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北洋军阀孙岳刺杀清朝五大臣 撼动清朝统治 因此举辛亥革命扬名

北洋军阀孙岳刺杀清朝五大臣 撼动清朝统治 因此举辛亥革命扬名

备学堂即为清末的陆军学校。据学者考证,它所培养的学生,大多成了清末时期新军编练的骨干和北洋军阀集团的重要成员。当时,武备学堂曾开设天文地舆、格致、测绘、算化及西洋行军新法等课,并督率学生赴营演试枪炮阵式、操习马队、步队、炮队及行军、布阵、分合、攻守诸式。孙岳入校后,即被分至炮兵科学习。

在校期间,孙岳学到了丰富的军事知识,进一步坚定了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的革命斗志。同时,他还倾心革命,“曾利用学堂假期暗中赴沪,并由同乡友人王法勤、张继介绍加入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8月20日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的中国革命同盟会(后为避免日本政府反对,改名为中国同盟会)于东京正式成立后,欣喜若狂的孙岳随即转入同盟会,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早期同盟会会员之一。入会后,孙岳接受密令,回到北方发展会员,积极从事推翻清朝的革命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此后孙岳共发展了刘仙洲、何遂等72人入盟,于保定城内北关火神庙孙岳私宅成立了“同盟会河北支部”,使得保定一时间成为中国北方革命党人集中的地区。

针对当时“各大学堂中缺乏统一的纲领和具体措施,也没有正式的反清组织,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这一特殊情况,从方便发展革命力量和互相联络方面考虑,孙岳还于保定椿树胡同设立了“星期茶话会”,以此联络感情,结交各界校友、学子师生,逐步宣传革命思想。据学者考证,当时参加“星期茶话会”者,“均为保定各大学堂的青年学子”。这些人堪称人中龙凤,对于呼之欲出的革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其中最具代表的,当属保定官立高等师范学堂吴樾。

北洋军阀孙岳刺杀清朝五大臣 撼动清朝统治 因此举辛亥革命扬名

吴樾字梦霞,他与孙岳同龄,出生于安徽枞阳高甸一个清贫的书香世家。吴樾思想激进,曾与杨笃生携手组织北方暗杀团,立誓以暗杀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挽救民族危机,建立民主政治的国家。当时,吴樾思想进步、英气逼人,而孙岳知识渊博、才思敏捷,最重要的,是二人都憎恨清王朝,坚决主张民主共和。在反对清王朝专制统治的基础上,两人遂来往日益密切,情谊渐笃。

时值1905年,中国革命运动风起云涌,维新舆论遍及朝野。为了缓和革命气氛,愚弄人民群众,清廷迫于时政潮流,放出“预备立宪”的空气,并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试图以“预备立宪”维持其独裁统治。清廷的这一骗局极易蒙蔽群众,松懈斗志,影响革命运动的发展。“孙岳听闻后十分气恼,认为若清廷得以实行立宪,则彼君主政权益为巩固,汉旗将无复兴之望。即紧急召集各同志开会,密谋阻扰之计。”同样,吴樾亦认为清廷行此事,“以欲增重于汉人奴隶义务,以固其万世不替之皇基,如此欺骗民意,令人怒不可遏”,与孙岳观点几近一致。稍后,为了戳穿清廷的这一骗局,在与孙岳等人商量后,吴樾决定以刺杀手段阻扰破坏五大臣出洋考察之举,唤醒民众,粉碎清廷阴谋。

据孙岳将军之孙孙立言、孙仰白回忆,当时吴樾选择了对北京情况较为熟悉的孙岳和学友张榕作为他的掩护和助手。“三人利用学堂假期,秘密携炸弹遣入北京”。“以前吴樾到北京时下榻在安徽桐城会馆。这次赴京为了行动保密又不能暴露身份,则需另择旅店客栈借住。但又有一难题:当时北京的旅店都有一种习惯,即店家为了结账方便明了,以及为店客和访友之间容易查询探访,均将住店客人姓名写在一长方形小木牌上,俗称水牌,并将水牌公开挂在柜台后面的墙上,以使店家、店客、访友都一目了然。”机智的孙岳认为此时若使用“安徽吴樾”的名字挂出,很容易暴露身份,如有危险还会波及革命同志。经过仔细考虑,孙岳带着大家选择了一家来京时常住的相熟旅店,位于离正阳门火车站不远的廊房头条一带,并以“高阳孙岳”的名字挂牌。同时,“旅店附近有多家绸庄布店,方便孙岳选购吴樾行动时的服装。”

北洋军阀孙岳刺杀清朝五大臣 撼动清朝统治 因此举辛亥革命扬名

9月24日,载泽等出洋大臣准备从北京前门火车站前往天津出洋。火车原定10点钟开行,后因端方迟到,推延半个小时。前来送行的王公大臣及其侍从甚多,车站内外人员繁杂拥挤。吴樾、孙岳等3人于天刚亮时就怀揣炸弹来到正阳门车站。根据计划,吴樾将尾随五大臣乘上海轮后再引爆炸弹,与仇敌同归于尽,但没料到因其身穿学堂操衣,被警卫阻拦不准进站。吴樾急中生智,去附近衣帽铺买了一套官差所穿戴的无顶官帽及布靴,化装成跟班模样才混入站内。而便装的孙岳和张榕则因为受阻,无奈只好在站内月台处把望掩护。

进站后未及歇气,吴樾便直奔五大臣所在车厢而去。不料,就在即将成功之际,他谎称载泽侍卫的身份被识破,为恐事情败露,吴樾急忙从怀中取出炸弹,用火柴燃着引信,准备把炸弹向车厢内掷去。不曾想到此刻列车已经发动,车厢砰然相撞,随着一阵剧烈震动,炸弹被震落在他的脚下,并且迅速爆炸。吴樾当场壮烈牺牲,五大臣中的绍英伤及右股,端方、戴鸿慈受了轻伤,载泽在慌乱躲藏时擦破了头皮。车站一时大乱,负责掩护吴樾撤退的孙岳和张榕由于站在月台进口处,距离较远,因而得以安然逃脱。

吴樾刺杀五大臣之举虽未成功,但却“深深地撼动了清王朝的统治心脏”。恼羞成怒的清廷急令全城戒严,加强防护,并命袁世凯亲自侦办此案,声称“要将涉案的贼臣乱党抓捕归案”。由于在刺杀行动之前吴樾已与孙岳等人制定了周密的计划,“从而使得案件留下的线索痕迹极少,以至于事发后很长一段时间,清廷不知此案由何人所为而未能侦破,更无人因此案而遭受牵连”。孙岳也得以重返保定武备学堂,继续从事创建共和的斗争。但令孙岳意想不到的是,他已因此壮举扬名于辛亥革命,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