北伐的战略,姜维也得不到重用。

在诸葛亮病逝二十年的时间里,蜀汉没有一次像样的北伐。

这就是诸葛亮为何对姜维青眼有加、极力吹捧的原因所在。因为在蜀汉内,他找不到能够坚定的执行他北伐战略的人。

因为除了姜维,没有人能够理解他北伐的战略意图,这也是诸葛亮要把衣钵传给姜维的真正目的。这也未必说明姜维就是奇才,智谋高人一筹。

说到家,就是能听诸葛亮的话。

03

姜维北伐

延熙十六年(253年)春,费祎被魏国降人郭循刺杀,姜维独掌兵权。姜维大权在握,终于开始了诸葛亮之后停止了近二十年的北伐事业。

从253年到262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姜维进行了十一次北伐,与曹魏将领邓艾、陈泰、郭淮等多次交手,最终取得大胜二次、小胜一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的战绩。

253年,姜维第一次北伐,就因为军粮耗尽而退兵。粮草不继,准备不足,打得啥仗,这不瞎折腾吗?

254年,姜维再次北伐,进围襄武,斩杀魏将徐质,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拔其县民还蜀。这算作是一次大胜吧。

不用再说了,熟悉诸葛亮北伐的友友,一定会看出,姜维是不是跟诸葛亮一个套路哦。除了粮草不继退军,就是攻陷了魏国的城池,把百姓强行迁移到蜀地。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收获,劳民伤财,就为了这个吗?

所谓的胜绩,也是跟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将领对阵,说明不了啥。

姜维与邓艾共有五次直接对战,无一胜绩,只有一次战平。还是邓艾坚守不出,姜维无奈退兵。跟你玩就把你打得大败,不想跟你玩,你一点办法都没有。

在邓艾面前,姜维除了有胆,啥谋略也没有。

256年,姜维升迁为大将军。姜维整顿兵马准备干票大的,与镇西将军胡济约定两路汇合进攻上邽。但胡济却没有来,姜维被邓艾击败,死伤众多。姜维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这真是诸葛亮的高足,连这个都是一个套路。官职可以降,但权力不能丢,这玩得是些啥?

262年,刘禅实在是受不了姜维这么折腾,也就不再支持他的北伐,不如听从宦官黄皓的话,享几天快活的日子。

姜维想杀黄皓不成,害怕被害,就跑到沓中种地去了。

263年,邓艾偷袭成都成功,刘禅举国投降,姜维假装投降钟会,打算利用钟会反叛魏国,以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而且写信给刘禅,说坚持几天,就能够复国。

简直是异想天开,痴人说梦。

《三国演义》坚持吹捧刘备、诸葛亮的事业,继而吹捧姜维北伐的行动。

其实,无论姜维的智谋、还是战绩,的确乏善可陈,几乎没有称道的地方。

作为蜀汉的大将军,十一次伐魏,有几次胜绩也难免,因为总能碰上几个菜鸟。

瞎猫也有碰上死耗子的时候,何况被诸葛亮称为奇才的姜维。

在豹眼看来,姜维并非因为智略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而是因为姜维能够坚定地执行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这才被诸葛亮青眼有加,选定为继承人。

诸葛亮没看错,姜维的确是毫不动摇地在执行诸葛亮的遗志,就算有点成绩,那也是对手太弱,遇到邓艾这样的名将,姜维也就啥也不是了。只有战胜名将,啃下硬骨头,才能称得上名将,经常侥幸抓住几个小喽啰,能算得上名将吗?


豹眼看历史


请问提问者,你认真看过《三国演义》吗?姜维九伐中原对邓艾,总体是胜多败少!第110回,姜维背水破大敌,第113回,姜维斗阵破邓艾。第114回,姜维弃粮胜魏兵。若不是后主刘禅听信宦官黄皓之年,把姜维从祁山前线召回,邓艾被姜维困于祁山寨中,或许为姜维所擒!怎么能说总是输给邓艾呢?


张永科38


姜维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年轻人,诸葛亮把他当作自己最优秀的学生去培养,为了得到他诸葛亮,可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知道将会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好孩子,诸葛亮是霸占了他的母亲,虽然这个地方不喜欢这样做,但是为了得到这个年轻人,他放弃了自己从前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他母亲也是一个普通知书达理的人,知道应该要报效朝廷,最终是让姜维投靠了自己。


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故功业如此之难也。国家前有寿春之役,后有灭蜀之劳,百姓贫而仓禀虚,故小国之虑,在于时


而这样姜维拜诸葛亮为师,能够在诸葛亮身边待很久,但是也没有学到诸葛亮真实的本事,因为诸葛亮也教不了他太多东西,更重要的是姜伟当时也是非常厉害的,并不是被打败了,而是邓艾这个人走了一条非常险要的通道这个,然后将为赶到不可思议,最终是取得了成功,并没有在正面上打败了姜维。

姜维并没有彻底的失败,而是邓艾走了一个非常好的捷径,最终是让他自己成功了。

赵薇那个时候还是非常厉害的,多次和卫国打仗总是让魏国吃不了兜着走,虽然是没有取得胜利,但是遗失过这样的条件,能够做到这一个地步就已经是非常厉害的,并且是取得了比诸葛亮还要优秀的实力。但是奈何蜀国的条件并不怎么好,想要完成诸葛亮的北伐,可是还是完成不了,再加上国内有些反对声音,想要休养生息,最终是逃出来,只能够住在边防,并且是完成了诸葛亮一直北伐的心愿。


虽然已经是没有国内很多人的支持,但是姜维还是非常厉害的,所有人都愿意帮助姜维。就是你已经唯一没有想到的一件事,就是邓艾这个人,实在是太阴险狡诈了,居然想到了这一个好主意,而且他也是在赌博,而将我也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最终是是他自己失败了,他最重要的经历是抵抗自己所在的地方,而不是保护好国内,再加上当时的地区的确是这样子的,这一切也没有料到的。

要是换作真正的战场上的话,在正面上将我一定是非常厉害的,并且是让诸葛亮都吃尽了苦头,化作是其他人的话,必然是能够打到屁滚尿流。

你们认为他到底是一个怎样优秀的人呢?欢迎在下面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