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8 「國風經典」《道德經》簡釋直譯(18-19)

第十八章

【導讀】本章用辯證法分析大道廢棄後社會病態的種種表現。老子認為,仁義與大道廢、大偽與智慧出、孝慈與六親不和、忠臣與國家昏亂,形似相反,實則相成,本是一氣相連、對立統一的。“大道”盛行之時,“仁義”這些美好的東西自然存在,社會不缺乏,人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只有當大道缺失、仁義泯滅、社會秩序大亂的時候,人們才會由於缺乏這些東西而大加關注倡導。社會對某種德行的提倡和表彰,正是由於社會特別欠缺這種德行的緣故。

大道廢(大道廢棄了),

有仁義(才會彰顯仁義);

智慧出(智巧頻出了),

有大偽(就有虛偽狡詐);

六親不和(父子兄弟夫婦六親不和) ,

有孝慈(才會彰顯孝慈);

國家昏亂(國家昏亂了),

有忠臣(才會出現忠臣)。
「國風經典」《道德經》簡釋直譯(18-19)


「國風經典」《道德經》簡釋直譯(18-19)

第十九章

【導讀】本章針對社會病態,提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的治世思想。老子認為“聖智”“仁義”和“ 巧利”一樣,不足以作為治理天下的法則,只有讓人們心靈有所歸屬,保持純樸的本性,減少私慾,才能免除世間的憂患。

絕聖棄智(拋棄聰明智巧),

民利百倍(人民可以獲得百倍的利益);

絕仁棄義(拋棄仁義),

民復孝慈(人民可以回覆孝慈的本心);

絕巧棄利(拋棄巧詐和貨利),

盜賊無有(盜賊自然就沒有了)。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作為浮文巧飾,不足以治理天下),

故令有所屬(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有所歸屬):

見素抱樸(保持純潔樸實),

少私寡慾(減少私慾雜念)。

絕學無憂(拋棄聖智仁義巧利這些浮文偽學,就沒有憂患了)。
「國風經典」《道德經》簡釋直譯(18-19)​​


分享到:


相關文章: