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2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祕訣

當代書法已經不像古人一樣相互之間拿在手上雅玩了,立軸的展廳效應已經佔具了主導地位,大字對於當代書壇來說越來越重要了。

然而,由於當代二王的興盛與立軸形式的展廳效應是格格不入的,一時間出現小字上下拼接成立軸形式,然而書家們並不能接受這種現實狀況,就開始了大字的摸索。開始練大字吧!把二王寫大,把唐人、宋人的手札、尺牘、手卷等通通豎著放大寫,成了吧?好像真不是那回事,糾結啊?鬱悶啊?其實我也不能保證寫得好,我想大字肯定有其另一套筆法體系。在此,欲與書友們共同探討。

看晉人作品,標出尺寸規格,發現字好小啊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王羲之《何如帖》,【規格】縱24.7釐米,【字數】3行,27字,平均字徑2釐米左右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王獻之《中秋帖》縱27cm,全文22個字,平均字徑3釐米左右


經常有書友問我,剛開始練字是寫大字好還是寫小字好,是站著寫好還是坐著寫好?這個問題還真不好回答。我是這樣想的,如果是小學生練字,我建議寫大字,能寫多大寫多大,不要低於字徑10公分,寫大字練的是膽量,敢下筆敢鋪毫,不拘小節,心情放鬆愉悅。稍大些(包括成人)可以練小字,能寫多小寫多小,能寫多精寫多精,字徑不要大於4至5公分,寫小字練的是眼力和手感,不放過任何細節。大字懸肘懸腕站著寫,當然也可坐著寫,但視野不開闊;小字坐著不必懸肘但儘量懸腕寫,當然能力強的也可懸肘懸腕站著寫,但可能寫不了精細。可見各有利弊。

小字時間練長了可能手會越寫越拘謹,這時就一定要練練大字來調節一下。而大字時間練久了可能會越寫越野,收不住、沒細節、簡單化,這時就一定要練練小字來增加線條的豐富性和浮躁的心態。這又是一對待處理的矛盾。

要處理好以上的利弊和矛盾還真的需要有對書法發展史的認識你才能作出正確的定位,那麼下面就來進一步深入談談吧!

再看下唐人作品,標出尺寸規格,發現字同樣很小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歐陽詢《仲尼夢奠帖》紙本,縱25.5cm,橫33.6cm,9行,共78字,平均字徑2釐米左右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顏真卿《祭侄文稿》行草, 縱28.2釐米,橫72.3釐米,25行,共230字,平均字距2釐米左右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懷素《自敘帖》狂草局部,縱:28.3 公分,橫:755 公分,最大一個字徑(戴)18釐米左右,少部分字10釐米內,絕大部分字徑4至5釐米左右,一下顛覆你想像中的狂草大小

寫二王一路行草書通常都是從寫小字開始的(簡稱小行草),這已經是行草書學習中的潛規律。

然而,當你認為小字寫得"還不錯"的時候興來揮一下大字時,但總感覺力不從心,無功而返,令人煩惱沮喪。

其實你的煩惱在宋代書家們心裡也同樣存在!我這麼一說,是不是心情寬慰許多?

從歷代帖學經典中我們不難發現宋代以前幾乎都是小字(1寸左右稱小字),是什麼原因?宋以前書家們寫不了大字嗎?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很多人分析是受到造紙或造筆工藝製作的制約原因,也有人認為是當時無適合大字懸掛的宏偉建築物等等,聽著很合理,但是不是覺得理由很牽強,這些的確存在的問題都是外因啊!介於此我認為主要內因是在於長久以來"二王"小字體系的盛行和歷史積澱給唐宋書家帶來了思想枷鎖形成的思維上的固化。

米芾曾說:凡大字當如小字,小字當如大字。又說吾能小字如大字,卻沒有說自己能大字如小字,說明老米寫大字也是很謙卑的。他的《研山銘》、《虹縣詩卷》在當時可謂"大”字,部分字超2寸,但嚴格意義上也算不上大字,一者存在筆法、真偽等爭議,二者大字在當時屬非主流。蘇東坡說: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而有餘。但尋遍其名跡,也未見其有真正意義上的大字。由此看來宋人對寫大字雖有論述,同時也存在著大字書寫欲的糾結。對宋人而言,寫大字已是一個正在努力探討的而且是個很棘手的新課題。

接著看下宋人作品,標出尺寸規格,發現字比晉唐人要寫得稍大,但仍屬小字體系。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蘇軾《寒食帖》橫34.2釐米,縱18.9釐米,行書17行,129字,除長筆畫幾字外,其中最大字二三個字徑5釐米,最小字徑1釐米,其它均在2至3釐米左右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米芾《張季明帖》,縱26.0釐米 ,橫34.5釐米 ,平均字徑2.5釐米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黃庭堅《李白憶舊遊詩草書卷》局部,作品縱37釐米,橫392.5釐米,平均字徑4至5釐米左右,大草也就這麼大,是不是顛覆了你對大草的認識

綜上所思,估計在宋代還未形成完善的大字筆法體系。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就是在宋代以前(包括宋代),幾乎沒見過有立軸作品存世,直至明代開始才有立軸形式的作品出現,而立軸形式作品都是大字為主(3寸以上)。因此可斷定大字的普遍出現應在明代中晚期,此時隨伴著立軸形式作品的興盛作為大字筆法成熟的標誌。

按現在對字的大小標準,一寸左右算小字,二寸左右算中字,書寫二寸左右字大家已經有難度了吧。三寸以上算大字,但目前全國大字展覽字徑大約要15釐米以上,30釐米以上算榜書。(古時候一寸2釐米左右,各朝代稍有不同,但大多比現在尺寸要小。現在一寸3.33…釐米)

最後我們來看下明人作品,標出尺寸規格,發現字往(立軸)都在10公分以上,應屬大字體系。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王鐸草書作品立軸《豹奴帖》,226.5X49.6cm,平均字徑13釐米,最大字徑超20釐米,最小也有10釐米,真正的大字作品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倪元璐立軸行書《杜牧《贈李秀才》》,縱128.5cm,橫93.1cm,平均字徑10釐米左右,應屬大字標準


“見微知著,寸力扛鼎”——書法家吳煒棟談把小字寫大的秘訣

徐渭行草書立軸《應制詠劍》,縱352cm,橫102.6cm,平均字徑16釐米左右,這字好大

觀當代書展,大字作品明顯增多,但明清一路風格或碑帖結合的作品較少,大部分都是在把二王體系的字寫大,這也許是對二王書風的一種迴歸情結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