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走進東平:大運河與東平(二)

運河之心——戴村壩


戴村壩地處東平大清河的東首,有中國第二都江堰之稱,是我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之一。它是當年關乎運河命運的重要水利工程,是為運河加註水量的重要樞紐。


走進東平:大運河與東平(二)


明代之前,大運河常因水量不足而停止漕運。解決運河水量不足問題成了實現運河暢通和漕運繁榮的關鍵。明永樂九年(公元1411年),尚書宋禮採用當地白英老人的建議,在此築土壩,將大汶河攔截並新開挖小汶河,至汶上南旺脊頂,通過建閘控制南北分水,使引汶之水七分流北,三分流南,即所謂“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抬高運河水位;同時,把南旺、安山、馬場、昭陽等湖改造成蓄放自如的“水櫃”,並引兗州、青州、濟州三州泉水,補充運河水源,從而有效地解決了運河“瓶頸”南旺因地勢高南水北上不暢和水源不足的問題,實現了運河的長期暢通。


走進東平:大運河與東平(二)

戴村壩南北總長約3000米,壩頂寬約10米,它由南至北分別為滾水壩、亂石壩、玲瓏壩三段。三段壩體中,北段玲瓏壩比南段滾水壩高10釐米,中間亂石壩比滾水壩高20釐米,形成兩邊不對稱低凹而中間凸出狀。如此設計,可形成三壩分級漫水,達到排洪防溢,調蓄汶水以濟運的目的。清道光二年(1822年),維修大壩時,在壩東北增築比壩平面高2米,長260米的三合土壩一座,當石壩漫水位超過2米,此壩即自行漫水,從而巧妙地起到洩洪保壩作用。在石壩與三合土壩之間,有一道呈東北西南向長約千米的堤防,名太皇堤。堤的迎水面為石砌。此堤作用在於當豐水期水量過大過猛時,水頭至此而碰壁南流,從而緩解水的流速,以確保主壩安全洩洪。


走進東平:大運河與東平(二)

戴村壩三位一體,相互配套,在當時經濟比較落後、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條件下建成此壩,是非常驚人的。毛主席曾讚揚:“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工程”。

戴村壩工程有三絕:一是在沙灘上用木樁築壩,技術處理堪稱一絕;二是“高一分毀壩,低一分水斷”,科學設計又是一絕;三是一壩使運河興國旺家500年,功能發揮也是一絕。

戴村壩的修建,其功能等同於人的“心臟”,故把戴村壩譽為“運河之心”。此壩橫空而起,像巨蟒,若長龍,橫臥清、汶兩水之間;如巨劍,似鐵壁,把清、汶豁然分開。盛夏多雨季節,壩前觀水,水自上游浩浩蕩蕩而來,從壩頂飛流而下的瀑布,先化作一個巨大而美麗的弧形扇面,再衝向壩下,水勢如千龍同舞,濤聲似百虎齊嘯,壯觀之極!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